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7-10 21:31 |
---|
签到天数: 7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姚期智 - 概述
姚期智祖籍湖北孝感,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1967年,姚期智毕业于台湾大学,之后赴美国深造。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1975—1976)、斯坦福大学(1976—1981,1983—198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1983)等美国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研究,1986年至2004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从2004年9月至今任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此外,姚期智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多年来,姚期智先生以其敏锐的科学思维,不断向新的学术领域发起冲击,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而独到的贡献。他所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并在获图灵奖之前,就已经在不同的科研领域屡获殊荣,曾获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乔治·波利亚奖和以算法设计大师克努特命名的首届克努特奖,是计算机理论方面国际上最拔尖的学者。
姚期智 - 经历
自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姚期智在理论计算机领域作研究至今,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担任教授,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多年来,姚期智以其敏锐的科学思维,在数据组织、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而独到的贡献,曾获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George Polya奖,美国计算机协会算法与计算理论分会(ACM SIGACT)Donald E.Knuth奖等荣誉。全球首要计算机协会(ACM)在2000年授予姚期智图灵奖。姚期智是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裔学者,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是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与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齐名。
2004年姚期智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到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
姚期智 - 中国情结
“我所学的东西能有机会在我出生的中国生根,有条件在该领域为中国培养出世界级的研究人员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头20年生活在中国,20岁以后生活在美国,57岁以后又将人生归宿在中国大陆的姚期智的人生轨迹宛如一个圆。
生在上海,长在台湾,却在美国接受了36年熏陶的姚期智自己也没有料到,在中国所接受的教育是如此根深蒂固,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是人生经验多了的缘故,姚期智对中国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他是怀有中国情结的。”现任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主任的聂华桐先生说,“前几天,我们聊天,他说他在清华教育年轻一代,有一种满足感,是在美国教美国学生时所没有的。在这里,他教育的是中国年轻人!
现在,了解中国的历史,欣赏中国的文化,听古典音乐,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依旧是姚期智“闲暇”之余的主要内容。
“中国是我的祖国,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深厚的,我对整个中国的感情非常深厚。目前国内有一个很好的目标,要建设出几个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来,我觉得我现在能在清华参与这件工作也算是一点小小的贡献。希望能尽点儿微薄之力。”
姚期智 - 奋斗之路
1967年,姚期智带着自己的行囊走进了哈佛大学,追随导师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开始了自己的物理世界探索之旅,并顺利地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1973年,26岁的姚期智做出了一生中的重要决定:放弃苦心钻研多年的物理学,转而投向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
“就能力和性格而言,我更适合搞计算机。物理看重直觉,你必须推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求证也许不严格。可数学,包括计算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用严密的数学推理来证明这个答案。我发现自己的论证能力在计算机领域更合适。”
1973年,姚期智进入素以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深厚积淀而闻名的伊利诺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两年后,他如愿以偿。
“做研究的人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做事的方式也不一样。我比较喜欢新奇的东西,有新的方向我就喜欢去看一看,试一试。”
变化迅猛的计算机研究更具有这方面的特性,使得姚期智津津乐道其中:“我喜欢做这类事情,怎样把一个东西变成一个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它。”
但并不是每一个事情他都去尝试新的。“比如走路,从A点走到B点,我知道一条路的话,我会总走这条路。我不太喜欢走一条新的路或者短一点的路。吃东西也是一样的,有哪几样东西如果经常吃的话,我就很满意了。听音乐,我比较喜欢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我的知识还局限在20年前。”
姚期智说,年轻的时候你可能感到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尝试,当你投身到某一个领域以后,你可能就没有时间花在别的事情上了,而只能在你所倾心的领域不断探索和追求。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阅读成为姚期智缓解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这种随便翻一翻的阅读方式却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年轻的时候我认为我现在做的东西是世界上最重要,别的事情都不值得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件好事,你认为有意义,你才会有那么大的兴趣和那么大的投入。当你在你的领域研究钻研得比较深了以后,慢慢地你的视野会比较大一点,你会知道你的研究在世界上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你会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又引发了姚期智新的探索欲望。
早在1970年末以前,密码学尚属政府研究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感到密码学在未来商业行为中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怎样在通信上有一种保密的方法?怎样用计算理论解决密码学上的问题?这成为当时诞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姚期智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研究工作,是因为这是比较有影响的工作。这个工作不只是局限在我们这个领域,别的科学家也会对它产生兴趣。”
姚期智 - 成功理念
重新翻阅人生之路这部大书,细细品味所走过的路,在翻越了许许多多的曲曲折折之后,展现在姚期智眼前的是生命的沧海。然而,那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的近百篇学术论文;那些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做出的巨大而独到的贡献;那由于他在计算理论研究方面做出的诸多“根本性的、意义重大的”贡献而获得的图灵奖,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戴在头上的光环,都不是姚期智理念上的成功。在他看来,成功意味着做出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
姚期智认为,年轻学子们不要只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学科,应该不断学习其他事情。“有如此众多不同的领域的美丽,如果限制欣赏的范围,那是一种遗憾。”他的导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拉肖曾经告诉姚期智“要大胆、创新”。正是在这种做学问的基本精神的驱使下,使姚期智不断向新的学术领域发起冲击。
“成功有很多不同的模式,如果在每一个模式里你都有自己的想法,做得特别好,那么都能够成功。一般来讲,学校专业比较完整,如哈佛大学,有各种专业学院,那么它就能够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但这也有例外,普林斯顿大学传统的理念是,他们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他们只需要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好,做得最好。这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普林斯顿大学的成功理念仍然影响着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姚期智。他仍然坚守着“还是希望有我自己控制的时间和控制的环境。生命有许多阶段,工作有许多性质,在有些阶段,几乎要百分之百地做一件事情。”
姚期智 - 性格与成功
姚期智认为性格与一个人的成长“唇齿相依”。
性格上的坚忍不拔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姚期智说,遇到困难,人们往往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换别的事情干干,一种是想办法克服它。打开成功宝典,一般情况下(文章转载自: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 请保留此标记)要有相当程度忍受失败的精神,不能一件事情干一段时间不成功,马上换一件事情做。“我想,每一件值得做的事情都是要克服某一层面的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别人能做的话,恐怕别人都已经做过了。当然性格上的坚忍不拔也要有个‘度’。要知道什么时候要坚持,什么时候要放弃。”
姚期智的工作信条是:如果你有十件失败,有一件成功这就很好了。“我们搞研究和从事事务性的工作不一样。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如果干十件事情有九件事情干砸了,就可能没有工作了。对研究来讲,研究过程的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真正重要的只是你成功的结果。”
对姚期智来讲,挫折感主要是在研究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更多的是解决问题上。
“最开始不知道做不成功是因为自己太笨,还是因为问题太难。当你一再失败的时候,你会问自己还会不会做出成功的事情来。过一两年你会对自己有所了解,有所了解以后会比较容易一点。”
姚期智说,每个人由于性格的不同,选择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太一样。他的原则是,在选择课题的时候,不能选择超过自己能力太大的课题,不能野心很大,要量力而行。但也不要选择太容易的问题。最好选择比你的能力稍稍高一点的问题进行研究,当你的能力得到培养以后,你再选择更难一点的课题进行研究。
“刚开始我写很多文章,看到的问题我都想去解决它。后来就比较挑一点,会选择比较难一点的问题进行研究,写的文章也会慢慢少一点。因为一开始你要培养你的能力的话,你就要多做一些事情,等能力够了以后,你才有资格选择比较重要的事情去做。这种性格有助于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挖掘自己的潜能,也容易成功。”
始终在名校执教的姚期智先生不仅坚守着自己的成功理念,而且将其引入育人理念之中。了解他的同事都知道,他带学生,会先出些题目让他做做看,看他对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他的数学根底,看他对自己的指导是否满意,然后再看怎么样是最好的配合。
他认为学生能够自动、自发,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做出东西来的动机是最重要的。学生必须对这方面的问题有真正的兴趣。“我们这个领域比较像数学,要有很大的兴趣才能做出成就来,像做家庭作业一样的方式是做不出成就的。”
姚期智 - 意外收获
姚期智的事业之路不能说是一条直线。1967年,当他填写大学所学专业时,选择物理学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对物理学的了解。但是,在以后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学,了解了其中的意义的时候,那种感觉至今仍然令姚期智记忆犹新:“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对我们研究科学的人来说,那就是最令人喜悦的事情。”
这个意外收获,将姚期智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物理上的经验使他知道有另外一个世界,而对文学的喜爱使他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同时帮助他了解了学文学的人以及学别的科学的人。“因为我知道学文学的人读莎士比亚,学音乐的人听到音乐,他们所感受到的程度,他们心里的感觉。这种感觉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它成为我做学问的一个标准。如果你有一个你所达不到的标准,你对你的工作就永远不会满意。”
视野的开阔,岁月的不断积淀,使姚期智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对社会有了更多的责任感。“我现在觉得可忧的是以前大家都看书,现在许多人都不看书了,而是看电视和玩游戏。那种自然的、合作与交流的感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丧失得太快。”
他认为,要对社会、对历史有一定了解,那才不会随波逐流。
姚期智 - 温总理的嘱托
2004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专程在教师节前来看望姚期智教授。在交谈中,温总理说,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高层次的人才是国家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抓好高等教育,为国家广泛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在重点科研机构和重要科研领域,要实行杰出人才的全球招聘制度;要为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为在国际一流大学长期任教的教授以及在计算机理论领域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姚期智教授出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立即承担起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信息科学的重任,组织筹建国家实验室。2004年10月22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吴启迪等领导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专门与姚期智教授会面并听取了他的汇报和建议。
姚期智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姚先生回国定居后,主动和国内同行联系,并亲自走访国内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姚先生积极吸引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做访问,他说,“让年轻学者和学生接触到这些专家,了解他们是怎么做出一流水平的研究。”
2004年9月以来,姚先生定期联系、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来清华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一流学者交流的宝贵机会,还大大提升了学术讲座的水平、丰富了学院的学术气氛,至今已经组织过10场高水平的讲座。开篇所说的两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大师正是姚先生2005年邀请来华的。讲座举办当天,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把整个讲堂挤得水泄不通,两位大师深入浅出的精彩讲演让清华学子们真正领略到了名家风采。
为了使学生们能够与这些世界级大师有更频繁更深入的交流,姚先生计划于下半年继续邀请更多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知名学者到清华访问,并以“名家系列讲座”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讲席教授组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长期地办下去。
2005年3月16日,在北京市政府举行的颁发仪式上,姚期智先生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马振川手中接过了标志着北京永久居留权的“绿卡”。
姚期智 - 个人荣誉
1987年 波里亚奖(George Polya Prize)
1991 古根海姆基金会研究学者奖(Guggenheim Fellowship)
1995 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Fellow,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96 高德纳奖(Donald E. Knuth Prize)
1998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0 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0 图灵奖(A.M. Turing Award)
2000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Member, Academia Sinica)
2003 潘文渊研究考察奖 (Pan Wen-Yuan Research Award)
2003 香港城市大学理学荣誉博士(Doctor of Science, Honoris Causa,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3 美国科学发展促进会会士(Fellow,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04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荣誉博士(Doctor of Engineering, Honoris Causa,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院特殊贡献校友奖(Alumni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6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荣誉博士(Doctor of Science, Honoris Caus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9 Doctor of Mathematics, Honoris Causa, University of Waterloo
2010 IACR Fello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