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1|回复: 0

社树姚家的兴与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7-3-13 23: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7-3-14 08:54 编辑

    社树姚家的兴与衰
    邢群娥原创

        社树村,南有泾河,北有北仲山,西有九嵕山,身处平原,山水环绕,人称泾阳的“白菜心”,陕西的小香港。社树有悠久的历史,却难见史书,它的历史一直像一个谜,人们又各种猜测,却难以考证。自从姚家来到社树居住,他们便喧宾夺主,成为社树历史的主流。我们可以从姚家的历史,对社树村的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

          姚家的祖先,我们可以上溯到元代的姚枢。姚枢,字公茂,号雪斋,又号敬斋。姚枢家族从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到洛阳(今属河南)后,成为文化世家,姚枢与侄儿姚燧在理学、政事以及文学诸方面在元代占据着极高的位置。

           忽必烈之所以能登上皇帝的宝座,与汉族大臣姚枢的辅佐密不可分。姚枢心怀天下,非常有才能。忽必烈对姚枢的见解赞赏不已,“动必召问”,并让他教授世子经书。他劝忽必烈韬光养晦,取得皇帝的信任,并最终夺取政权。他敦促忽必烈为首的元朝统治者比较积极地吸收汉法,又鼓励广大汉族士大夫打消顾虑、勇敢地参与进入元朝各级政权,因而逐渐成为元王朝官方和士大夫都能接受的正统观念,无形之中成了忽必烈所建王朝的政治文化纲领,并构建起了以蒙古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士大夫的统治体制。”
      至元四年(1267),拜姚枢为中书左丞。姚燧,是姚枢之侄。为官(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或按部澧州)体恤百姓,兴学重教,兴学赈民。姚成,是姚燧的三儿子。姚家虽然地位显赫,但作为汉人,在当时也是低人一等的。为给死亡的元公主配婚,姚成成为名义上的“驸马”,也算是皇亲国戚。姚家的类似于“汉奸”的身份,在加上“皇亲国戚”的身份,自然叫人即羡慕又嫉妒。元顺帝时期,姚枢的第四代孙遭人诬陷被朝廷判满门抄斩。由于有黄米爷提前报信,姚家提前得到了消息,姚枢后人分四支分别逃往聊城,黄河南,上海和南京。



           姚成家族就逃到黄河以南的泾阳,在寺背后(兴国寺)东,定居下来(有遗迹)。寺背后,地处西北塬的南边缘。陕西关中地区 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经济条件。作为外来户的姚家,为了生存就走上从商的道路。关中地区农产品在封建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处于一定的富余状态,居民生存压力不大。在此地从事商业活动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很多子弟就出走他乡做买卖。延至姚成第八世孙姚清纯、姚方钟时,得人引进,下川经商,其后裔到明朝中后期变成百亩之户,成为一个财东,起名“姚恒裕堂”,人称“花门楼子”。明末,陕甘农民起义及政府的平叛,交通阻隔,苛捐杂税沉重,这一支从此衰落。


           顺治时期,战争相继结束,姚成的十二世孙姚一阳东山再起,到姚成的十四世孙姚昂干时生意不断扩展。他继承祖父业绩,在雅安和彝族地区继续来往经商,因筹谋有方,连获厚利,为姚家户族在川地经商奠定了基础。他亲自主持在雅州设立总堆(总号)。其时人称总号为“姚百万”,实际三号中每家的资金远远超过数百万甚至接近千万银两。为给后代奠立雄厚基业,姚家又将部分商业资本转化到农业方面,置地购土,田连阡陌,骡马成群。先后在社树附近占有土地千亩以上,在彬县、旬邑、周至等县有数百亩,均出租给农民收其地租。

           明末清初,关中地区,旱灾,水灾,地震等灾害频繁,民不聊生,盗贼四起,农民起义不断。为避乱防患,姚家出资在社树修城墙。社树城墙高度约在8米,底宽4.8米顶宽两米多。城墙建设有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了二百年以后仍然挺拔不到。整个城墙被砖包裹,城墙上可跑马车(新中国土改时外面的砖被拆毁)西门处有斜坡可上马车。城墙上有炮楼7座,有箭楼。城外有较深壕沟。古城墙呈不规则七边形,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北城门上有“仲山晴岚”字样,因为向北可望见北仲山,仲山晴岚尽收眼底。东城门写有“瀛洲迎驾”字样,因为曾在30里以外的瀛洲书院处迎接皇上。西边城门上写有“泾水长流”字样,因为泾河之水从它的西边流过。没有南门,因为临近泾河,风水不好,怕财产打水漂。社树城堡前后有两街,一为东西走向,一为西北东南走向,整个路面有长条青石铺路。城堡内有营房,备有枪炮,雇有丁勇保护。每夜城门上锁,钥匙由营房头目管理。

           为扩张势力,为子孙捐官,功名由监生、贡生到太学士,赐得进士出身,官级由七品到三四品。村中央建立旗杆、牌楼,大门口悬挂起“文魁”“优贡”和三四道台衔的“观察节”牌匾。园内有清政府派驻的“皂班”担任保护,每家有八到十人。大门口设有黑红板子,皮鞭,及名义上诰命恩赐的銮驾式旗等。
             姚家老宅的构成是:大门,一院落,院后偏正两院,正院厢房两间,客厅一座,厅后厢房二间,楼房二间,楼后为小院,厢房二间,上房三间,偏院左右厢房各三间,大厨房一座,院后书房三间,小房三间,后花园一座,大井一个,共为九进的庞大建筑群。另外在村东有偏宅,包括:土地堂一座,街房二间,厢房二间,客厅一座,厅后厢房二间,楼房三间,楼后井房杂房三间。并在老宅对面有药铺,名叫“天增泰”,专供本村村民方便抓药而设。药铺东北有花园,内有:荷池、熙亭、水井、房屋六间,为停柩之所。在老宅外西南角还有“魁星楼”专供朝拜孔子所用,其结构、排场远比晋商“乔家大院”恢宏得多。尤其是西安市芦荡巷39号的“姚家大院”,占地3余亩,分上下两院,楼台亭阁,融合南北风格的望楼,保持了明清陕西民间建筑的基本风格,是现今偌大西安城保持最为完好唯一的一座“陕商大院”。安逸的生活,贪图享乐,再无人去川陕各号去主持经营。

           出了城墙东门,过一座桥,(现在社树小学所在地)就是姚家总祠堂。祠堂门楼约十六、七米宽,有两层楼高,门两边可建四个教室。门前一对石狮子高大、光滑。姚家共10堂32门,他们共同供奉一个祖先,即驸马爷与公主,还有一个农夫打扮的人。农夫打扮的人,大家称他黄米爷,据说是姚家族的救命恩人,所以当祖先一样供奉。姚家祖先的金丝绣像及姚家族谱,后来在社教时批判地主做展览时,不知所踪。村南有驸马坟,立有石碑,这是姚家可考的祖先。姚家祖坟在今兴隆的双槐树村,明朝时发大水祖坟被冲(县志记载)。

           在姚家的客厅中间的柱子上,曾经悬挂着用楠木刻成的一副匾额。这是当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写的一副对联“善为至宝一生用则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署名“少穆林则徐”。林则徐与社树渊源很深。因虎门销烟被道光皇帝革职流放新疆的林则徐,途径陕西,因水土不服,身患痢疾病倒在客栈中。此时,陕商姚正元正好也在此店,林则徐饮姚家的茯茶后,第二天病症大有好转,惊奇之余向姚了解茯茶的情况。休养了两个月后,专门到姚家看看这种神奇砖茶的制作,并为姚的儿子起名姚秦汉。林则徐对姚家的仁善举动培加赞赏,专门为姚家题写了那副对联。

            到咸丰、同治年间,土匪和捻军作乱,加上陕甘回民起义,姚家被洗劫一空,茶厂被焚,家道陷入低谷。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洋货影响市场。政府为赔款,增加苛捐杂税。加上连年战争,道路阻塞,盗匪横行,各号纷纷倒闭。



    姚秦汉回泾阳支撑起家族产业,展现出过人胆识,并将姚家制茶业推向顶峰。 社树姚家发展到民国时有恒昌堂,惠谦堂,燕翼堂,花萼堂,祝新堂,竹森堂,居敬堂,仁在堂,乐善堂,五福堂等十大堂口,还不包括一些堂外小堂。难能可贵的是,姚文清先生睿智而富有爱国心。1929年,关中大旱,姚文清捐款5000元大洋,并在外筹款万余元。在泾干中学的扩建中捐过一万多元。对辛亥革命的先驱高季维之子高鸿无私援助。作为西安市第一届政协委员的开明人士,解放初期,他带头捐资捐物,襄助建国。抗美援朝期间,姚家捐献金条700多两,购买战机一架,还捐出了西安的多处房产,表现了姚老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

    1951年统归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加工“人民牌茯砖”砖茶。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曾以加工地离原料地偏远,运输成本高而将茯砖茶息业。1958年,因计划经济布局调整,茯砖茶告别发源地陕西,转移至湖南安化生产,曾成就陕商传奇的陕西茯茶加工业就此衰落。


            现在水利会所在地,是姚家四个堂的分祠堂。后来,姚家人做龙洞渠的主管时,为办公方便就把祠堂当水利办公用地。社树城墙的东边,是郑国渠时修的防洪渠,多次重修。张家山的泉水,通过龙洞渠引到社树。那时的社树人已经喝上了矿泉水,直到1971年北大路改道,社树人改吃井水。姚家祠堂后来被水利会租用或购买,修建泾惠渠时,李仪祉先生就在此办公。泾惠渠是郑国渠的第六次整修。1932年泾惠渠一期工程完成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曾联袂视察。1938年,李仪祉先生逝世后,在西安参加追悼会的达万人之多,当灵柩运到泾阳社树堡北边陵园时,当地群众有五千人挥泪送葬,李仪祉先生永远留在了社树堡。如今的李仪祉陵园已整修一新,供游人参观。





           随着姚家的衰败,抗战时期,一些逃难的人便在城墙上挖窑洞居住。于是社树城墙便派生出它的居住功能。城墙内的外姓之人,除了逃难的人,多为姚家的有功之臣。如,黄(惠珍)家是姚家的奶妈之后、赵(定)家是姚家赶马车的后代、李(文新)家是姚家修城墙的技术人员之后、张家是姚家护院的后人,罗(世成)家则是二战时纱厂的技术人员之后,罗(宝财)家是姚家拳客之后。我父是姚家油坊的技术骨干,所以取得姚家的“城市户口”。解放后,父亲忆苦思甜发言:我为姚家干一年的活,他们只给我分点棉花,分几袋粮食,我领着高工分也养活不起一大家……。他的似褒扬的“控诉”被终止,这后来成为笑谈。



           随着新中国的到来,姚家的好日子走到尽头。姚家的房屋曾作为西北野战军的修养地,村中一些女子就随了军(戴吉利他姐等)。姚家人吸大烟败光了田产,因此,土改时成分定为:破产地主兼商业资本家。

           在建国以后王桥综合加工厂建设时,其所有厂房木料、砖石均来自于社树城。在人民公社时期,社树城内街道的石料被拆,修渠砌墙。城墙则由于社树姚姓败落之后,诸多村民在墙下挖掘窑洞而遭受破坏,然而正是因为窑洞又客观上保护了城墙。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村民毁窑建造楼房,城墙开始迅速消失。到现在,社树东、西已完全被破坏,仅有拐角处有少量保存。南北城墙墙基尚存,大多为庄户人家居所。

             我曾见到过的姚家建筑,是姚太仓家的房。全部用砖箍成窑洞状,平顶,上面有一层土,长满了草,冬暖夏凉。走进窑洞,只见地砖铺地,整个窑洞都是砖砌的。窑洞的东西两侧有套洞,各一个房子,为卧室。卧室的门口有流光圆滑的石墩子。整个窑洞一尘不染,是我见到过的最阔绰的房子。我当时在想: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在城墙挖窑洞。原来,姚家人住城中间,沿城墙是姚家的辅助性建筑,如花园,仓库等。沿城墙多是穷苦人的住所。




           如今,作为姚家那段历史见证的城墙,仅存一部分,水利会馆也成了危房。郑国渠 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的第六代灌溉工程——泾惠渠正在发挥巨大的灌溉效益,造福陕西人民。听说,姚家之后姚太元、姚太茂,在拆除自家的老宅时,从墙壁中获得茯茶的制作秘方。 恒昌堂的茯茶,历经百年,现在已经重新生产。



    作者简介:邢群娥,1991年毕业于咸阳师专,泾干中学教师,咸阳民风诗社副社长、秘书长兼常务主编。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的写作,代表作有《社树堡往事》《石桥中学那跌宕起伏的岁月》《茯茶飘香》《龙陂绿——花池渡》《关中方言大荟萃》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4:14 , Processed in 0.1065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