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经学大师,其弟永概,字叔节,著名教育家、古文学家。姚氏先祖元末明初由浙东余姚迁桐,姚永朴兄弟为迁桐第二十世。姚文然、姚范、姚鼐、姚莹,为桐城姚氏名人,其中姚莹为永朴曾祖,永朴之父姚浚昌为同光体著名诗人。姚永朴少年时,曾肆力于诗、古文辞,成年后专志读经,转益多师,养成深厚功底。曾经问教于同里方宗诚、吴汝纶、萧穆诸位前辈,最后以迁安郑杲为师,终有所成,一生编著经学著作百余卷,有《尚书谊略》《诸子考略》《群儒考略》《十三经要述》《蜕私轩读经记》等,又有《国文学》《文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等专著,近代研究经学者将他与四川井研廖平并称为“两大经师”。
姚永朴
1929年省立安大全体教职员工合影(中间白色长衫老者为姚永朴)
光绪二十年(1894),姚永朴顺天乡试中举,随后会试数次落第。其弟永概早年中江南乡试解元,参加会试亦屡不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父亲姚浚昌病逝于竹山县令任上,兄弟二人扶榇归葬,从此绝意进取,立志传经授教以延续桐城文脉。光绪二十七年(1901),姚永朴受聘于广东信宜县起凤书院。同年秋,清廷诏令全国书院改设学堂,省城设大学堂。二十八年(1902)七月,安徽大学堂成立于安庆。安徽官绅出于对姚永朴学问声望的尊崇,极力邀请他回皖执教。二十九年(癸卯1903)正月,姚永朴正式授教于安徽大学堂,任伦理学教习,为诸生开设《中等伦理学》《御纂七经》《诸子考略》《群儒考略》等课程,并自编讲义,每写成一篇,则向学生讲说。课堂上广证博引,口说指画,深入浅出,神气毕现,且杂以故事,间有诙谐。姚永朴的教学甚至引起了教育管理高层的注意。据姚永概《慎宜轩日记》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十一月,钦差铁良来安徽高等学堂考察新式教育,视察学校,并观摩伦理、舆地、西史、西政各堂上课,在听姚永朴讲课时,铁良不时点头称赞,坐了很久才离去。三十三年(1907),清廷的学部官报上,公布对安徽高等学堂的调查通报,认为该学堂中文伦理、经学等课程成绩良好,与学堂教习用人得当有相当关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安徽高等学堂请到严复先生来任监督,意在改革学校管理上的弊端。安徽新教育启动早,规模和办学条件在各省也算名列前茅,但清末新教育在本质上仍是以儒家传统的君主政治思想为核心,而以西洋的实利主义为辅,实际成效并不理想。三十二年(1906)四月严复来到安庆,对学堂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首先比照各省高等学堂成案,改为高等预科。将学生按程度重新分班,加强英文、算学的教学。随后对不合格的教员和学生进行删汰,辞退多名教员(包括部分日籍教员),学堂风气为之一变。三十二年(1906)底,姚永朴为安徽高等学堂的同学录作序,极力称许严复的改革成效。“吾皖高等学堂之建,四年于兹矣,虽教法随时改良而未臻完密。今年夏,侯官严几道先生不以吾省为陋,来督斯堂,门下诸彦,翩然偕临。或司讲授,或兼管理,规则聿新,学科大备。”(姚永朴《安徽高等学堂同学录序》)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公布的对安徽高等学堂的调查报告中也说,“查此学堂设立已久,从前办法屡变,不能划一。自严监督到堂后始专力注重英文、算学。”然而严复的强势改革触动了部分官绅的利益,部分学生又在士绅暗中支持下以罢课、退学、闹事相威胁。终因为和安徽官方在处理闹事学生的问题上无法协调,一年后严先生决然离去。对此姚氏兄弟深以为憾。皖绅方守彝在写给姚永朴的诗中称赞严复和二姚的契合:“侯官先生所到处,荃蕙兰芷亡其芳。二君(指姚氏兄弟——编者注)一见辄忻合,宝剑鸣匣生寒芒。”以严复对桐城文化的认同,他和二姚的契合是很自然的(尽管他们的观念也有较大出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严复去后,洪朗斋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仍以姚永朴为汉学教务长。三十五年(1909),学堂开办本科班,而此时姚永朴得到清廷学部大臣奏荐,任学部咨议官,京师法政学堂监督乔树楠又聘他为国文教习,于是离开安徽高等学堂,北上京城。其后姚永朴在京师法政学堂、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执教,1927年回皖应聘于刚刚创建的安徽省立大学。
清政府倒台后,安徽省府各高等学堂也于1911年前后停办了。1921年许世英就任安徽省长时,开始动议省级安徽大学的筹办。民国初期安徽政局动荡、教育经费欠缺、省府对于大学教育态度反复多变,使得安徽大学办学之路充满坎坷。早在1921年,蔡晓舟等人就发起“安徽大学期成会”,最终不了了之。1926年6月,洪逵任教育厅长,“拟订征聘皖贤会议大学办法,呈准施行”。1926年7月,安大计划会议规程报省署批准后,颁布实施。根据规程,安大筹备处预定组织计划会议之人员有两种:(甲)凡皖籍人士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则专函聘请之。(一)首任、现任各国立大学校长或教授者。(二)历任教育行政长官。(三)历任省教育会会长或委员。(四)乡望隆重、富有教育经验者。(乙)函请下列各机关推举或指派者(略)。教育厅长洪逵饬令筹备处发出聘函。其甲类第四项聘请人员中即有姚永朴、李光炯、阮强、光明甫、胡远浚等十人。
1926年9月,省教育厅长由吕世芳接任。省府特任命姚永朴为安大校长,以姚永朴名望富重,学识深厚,望能得省内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首肯。但此时安大筹备办学面临重重困难,生源、师资、校舍、经费都成问题。尤其是经费,在军阀统治时期,初期的办学资金都因被用作军费而付之阙如,加上北伐军兴,安大筹备工作只好中缀。姚永朴在此情形下,只能辞谢。黄世农在《十六年度之安徽教育》中回忆说:“安徽大学,于本年度中(1927)数度着手筹办,要皆昙花一现,成效毫无。吕忆园(吕世芳)长教厅时,禀承省长高世读意旨,聘请军阀时代所谓名流如吴中英等,来皖筹备,以姚仲实为大学校长。后因经费无着,姚校长竟壁印辞职,所谓成绩,只如斯耳。”黄世农的报告间接证明了姚永朴的辞谢是有客观原因的。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内政局稍稳。安徽省政府聘余谊密、张秋白、刘文典、吴承宗等人组成安大筹备委员会,推刘文典为预科筹办主任、韩安为农学院筹办主任、吴承宗为工学院筹办主任,定校名为安徽大学。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预科招生,八月推定预科主任刘文典兼文法学院主任,租赁安庆城北百花亭圣保罗校舍,正式招收本科学生,是为大学成立之始。十八年一月,复经省府改组,定名为安徽省立大学,聘前教育厅长程天放兼任校长,析文学、法学为两院,仍附设预科,遴员筹办理学院。程天放兼任安大校长后,对于大学职教员人选极为注意,聘请了姚永朴先生主持国学,李范之、陈慎登、潘季野三先生也被聘为国学教授,为当时安大盛传的“四老”教授。
姚永朴于民国十七年九月到校,被聘为专任副教授,所授课程为“周易”。1930年,姚永朴为安大教授,执教“左传、史学研究、群经通论”。姚永朴还担任了学校教授会代表,为安大教授会、招生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升级审查委员会、资助学额委员会委员。1930年11月又担任了聘任委员会委员。学校对于像姚永朴这样的著名教授学者,礼遇甚恭,民国十八年秋季开学前,曾派人专程迎接。1932年6月,省立安大第一届毕业典礼,教育部代表、省政府官员、本校校长程演生、本校著名教授何鲁、姚永朴应邀参加。1933年6月,安大第二届毕业典礼召开,姚永朴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篇演说词,希望同学们在注重物质(科学)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道德)。姚永朴说,当今中国的形势,让人痛心,但还不是没有希望。希望在于政府极力提倡教育。诸位青年,是中国将来的希望。要致力于精神与物质的贯通,提升民族的精神素质。如此,中国不至于亡国,中国也能强大。
姚永朴晚年视力近盲,每入课堂必由人扶掖,方能入座,但“庄言谐语,妙趣横生”,每称引诸经,在某页某行,诸生检之,一无差错。吴孟复先生时在无锡国专读书,寄信请教,姚永朴回书,字大盈寸,累十余张,并附寄自著《蜕私轩集》《论语解注合编》《文学研究法》《旧闻随笔》,可见他对于教导后进的不遗余力。1936年秋,姚永朴自安徽大学谢病归,教育主管部门打算每月供给颐养资金,请李范之代为致意,先生辞谢,坚决不肯接受。1937年,姚永朴在家乡桐城,写诗赠与安大校长和同事、同学,表达了他对安大学子的殷切期望。“幸归故土逢先觉,能出新知导后贤。他日天池鹏翼展,巢林倦鸟亦欣然。”“愧予待问殊钟叩,因病闲居籍杖扶。犹有一言思念世,通经致用莫言迂。”
1938年日军侵安徽,姚永朴随家人避寇西行,次年因忧愤劳累,一代经学大师竟病卒于桂林。
姚永朴以晚清旧知识分子参与安徽的新教育,并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桐城文化的兴衰际遇,但他能执着于经学传统,延续桐城文脉于不断,尤其可贵的是先生的道德操守。先生曾言:“夫武卫者,保国之形式也,文教者,保国之精神也”(见《文学研究法》)。先生所提到的物质(科学)和精神(道德)并重的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物质诚然追求不息,但对于精神(即道德)的追求却远远不够。姚永朴说“讲求货物,振兴实业,当拿到款子的时候,先想到自己占有,则货物怎能办得好?这是道德心缺乏之故。造枪炮以抵御外寇,但外国人打战时有进无退,我们放了一枪就跑了。所以外国人败了战,总是胸前受枪,而中国人打败了战,总是背后受弹。”虽然讲的是30年代的中国,对于当今人生,仍不乏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