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4|回复: 0

彭州通济镇姚家沟“变色”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8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6-20 09: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6-20 09:35 编辑

    小镇“变色”记
    2016-06-20 09:18
    来源:四川日报

      挖煤矿、烧石灰造就的“黑白”世界,被生态经济的斑斓所取代。记者 张守帅 摄
      从黑煤白灰的“黑白照”到五彩繁花“彩色照”——
      天气越炎热,张忠贵的生意越火爆。6月16日,四川彭州通济镇姚家沟沟口,樱花林茂盛生长,他参与投资的颐养院掩映其间。暑期逼近,客房预订情况显示,姚家沟的避暑魅力有增无减。
      这条沟名气不大,但对张忠贵意义非凡,可以说承载了他家两代人的事业——十年前,其岳父杨再发在沟内开煤窑;十年后,他在沟口搞旅游。
      沟还是那条沟,但从煤窑到樱花,模式切换,洗亮了通济镇的色彩:挖煤矿、烧石灰造就的“黑白”世界,被生态经济的斑斓色彩所取代。
      不过,放在时间长河中看,通济镇转型绝非这么简单和浪漫。资源型小镇——农业小镇——旅游小镇,其间既充满现实的“骨感”,也不乏偶然因素激发的活力,显现出新型城镇化的复杂性。
      但通济镇至少证明了一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你若盛开,芬芳自来”。
      “黑白照”记忆
      姚家沟、花溪沟、麻柳沟——通济镇的这三条沟,都因水而成。但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多年,镇统筹办主任罗斌仍对三条沟的水流色彩记忆犹新:姚家沟、花溪沟的水黢黑黢黑,麻柳沟的水浑白浑白。
      黑,来自全镇的68个小煤窑;白,源于镇里的168个石灰窑。这还不是鼎盛时期的统计,也未包括非法开采的部分。通济镇的所有五条河,由此条条“黑白分明”。
      在镇上工作过的一位老干部形容当时的场景:到处在开矿,粉尘弥漫,建筑、植被、道路都像被“霜”打了一样,只不过,这“霜”是灰色的,“生活在那里的人感觉从没洗过脸。”
      “可以说,拍张照出来都是黑白的。”罗斌说,黑白中还夹杂了一点“红”,那是7个砖厂带来的。每逢下雨,砖厂就成了“红流”的策源地。
      煤炭、石灰、红砖、砂石,通济镇作为资源型小镇的特征突出,这给少年时的罗斌留下了不快的记忆,“路被重车碾得稀巴烂,同学都不愿来,都不想吸一鼻子灰。”
      2007年,彭州宣布整体退出煤炭产业,这个资源型小镇不得不转型。湔江和白鹿河都流经通济镇,上游的两个镇分别提出要建设生态旅游名镇和法式风情小镇,通济镇怎么办?“通济镇是交通要冲,去龙门山和白鹿都要经过这里。当时也想转型旅游业,提出建设‘汉唐古镇’。”罗斌说,不久,“5·12”汶川特大地震将小镇摧毁。在灾后重建中向新而生时,小镇居民也都对此怀揣期待:两三年时间,场镇规模从一条街扩展至九条街,近七成的家庭修建了临街铺面,通济场社区可对外出租的铺面超过600个。
      但这些村民们负债修建的住房、铺面,并没有凭借旅游发展“赚得盆满钵满”。尽管修建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大大改善了彭州到通济的出行条件,“但通畅是通畅了,游客都奔着龙门山、白鹿去了,通而不留啊!”社区主任张洪斌很郁闷。
      通济镇人口3万人,三分之一外出务工,仅靠当地群众显然无法拉动场镇消费。张洪斌只有眼看着一个个铺面闭门歇业,甚至免费都没人租。
      没有旅游资源依托,贸然向旅游小镇转型,通济镇没能改变“黑白”底色。
      向群山“还债”
      虽然不是通济镇人,但张忠贵同样对那里无比熟悉。因为岳父杨再发此前开矿姚家沟的缘故,他没少往沟里跑。
      不过,翁婿俩的“富矿观”全然不同。在张忠贵看来,姚家沟海拔比龙门山低,夏天同样凉爽,冬天却相对暖和,全年都适合做旅游。
      2010年春天,张忠贵说服杨再发,与几个投资人一起再次来到姚家沟考察。两三年时光静悄悄过去,灌木疯长,山体裹上浓浓的绿装。
      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让最有信心的张忠贵都感到意外。尽管2000年前后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但还是常有大批挺拔的树木被村民偷偷砍伐,卖到小煤窑做坑道支撑柱。他们退出姚家沟时,山体植被一片斑驳。
      “确实很心痛,当时漫山遍野基本看不到大树。”姚家村村文书姚思敏说,彭州禁止开采矿山后,躲过劫难的树木又开始生长,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张忠贵也决定种树。山间迎风招展的野樱花给了他启示——他要在这里大量种植樱花树,把昔日的黑煤沟,变成樱花谷。
      这当然不是公益之举。沟内13公顷的樱花种下去,沟口张忠贵跟他的投资伙伴兴建的颐养院也开了工,“掘金”夕阳产业。
      彼时的通济镇,正走一条纯现代农业的产业之路,镇上成片规划种植雷竹。但“利用群山做文章”的思路一直没有放弃。姚家沟的樱花,坚定了他们打造“花海小镇”的决心。
      “姚家沟种樱花,花溪沟种红枫,麻柳沟种芙蓉,三条沟三个特色。”罗斌说,新津花舞人间、龙泉驿桃花故里、葛仙山梨花坪等成功案例,都给了他们信心。
      当前的姚家沟,村民房前屋后、道路沿线,但凡有空地,都被栽种了樱花,数量接近10万株。
      姚思敏想想都忍不住笑,“以前砍树都阻止不了,现在种树都搞不赢,真是思路变了。”
      偶然与必然
      去年5月,通济镇忽然就“火”了。河滩边上,游客车辆排行了几公里远;场镇上一家卖鹅肉的坚守者,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天卖掉2000只油烫鹅。
      吸引游客的,是60多公顷河滩地上盛开的繁花。
      张洪斌觉得,这机遇来得很“偶然”。这件事,又与退出资源型产业息息相关:2011年底,彭州“重典”治理砂石行业,关闭了辖区内全部57家砂石企业,拆除所有生产机具设备,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湔江通济镇段的60多公顷河滩地因此被清理出来,闲置了一段时间。
      在彭州市“清除杂物、广种鲜花”的策略指导下,去年初,通济镇动员村民,把河滩平整,播撒上格桑花、非洲菊和满天星等鲜花种子。
      种子撒得近乎“粗放”,此后的长势镇上也没有刻意派人管理,因此,很多村民都没把这片花地当回事。
      到了5月,盛放的花海攫住了过路游客的目光。在此后的口口相传中,这片茂盛且接近野生状态的花海,被称作大成都的“俄木塘”(红原县有名的草原花海)。
      常年为场镇人气愁烦的张洪斌,这下眉头舒展:人气“一下子”就爆棚了。“从去年到现在,600个铺面只剩下三分之一了,越临近花海越好租。”张洪斌说,场镇上的餐馆保守估计增加到了近100家。
      最先种花的是天生桥村。张洪斌见势发动通济场社区的居民到通济大桥另一侧去种,大伙积极性高涨,场镇上租房子的商家多起来,无疑成了最好的“动员令”。
      张忠贵樱花种得早,受益也早。颐养院去年建成营业,体验过的游客积极给他宣传,以致于到后来,周末房间要提前预定。
      利好不断。据罗斌介绍,镇上正在勘探温泉,目前打了2000米深,预计2500米将寻觅到温度适合的泉水,兴建温泉酒店的事宜推进顺利。
      他认为,通济镇的城镇化探索,起步于失去资源,“挣扎”于寻觅资源,转身于再造资源,无论怎么说,根本上还是用较长的时间重塑了生态本底。
      通济镇终于步入欣欣向荣的上升空间,“一片海、三条沟、十处景”的旅游规划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其间的艰辛,过来人不会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6-16 22:51 , Processed in 0.1055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