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墟古镇,位于宁波市高新区梅墟街道梅墟社区,北依甬江拗甏港内,沿岸而建,是浙东大运河的出口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唐宋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站。据史料记载,梅墟古镇始于东汉初,历史绵远悠长。而今,这座历经风霜却坚守依旧的千年古镇,也即将面临拆迁改造的命运。
“作为高新区仅存的古镇,有着不少古朴精良的明清建筑,如此拆去,实在可惜。”一封来自古镇居民的请愿信,让记者和宁波文保志愿者杨古城先生一同走进梅墟古镇,探寻古镇老宅和老宅里的人们。
□记者 陈嫣然 摄影 记者 高远
【姜家老宅】 坐落深巷的精巧民宅
沿甬江畔走,就到了东一街。
街首的封火墙高高耸立,砖雕门楣,上写“东一街”,另一面则是“源远流长”,它不但是梅墟老街的标志,还是梅墟古镇的制高点。
早在南宋时期,东一街的集市贸易已成雏形,到嘉靖年间,日渐成熟,民国二十四年,达到鼎盛,被誉为“鄞东第一商埠”。
只是如今,繁荣不再,昔日的商铺已成民居,木结构房屋大多改建为混凝土房屋,“历沧海桑田二千年古镇,阅弹指瞬间六十年新貌”,往日的市井百态,已难辨原貌。
若不是宅门虚掩,记者不会发现在素白近似单调的高墙内,竟有一番生机盎然的天地。
这栋精致小巧的民宅坐落于梅江路87号,在岁月流淌中,偏安一隅。
推开宅门,便是天井,坐北朝南为正房,坐西朝东为厢房,共两层,都是砖木结构。沿着房前屋后转了转,记者发现,这栋民宅无处不透露着古朴宁静的气息,格局规整、飞檐雕窗,屋中安放着不少旧时家什,保存完好,尘埃不染。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杨古城先生告诉记者,这栋民宅尽显清末民初时期江南建筑的典型特色,而且保存得如此妥善,保护价值很高,可见屋主对老宅怀有情意深切。
“宅子主人是我的嬷嬷,现在归嬷嬷的孩子了,姓姜。”杨荷香老人就住在姜宅隔壁的小屋,平日里常来宅子里打扫,她说,尽管姜先生都在外定居,但从未想过出售老宅,就连租都不肯,就怕租客一个不留意,破坏了宅子的一砖一瓦。
“去年年底就听说要拆迁了,还不知道怎么打算,照顾了这么久,真舍不得啊!”和老人一样,这栋小小民宅远离喧嚣,默默守望着姜家世代,却不知再能守到几时。
【传奇豪门】 拆不拆父子各有心思
踏过青石板铺就的街,穿过高墙斑驳的巷,请愿信中的“姚家弄2号墙门”就在眼前。尽管墙门的砖瓦已遭损坏,但仍能依稀感受到当年的恢弘气派。
“好多人来过,有的说这老宅没有价值,有的连个结论也没下就走了。可这都上百年了,屋中柱子照样坚实,一点都不坏,要真拆了,哪里还能住得上这么好的老宅子呢!”75岁的赵云麟说,从两岁起,自己就在老宅的东厢房住下了,在他的心中,老宅的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关于老宅的传奇故事,赵老也是从父辈那儿听说一二,“明清时期,梅墟有位号称‘姚百万’的商人,拥有18艘五帆大船,常在宁波福建往来做生意,宅子就是他所建的。后来,船队在海上遭了大风浪,近两百个船工伙计全丢了性命,‘姚百万’把家产都抵给了工人的家属,再无音讯。”赵老告诉记者,原本的宅子共有前、中、后三幢,后幢在1959年时被人为破坏,前幢在多年前惨遭大火,如今只剩中幢苟延残喘。
“周边设施不齐全,老人出门买个菜得走好多路,消防设施不完善,闹个火灾消防车也开不进来,排水系统老旧,一下大雨,污水全往家里涌,要我说,这老房子还不如拆了好。”40岁的赵健富是赵云麟的小儿子,自小也在老宅中长大,现在有个十多岁的儿子,“我儿子每次来就抱怨没有网络玩不了电脑,呆不到半刻钟就想回家。”
在采访中,不少梅墟人都抱着和赵健富一样的态度,老宅虽有文保价值,但始终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痴守故土难敌乔迁新居,拆了也无妨。
【求精学堂】 看门人盼早点挂上文保牌
出了姚家弄,就能看见求精学堂,矗立于几棵水杉间。
1908年,“煤炭大王”谢天锡在梅墟西方寺址上创办求精学堂,出资建造西洋式教育楼七栋,并购置校具设备,率先推行西方文明教育。百年来,求精学堂英才辈出,谢天锡坚持出资办学数十年的热枕之心,至今仍令人称道。
1951年,更名为梅墟乡中心小学,1988年,迁址新校,旧址就此保留。因对研究宁波的近现代教育及“宁波帮”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2013年,求精学堂被列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人来参观时,我负责开门,平时要注意防火防盗,责任还挺重呢。”60多岁的包阿姨现在是求精学堂的看门人,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学堂已是几易校门,占地面积也只有初建时的一半,但幸好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就差个文保单位的牌子了,早点挂上,让大家都知道学堂是文保单位了,不能动它的坏脑筋!”
■寻访手记
当新城建设撞上古镇
老宅该何去何从?
“可惜,真当可惜了。”走走停停,总能听到杨古城老先生的叹气声,二十年间,他跑遍了宁波大大小小古村落200个,不少古村落都因人为破坏而失去保存价值,令他深感痛心。
短短一天的寻访,记者遇上了不少充满警戒的眼神,他们多年来盼着拆迁,盼着早日离开这个陷落已久的古镇。保护古建筑,对于他们来说,如临大敌。
“传统古镇古村的保护,太难了。”现年77岁的杨古城依然活跃在文保前线。“在发现宁海前童古建筑群时,也碰到不少困难,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回想起当年的四处奔走,杨古城先生感慨颇多,“要想一个古镇古村得以完整保留,还要靠政府牵头,规划部门、文化部门等多部门的政策支持,甚至更多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财力支持。”
正如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就城镇建设问题所谈:“每一个城镇、每一个区块、每一个建筑的规划建设,都要与自然景观、周边环境、历史人文相融合。”
眼下,高新区正在不断开发建设,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脚步也走到了梅墟,处于高新区边缘的梅墟古镇已无退路,背后只有滔滔甬江水。老墙门,木窗棂,这些百年风雨中历经沧桑的深府宅门能否坚守住最后一片阵地,本报将继续关注报道。
●坚守派
这里是梅墟古镇,曾经被誉为“鄞东第一商埠”,有精巧的明清古宅以及背后的商帮传奇,还有老住户们对亲情和岁月的缅怀。求精学堂看门人包阿姨说:“就差个文保单位的牌子了,早点挂上,让大家都知道学堂是文保单位了,不能动它的坏脑筋!”
●拆迁派
这里也是梅墟,马头墙后,高楼拔地而起。
这里生活设施不全,买菜难,排水难,一下大雨污水全往家里涌。不少梅墟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老宅虽有文保价值,但始终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痴守故土难敌乔迁新居,拆了也无妨。寻访中,记者遇上了不少充满警戒的眼神,他们多年来盼着拆迁,盼着早日离开这个陷落已久的古镇。保护古建筑,对于他们来说,如临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