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宁县,几乎人人都知道姚牛。姚牛是一个矮墩墩的汉子,摆摊卖茶叶,他能几把抓出你要的斤两,放在秤上一称,竟不差分毫;办农家书屋,他能把大伙儿的心思抓准,他创办的书屋,比租书商户的书借阅率还高;成立电影放映队,他能把濒临解体的电影队起死回生,经营得热闹红火;他还操办起全县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会,能把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组建成文化联谊会……因为有了姚牛,村里人觉得生活丰富多彩。
姚牛的确很“牛”。
沿宽阔的正周公路西行,在宫河镇北堡子村口,姚牛文化大院的牌子很醒目地竖在路边。姚牛的家里,堂屋五间新房全是书柜书架,地上摆满了供乡亲们阅读坐的桌凳,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他家里人都住在偏房里。
现年43岁的姚牛,从小就喜欢听秦腔、唱民歌、收藏古玩和字画,更喜欢读书。家境贫寒的姚牛,高中毕业后,就一直从事个体茶叶销售。他守法经营,价格合理,生意越做越红火。致富之后的姚牛,利用自己的爱好,凭着一腔热情,发挥自身特长,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学科技、讲文明、变观念,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人、乡村文明的传播者。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北堡子村大多人的腰包鼓了起来,物质生活富了,但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贫乏,很多年轻人一有空闲就玩起了麻将赌博,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也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看到这些情况,姚牛决定办一个“文化书屋”,他说:“我就想用健康的文化生活把大家争取过来。”
姚牛想着各种法子到处找有用的书籍。他利用自己走南闯北做生意的便利条件,买回了许多书。一次,他去广州进茶叶,结果因为看上了一批好书,把带的钱全买成了书,不仅货没进成,连给媳妇要买的衣服也没买成。新书贵,他就到旧书摊、废旧收购站去买。他先后多次光顾西峰、兰州的旧书市场,一捆一捆地往回背。书花钱买回来了,没有书架,就自己做。为了腾出场地供大家阅读,他先把家里人从正屋里搬出来,然后才东挪西凑地建起了几间偏房,就这样,“姚牛文化书屋”建起来了———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新事物。
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凡是来文化书屋借书的,姚牛不收任何费用,并且对全年借阅30本以上且做读书笔记的,年底他还要给予奖励。每年姚牛都要组织一两次读书比赛,比比谁读得多、谁理解得好,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村民读书的积极性,本村看书的人多了,就连邻村的村民也纷纷到书屋来借书。从姚牛的“文化书屋”学到了致富经的村民,有的搭起日光温室和温棚,种起了反季节蔬菜和鲜花,有的办起了养殖场。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00年,姚牛投资1万元,在村民姚锦文、姚树华、姚润显等的帮助下,购买了乐器和服装,成立了北堡子村群众文化联谊会,组织村上文艺爱好者开展社火、秧歌、威风锣鼓等多种文艺活动。白天从事农业生产,晚上参与节目演练,村里玩麻将赌博的人少了,邻里之间闹矛盾纠纷的少了,大家的生活变得充实快乐。2002年冬,在正宁县“双节”文化活动中,宫河镇北堡子村农民联谊会编排表演的社火被评为一等奖。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他们还紧跟时代节拍,自己创作编排了不少节目,如小戏《抢科技》、社火表演《四代同堂》等剧目,运用秦腔、眉户、快板、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歌颂党的惠农政策,赞美家乡新变化,演绎农家新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学科技、讲文明、变观念。几年下来,联谊会的成员由成立初的40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120人,由一个社火队发展到锣鼓队、秧歌队、器乐队、旗队等5个小队,创作编排现代剧目10个,演出历史剧目26个,平均每年演出在60场以上,连续6年荣获全县“双节”文化活动竞赛一等奖。
上世纪末,电影市场走向低谷,农村更是一片空白。对电影情有独钟的姚牛认为,农村电影市场广阔,乡村文明的传播离不开电影。2002年,姚牛花5000元购置了一台电影放映机,和妻子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电影放映队。他利用农闲或节假日在全县各村巡回放映租来的片子,丰富了山区农民的文化生活。姚牛的电影放映队影响越来越大,县城有几家超市出高价要买断他的放映权,但姚牛不同意,他说:“我的电影放映队是为全县群众服务的,不是给少数企业搞宣传的。”
为了使偏僻乡村的群众能看上优秀影片,更好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推广先进文化,姚牛和他的放映队千方百计挑选适合农民口味的优秀影片,其中既有科学养猪、养兔、养羊、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等农业科学新技术影片,又有红色革命故事、国家政策和反映新农村建设面貌等影片,很受群众欢迎。他还多方联系,免费在各中小学校轮流播放国防教育、爱国主义影片。据统计,6年来,姚牛和他的放映队行程3000多公里,走遍了全县94个村,放映电影1100多场,观众达2.5万多人次。2006年,姚牛的电影放映队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送电影下乡”活动优秀农村电影放映队。姚牛本人也连续当选为政协正宁县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被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评为2006年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被破格提拔为北堡子村村委会副主任,2008年被评为“感动庆阳”十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