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97|回复: 0

德清十大姓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3-16 16: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清十大姓氏 找找你排第几
    www.dqnews.com.cn 2015-11-04 德清新闻网

       



    咱们中国人对于姓氏的重视毋庸置疑,姓,留给后人的,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延续。即便是现在,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对许多人来说,仍是一件重要的大事。说起百家姓,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句话应该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但每个地方的“大姓”都是如此排列的吗?在我们德清县43.8万余人的总人口中,占据人数最多的“姓”到底是不是人们最常说起的“沈”家人?还是另有大“家”?
    记者近日从县公安局了解到一组有趣的数据,德清人姓氏TOP10,也就是咱们德清人的“十大姓氏”,快来看看你的姓氏排第几。

    每8个人中有一个“沈”家人
    每17个人中有一个“陈”家人
    每39个人中有一个“朱”家人
    每42个人中有一个“李”家人
    每20个人中有一个“姚”家人
    每22个人中有一个“王”家人
    每27个人中有一个“张”家人
    每31个人中有一个“徐”家人
    每37个人中有一个“杨”家人
    每37个人中有一个“吴”家人
    追溯姓氏起源
    说说大“家”故事


    “嘿,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在全世界,这恐怕是中国人独有的招呼语吧?无论身在何地,同姓的陌生人,就这样被这句话消除了隔膜拉近了距离。对于“百姓”而言,不同的姓氏却让每个人有了各自的归属感。

    在古代,姓和氏的来缘都很稀奇古怪,比如因地而名、因爵而名、因物而名(这个我们以后会慢慢叙来),数量也庞杂无比,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中,收录历史上出现过的各族姓氏超过3万个,但是到2007年中科院做的一份抽样统计时,中国目前留存的姓氏约剩4100多个,也就是说,2万多个姓氏及其代表的宗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部族的迁徙、王朝的兴衰而消失。今天的我们,都是历史的“幸存者”。

    作为幸运的姓氏存者,你是否想知道,伴随你一生的这个“姓”从何而来,隐藏着什么样的基因之谜?记者近日走访县公安局、地方文献室、档案局,从一串串数据、一页页古籍、一篇篇研究中,为读者探寻大“家”故事。

    “状元”沈

    作为德清排名第一的“沈”家人,你知道“沈”氏的起源吗?知道后,你一定更添一份骄傲。

    “天下沈氏出吴兴。”史料记载,德清沈氏的起源,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说起。祖先沈戎,字威卿,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他为海暋县侯,但沈戎坚决辞让,不愿意接受这个职位,而且从此远离中原,迁居到当时的江东会稽乌程县之余不乡(今德清县),成为德清沈氏之祖。其后代子孙繁衍至今,逐渐成为沈氏大家族,而“沈”也随之成为了“德清第一姓”。

    县公安局办证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县最年长的老人也是一位“沈”家人。经联系,记者在三合乡见到了这位107岁的老奶奶沈雪梅。虽然耳朵有些背,眼睛看不清了,但沈奶奶的思维还特别清晰,知道有客人进门,沈奶奶就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沈奶奶的家人告诉记者,沈奶奶年轻时,特别能干。在儿孙成长的过程中,沈奶奶也常常提醒,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这一份坚持就像家训,代代相传。

    “榜眼”陈

    “我的老师姓陈,我的女友姓陈……”在德清的市民,细细一数,身边总会发现一些个“陈”家人。陈姓历来是我们中国的大“家”,在2015年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的数据中,陈氏人口数量排名浙江省第一。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也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陈氏后裔陈世达迁家于吴兴郡长城县(即今湖州市长兴县)下若里。经过240年的生息繁衍,到了陈世达第十一代,出了个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受梁禅位,建立陈朝,称陈武帝。

    陈朝历时仅33年,时间虽然短暂,但由于皇室子孙众多,有数十人被封为王,此后,陈姓子孙繁衍,形成吴兴陈氏(湖州陈氏)大家族。唐宋时期,吴兴陈氏还曾被皇封“天下第一家”。

    “探花”姚

    说起“姚”家人,也是一个“古老”的大家族,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近5000年。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德清姚氏与五帝之一虞舜有着莫大的渊源。

    公元前23年,舜帝姚重华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避战乱与保全舜帝血脉永续,举家迁隐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其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姚氏也是吴兴郡郡姓,今舜帝血脉已繁衍一百四十几代。

    除了“贵族”的血统,还有质朴的家风。姚察,武康姚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以“学艺优博”、“操行清修”著称。其倡导廉政,以身作则,曾有门生不敢给姚察送厚礼,仅带了两丈南布、一匹花布略表心意,但姚察却坚持婉拒且怒赶之,从此再无向姚察送礼者。其子姚思廉,人如其名,传承父亲简单简朴作风,同时也在在文学史识上颇有建树。

    探寻特殊姓氏
    谈谈小“家”情怀


    了解了一“姓”上万人的大“家”,我们再来看看出人意料的小“家”, 如果您身边刚好有朋友是这些姓,请一定要好好珍惜。

    “红、黄、蓝、青、白,瞧瞧这些姓,都可以组一个‘彩虹国’。”来自县公安局办证中心的工作人员徐建祥说道。据其介绍,黄姓还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姓,在我县的人口也比较多,有5595人。蓝姓就多了“特殊”,虽然在我县只有175人是这个姓氏,但小小的一个“姓”,包含了汉、畲、瑶、苗、壮五个名族。而全县只有7人的青姓,也让人眼前一亮,这7人均是女性。最特别当属红姓,在我县只有1人。

    在公安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中,有一个姓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就是“七”。据了解,这位七姓人士并不是从外地迁入,而是土生土长的德清新安人。仔细询问后得知,原来这位已有五十余岁的七老伯,应该称呼一声“戚”老伯。当年的一个笔误,让七老伯成了如今德清“七”家第一人。

    除了“数字姓”,还可以看到“四季姓”。在德清,没有春姓与冬姓,只有夏姓与秋姓。“夏春、夏秋、夏冬”最近一部热剧《琅琊榜》,让大家对夏姓多了几分熟悉。夏姓在德清不算特殊,在43.8万余人的全县人口中,夏姓人口也占了0.77%,即3393人。与夏姓相比,秋姓显得少了一些,目前我县仅有41人。

    “在我县还有米姓、盐姓、左姓、南姓这些有趣的姓氏。”办证中心的工作人员徐建祥告诉记者,这些姓氏大部分为外地迁入,其中有些是来德清工作后选择了在此安家,也有些是“外地囡”来到此地嫁做了德清媳妇,这些新德清人正不断壮大着德清百家姓这卷大家谱。

    姓氏如何传承
    “双姓”“隔代姓”掀潮流


    姓氏是一种传承,但到了“独生”一代面临给孩子取名时,是随父姓,还是随母姓,成了两大家族绕不开的话题。

    杨先生与周女士是一对80后的小夫妻,双方都是独生,两人从校园开始相恋,直至步入婚姻殿堂,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对璧人却在周女士诞下第二个孩子后产生了矛盾。

    周女士表示,她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当时跟随父亲姓了杨。因为自己在家中是独生女儿,所以这第二个孩子希望能跟随自己姓周,圆了自己父母延续家族的心愿。

    但是杨先生犹豫了,他心里嘀咕着:“本来没有考虑过二胎跟谁姓这个问题,理所当然认为应该跟爸爸姓,但老婆提出的要求确实也有道理,这可怎么好?”

    最终一家人坐下来商量之后,杨先生的第二个宝宝取了一个“双姓”叫做周杨。

    当杨先生赶到办证中心为孩子办理户口时,发现,同在一处排队的人群中,竟也有相同情况的宝爸赶来为孩子办理户口登记。该宝爸为孩子取双姓为“周沈”,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姓“周沈”竟然已有17人,大部分都是00后的孩子。

    “随着二胎孩子越来越多,“双姓”“隔代姓”都掀起了潮流。”办证窗口工作人员说道。就在当天上午,就一位家长就匆匆赶来改姓。说是家里为“双姓”宝宝的姓名又起了争执。原本是抢着跟谁姓的戴魏两家人,好不容易决定了取双姓后,母亲又开始心疼孩子书写笔画太多,希望改名,最后孩子的爷爷拍了板,随了第三姓“沈”,也就是爷爷的姓。

    “现在随母姓、隔代姓、双姓都有发生,其实也是社会进步了,如果换做30年前,估计这种想法都不会有。”办证窗口的老员工徐建祥笑着说道。“代代相传、香火相续”是一种生命延续。而跟谁姓,则意味着延续了谁。女方长辈与男方长辈,同样都是如此的希望。“双姓”“隔代姓”都是一种变化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家风的延续,感情的传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0 01:16 , Processed in 0.1060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