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125]
[size=1.125]今天(9月13日)是“大美兰溪 德美姚村”第二届兰江街道文化旅游节活动举办的日子。姚村祠堂内,一对年过花甲的木雕夫妻煞是惹眼。
[size=1.125]祖传的木雕技艺,到丈夫姚焕强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妻子王海凤从嫁到姚村起,也跟着学起了木雕。两人相濡以沫40多年,生活上,他们是相敬如宾的夫妻;工作上,既是师徒也是同行。尽管生活平淡如水,也没什么大风大浪。但从他们与木雕的缘分中也能感受到一份恬静与温情。
[size=1.125]这对夫妻身上的故事也折射出了姚村木雕这一传统手艺的传承与伟大。
[size=1.125]父亲的夸奖
[size=1.125]让媳妇很快就独当一面了
[size=1.125]据兰溪市志记载,姚村花雕(木雕)工艺始于清光绪年间,由村民姚金聚向东阳花雕师傅学艺,艺成后延续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size=1.125]如雷贯耳的姚村木雕鼻祖姚金聚,就是姚焕强的祖父。姚焕强7岁时候,祖父去世,对这位传奇人物,姚焕强的印象已很模糊。他的手艺主要传自他的父亲姚木海。对这位慈祥的老者,媳妇王海凤印象深刻。
[size=1.125]王海凤嫁到姚家,姚焕强也已经出师了。就这样,丈夫成了师傅,妻子成了徒弟。而姚木海既是父亲,也是师公。这位师公给王海凤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size=1.125]因为偶尔在外接生意,姚焕强这个师傅当的有些“不称职”,担子就落在了姚木海身上。
[size=1.125]“就算我做错了,他也从不骂人,耐心的教我怎么做。”尽管是女流之辈,但在王海凤看来,木雕并不是一件难事,“看父亲怎么做,一开始就自己琢磨了,竟也能上手。只是有些复杂的工序,还需要指点。”
[size=1.125]看着这个从未接触过木雕,却上手极快的灵气媳妇,姚木海打心眼里喜欢。“他老是说我对这个有天赋。” 王海凤化激励为动力,不到一年时间,就能独当一面了。
[size=1.125]
[size=1.125]既是夫妻,也是师徒
[size=1.125]结婚40多年没红过一次脸
[size=1.125]“动不动就骂过来,他做的也不见得比我好啊。”可对丈夫兼师傅姚焕强,王海凤就显得有些“不满”。
[size=1.125]坐在一旁的姚焕强听完显得有些不服气。“我是要求严格,要不然你怎么会进步的这么快。”他替自己争辩。
[size=1.125]尽管当着众人拌嘴,但事实上,夫妻俩结婚40多年,从来没有红过脸。从某个方面,也要归功于木雕。
[size=1.125]家里多了一个得力助手,姚焕强感到很欣慰。结婚没几年,家里就忙得不可开交了。白天做木雕,晚上有时候还要加班赶工,但夫妻俩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只要有空,姚焕强就从亲戚朋友那借来小说和连环画,两个人一起学画画。“画是雕刻的基本功,落下一天都不行。”
[size=1.125]互相学习、进步之后,原来的师生就成了互相切磋的同行。每个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你这样雕,我这样雕,谁也不服谁。正是技艺共同成长的经历,让两人的感情日渐升华。
[size=1.125]问起他们学习木雕的初衷,他们都轻描淡写的说:生计。“家里又有这个底子,为什么不学好这门手艺呢?”久而久之,生计,成了他们的寄托和乐趣。如今,三天不上手,夫妻俩的手就痒的不行,“一件木雕就是自己的一个孩子,雕出来特有成就感。”
[size=1.125]
[size=1.125]老艺人的期盼
[size=1.125]再没有年轻人继承,姚村木雕就断了
[size=1.125]兰溪县志记载,70年代前,姚村木雕范围不广,仅限于雕刻家具、糕点印、果印、木质模型等。后来,才渐渐被民用,甚至跻身于古建筑修复、大型建筑配套等。
[size=1.125]据了解,诸葛丞相祠堂、白露山慧教禅寺、老城的告天台等室内木雕装饰及神案等大多出于姚村姚氏三代人之手。
[size=1.125]第三代姚焕强的作品,在同行中更胜一筹。1987年就有木雕作品被浙江美术学院推荐到法国,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姚村木雕也已已被列入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size=1.125]今年,姚村在殿山学校专门设立了兰溪市姚村木雕传承基地,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size=1.125]据姚焕强介绍,包括姚村本地及从姚村扩散出去的木雕艺人多大四五十个,极难得的是,他们这一辈的传人中,还留有5个女传人,手艺也是相当不错。可以称为木雕传人的五朵金花。
[size=1.125]如今,儿子女儿在外地上班,早已与木雕绝了缘。这让姚焕强心痛不已。
[size=1.125]“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干这个,又累又脏。”但在他看来,尽管师传于东阳,但姚村的木雕技艺绝不亚于东阳,“只不过他们的产业做的更大,更有名气。”
[size=1.125]姚焕强也很看重传统文化的保护,“非遗需要传承,年轻人就要学这个,再不学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