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人民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养成了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 能歌善舞的人民 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我们所到之处,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一有机会就纵情歌唱舞蹈。在努瓦克肖特,我们听过白摩尔人演唱阿拉伯歌曲,那委婉深沉、柔中带刚的曲调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伊迪尼,我们欣赏了黑摩尔人的舞蹈:妇女们穿着深色大袍,站在一旁观赏、伴唱,健壮的男子则手持木棍起舞,他们双双用木棍碰撞,动作豪放有力。跳到高潮时,舞者忽而就地翻滚,忽而腾空飞跃。这时,伴唱的妇女们和观众也激情满怀,随着音乐的节奏高声呼喊“嗨!嗨!哦罗罗罗嗨!……”。演员和观众情感交融,浑然一体。 毛里塔尼亚人口半数以上是牧民,他们惯于在帐篷里迎宾待客。现在虽然有了现代化的厅堂和饭店,但是主人依旧喜欢按照传统和习惯,搭起帐篷招待客人。在罗索,好客的主人别开生面地在帐篷里安排了一场演出。帐篷宽敞而漂亮,是用双层白色的厚布缝製而成的,篷顶上拼缀着一块块印有民族图案的彩色花布,地面铺了骆驼毛织成的鲜艷地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年仅五六岁的小演员,她们灵巧地扭摆着屁股,同时合着节奏转动着眼珠,舞姿具有典型的黑非洲风味,在座的客人无不为之赞嘆。这时,一位年近六十的黑人老太也即兴起舞,她用舞蹈动作向中国朋友一一行礼致意。乐队的伴奏节奏鲜明,旋律奔放,激昂的鼓声阵阵响起,使听众犹如置身非洲的密林,精神为之一振,疲劳顿消。我们深深感到,音乐和舞蹈已成为毛里塔尼亚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永不凋谢的撒哈拉玫瑰 自一九六五年七月中毛建交以来的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结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友好关系日益巩固发展。在国际斗争中,两国一贯相互支持和声援;在经济、贸易和文化等方面,双方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我们访问期间,获悉首都所用淡水均来自六十公里外伊迪尼市的六口深水井。毛立国之初,法、德等好几个国家帮助打井解决饮水问题。最后是中国专家和工人完成了此项工程,并帮助努瓦克肖特修建了自来水供应站和发电站。不少外国驻毛大使都来感谢中国解决了他们生活的大问题!中国专家又在南部建立了水稻试验农场,平整姆普利平原和修建综合水利工程等(使特拉扎大区的大米自给得到了保证)。 近几年来,两国间在基础设施建设、矿业、渔业等传统领域的合作继续深化,农业、水电、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也获得了拓展……我国还是第一个向毛里塔尼亚派出医疗队的国家,深受毛人民的欢迎;不久前由医疗队承担的“光明行”白内障义诊活动又获得了极为可喜的成果! 中国人民也深深感受到毛里塔尼亚人民的深情厚谊。在姆普利农民中,普遍流传着两句顺口溜:“有中国人就有稻穀,没有中国人就没有稻穀”。艺术家们更以生动的形象歌颂中毛友谊。他们唱道:你要知道毛中友谊有多深,有多美,你就打开水龙头,看看那清澈不尽的水流吧!当毛里塔尼亚朋友用骆驼奶款待我们,宾主共用一个大瓢依次共饮那还带着骆驼体温、冒着小泡的奶汁时,我们感到两国人民真是情同手足,亲密无间。我不禁联想到撒哈拉沙漠中的一种结晶块。它是由深埋着的硅酸盐等物质遇水浸渍后溶化、蒸发、凝结而成;其质地坚硬、呈金黄色,一瓣瓣半圆形的薄片好像一层层绚丽的玫瑰花瓣,天然生就了花朵的形状─人们称它为“撒哈拉玫瑰”,因此颇为名贵。沙漠上的炎炎烈日、滚滚风沙都不能改变它美丽的仪态和明快的色泽。中毛两国人民的友谊,正如撒哈拉玫瑰一样,也永远不会凋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