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信息传媒中心于近期进行了组稿,现刊出以表纪念。 姚思铨(1915.2.14——1943.12.18),笔名万湜思,世界语的意思为“奉献”,桐庐县白鹤乡(今江南镇)板桥村人。自幼聪颖过人,有七龄“神童”之称。1928年,14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第一中学,后转入杭州师范普师班。适值‘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采取“安内攘外”的不抵抗主义。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杭州师生也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姚思铨积极参与活动,并与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以燃烧自己献出光和热”为象征意义的“白煤学社”,秘密组织会员阅读马列主义和鲁迅著作。1932年,“白煤学社”被当局查封,姚思铨等被开除学藉,后又被捕入狱。 姚思铨自学世界语,先后十年之久,翻译玛耶可夫斯基革命诗篇,1937年在上海出版《呐喊》,后又出版《玛耶可夫斯基诗选集》。 1937年后杭州沦陷,省会转移金华,姚思铨先后担任机关刊物《大风》和《浙江日报》副刊“文艺新村”主编,期间他发表了许多自己创作的有关抗日的杂文和木刻版画,以及鲁迅和著名左翼作家的作品,还翻译高尔基的小说等。 姚思铨不但用笔代枪参与抗日救国,而且又用刻刀为枪,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他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木刻版画家。 被版画界称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的鲁迅先生,当年引入木刻版画的“火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用此火种把中国的黑夜点亮。他于1931年8月17—22日首次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刚满一个月,东北便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的序幕拉开了。中国现代版画诞生的第一声哭喊便是“抗日”!姚思铨曾在校自学木刻版画,后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这时他同全国广大木刻版画家一样,纷纷拿起刻刀,用木刻版画在描绘社会黑暗,揭露当局腐败,呼唤民众抗日,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他主编的《大风》《浙江潮》《江风》《刀与笔》等报刊上相继发表。1937年,他的《中国战斗》个人木刻版画集出版,这是一部他上前线采访东沙洲战役的纪实作品。 1938年后,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抗敌协会”、“中国木刻研究会”。1939年,姚思铨、野夫、金逢逊等在金华成立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他任副社长兼木刻函授班金华点(7个省)指导师。是年11月,在邵荃麟的支持下,他联络项荒途、野夫、张乐平等东南文艺界知名人士,创办《刀与笔》月刊,由他担任主编。在阐明《刀与笔》的宗旨时他直率地说:“为什么要拿起刀与笔,就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有什么,便发挥什么,只要对于目前的民族解放战争有所裨益。”秉承这个宗旨,他大胆地刊登了胡乔木、邵荃麟、叶浅予、张乐平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艺术家的革命文章、漫画及木刻版画。他编辑《刀与笔》大型综合文艺月刊,融木刻与文字于一炉,它虽无飞机大炮之猛烈,但犹如投抢、匕首,在肉搏时大显身手,用誉论呼吁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两者同样主题突出,旗帜鲜明,贴近社会,简洁明快,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故产生很大影响。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与干预,最后被勒令停刊,前后仅出4期。 1938年后,曾在武汉、南昌、重庆等地举办“全国抗敌木刻展览会”、“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第三届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会”,姚思铨有多件作品参与展览活动。 姚思铨与广大木刻版画家一样,用它作武器,揭露日寇“三光政策”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和悲惨。如作品《炸后》、《逃亡》,充分揭露日寇的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作品《宁愿自尽于旷野》,表现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作品《向鬼子冲锋》,《伏击》、《收复失地》,用它呼唤民众抗日救国。作品《军民合作》、《丰收》宣传军民团结、支援前线等等。姚思铨木刻版画创作具有黑、白相间的强烈色彩感,那种明暗对比、冷暖相交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有它那独特的复制性,可以到处张贴宣传。因此广大木刻版画家的作品,在抗日战争的洗礼中,为八年抗战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1995年《中国版画》杂志社编印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中国版画》专刊中,有姚思铨的《军民合作》、《炸后》、《宣抚》等多件作品入编。姚思铨不但为抗日战争献出一份光和热,也为在抗日烽火中成长的中国版画历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姚思铨因他战斗在血与火的年代里,积劳成疾,但他仍一面吐血,一面坚持主编《江风》副刊。直至1943年春天,他不得不离开“战场”,到缙云普化寺养病。期间他又带病完成《玛耶可夫斯基诗选》第二稿的翻译工作。当时国统区地下党的文艺工作领导人冯雪峰曾两次前往普化寺看望他。是年12月28日,血气方刚才华横溢的他,年未三十却早立的他,在战斗、病魔和贫困的交加中英年早逝。一生践行了他当初组织“白煤学社”的宗旨,像白煤那样在燃烧中发出光和热。国难当头,敢于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冯雪峰称赞他是“献身于抗战和革命的新文艺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