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四年举办一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于今年3月开始评选,评奖范围为2011年至2014年间出版的长篇小说。5月17日,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初选入围名单,总共252部长篇小说入围;8月16日下午,王蒙《这边风景》、格非《江南三部曲》、苏童《黄雀记》、金宇澄《繁花》、李佩甫《生命册》五部作品过关斩将,最终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80后作家作为文坛后起之秀首次冲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其中姚良《虚拟的伤痛》、笛安《南方有令秧》、颜歌《我们家》等作品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据悉,这三位作家被文坛称为进军茅盾文学奖的80后“三驾马车”,入围之初作品均受好评。
曾连续三届担任茅奖评委的著名学者陈晓明称:“与诺贝尔文学奖类似,茅盾文学奖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成就奖,奖励作家在一个较大时间跨度内的贡献……像过去有的人写了一部作品,一下就获茅奖了,以后再也没有写出特别出色的作品。那部获奖作品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经过时间的考验了吗?茅奖中可以说有相当多的作品,它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作家本身也经不起。所以首先是个好作家,作品才经得起考验。”而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则表示:茅盾文学奖,应该给青壮年作家留机会。
茅盾文学奖80后评委杨庆祥称:“我之所以对年轻一代的写作不满意,因为他们的写作目前还是过于自我化。”对此,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觉得“80后茅奖评委”太过年轻,太过自我。阿来很客观地表示:“大众关注的80后作家无非就那几个,以此来谈80后作家群体是不公正的。80后作家中也有佼佼者,要公正对待。”
有业内人士大胆预言:80后作家斩获茅盾文学奖,至少要二十年。首次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三位80后作家,其作品已看出大家端倪。80后作家群体冲击茅盾文学奖,不但要有体力,还要有耐力。勤奋的同时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