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6|回复: 0

古徽州人的教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20:24
  • 签到天数: 33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5-23 17: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徽州人的教育
    中安在線 時間:2016-05-23 11:06:46






    歙縣雄村竹山書院

          教育,國家興盛的基石,關系著萬千家庭的幸福,萬千孩子的命運。特別是在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社會,教育更成為決定個人乃至國家命運的關鍵因素。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重教施禮的國度,出現過千千萬萬的思想家、教育家,而古徽州更是人纔輩出,獨樹一幟。

      眾所周知,早在宋元時期,古徽州就已躋身全國教育發達的區域行列。“永嘉南渡”、“安史之亂”,加之北宋後期的戰亂,使得大批的文人之士紛紛南逃。社會的經濟重心南移,而青山綠水、與世俗塵埃相隔絕的徽州成為他們理想的安生立家之處。優美的自然環境不僅為文人雅士提供了靜心思考的場所,還為他們的纔思的釋放提供了絕好的素材。再加上。徽州是“程朱闕裡”。朱子學說影響我國政治及思想文化的發展長達六七百年之久,徽州的世家大族成為孔孟之道的信徒和儒家思想的繼承者,明清時科舉取士制度的漸趨完備,更是為本就山多地少的徽州人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徽州教育迅速發展。他們甚至把教育事業提高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戰略高度。

      在教育如此發達的環境熏陶下,徽州各個家庭都將教育子孫視為一項不可有絲毫疏忽的職業。正如《績溪東關馮氏家譜家訓》中規定的:“為父者,必慈以教子”,身為家長,必須認真嚴格地管教、約束晚輩,“養不教,父之過也”。

      在理學之風盛行的徽州,教育子孫的首要任務當然就是培養他們的“孝義之道”。道德品行是人立足的根本。《茗洲吳氏家典》:“卑幼不得抵抗尊長,其有出言不遜、制行悖戾,姑悔之,悔之不悛,則眾叱之。子孫受長上呵責,不論是非,但當俯首默受,無得分理。”為把對“禮義”的遵循落實到實處,徽人常“延名師教諸子及族人子弟,必以孝悌忠信為本”。在徽州存留的宗譜中,大多存有對子孫“孝義之道”的規范,如《績溪東關馮氏家譜,家戒》就多有提及,“奈何子孫繁衍,消長不均,毋以強而凌弱,毋以富而欺貧”,“宜患難而相救,毋相譏以反脣”,而在其《家規》中則規定:“為子者。必孝以奉親;為父者,必慈以教子;為兄弟者,必友愛以盡手足之情”。

      除了對自家人保持一顆孝悌之心外,對非本家人或族外人更應存有積極向善的良好品質。“家之盛衰,系乎積善與極惡之間而已。何謂積善,恤人之孤,周人之急,居家以孝悌,處事以忠恕,凡所以濟人者,皆是也。何謂極惡,欺凌孤寡,陰毒陽善。巧施奸佞,暗弄聰明,恃己之勢以自強。奪人之財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是故能愛子孫者,遺之以善,不愛子孫者,遺之以惡。”

      道德品行端正只是做人的起點,明清時期的徽州文化氣息濃厚,“十戶之村,不廢誦讀”,“萬事家風惟孝悌,百年世業在讀書”,讀書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是教育子孫不可不為之事。為激發子孫讀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徽州人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或以身傳教,或延請名師,或築書屋,或購大量文人書籍,或直接捐款辦校,為了子孫能夠有朝一日走上仕途,或有一技之長。或深喑道德禮儀,可謂義無反顧,大力為之。據不完全統計,宋元以來,徽州共建有260多所書院,書院都設有山長,聘請飽學之士作主講。對於沒有經濟能力的子孫予以宗族支持,給予生活費與路費,為其全心全意讀書解除後顧之懮。

      對於沒有足夠悟心的子孫,徽州人也不完全死板的要求他們讀書致仕,從商或進行其他職業練習成為生存的選擇。眾所周知,徽州不但是個盛產科舉仕宦的徽商的地方,徽州版畫、徽州戲曲??木蓮戲、徽州繪畫、徽派建築、新安醫學、徽州三雕、徽州飲食等等也都是各有千秋,別具特色。

      除了具有“孝義之道”、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外,徽州人也不忘教育子孫要有頑強的意志和刻苦向上的精神。成功者的必備條件是擁有足夠的志氣和勇氣。徽州十之七在外經商的徽州人更懂得這個道理,為培養子孫意志頑強、乾預受挫的精神,他們甚至現身說法。例如歙商許尚志常對他的幾個兒子“具論艱難辛苦狀”,還“勒石堂右,以語子孫”。

      徽州生存環境本就不很優裕,對於得來不易的財富,更是珍惜不已,所以培養子弟勤儉治生的職業觀念是成為徽州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勤可以創造財富,儉可以節約支出,在封建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勤儉美德對創家立業的意義尤非尋常。徽州宗族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績溪《華陽邵氏宗譜家規》中寫道:“業精於勤,荒於嬉,耕讀男子職也,移於游讀而男作荒也,紡飪女子職業也,移於艷冶而婦作荒矣。此則十人耕之。不能食一人,十女績之,不能衣一人,而家何由裕?”《璜上程氏宗譜》雲:“儉。美德也。禮興,其奢也必儉,聖訓昭然。邇來侈靡相當甚者,一日而費萬金,不思以有盡之財,供不經之費。何以善後乎?”《姚氏宗譜》“勤生業”條雲:“許衡曰:學者,生理最急。恭謂曰用食享之所以出,苟一偷惰,則飢寒困苦迫於身,欲無邪僻而從善也,得乎?”

      縱觀之,徽州人對子孫的教育,無不貫徹因材施教、順其自然、重視綜合素質的教育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9 08:09 , Processed in 0.1056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