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7|回复: 4

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26 10: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提时代围坐在灯下写字,小小的火苗旁,母亲为自己缝补作业本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流水带不走光阴的故事,通过收藏,童年的这一切又回到眼前。

    2015年6月12日,金府路668号,我国首家中外古灯与现代灯饰紧密结合的灯文化专题博物馆开馆。这家博物馆由著名中外古灯具收藏家、成都阿拉丁—姚宇林倾力打造。姚宇林30岁出头就开始收集灯具,现在已经整整30年。他亲手淘买的中外古灯老烛达3000余具,相关资料图片20余万字(张)。更为难得的是博物馆里还有不少非常少见的制灯老模具。

    目前,馆中展陈各种中外古灯老烛1000余具:它们历史悠久,历经千朝百代,其材质丰富,石、贝、玉、陶、瓷、金、银、铜、铁、锡、竹、木、水晶、琉璃、象牙、刺绣,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其形制多样,豆、盏、匜、壶、人物、动物,凭想而造,异样纷呈;其形式多种,座、挂、吊、插,因境而别,方便实用;其用途广泛,除照明之基本功能外,更有宗教、生殖、军事、医药、婚丧嫁娶、科研仕第、祈福贺寿以及探照等专用之器;其工艺精湛,掐丝彩绘、鎏金镀银、木雕瓷塑,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其覆盖宽广,首为古老中华,尚有美、英、德、意、法、俄(前苏联)、澳、日、荷、加、印度等十余国家和地区;其文化厚重,历史事件、人文典故、世态民情、依灯而载,以物传情。

    一灯如豆的时代早已远去,但我们必须铭刻那些在昏黄灯花下逐渐流走的时光。可谓一盏灯一段历史,一盏灯一方文化,一盏灯一个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1-26 10:14 编辑

    一位“灯痴”的灯具博物馆之路
    2014-7-31 12:08:34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实习记者 付远书  

        四川省成都市二环外,西南交通大学往西一公里,是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灯具市场。在这“灯火阑珊”的闹市之中,有一座以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30年来,60岁的馆长姚宇林收藏古灯近3000盏,用他的“痴情”点亮了一个关于灯的奇幻世界。

        7月15日,记者即便已经备好功课,但走入成都宇曜古灯具文化博物馆时,仍然无法抑制心中惊叹——馆中展陈的各种古灯老烛如天上的日月星辰,仿佛向人们讲述着人类与灯的历史和变迁。此时难免会让人恍惚:到底身处一座博物馆,还是身处“阿拉丁”的童话世界。

        “我30岁出头就开始收集灯具,现在已经整整30年了。”上世纪70年代初,姚宇林从河南老家来到成都定居。1978年,他回到家乡探亲,无意中发现了家里的两盏清油老灯还安放在角落里。“孩提时代围坐在灯下写字,小小的火苗旁,母亲为自己缝补作业本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触景生情,百般滋味涌上姚宇林的心头,他决定把这两盏老油灯带回成都,这便是他最早的藏品,也因此点燃了他对灯的“痴迷”之情。

        上世纪80年代初,姚宇林逛古玩市场时,开始有意识地将相中的古灯带回办公室,几盏古灯与河南老家的清油灯摆放在一起,关于灯的各种画面也渐渐浮现。

        30年收集3000盏古灯,除了金钱,还需要一份热情,以及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坚持。

        “我买灯有个原则,就是有钱就淘,没钱我也要淘。”姚宇林告诉记者,由于痴迷于古灯,除了上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逛古玩市场,日子长了,倒是和古董店的老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整个古玩市场,无人不知这位“灯痴”,同时也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打动,甚至当姚宇林每次淘得口袋空空之时,也能从老板手中赊走一两件喜爱的灯饰。

        30多年的时间里,就算是出差和旅游,姚宇林也不忘逛一逛当地的古灯具市场。2004年,姚宇林在呼和浩特看中了一盏西夏古灯,由于老板要价太高,只得作罢。回到成都后,姚宇林查阅资料,更是对此灯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便茶饭不思,总感觉遗憾至极。无巧不成书,3个月后,姚宇林获得了再次前往呼和浩特出差的机会,他当即前往那家古董店,将自己收集古灯的情况和将来办古灯博物馆的打算告诉了老板,老板为之动容,最后以进价将古灯卖给了他。

        随着收集的古灯越来越多,床底下、衣柜内,姚宇林用古灯将整个家填得满满的,他还买来钢架吊、展架等工具将自家70平方米的楼顶改造成一个简易的展厅,并取名“千灯阁”。2004年,姚宇林的收藏事迹见诸报端,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参观“千灯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2005年,姚宇林和他的古灯受邀到成都金府灯具城展览,随着不断的交流碰撞,姚宇林与成都金府灯具城达成一致,在此建立一所博物馆。“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底蕴做支撑,我们一直在找着类似的契合点。”成都金府灯具城集团总经理助理熊健说。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于今年4月25日正式开馆,以企业作为支撑的形式,也很好地解决了如今民办博物馆难以生存的现状。

        “千朝俎豆光照古今文明路,万家灯光映影中外人间情。”这是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大门的一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姚宇林对灯的喜爱,更道出了他对古灯背后的中国文化的寄托之情。

        “古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姚宇林告诉记者,每收集一盏灯,他都会通过老板口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多方渠道,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他曾在威海港湾一艘“定远舰”上发现一盏制作精美的船灯,为了解此灯历史,他翻阅了许多有关甲午战争的历史故事,并且在当地古玩市场有幸淘得一件一模一样的船灯。“现在我看到这盏灯,甲午战争的一些历史故事就会浮现在我眼前。”姚宇林说。

        此外,姚宇林还会收集一些与灯有关的相关文物。在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里,记者看到,除了陈列出来的古灯,跟古灯有关的牌匾、书画、磨具等文物同样不少。据姚宇林介绍,几年前,他为了了解鸦片灯的历史,还专门收集了一整套晚清时期吸食鸦片的工具,为的是希望后人能受到警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老汉成都乡愁 “引燃”30年“藏灯癖”
    http://www.scol.com.cn  (2014-08-28 11:44:34)  来源:四川在线  



    姚宇林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李思忆)8月13日上午9点,成都西二环外一座灯具商场内,一个以“灯”为主题的博物馆——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和往常一样,准时打开大门,迎接客人。博物馆内,陈列着姚宇林30多年来收藏的千余件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各色古灯。
        为何选择在灯具商场里展出?姚宇林笑称:“从古至今,灯一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我也希望古灯文化能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传承。”
        乡愁“引燃”30年“藏灯癖”
        在古灯文化博物馆里,记者看到,各种灯烛按照制作材质排列在展柜里,琳琅满目。“场地有限,这里只展出了我全部收藏的三分之一。”姚宇林言语中透着自豪。
        姚宇林的藏灯癖好缘起一次回河南老家探亲。
        上世纪70年代,在成都当兵的姚宇林回河南老家探亲,无意发现自己孩提时使用的两盏老油灯还放在角落里。“一看到这盏灯,小时候母亲陪我在灯下读书写字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姚宇林将这盏灯带回成都,“这就是我的第一件藏品。”
        之后,姚宇林没事就去成都的古玩市场逛。一次,他发现一个铜质的装饰物,“做得很精致,可是连老板也说不清这件饰物的实际用途是什么。”姚宇林花了10多块钱把它买下,回家后仔细研究,发现饰物的顶部有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可能是一盏古灯。”就这样,姚宇林有了第二件藏灯。
        “收集古灯,需要专业知识。”于是他向别人请教、学习,渐渐对“灯文化”有了研究。
        “你看,这是一盏唐代时期四川邛崃地区发明的省油灯。”姚宇林指着一盏深棕色的瓷质灯盏向记者介绍,“你别小看这盏灯,这可能是世上最早将‘冷却原理’应用在生活中的典范了。”这盏外观酷似茶壶的油灯,灯嘴并不用于放灯芯,而是作注入冷水用,“灯芯和灯油都放在灯顶部的托盘里,灯嘴注入冷水,这样可以减缓灯油的挥发,于是便省油了。”
        姚宇林除了收藏灯,还收集与灯相关的文献、石刻、制灯模具等。
        “以灯会友”点亮漫长收藏路
        姚宇林家里,几个博古柜上摆满了灯具,就连床底下、衣柜里也全被塞满。
        “还好家住顶楼,我买来钢架吊、展架,将自家70平方米的楼顶改造成一个简易的展厅,取名‘千灯阁’。”
        姚宇林的收藏故事被朋友们口口相传。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前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既有流沙河、何应辉等文化名人,还有香港当红歌星莫文蔚、四川大学的英国籍教授普若兰等。”
        “不少朋友为我提供了收藏线索和帮助。”姚宇林指着一对猫型烛台说,“这就是成都‘藏友’王泽润的馈赠。这可是王家从晚清时期传下来的传家宝呢!”
        在一盏竹编灯前,姚宇林停了下来:“这是南充的朋友杨鸥从当地的市场上特意帮我买来的。”杨鸥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做一个名为“川北油灯”的主题摄影时,从朋友那里听说姚宇林收集了不少油灯,于是,杨鸥独自来到成都的古玩市场,苦等一天之后,还真把姚宇林等到了。两人相识后,杨鸥从姚宇林借了部分老油灯用于拍摄,一来二去便成为知己,“没想到,杨鸥的这个系列摄影还获得了巴蜀文艺奖,并且还在日本、法国等地展出。”
        这件事对姚宇林的收藏有了新的启示:“古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之后,姚宇林每收集一盏灯,都会通过老板口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多方渠道,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姚宇林透露,他已着手将自己多年来对古灯的研究和收藏心得写成一部书,“名字都想好了,叫‘古灯历影’或‘古灯夜话’,希望对和我有同样兴趣爱好的藏友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阿拉丁”痴迷古灯30年 收藏3000盏

    2015年06月18日 16:34      来源:华西都市报


    摘要:痴迷古灯30余年,收藏古灯近3000盏,因为爱灯、藏灯、研究灯,他被称为“成都阿拉丁”。

    在成都市九里堤附近,有个西南地区最大的灯具市场。在一片“灯火阑珊”之中,隐藏了全国首家灯文化专题博物馆——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馆长姚宇林痴迷古灯30余年,收藏古灯近3000盏,因为爱灯、藏灯、研究灯,他被称为“成都阿拉丁”。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营,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于本月12日正式开馆迎宾。

    6月17日中午,记者推开这扇大门,进入一个关于古灯的奇幻世界。这个占地500平方米的房间里,陈列了中外古灯老烛1000余具,包括汉代石灯、宋代木灯、明代玉灯、清代瓷灯以及德国的马灯、苏联战场上的照明灯……这些稀奇古怪、琳琅满目的灯具,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一个灯火如豆、光影婆娑的奇幻世界里,姚宇林娓娓道来他的古灯情结。

    古灯后的历史与文化

    自从远古的人类高举火炬驱散黑暗和野兽的那一刻起,灯就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空。石贝为灯,古人在岩洞里刻下三皇五帝的传说;烧陶为灯,诸子在竹简上书写百家争鸣的著作;青铜铸灯,汉皇在都府里按下开疆拓土的印鉴。在馆长姚宇林看来,灯是光明的载体,是文明的向导,是尘封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

    “千朝俎豆光照古今文明路,万家灯光映影中外人间情。”这是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门口的一副对联,饱含了姚宇林对古灯的痴迷,还有他对光明背后的文化的考量。

    姚宇林收藏灯具30多年,经他亲手淘买的中外古灯老烛达3000余具,相关资料图片20余万字(张)。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收藏有非常少见的制灯老模具。博物馆中陈列的灯具大约占他藏品的三分之一,按照材质和年代分为九个单元。其材质丰富,石、贝、玉、陶、瓷、金、银、铜、铁、锡、竹、木、水晶、琉璃、象牙、刺绣,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其形制多样,豆、盏、匜、壶、人物、动物,凭想而造,异样纷呈;其形式多种,座、挂、吊、插,因境而别;其用途广泛,除照明之基本功能外,更有宗教、生殖、军事、医药、婚丧嫁娶、科研仕第、祈福贺寿以及探照等专用之器。

    “这是一盏唐代时期四川邛崃地区发明的省油灯,最早运用了冷却原理。这是清代的‘灭蚊灯’,它前端的喇叭口是专门用来吸蚊子的。那个有镂空花纹和小盖帽的,是古时的‘鸦片灯’……”姚宇林对这些古灯如数家珍。

    姚宇林痴迷藏灯缘起一次回老家探亲。1972年,姚宇林阔别家乡到成都参军。8年之后,他第一次回河南老家探亲,无意发现自己孩提时使用的两盏老油灯还灰头土脸地放在角落里。“一看到这盏灯,小时候坐在灯下写字,母亲裁剪有光纸、缝制作业本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返回部队之前,他没带家乡的特产,唯独将这盏灯擦拭干净带回成都,思乡时就看看这盏老油灯。

    收藏第一个灯具之后,姚宇林没事就去猛追湾的古玩市场闲逛。这个习惯坚持了30多年。无论刮风下雨,哪怕周末要去参加一场婚礼,他也会提前出门,骑着自行车先去古玩市场淘换古灯。饿了在路边吃个烧饼或者一碗面,渴了拿出自备的凉白开,哪怕囊中羞涩,他也舍得为一盏有趣的灯具花费重金。

    90年代初,他在内蒙古出差,无意看中了一个青铜如意柄盏形灯。老板要价四千,他再三赏玩,无奈放弃。回到成都后,他对此灯念念不忘,对比照片和书籍获悉可能产于宋代,遗憾至极。3个月后,当他再次获得出差内蒙古的机会,办完公事当即前往那家古董店,诚恳地道明收藏古灯准备办博物馆的打算,老板最后以进价成交。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指着“十二生肖”灯具展柜说,“我耗时10年才收集齐全。”他在北方一个古玩市场上买到一个兔形白瓷烛台后,便萌生了凑齐一套“十二生肖”灯具的想法。直到十年之后,他终于买到一个虎形烛台,这个愿望终于完成。

    坐拥千盏灯,身无三五元

    姚宇林常对朋友们开玩笑说自己“坐拥千盏灯,身无三五元”。为了收藏这些灯,他几乎倾家荡产。20年前,赶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他却拿不出8万块购房。借钱凑齐购房款,爱人第一次和他争吵,气急之下说出“你只能在收藏和家庭之间选择一样,再藏灯就离婚”。姚宇林想到收藏灯具是个毕生的爱好,赌气说“我就是不吃不喝、哪怕离婚也要继续收藏”。

    后来,他开始借钱、赊账,瞒着爱人收藏古灯。家中的古灯越堆越多,每添置一件古灯,爱人都要问“多少钱”,他只得撒谎报出零头。他的收藏故事被朋友们口口相传,前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既有文化名人,还有香港明星,甚至外籍学者慕名而来。爱人逐渐转变观念,理解他是在用自己的钱收藏历史和文化。开馆典礼上,他的爱人主动讲了这个故事,表明对他事业的支持。

    如今,他得到一家企业的支持,如愿建成了博物馆。这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是灯具从业者膜拜祖先、设计专业学子获取灵感的殿堂。博物馆的留言簿上有不少观众点赞,有学生写下打油诗“花火忆犹新,斯是百年去。许许旧人心,幢幢古灯明”,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评价“五星七曜,照亮宇宙,出于东方,大利中国,灯博有志,西南第一”,英国教授普若兰盛赞他“收藏的不仅仅是一具具古灯,收藏的是历史、是文化、是光明”。

    谈及未来,姚宇林计划将古灯的收藏研究心得写成一部书,同时扩大博物馆的规模,让更多人了解古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9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灯煌煌曜照千古 成都唯一古灯博物馆免费开放

    2015-06-15 10:47 | 海峡网 |

        上周五,一位被称为“成都阿拉丁”的古灯收藏家姚宇林,以个人藏品打造的“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在金府灯具城正式开馆,现场展示来自古今中外的一千余盏珍贵古灯,引来参观者啧啧称奇。一个人的博物馆
        6月12日上午,位于金府灯具城三楼的古灯博物馆正式揭牌,参加博物馆开幕式的文化界人士与慕名前来参观的市民迫不及待走入馆内,开始欣赏这里的古灯藏品。
        据了解,这座古灯博物馆始建于2014年4月,又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完善和试运行,终于正式开馆。博古馆展出面积500余平方米,共展出古灯一千余件,他们全部是姚宇林的个人珍藏,这也是全国罕见的“一个人的博物馆”。
        博物馆共分为六大主题,包括远古时期的石、贝天然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陶土灯;两汉兴起的青铜灯;以及后来的煤油灯、瓷灯、电灯;更有几套非常珍贵的制灯模具在此展出。这些灯盏造型精美,种类丰富,附上工作人员详尽的解说,可以说让参观者大开眼界。三十年藏灯三千盏
        年过六旬的姚宇林先生,是成都收藏界颇有名气的一位“阿拉丁”,他从三十年前开始专题收藏研究中外古灯照明
        器,通过种种渠道,亲手淘买的中外古灯老烛达3000余具,整理相关资料图片20余万字(张)。这些灯的材质有最普通的石贝土陶,也有金属竹木,更有名贵的金银、玉石、象牙、甚至刺绣灯盏;或简陋或精致的制灯工艺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更可以透过这些照明器,窥见曾被这些灯盏照亮的历史时期里,宗教、医药、民俗等诸多文化领域。
        姚宇林称:“这座博物馆是永久免费开放的,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古灯的故事。同时也盼着对古灯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收藏家不吝赐教,让我们的收藏和研究更好地继续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6-26 08:35 , Processed in 0.1151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