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姚承峰发明家和他的小麦“双割刀”
中国农业网 时间:2016/8/8 11:18:00 来源:互联网 阅读数:357 在中国小麦产量第二大省山东省的一处农家院落里,机器、铁具堆得满满当当;院落中一间被改造成办公室的屋子墙上、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公式、数字、符号等。 46岁的姚承峰穿着一身灰色工作服,跟工人一起忙碌,全然看不出他是这家“小院工厂”的厂长。 姚承峰是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香姚村的一名普通农民,虽仅有初中文化,但他却能用动力学原理研制出小麦收割“双割刀”,并申请获得国家专利。 而姚承峰与“双割刀”结缘完全是偶然。 12年前夏收的一天下午,姚承峰夫妻俩在高青县田家村割麦,雇主要求把麦茬割低一点。姚承峰放低割刀后,一垄麦子没割完,车就被麦穰塞住了。车走不了,割刀也转不动。他和妻子急得团团转,只能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从晚上七点一直抠到凌晨三点,也没能使割刀转起来。 农民常用“抢天夺时战夏收”来形容麦收时节分秒必争。但是,这一塞车就耽搁了姚承峰3天。 麦收很快结束,塞车的经历令姚承峰陷入深思。从小喜欢捣鼓机械的他开始琢磨研制一种新型收割机器——让收割机自带的割刀收割麦穗,再安装一套割刀收割麦秆。这样既能使麦秆均匀铺在地上,实现秸秆还田,方便播种玉米,还不会“塞车”。 姚承峰给这种机械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双割刀”。 说干就干。那年麦收结束后,姚承峰就在小院里忙碌起来。买件、改装、焊接,半年后“双割刀”终于成型。第二年夏收前,村北一片芦苇地又长高了,他赶来试刀,可收割机没走几步就宣告“罢工”。 姚承峰二话没说,继续回家再改进、再试验。然而,试验一次,失败一次,直到十几亩芦苇地一点点被割光也没成功。 但他没有放弃,并坚信“双割刀”能为农民、农机手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于是咬一咬牙,继续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还不算完美的“双割刀”终于可以完成一季麦收作业。 农民心里有本明白账:用普通割刀,收10亩麦子需要1.5小时,使用“双割刀”后,只需1小时。在这一年,卖出100多台“双割刀”的姚承峰备受鼓舞。 随后几年,姚承峰不断完善“双割刀”。在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后,他不仅为“双割刀”申请下国家专利,还注册了商标,顺利将成熟的农机产品推向市场。今年夏收,这位农民发明家制造的“双割刀”,销量已突破500台。 姚承峰说,如今“双割刀”功能越来越强大。既能使麦叶、麦秆不再进入收割机,减轻车身负荷、提高行驶速度且避免塞车;还配备了可调式滑行器,使切割高度可自由调节;另外,还安装了液压控制系统,当遇到障碍或不便于使用时,不用停车就能提起“双割刀”。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干啥事还是得有股钻劲儿。”姚承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