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5|回复: 0

岁月流逝一曲傩戏念亲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3-1 12: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野乡村的戏曲活化石
    岁月流逝一曲傩戏念亲情
        傩舞高跷马。
        傩就是用这种手抄本一代代传承的。
        演傩的人中,也有年龄小的表演者。
        表演者正在晾傩脸。
        表演结束,姚家伟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受访者提供)
        【心灵地图】
        “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在余秋雨的文章《贵池傩》里“傩”这个字被他这么描写道。要不是这次的采访任务,我也不知道这个字的含义以及隐藏在它身后的古老中华文化。余秋雨在他的文章中说,山南海北的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暗自猜想此次要在池州寻找的傩戏一定是在某个村落中等待着我。
        像音色甜美、曲调婉转的黄梅小调?还是字字铿锵、刚劲有力的北方梆子?在脑海中转了好几个圈也想不出傩戏到底是个什么样。因为傩戏才刚从我大脑的空白区挖掘出来,想必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就算能唱几句黄梅调的戏曲爱好者,也难哼出傩戏的模样来。傩戏就像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我迷恋上了她,直奔池州。
        【寻找之旅】
        演傩戏的地方却没能遇上傩戏
        赶着最早的一班车来到了池州,坐上大巴的瞬间我崩溃了,傩戏是在池州,可是它散落在池州大山的村落里啊。于是打电话,得到十分肯定的答案,傩戏一定不在市区。池州当地文化部门给了我一个重要线索——贵池区梅街镇荡里姚村有傩戏国家级传承人姚家伟。
        “走吧,带你上姚氏宗祠看一看。”姚家伟看我一脸疑惑,他笑着解释姚氏宗祠是演傩戏的场所,而一般情况下,傩戏也是在宗祠里才演出的。传统徽派建筑上早已斑驳的房梁印证了岁月的流逝,阳光从天井上斜洒下来,分明能看到洒落在空气中的丝丝灰尘。祠堂里的高台上,还贴着今年春节时的傩戏戏报。
        “现在看不到傩戏?”我有点失落了,“现在哪有啊,每年的正月初七、正月十五村子里都会有傩戏。那时候人可多了,宗族里的姚氏子孙都要参加。围观的村民、从天南海北赶过来的观众都挤在这里。”姚家伟指着祠堂前面的门廊,他说只有这个时候祠堂才热闹起来。或许是因为傩戏,整个宗祠的人才聚在一起缅怀祖先。得知这次一定看不到傩戏了,姚家伟哼了几句《孟姜女》的选段。
        傩戏——人与神的对话,唱给祖宗听的曲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汉族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成的。“带有一种祭祀的意蕴在里面,唱给祖宗听的啊。”姚家伟的话足以证明这种原始社会对图腾崇拜的祭祀舞确实不能随便什么时候想演就演。或许这一点正是与其他形式的戏曲最大的区别了。在荡里姚村,傩戏演出的固定时期就是每年正月初七和正月十五。
        在姚家伟看来,应该在原始社会就有傩戏,只不过肯定不是叫今天这个名字。但本质上都是一样。原始社会人们祈福风调雨顺,神灵降临跳一些简单的舞蹈。这个“傩”字,姚家伟说“人”字旁加上一个“难”字,这明显是表示人间有难,唱傩戏、跳傩舞当然是祈求上天保佑了。他的这种直白的解释似乎更显得通俗易懂。傩戏经一代代人流传下来,至于为何只有在池州才有,有不少人猜测本就是九华佛教圣地的池州更易受宗教影响。也有类似这样的猜想,在过去,深山里的村落粮食收成完全靠自然天气,祈福消灾保佑一年风调雨顺更是不可或缺的。这似乎也合情合理,因为贵池的姚街、刘街两个村落至今保存着唱傩戏的风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姚氏祠堂遭到破坏,同样遭到破坏的还有傩戏。在那个年代,这个带有封建色彩的戏曲必定为世人所不容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曾以唱傩戏为生的姚家伟父亲,凭借着年轻时候的记忆,慢慢将被破坏的原始傩戏回忆起来,并传给了他的儿子。如今,祖宗牌位还未修复,他们依旧每年在祠堂演傩戏,告诉远在天上的祖宗,家族儿女依然需要他们的庇护。
        值得注意的是,傩戏是以一个家族一个家族为单位的。没有戏剧团,也没有任何组织。宗族就是最大的组织。“无傩不成村”,在梅街,很多村子都是一个姓,每个宗族都有傩戏。不同的是祈福的祖宗不同、庇佑的对象不同,导致傩戏的演绎也略有区别。
        傩仪、傩舞、傩戏,粗犷原始的舞曲在这里生龙活虎
        一直以为傩戏是个戏曲,经过此次探访,我更愿意将其称为具有一套程序的表演,而这些程序显然是森严有序的。如果说听戏是打发时间、陶冶情操的事情,那么傩戏却是一种严肃的仪式活动,它承载着家族兴旺衰败的重要使命。因为在他们眼中傩是一种神,一种为人间消灾消难的神。
        在傩戏的表演中三个环节必不可少:傩仪、傩舞、傩戏。姚家伟说这代表了浓缩在中华文化中的古老仪式。这个仪式上首先出台的就是傩仪。这是个重要的接神环节。宗族里的人都聚集在社堂迎接神的降临。在这里社堂被誉为人界、神界相通的地方。能够庇佑宗族的神都聚集在这里。“天有五彩云,人间五彩伞”在傩仪和傩舞中,五彩神伞是至关重要的工具。五彩是用绸布或者彩纸做的,舞动神伞,天上的神顺着这个伞才能来到人间。每一次唱戏之前,都要把神接到人间。把神从社堂接到祠堂也有一定的规矩。神到了祠堂才能播演戏文,祠堂兴旺宗族才能兴旺发达。
        在祠堂里演出的就是傩舞和傩戏。姚家伟认为,原始社会的傩戏应该只有傩仪和傩舞。古代祭拜神灵、祭拜祖宗都要跳舞,这也就是俗语里的“跳大神”。舞伞也是傩舞里很重要的环节。跳财神、打赤鸟、五星会、高跷马……这些都是傩舞的范畴。每一个动作结束后,表演者都要高呼吉祥语。村里汉子用高亢的声音喊出的祈福话语,原汁原味,祭天祭祖范儿十足。
        用方言唱出的傩戏,外地人不太懂
        《孟姜女》、《关公斩妖》……这是傩戏的曲目。这部分被称为傩戏的正戏。到了这里,傩戏才有唱腔,有故事情节。姚家伟说戏曲应该是现代以后慢慢融合加进去的。所唱曲目都有固定的模式,每句唱词七个字一句,四句为一段,并且第一句允许六个字或七个字。
        傩戏的正戏和其他戏曲一样,故事化的曲目情节会让很多戏迷着迷。与前面祈福相比,这部分更加贴近现在的戏曲模式。姚家伟说傩戏用当地方言唱出来,很少有外地观众能够听懂。小锣、中锣、唢呐等是傩戏常见的伴奏乐器。
        傩戏菩萨——这是一种信仰
        在傩戏的世界里,戏曲里有傩戏菩萨。这就和观音、如来一样。每年的正月村民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观看。唱傩戏还有个特殊之处就是演员必须戴着面具演唱,傩舞的演员也是一样。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土地老爷、财神爷……各路神仙的面具都在傩戏中演绎。戴上神的面具,演员不再是演员了,他成了“神”。
        每年正月十五,傩神就要回去了。有了接神礼仪,就要有送神礼仪。还是在社堂,村民会将傩神送上天,在天上神仙会保佑新的一年整个宗族兴旺发达。
        傩戏表演者青黄不接,文化遗产有待复兴
        尽管被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姚家伟和他的家族成员们还去过法国演出,站在祠堂中他依然焦虑傩戏的未来。“每年正月十五,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很多村的傩戏都将日期提前了,我们这边还没有。”姚家伟说现在似乎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上一辈的演员渐渐老去,新一代会唱傩戏的实在太少了。
        这几年政府部门也加大力度扶持,这让姚家伟看到了一丝希望。在池州有人告诉我,傩戏如今都进课堂了。作为传承人,姚家伟希望更多的外地人能够了解傩戏,甚至能够喜欢上它。他也希望父亲一手恢复的傩戏能够像黄梅戏那样走进千家万户。
        【记忆碎片】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了商代,傩戏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姚家伟认同这种说法,他说如今的傩戏就是在古代巫舞下慢慢形成。
        有专业人士介绍,傩戏在清代慢慢吸收了戏曲文化。应该说是现在傩戏的雏形。有记载,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安徽、湖南、湖北各地的傩戏都吸收了当地的戏曲风格。有人说贵池的傩戏吸收了当地的青阳腔、目连戏……当然也保存了自己的特色,很多地方的傩戏都在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
        【民间语文】
        傩最早用于逐疫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会手执鼗鼓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
        清代贵池人郎遂所编《杏花村志》记载,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明嘉靖《池州府志》对贵池傩戏活动内容有较明确的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傩腔源于民歌俗曲
        傩戏独有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唱腔是傩腔,属花腔小调,源于不同时代流行的民歌俗曲(包括山歌、号子、采茶、舡歌、莲花落)。曲调质朴、流畅,接近口语,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多为六、七言唱词,其基本句式,六言为“三三”,七言为“二二三”。唱词音韵均用十三辙,声调多为上仄下平。词腔结合多为一字一音。旋律较平稳,板式较单一,极少用拖腔。虚词、衬字、装饰音用得较频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5:19 , Processed in 0.1088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