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4|回复: 1

大槐树的记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22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槐树的记忆

    原创:白云轻轻
       
          与其说它是风景,倒不如说它是历史,它是一个城市风风雨雨的见证,是1931平方公里玉川大地沧桑巨变的缩影。
                                            ------题记
                               一、引    子

         在一座城市最繁华的街头,矗立着一棵大槐树。大槐树下,有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一个历经沧桑又秀美的家园。
          当你来到市区,远远就能看到一棵大槐树巍然屹立,巨大的树冠,粗糙的树皮,青黑的颜色,看着它你会想到一卷记载了岁月沧桑的竹简……
         大槐树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默默地注视着玉川大地的变迁,它身上的每一个枝丫,每一片叶子,都诠释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苍凉的过去,但它知道遥远的历史已无人替它传述,人们所熟知的只是近些年来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二、姚家大槐树

    拉拉锯,扯扯锯,
    婆婆家大槐树,
    槐树大,槐树粗,
    槐树底下我们住。
            说大槐树姓姚,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大槐树和姚家大大小小一百多口人一直生活在一起,从未分开过。姚家也把大槐树当作自家的人,有什么不快,有什么烦心事,有什么高兴事,都向它诉说。哭也好,笑也罢,大槐树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默默地庇佑着这个家。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咱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逃荒要饭过来的”说每人的小脚指(甲)上有一大一小两瓣。只要是一大一小两瓣的人,那就是大槐树人,你要是不信,可以掰开脚趾瞅瞅。出于好奇,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玩时,挨个看过我的几个小伙伴的脚趾,确实是两瓣。为了进一步证实它,有一次父亲躺在门口大树下乘凉,我趁他睡得正香,又偷偷看了他的脚指,真怪,也是一大一小两瓣。于是,我信了大人们的话。
           长大后,上学、工作经常听人们提起这件事,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曾上网查询,也曾仔细查看过姚家的家谱,才终于打消了心头的疑问。  
          不过要想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遥远的年代说起.....元朝末年,水灾、旱灾、蝗灾、瘟疫四处流行,中原地区连年不收,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皇帝朱元璋下令让山西部分地区人口相对密集的老百姓移居中原。官兵强迫百姓登记,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在每人的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备有人逃跑。现在我们小脚指甲上有两瓣的特征,就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过来的凭证。姚家先祖姚朋贵携妻徐氏及三个儿子,姚仲德、姚悦、姚子成就是在这个时候,1373年(明洪武六年)从山西平阳府太平县官村,迁来济源,从此在城隍庙对门舞楼街(西街)这块风水宝地安家落户。
        为不忘祖根,姚朋贵亲手把从山西官村带回来的一棵小槐树,栽到新迁的姚家院子里,小槐树不畏艰难,不怕风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树大如伞,。郁郁蓊蓊,浓荫四覆,堪称济源第一槐,名扬晋、豫两省。时年494岁。
    天有不测风云。1867年,我国北方农民起义军——捻军西路军首领张宗禹率部由陕北东渡黄河经运城、垣曲进入济源,把济源县城团团包围,与守城清军展开激烈战斗。
        战斗一直打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负,情急之下,城内清军火速派兵增援,捻军无奈才放弃攻城向安阳方面转移。
        战斗期间清军抓了大量百姓充当炮灰,并借机向全城百姓进行掠夺、抢劫,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姚家人在这场战争中也未能幸免。官兵以补充给养为由,多次向姚家摊派粮款,并威胁如不按期交纳,大槐树连根刨掉以此抵作粮款。面对强敌姚家第十四代子孙姚法舜毫不畏惧,带领全家人拼命冲上前去加以阻拦,然而由于寡不敌众,姚法舜反遭毒打。
          一棵历经494年的大槐树就这样在官兵的逼迫下惨遭毒手,轰然倒下。
    大槐树倒下后,姚法舜从此一病不起,终因遗恨交加含悲而死。
          姚法舜的三个儿子姚时中、姚时敏、姚时和悲痛欲绝,为祭先父在天之灵,随即在大槐树倒下的原址上,又栽下了一棵小槐树,小槐树在姚家人的精心照料和悉心呵护下,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生机勃勃,一片盎然,巍立天地间。
          88岁的老父亲说从他记事起,院子里的大槐树就是我们家的成员。家里的老人们逐渐形成了一条规矩,逢年过节都要在大槐树下点三炷香,再摆放些贡品。姚家人把这个规矩一直延续至今。
    我还清楚地记得大槐树下那块长长的青石板,青石板上长年累月放着一只香炉,大人小孩没人敢动它,只有到了初一十五,才见姚家的长者在大树底下烧香磕头念念有词,向大槐树诉说着委屈、倾吐着难处、苦楚,俨然一家之主。
         常言说“家有大树好乘凉”。姚家祖祖辈辈受大槐树的恩泽,清朝年间姚家大槐树东西两院第十五世子孙、兄弟四人中有两人同时中了一名文状元,一名武状元,即姚鸿勋、姚赞香。解放战争时期,我姚家后代金戈铁马,血洒疆场,姚希成、姚景法等多位烈士为国捐躯。最值得钦佩的是姚保山一家六口,全都在中国的解放事业中献出了生命(姚家纪念堂考据)。新中国成立以后,姚家更是人才辈出,大学生、研究生、大学教授、大军官、大人物等等德才兼备的人才层出不穷(姚家家谱有记载)。
          姚家世世代代在大槐树下生息繁衍,人丁兴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源远流长。
    新中国成立后,济源县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1964年,为扩宽市区道路,姚家5间门面房全部拆除。1990年,为建商场,姚家前后四合院22间房屋连同东西两侧和槐荫下的住户全部搬迁。从此,大槐树从姚家大院站到了宣化大街上,成为济源市宣化大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从姚家大院里站出来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142年。受国家文物保护。
          时间一晃就是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 大槐树为姚家人撑一方绿荫,为子孙后代遮风挡雨。
          姚家人因大槐树姓姚而引以自豪感到骄傲。
          姚家在济源的历史上,为济源城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三、大槐树的情怀 

    老天爷,别刮风,
    咱俩对钱买花生。
    你吃籽儿,我吃皮儿,
    咱俩长的一般齐儿。
    老天爷,别下啦,
    坑里蛤蟆长大啦。
    老天爷,你别下,
    咱俩对钱买黄瓜,
    你吃肚儿我吃把,
    咱俩长得一般大。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儿时的童谣,还依稀响在耳边.....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大槐树下疯跑、打闹、踢瓦渣,捉迷藏,一边喊一边笑:金豆银豆,给把石榴,石榴开花,一诺一把的情景犹在眼前。
         记得那一年,大概是在我四五岁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都在大办钢铁,父亲那时上山炼钢不在家,母亲领着我们姐弟几个在家度日,妈妈每天去生产队里割草,一次要挑一百多斤的担子,回来时从生产队里打回一桶稀汤,分给我们每人一勺,我们围着大槐树几口就喝光了。
      后来条件慢慢好转,妈妈用灵巧的双手,摇动纺车,用长长的棉线,织出五彩的花格布,当第一次穿上妈妈亲手做的新衣服时,乐得在大槐树下欢叫炫耀。
    想起多少个夜晚,我们兄妹站在大槐树下遥望父亲赶集的身影能够早早出现,给我们带回好吃的东西,想起多少个白日,我们坐在大槐树下等待母亲从地里回家为我们做饭。
          也时常在梦中看到大槐树下一边唠喀,一边纳鞋底的婶子大娘;看到抽着旱烟袋,皱着眉头的爷们兄弟;看到煤油灯下妈妈熬夜为我们赶做鞋袜的背影;看到大槐树下中秋节分到的一小牙儿月饼;
            此时此刻我还想起了小妹妹坐在门槛儿上翘首企盼的眼神以及妈妈瘦弱的脸庞、深陷的眼窝;想起父亲赶集捎给我的二尺红头绳;想起妈妈一边拍着哄着怀里的小弟弟一边给我们讲“老狼婆”的故事:“金蝶银蝶扑翻蛾,快来给老娘开门类”、“噢噢娃瞌睡,奶奶去地掐谷穗,掐一斗捣半升,够你娘们吃一冬”那醉人的眠曲让我感觉仿佛还躺在妈妈怀中,悠悠不愿醒来。
            后来我慢慢长大,大槐树天天送我上学,太阳西沉又迎我回家,看着我蹦看着我跳,看着我哭看着我笑,看着我家低矮的小茅屋换成大瓦房;想起大哥二哥娶妻生子时的欢乐,想起大槐树送我出嫁时的恋恋不舍.....此时想起这一切,感觉很遥远也很亲切,很辛酸也很快乐,无论哭也好、笑也罢、大槐树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离不弃、始终如一地陪伴着我们。
          我从小出生在大槐树下,长在大槐树下,与大槐树朝夕相伴,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和亲情。大槐树就像我的亲人,靠着它就像靠在母亲怀里一样安全、温暖、舒心。
           每当春天来临,一串串雪白的槐花盛开在灿烂明丽的阳光中,弥漫着清香的气息,沁人心脾。夏天到来,诺大的树荫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在树下吃饭、乘凉、闲话、做针线活,撑一把巨伞为我们遮荫。秋天来了,大槐树抖落黄叶,从空中纷纷落下舞倦了的一只只黄蝶。冬天到了,漫漫白雪半夜里飘来,洒满了厚厚的一层,无规律地覆盖在大槐树身上,堆砌出玉树琼花。
          1990年,我们全家搬迁,从此我离开了大槐树。但我的心、我的情、我的爱、我的根、我的魂,一直系在大槐树身上,大槐树就是我的家。哪怕是漆黑的夜晚,四周没有一点灯光,我也能顺利摸回自己的家,就像摸到了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每当去商场买东西或大槐前匆匆路过,也没忘向大槐树投去一瞥。
          此时此刻我满怀悠悠情结,一个人漫步到大槐树下, 来到我的家,站在我出生的地方,仰望苍穹,围绕大槐树一周,眼里沁着泪,心里含着悲,复杂的情愫、五味杂陈般一齐扑向喉咙。五十多年啊,五十多个春夏秋冬,老家的房屋,老家的亲人,老家的小院,难忘的、欢乐的、苦涩的、刻骨铭心的,一起涌上心头...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大槐树留给我的不仅仅是天真烂漫的童年、童趣,更留给了我人的自然属性中最最重要的善良和真诚。还有我孩提时代活泼的身影和五彩缤纷的梦幻,更有那数不尽的风雨情怀...

          四 、大槐树的福荫

    (一)姚家膏药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行人过来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
         说起姚家大槐树,不得不说说姚家膏药。《姚家祖传祥瑞堂膏药》老店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只要你走进济源城,远远就能看到挂在大槐树上《姚家膏药》这块金字招牌。
         姚家世世代代都是膏药传人,我的本家大伯、二伯、三伯早在清朝年间和民国年间都以膏药为生,常年熬药治病,是当时济源城有名的膏药世家。
           姚家膏药的最后一代传人,是我本家二哥,二哥是才是正宗的嫡系传人。在我的记忆当中,二哥少言寡语,不苟言笑,却非常地讲究、爱干净,一年四季黑衣服打扮,黑衣黑裤黑鞋白袜,黑白分明。一天到晚拿着拂尘浑身摔打,身上丝毫不见一星点儿灰尘,从上到下透出一种威严,让人不敢接近。但对上门求药的人却异常地热情和气、周到细致,用法用途交待的一清二楚,从不向病人多要一分钱,而且乐善好施。买药的钱带少了,说一声“下次带来”就是,二哥从不计较下次你是否真的带来了,是我们姚家有口皆碑的大好人。
            记得我小时候头上常长疙瘩害疮,都是二哥亲手为我贴上膏药给我治好的。
    二哥常年在自家的小院里忙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在大槐树下看药书、写药方、晒药材、根据自家的祖传密方,自已选料、自己配制、自己熬药、自已看火监制,从不让旁人插手,一个人操作到底。
           记得小时候也曾见过二哥熬药的过程,把事先熬好的黑乎乎的粘稠的药膏倒在事先剪裁成小圆圈的布上,稍晾一下,待药膏冷却后,再对角折叠起来。一次能做好多张,放在小木匣子里。用时,在煤油灯或煤火上熏一下,也就是现在的加热,贴上就灵。
    济世救民,小小膏药治大病。
        《姚家膏药》是清朝年间有名的万应膏药。在小小济源城享有极高的声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里八乡、周边地区的群众,闻名而来络绎不绝。不说是药到病除,也是一帖见灵。不管你身上头上哪个部位长个疙瘩害个小疮,或头痛、胃痛、肚子痛贴上一张两张,保准见好,特别灵验。《姚家膏药》最大的特点是拔风、拔毒、消炎止痛、贴上膏药后毒汁即由毛孔拔出,达到吸毒防腐之特效,而且没有毒副作用,经济实惠且便宜,深受群众的喜欢和爱戴。也是姚家人当时唯一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不仅如此,关键在于姚家人从来不搞哄骗、欺诈的把戏,一是一,二是二,能治就治不能治不治,这是姚家世代遗留下来的风范。像大槐树那样做一个正直、诚实、仁慈、善良的人。如果你做了坏事,蒙骗了别人。大槐树就在上面看着你,自古道:头上三尺有神灵,好事坏事,大槐树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姚家膏药一代又一代,一天又一天在诚信中发展壮大。名扬黄河两岸、怀府八县、乃至全国各地。
          从小我就惧怕二哥,怕他的两只大眼和粗黑的眉毛,每次从他面前走过,都不敢看他。哪次和他碰面,都是低着头,吓得大气也不敢出从他后面绕过。此时二哥的两只大眼分明就在我的眼前。
            自打他去世以后,姚家膏药从此失传。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老年人常问起姚家膏药,可惜姚家世代祖传膏药----这块金字招牌,传到十八世子孙身上失传,从此销声匿迹!
    百年沧桑,源远流长,曾经作为济源城最有名气的百年老店,一个知名品牌就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只残存于少数年长者的记忆中!
           (注:根据姚家人的呼声和建议,姚家膏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姚家纸扎店

        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
          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 
          由于城隍庙的存在,又由于大槐树与城隍庙对门,内有十八判官掌管人间生死大权,像小鬼推磨、黑狗添血、锯身分骨等等神像阴森森立于殿内,使得做坏事、做恶事的人不敢进庙。而那些有难有病或有灾的百姓,却经常哭哭啼啼向城隍爷哀告、许愿、乞求平安。纸扎店也就在这时应运而生。
           从历史发展的情况看,城隍原先只是一位城镇保护神,唐代以后成为冥官,后来权力逐渐增大,不仅掌管人间不平之事也管阴间事务,明清时期成为与人间地方长官平起平坐甚至权力超出冥界的地方官。
           姚家纸扎店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一直从事这一传统工艺,是当时济源县城独一无二的纸扎店。招牌就挂在大槐树西院房檐下。距今一百多年历史。
          当时我的本家长辈姚时和就住在大槐树下的小屋里,晚上时常听到城隍庙里传出的城隍爷审讯鬼魂的声音,听到小鬼们拿着铁链拴人的哗啦啦的铁链声响。   
           我的本家大哥就是这家纸扎店的正宗传人。在他8岁时,就跟着师傅学扎纸,常常端着煤油灯为师傅照明,自己也趁势学一点手艺,可是干着看着不由就睡着了,常挨师傅打骂。有一次半夜去茅房,听见狼叫,一抬头,狼就扒在茅房上,吓得他大叫一声往家跑。每提起这事,他仍心有余悸。
            大哥一生为人厚道质朴,胸襟宽阔,得益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悟性。天上飞的、河里游的、地上跑的、树上爬的、甚至梦中看到的、心中想的、无所不会,他制作的纸扎工艺件件栩栩如生,是地道的手工艺人,地道的手工作坊。
          姚家纸扎店,用百姓现在的叫法,叫花圈店。解放前最出名、最好看、最漂亮的纸扎是大哥的拿手绝活----四合院库房,内装金、银元宝,还有金山银山、童男童女、摇钱树、金牛、白鹤等。每当有人家办事,都要事先找到大哥,先预定才能取,不然活路太多,根本做不出来。记得小时候在大街上玩耍,常见大槐树西院的一间小屋里亮出的微弱灯光,那是大哥在加夜班。
         在破除封建迷信和文革时期,纸扎店一度受到影响,迫使大哥关门停业。改革开放以后,大街上的纸扎、冥器店如雨后春笋般繁生,一直扩展到农村、乡镇,而且名目繁多。阳间有的,阴间样样俱全。如飞机、轮船、高级轿车、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电脑、高级别墅等等。也有金条、银锭、元宝、美金、港币等等。更有床上用的、头上戴的、身上穿的、手里握的、脚上蹬的、腰里别的、咀里含的、应有尽有。过去人们烧的是纸制品,现在生活提高了,人们有钱了,也想让自己的亲人在阴间也享受阳间人的待遇,所以仿真品开始出现,如:丝、绢、纱、绸、缎、布等。
            纸扎工艺经历了解放前、建国后、文革期、改革开放的时代烙印,一直流传至今,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它产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至今姚家纸扎店的手工艺,也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工艺。可以说城隍庙与大槐树推动了姚家两个产业的发展,为济源的经济繁荣典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集中体现了济源人民在历史场合中积淀下来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手工艺绝活等等风俗习惯,构成了济源县城历史生活的重要片段。
         如今,四北街的群众还保留着这一传统风俗习惯,只要压纸,必压到城隍庙前再按原路返回,意在向城隍爷报到。
           两个百年“老字号”老店-----《姚家膏药》、《纸扎店》,至今在舞楼街乃至“老济源人”的脑海里有着深深的烙印,是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解放前姚家的自来水钢笔摊,在这条街上也是独领风骚,在小县城里也是小有名气的一种小手工产业,城里人乡下人上学的人钢笔坏了,换个帽呀修个尖呀,细碎的日常生活必不可缺。
         那时的手工艺人多为小本经营,社会地位低,让人瞧不起。忙忙碌碌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养活不了一家老小。小手工艺人生活得十分艰难。
        姚家小烟袋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新生产品,常年在大槐树下敲敲打打、制作、经营、出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手工作坊,改革开放初期,一度赢得了城乡男人们的青睐。不仅如此,钉鞋的、剃头的、修理的......都要在大槐荫下歇歇脚,放下行装,吆喝那么几声。大槐荫下象个交易市场。商机也就在此孕育、扩大。

    (三)姚家第一幢民楼

           1990年大槐树一带民房全部被拆除,舞楼街全段悉数搬走,只留下了大槐树。大槐树眼睁睁看着它的子民在它眼前一个个迁走,看着昔日热闹的一排排瓦房、平房、四合头院被轰隆隆的机器铲为平地。大槐树知道这里将要发生一件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它默然无声地关注着、关心着。
             在大槐树西院,正在孕育着一件关乎着姚家命运的大事。这家小院的主人,是大槐树的嫡系子孙,他们要在大槐树的庇荫下成就大事,为济源的经济建设打下基础----这就是当时曾一度轰动济源城,打官司打到最高人民法院的、济源县城最热闹地段的第一座私营民楼的崛起。这在当时无疑于平地起雷,很多人想不通、看不惯。一下子成为街谈巷议的重要话题。嫉妒者有之、排斥发难者有之、告状说风凉话有之、看笑话说闲话的有之,各种各样的怪话怪脸铺天盖地压来。无形中给这件前进中的新生事物带来了极大的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
           大槐树看着自家的儿女在一阵看不见的硝烟中被狂轰滥炸,受到排挤和镇压。
           大槐树着急却无能为力。
           也难怪人们不理解,因为当时是集体所有制,根本不允许私人建房,更别说在大街上盖楼了。领导、亲戚、朋友、群众、动员说合、集体联名上告,舞楼街家家签字,齐声呼吁:不能盖!坚决不能盖!
           在一片声讨声中,民楼的主人只好被迫停止,钢筋水泥埋于地下。大槐树西院一片狼籍!
    大槐树一天天在焦急地等待着。
            官司一级级上升,打到高级法院时,内部明确分立三派,一派主张盖,一派保持中立,一派坚决抵制,最后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在这历史性的转折关头,党的政策如春风般吹落基层,百姓心里乐开了花。在层层审核、一级一级上传,开庭审理之后,经政府批准,终于在宣化大街盖起了第一座民营楼房,留下了大槐树的唯一见证。
           三年后,济源城内如雨后春笋般,一幢幢民营楼拔地而起,济源经济开始向纵深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大槐树的见证

    (一)城隍庙的传说

         说起大槐树,不能不提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唐朝,历史悠久,气势恢弘,是我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精细华美的砖雕、巧夺天工的木雕彩绘、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巧的是它于大槐树近在咫尺,遥遥相对。
         何为城隍神?城隍庙是如何产生的?恐怕很多人并不清楚。
    城隍原本不是神。
        城隍庙的来历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记述:中国的每一座大中小城市和每一个大小县城,几乎都有城隍庙,每一座城隍庙几乎都位于该城市的繁华地段。
          城隍庙在历史上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志,是一个地区民众的精神家园。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护城兴市,保一方平安。它与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心灵释放和信仰寄托的空间。
    进庙来先自问平日所行何事,
    归家去莫忘记今朝俯首通诚。
        只要县太爷上任,必去城隍前报到。
        听父亲说,当时的城隍庙座北向南,四大金刚把门,两个大狮子站岗,庙内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神像,十分地气派威武。相传乾隆皇帝曾到此亲笔御书(现碑文压在离城隍庙不远的工艺美术厂大楼根基底下)。
           那时的城隍庙十分红火,初一、十五,四面八方商贾云集,男女老少接踵而至。
           庙内烧香磕头许愿祷告烟雾燎绕。
           庙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
           每当农历的正月十五、十六,全县民众都要在这期间举行抬神活动,城里的乡下的神像都要按指定地点集中到“教场”,大家随着一声号令:“起”,千把(百)座神像一起晃动,或高或低,或快或慢,蜿蜒一条长龙在起伏游移。前面黄旗(令旗)领路,后面一条长龙伏动。踩着鼓点,踏着节奏,脚步一点都不能乱,走一路套一路(俗语叫套花)一直能套48条街不停点。队伍只要经过各家店铺,有钱的生意人纷纷捐钱、捐物,东家掌柜们往外扔东西。有一家“龙、升、恒”京广杂货铺,是弟兄三人合伙经营的,只要庆贺队伍走到店前,就会往外扔鞭炮,成捆成箱往大街上撂,炸下的炮花足有半尺多厚,年年如此。轰动四里八乡,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况。用父亲的话说叫玩“社火”。是济源城当时最盛大、最热闹、最红火的狂欢节!
         父亲年轻时也是一位抬神高手,每年都要参加这个仪式,说今天的十五、十六闹元宵、踩高跷、骑毛驴、玩背桩、唱戏、耍猴,和旧时没有两样,这个古老的活动都是从那时延续下来的。说起这个话题,父亲眉梢眼角还洋溢着神往的色彩。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铁蹄踏入济源,就驻扎在城隍庙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济源百姓惨遭蹂躏。拉倒了四大金刚,炸毁了两大狮子,损坏了多座神像,最后又残暴地炸掉了整座庙宇,致使这一宏伟建筑荡然无存。
          说起这个,父亲回忆起了年青时在城隍庙戏弄日本人的一件事:那时日本人抓了许多城里人当民夫,有一个日本鬼子的班长,非常坏,对中国人特别狠,有一次把父亲和五六个人叫到屋里,指着留洋的一个人问你的叫什么名子的有,这个人说我叫大老爷,又问南街一个叫刘连平的叫什么,刘说我叫小老爷,又指着西关的海升问你叫什么,海升说我叫姐夫,还有一名姓王的叫三伯,问到父亲时,父亲说我叫姑父,从此后,这个日本兵每让谁干活就叫大老爷、小老爷、姑父。偏偏这个日本兵是个近视眼,每天早上去伙房洗脸时,要把眼镜摘掉,父亲低低地对大家说驴暗眼下套了,大家就跟着笑。有一天他问父亲你们笑什么,父亲说你是驴暗眼大大的好。日本兵非常高兴,常自己喊自己驴暗眼来了。后来他可能意识到了什么,才知不好,把父亲和几个人叫进房间,用皮鞋踢、用抢托打、用刺刀吓。现在父亲想起这个还感觉可恨又可笑。
         岁月流逝,沧海变迁,解放后,城隍庙一直为政府部门办公所用,先后有工业局、二工局、手工业局等等在此设立。自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城隍庙旧址被拍买给开发商,身居闹市的城隍庙,被赋予城隍庙服装商夏。
        常言道:
    烧香敬神不分庙宇,
    捐款修庙不论地域。
        为使这一古老建筑得以重现,西街居民几经审请,多方筹措资金,四方百姓捐款捐物,经政府部门批准,终于在城隍庙原址内又建一十多平方米小庙,与大槐树遥相呼应。
        一百多年的往事逐步撩起了神秘的面纱,历史被重现。

                  (二)牌坊舞楼的传说

            在古老的济源县城,曾经有两座古老的遗址。一座是牌坊,一座是舞楼。
            牌坊,与大槐树齐肩,正对城隍庙门。
            牌坊,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独特符号,是人们十分熟识的一种纪念性、标志性建筑。父亲说起当时的牌坊,脸上洋溢着一种肃貌。浮雕彩绘,扁额诗风,古色古香,威风凛凛,与城隍庙相对傲立。威严而不失庄重、大方而透着气派。是当时最好的建筑之一。父亲小的时候,常常爬到牌坊上钻木格子玩。说那时的牌坊很高很大,非常壮观威武。
           日本鬼子进入济源后,扒掉了牌坊,只留下一部分还是千疮百孔。解放初期,有一年发大水,眼看洪水就要冲进西城门,慌急的人们扒掉牌坊石块砌成一道高大的堤坝,挡住了汹涌的洪水,城里民众安然无恙。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牌坊的存在和它立下的功劳。
            从城隍庙一眼看过去,可以看到牌坊不远处一个漂亮的舞楼。座南朝北,直面城隍庙门,与城隍庙、牌坊、舞楼形成三军鼎立,相得益彰的格具。碧绿琉璃瓦的屋顶、四角挑檐的绿兽雕饰、鲜艳灿烂的如意花卉、造型生动的戏曲故事、惟妙惟肖的图形人物,远远看去,熠熠生辉。中间四四方方雕刻着孙中山的遗嘱: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起….舞楼街也因此而得名。
             有一句约定俗成的话讲: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往日听此言如清风过耳,今日站在城隍庙遗址前,尽知所言不虚。
             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飞机在天上不时盘旋丢炸弹,人们为了防备飞机的轰炸,在舞楼下面挖了一个很大的防空洞,只要听见飞机响,人们就往防空洞里钻。后来被鬼子发现后,对准舞楼丢下一颗炸弹,炸坏了舞楼,炸塌了防空洞。从此这座历史遗迹被毁于一旦。
           我从小在这条街上长大,对舞楼街再熟悉不过。解放后,在舞楼的原址上,盖起了职工俱乐部。文革时期,俱乐部又成了造反派们的临时指挥部。记得非常清楚,在一次争斗中,砖头、石块、瓦渣、棍、棒、石灰、飞舞,舞楼街弥漫着硝烟的气息。那时我就藏在邻居家观战。文革后期,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常进行军事演习。俱乐部附近,挖了一条长长的地道。警报一响,我们舞楼街的居民就一齐往黑咕隆咚的地道里跑,地道直通野外。后来根据发展需要,又把俱乐部改为电影院,从此济源县第一家电影院也就从这里诞生。
           当时舞楼街正中路东有一家起火店也是非常有名。店门口左边一口碌轳古井,右边树下一个碓臼,树上挂一子弹头当钟敲(日本鬼子炸舞楼时留下的唯一见证),常年累月一成不变固守在这里。每到冬天,路两侧居民没事干家又冷,都跑到起火店围着一个大煤火听说书、讲故事。是一个冬闲聚会的活动场所。南来北往的商人、进城的农民、打豹的英雄都爱住这家起火店。这里实惠便宜而且是通炕。由于住店的人多,被子不够用,各家各户都做了很多条被子,租赁费一条二毛钱,做为贴补家用的一项实际收入。
             想起这一切,感觉像做梦一样。又感觉十分地遥远和记忆犹新!
    记得八十年代初,舞楼街两边小百货、小商品琳琅满目,把一条街摆的满满荡荡水泄不通,我每次上班或下班,都要挤挤擦擦地从人缝里穿过。有时我挺烦的,不知埋怨过多少回,为何把商品摆在我家门前。
           有人说,明、清两代,牌坊和庙宇一样多,可是以后被毁坏得也最多,因为人们认为这是封建的东西,所以战乱中毁,全国解放后大毁特毁,"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扫荡殆尽。现在我市很多农村都各自建有自己风格的牌坊、庙宇,我想这肯定是古代延续下来的吧。
           改革开放30年来,城隍庙、舞楼街、大槐树逐渐成为济源市宣化中街民俗文化和商贸活动交流的重要地带。

    (三)槐仙的传说

           据老辈们讲,每当大难降临,人们只要忏诚地去求大槐树,大槐树准能帮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而且要啥有啥,就像读到的《宝葫芦》一样,好东西层出不穷。
    小时候我就对这个传说感到浓厚的兴趣,也非常地好奇和惊奇,常常幻想哪天我也能向大槐树要点东西。
          舞楼街的民众也以“树大住神仙”之说,把这棵大槐树当成了“神仙树”,逢年过节或有人生病遇灾,也都在大槐树下烧纸上香,祈求安福。人们把它当成了吉祥树、平安树,祈子、看病、许愿、求财、丢东西都会到树下忏诚地祷告。甚至出远门临走前也要来大槐树下抓把土,拾片槐叶,让大槐树保佑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每当夜幕降临,无数只各种各样的鸟儿一群群、一对对、一只只、从四面八方飞来,饶着大槐树盘旋、鸣叫(也许它们从外地打工归来,到夜总会里唱歌跳舞?)夜黑时分,它们又纷纷落在树枝上默然无声,静静地守候着大树直到天亮。(也许这里就是它们的家,它们在这里栖息、补充营养?)当太阳渐起之时,这些可爱的不知名的小精灵又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它们来自哪里,也不知又去了何方?为大槐树增添了浓浓的神秘色彩。
          更为神奇的是解放初期的一件事,那时城里刚刚开始发电,准备架电线,架到槐树的东北方向,砍下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树枝,当时大树呈圆圆的态势,形同伞盖。据说在槐枝砍下后的不到两年时间内,这三个人不名原因而亡。当时人们就说这树不能砍。
           后来听说有一个专门做耧的木匠,买下了大槐树,当他上树砍树枝时,忽然觉得浑身不得劲,赶紧往下溜,可是为时已晚,没有多日竟一命呜呼。更增加了人们对大槐树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在我写这段文字时,我的本族兄长亲口告诉我一件事,在他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中,他的重要材料丢失,在他千遍万遍找不到、万念惧灰、走投无路之时,他想到了大槐树,抱着一线希望,他于夜晚漆黑时分,跪在大槐树前瞌了三个响头,并上了三柱香,十分忏诚地对大槐树哭诉了心底的难解之事。当他万般无奈、正要准备自杀时,突然看到角落里有一黑乎乎的、被蜘蛛网层层罗着、尘土密密裹着的一个什么东西,他根本毫无指望,用一根小棍拨拉了一下,由于老眼昏花,又拨拉了一下,突然一卷白白的纸张散落开来,他一下子惊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当是幻觉,揉揉眼再看,千真万确是他的资料,当时他激动地扑嗵一声跪倒之地,嚎啕大哭。“槐爷显灵了,槐爷显灵了,槐爷救我来了”!
            今天姚家的人称呼大槐树,一口一个槐爷,槐爷是姚家人的长辈,是姚家人的灵魂所在,是姚家人的依靠,它的浓荫像一把擎天巨伞,保护着姚家后人免遭灾难。
           从此后,大槐树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传神,人们也更加信奉。“树大不能动,动了就伤身。树大不能砍,砍了就生灾”。这虽是一种传说,是善良的人们的一种脆弱的文化心理,是一种人们对大槐树的崇拜和信仰。用老人们的话说,槐树上住个仙人,有个仙家,此树乃仙家之所在,被赋予“槐仙”之称,今天的槐仙大楼也因此而得名。
          近些年来,大槐树岁暮苍苍,枯枝不时从风中脆断掉落下来,奇怪的是,槐枝从来没有砸伤过人。想来这槐树真的有灵性,护佑着从它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
    它古老、厚重、伟岸、宽容、慈祥,数百年来一直守候在亲人身边。

    (四) 尿骚胡同的传说

          忆起当年历史,不得不再啰嗦一句,在我家大槐树东侧,有一条长长的小尿骚胡同,尿骚胡同在济源县城当时也是名声在外。那时的尿骚胡同没有灯光,地面凹凸不平,一个人走夜路,非常害怕。因在我家隔壁,上学时常常走近路,从尿骚胡同穿过去是一个约有150平米见方的一个大坑,约四五米深,那是日本鬼子丢炸弹时炸下的一个大坑。后来分给舞楼街居民做自留地用,那时我家的菜地就在沟底。
          尿骚胡同的真正起因是为了积攒茅粪,解放初期,人们生活普遍贫困,种地没有化肥、没有磷肥,打粮没有肥料怎么能行,居民们就在这条阴暗的胡同里垒起了茅厕,各家各户都有,用砖头疙瘩烂石头垒成。相当于现在的公共厕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连接街前街后的通道。街前的人去地干活是必经之路,街后的人上街买东西也是必经此路。
          那时的城里人乡下人进城买东西屙屎尿尿找不到地方都往这里钻,尿骚气越来越大,小胡同越来越脏,大家都把这里当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厕所,即攒粪又给人方便。只要你走近大槐树,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浓香”扑鼻而来,久而久之尿骚胡同就出了名,成了名符其实的尿骚胡同。虽然现在人民商场、宣化大楼林立身旁,一左一右保驾护航,但它的小名和遗址,我们这一代人还记得十分清楚和深刻。
           大槐树下远远近近的历史风貌还残存在我们的脑海,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家前面皮革厂、计量所、大槐树左侧百货楼、对面邮电所等等历历在目。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尿骚胡同的真正含义和它的名子,也不知它身居哪里。人们每天从它面前经过,只是不经意地一瞥,根本不曾留意过它的存在,更不知它的过去。尿骚胡同在历史上也曾为济源县城的民众立下过不可泯灭的功劳,为舞楼街人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一笔。
           今天当我写宣化大街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它,因为它占据着宣化大街的重要地段,占据着黄金地带的一席之地,在社会变革的今天,在人们已淡忘了的尿骚胡同,不能不忆起它的存在和它的历史意义。
            今天的尿骚胡同依然存在,依然保留着它原来的风格,只是它被人们美化了、比以前漂亮了、干净了、整洁了,也没有了尿骚气。
             至此结束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历史。
            (写下这些,旨在回忆我市古老的历史文化,记录下这段曾经的历史风云)。
                 六、大槐树下的巨变

    (一)大槐树引来金凤凰

             大槐树巍然屹立,郁郁葱葱,傲然天地间。济源政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下,积极招商引资,为济源的经济腾飞大开方便之门。
    常言说的好:家有梧桐树,何愁引不来金凤凰。这是大槐树下人们引以自豪的一句口头禅。
             最早引来金凤凰的是济源最大的第一座招商引资的成果---槐仙大楼,它是济源有史以来的新生事物----自选式服装大楼。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诞生于大槐树下。
            槐仙大夏的成立,带动了济源经济的迅猛发展。接踵而至的是汤帝大夏的对外招租,几年时间内,大街上云集了众多的个体服装经营户,成为著名的服装一条街,一度引领济源市的服装潮流。可以说从1999年到2009年这十年间,济源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从商业城的建立到丹尼斯的连锁、各大自选商场、各大超市等等纷纷登台亮相。甚至外地、外省以及全国各地的客商都在这里占据黄金地段,打出自己的品牌。大槐树又引来了无数只金凤凰在这里栖息、吟唱。
         大槐树成了这条街上最醒目的标志,五里八乡的群众,逢年过节,都要在这里穿行购物。直到今天人们只要一提到买衣服,首先想到的就是宣化大街的一溜商店。之后,东西两端呈幅射性扩展,逐渐形成了服装一条街的格局。
         大槐树成了无人不晓的响亮品牌。
         现在大槐树不仅是宣化大街的标志也是人们相约、见面、等待的集结点。朋友失散了,大槐树下不见不散,孩子走丢了,大槐树下认领,乡下人来城了,大槐树下等待。大槐树以它特有的灵气、仙气招来了一些天外飞来的金凤凰银凤凰在此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济源大地,以槐仙大楼为契机,迅速掀起了一场招商引资的热潮……

                       (二)宣化大街的前世今生

            “ 东西一条街,南北两半路”。
            解放前,以大槐树为界,东到小十字,西到西城门,就这么一小段地方,是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和商贸最集中的地方,可谓风水宝地。大槐树北有一家最有名气的杂货店----“合和涌”老店,杂货店里有一姓王的伙计,待人热情、和气、又勤快,使得店里的生意特别红火,是当时县城一带生意最兴隆、最讲诚信、人气最盛的老店。父亲和上年纪的人今天提起他还赞不绝口。树东有一家“瑞记”绸缎庄,也是一家知名老店,紧挨着的是“大来号”药店、“大同盐店”、“济世堂”药铺、“如意同”布匹店等,大槐树两边依次排列着各家店铺,都是有名的老字号老店和大商号。招牌就挂在各家门店的眉楣上供城里人乡下人、南来北往的人们油盐酱醋、吃药看病、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聚集了大量的小商贩、小吃摊和一个个杂货铺,一条街从东到西店铺林立,东西琳琅满目要啥有啥,十分齐全。
             解放后,济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旧貌换新颜,昔日又低又烂的板栅门小房,又窄又破仅能过下一辆马车的小土路,如今经过改造,房屋一座比一座高大巍然。道路一次比一次宽阔平整。从此结束了下雨天赤着脚滴溜着鞋在大街上泥泞的历史。
            今天,当你漫步宣化大街,邮电大楼、百货大楼、大饭店、大商厦、大宾馆、大商贸城、大数码港等等竞相亮相,沿街的许许多多的建筑相继脱去灰头土脸的外衣,玻璃幕墙、水晶灯、大理石、花岗岩、铝合金、不锈钢,把沿街的商店打扮得美仑美奂,整条街道变得靓丽起来了。入夜,是宣化大街最迷人的时候。站在大槐树中街向东西方向望去,远远近近一片灯的海洋:霓虹灯、“满天星”、灯箱广告、大红灯笼,流淌着的车辆,五彩缤纷,勾勒出流光溢彩十里长街的夜景。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宣化大街上升起的许许多多的第一个。第一个邮店所、第一个电影院、第一个济渎饭庄、第一个新华书店、第一个照相馆、第一个小五金厂、第一个服装厂、第一个针织厂、第一个百货楼,就连第一个发电站也是在大槐树下诞生的。这所有的许多的第一个,都是以大槐树为轴幅射开去…. 形成了集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布匹、电器、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时尚店、鲜花店、糖烟酒店等为一体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大型综合性市场。 
        “数以千计的店铺多姿多彩,艳丽耀眼;数以万计的商品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用这来描述今天的宣化大街一点都不为过。
         我没有仔细去数从东到西现在到底有多少家门店,多少家经营户,但我知道,宣化大街已是百舸争流、争奇斗艳。
         一滴水可见太阳,一条街的巨变是整个济源城腾飞的缩影:从这里,我们听到了济源前进的脚步声;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济源在改革开放中写就的辉煌篇章!
          60年弹指一挥间,大槐树见证着宣化大街的沧桑巨变,使济源这条源远流长的商业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宁静的小街喧哗起来,也许宣华大街因此而得名。

    七、尾  声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济源人民正以迅猛的步伐向前迈进,用劳动与智慧的椽笔书写着济源的辉煌。一条条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高楼磷次栉比,一片片商场彼彼林立,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小区展现新姿,一个个现代化的新农村花团锦簇。更引人注目地是那巍峨雄壮、气势磅礴、宽阔靓丽的世纪广场、文化城、篮球城、周边宏伟的教学楼,政府办公大楼,技术学院,即有立体感又有层次感,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引以骄傲和自豪。
           然而变化最大的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电动车、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小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大超市、大商场随处可见;就连环卫工人、收破烂的、登三轮的也打起了手机;公园、河畔、广场处处是健身的人群。孩子们打闹欢笑,老人们悠闲自在。
           城市变了,家乡变了,街道变了,人们有钱了,大槐树下的人们唱着《春天的故事》走上了富裕路。
            这是建国六十年来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这是大槐树给后辈人的造化,从前,它向人们诉说着辛酸,而今,它向人们诉说着喜悦,大槐树犹如巨人一样府视着济源城,它像一条腾空的苍龙一样,引领济源人民奔向美好的明天。
            怪不得人们说济源像条船,两头尖尖,大槐树像只浆,划动济源这条大船滚滚向前。
            大槐树是一首歌,大槐树是一首诗,大槐树更是一部读不完,琢磨不透的史志,大槐树记载着宣化大街上人们的酸甜苦辣,记载着父老乡亲们的喜怒哀乐,记载着姚家祖祖辈辈的风云变幻,记载着春绿夏荫秋蝉冬雪日月,记载着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历史,记载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的辛勤……
           一阵清风过,槐叶落在老头老太太树下的小三轮上。
            落在谈笑风生的老人的白发上。
            落在一天天长大的孩童们身上。
            落在我思绪满怀悠悠难平的心坎上!
           大槐树你继续弹拨着生命的琴弦,继续吟唱着一曲倔犟不屈地生命进行曲!
          (在我即将结束这段文字时,我想感谢大槐树给我的启示,给我的灵感,给我的生命,给我的成长经历,给我不变的真诚与善良。作为大槐树的子孙,我永远记得大槐树所给予我的一切的一切和恩德!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宗旨,主要是想通过大槐树,反映改革开放30余年来和建国60年来,在济源这片沃土上发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变化和风风雨雨的历史以及济源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日常生活,让大槐树下的子孙后代永远不忘这段历史尘埃,不忘六百年前的那段尘封的记忆!)
                                                                
    白云轻轻 写于2009年8月2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10:34 , Processed in 0.1053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