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不住的昔日风光 明清关中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以及纵横交错的大型宅院。 据了解,姚家大院布局应属于横向联院式。它分南北两院,其中南院为五开间的三进四合院,作为内宅和待客之处;北院续建于民国时代,是三开间的三进院落,出现了江南园林建筑回形花廊和北方窑洞相结合、西洋拱形窗户和东方手工木雕相映衬的特点,内有主人自用书斋和园林式花园,是女眷休息和主人书房之地。 姚宅南院、北院回形花廊及后楼的墙壁上,镶嵌着十几块大型的砖、木雕,雕有“夜战马超”“三英战吕布”“空城计”“梁红玉击鼓退金兵”“黛玉葬花”等故事情节,由于历史原因,房子的外墙和屋内原本的诸多砖雕都遭到破坏。现有残存部分,唯有从门楣上依稀可见的水粉油彩上想象曾经雕梁画栋的奢华精美,其细腻的雕刻手法仍令人印象深刻。今天,老宅的前院和江南园林式的回形花廊已不复存在,但据说像姚宅这样具有史艺价值的中国古代民居庭院建筑,在西安已濒临绝迹。 据介绍,姚家大院南、北两院之间一墙隔开,原本无门相通,要到北院只有两条小路,一是从南院绕到后院,再从后院与北院相通的小门进入;二是进到前院,从前院的小门进入北院。这两处小门开得隐蔽,外人不知道,万一家里出事,女眷和小孩可从小门先行离开。但前院被拆后,不能相通的南北两院给姚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于是,2007年整修时,在隔断南北两院的墙上开了一扇小门,这样就方便了很多。 北院的楼房则是姚文青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结合北方的窑洞式房屋、南方阁楼,以及西方的拱形窗户风格改造而成的。楼下是窑,冬暖夏凉,楼上宽敞,站在阳台上可俯瞰前面两院及门口和街道。二楼屋檐所用的天卷式构造,是一种典型的明代构造。而其内宅花园的曲径、太湖石、培花、植木又使该园颇具苏州园林风格。挑梁的房架结构也被古建专家评为特色之一。 从阁楼旁的一道长长的木质楼梯登上二楼,则仿佛到了另一番天地,与建筑外部的青灰色调不同,阁楼内部被漆红的木板隔成一间间小屋,墙上壁灯一开,历史的痕迹就在这影影绰绰里若隐若现了。 陕商精神的文化遗存 姚家大院不仅仅是一座关中民居。姚家后人一度和陕商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建一个微型“陕商历史博物馆”,以期让修复好的姚家大院为陕商文化和西安历史文化的宣传作些贡献。 上世纪90年代起,晋商研究逐渐兴起,但对更多的人来说,“陕商”则显得既陌生又遥远。贡献了票号与大院的晋商、以胡雪岩为领袖的徽商、纵横资本市场的浙商,还有势倾岭南的粤商或许才更为人们所熟悉。但历史真相很可能是,曾经的陕商富可敌国,并且还有“天下第一商帮”的光环。参与编纂《天工开物》的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曾说“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陕商至少在文献里曾经冠盖天下。 “骏马快刀英雄胆,干肉水囊老羊皮”,这是明清时期陕西商帮的真实写照。明清时期,陕西商帮在地处边陲的不利条件下,紧紧抓住“食盐开中”、“茶马交易”的政策机遇,以泾阳、三原为中心,成为中国历史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团,他们以“西秦大贾”和“天下第一商帮”的雄浑气势,垄断中国东西部贸易通商达500年之久。 一个事例可见当年秦人经商的坚韧倔强。
据《成都史话》载,清代以来,四川的大商业,多由“陕帮”垄断,财力雄厚,会馆宏敞,街道亦宽。康熙年间,成都的陕商欲建陕西会馆,当地士人阻挠,言说会馆可盖,但不许动用当地一抷土,以免风水外泄。陕商同仁毅然回到故乡,经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着一口袋、一口袋的黄土建成陕西会馆。陕商生猛就此可见一斑。 常年研究陕商的西北大学教授李刚认为,陕商的精神气质可以概括为“厚重质直、忠义仁勇”,这种传统对于今天陕商崛起仍是宝贵资源。 今天的姚家大院,已不光是一座隐藏在现代建筑中的老宅院,由于姚文青的陕商底色,使它所保存的,不仅是老西安人传统的居住环境,还有陕商精彩壮阔的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