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8|回复: 0

寻根瓦屑坝: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0 21:31
  • 签到天数: 7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7-13 17: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安徽宿松姚氏 于 2017-7-15 23:16 编辑

    寻根瓦屑坝: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2015-02-04 《品格》编辑 最桐城


    桐城人寻根瓦屑坝
    文/吴春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寻根问祖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桐城人的根在哪里?据考证,有很多桐城人的始祖是从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过来的。安庆市图书馆有桐城族谱63部,其中20%家庭始祖来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
    瓦屑坝村位于鄱阳湖畔,这里是古渡口,同时又是古陶遗址,湖边今存有大量的瓦屑,瓦屑坝就此得名。“北有大榆树,南有瓦屑坝。”这里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元末明初,江西210多万移民中的绝大多数及饶州府百余万移民均从瓦屑坝乘船出发,经鄱阳湖到长江,然后到达安庆府及其他地方。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大移民壮丽的情景,也目睹了移民们激烈抗争的悲壮场面。
    我也来到瓦屑坝寻根,乡亲们很热情,引我们来到一个大宗祠,里面陈设了移民迁徙的图片。从这些图片中,我读懂了移民的原因——湖广及安庆等地长时间的战乱,生灵涂炭,土地荒芜;也读懂了江西省移民纷至的原因——东南西三面环山,多为海拔400米至2000多米的山峰,森林密茂,而北面则是波涛万顷的鄱阳湖,这种自然环境,使得靠骑兵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不易进入江西,因而这里人口密度比较中原其他省要稠密一些。
    我眼中的鄱阳湖水清如镜,蜿蜒曲折。中间大面积的滩涂,绿草红花,鸟儿嬉戏,牛儿打滚,和谐温馨。河很窄,里面泊着一条条小木船,微风下荡着秋千——如此美丽的地方,从江北来寻根的我都流连忘返,试想先祖们何曾愿意离开?站立瓦屑坝,我眼前浮现出了先人们迁徙时悲伤的面容,自己也禁不住感伤起来。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600多年,年间久远,移民后裔早已不晓得祖先的原籍。但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口口相传,瓦屑坝被牢记住了,祖先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瓦屑坝成了我们这些寻根人的根。
    桐城是中国的文都,桐城派散文流传文坛200多年,经久不衰。当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一山(龙眠山)、一湖(蟢子湖)、一庙(文庙)、一巷(六尺巷)、一坟(宰相坟)、还有一街(孔城老街,1800多年历史)。桐城旅游业已经搭上了皖南旅游区开发的顺风车,这块风水宝地因此更加丰采迷人,吸引着八方来客。寻根谒祖归来,我更为自己是桐城人而骄傲和自豪。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江西瓦屑坝
    文/曹树基 葛剑雄 来源/《寻根》1997年02期
    1991年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由安庆去桐城。路上停车用餐后,信步走出饭店,见一位60来岁的老人正在翻晒棉秸。闲聊中问他:'您是本地人吧?''是呀。''您的老祖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哦,老祖宗..是从江西来的。''是江西瓦屑坝吗?''是呀!你怎么知道?'老人激动起来,'我们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从瓦屑坝迁来的,不单是我们村,前前后后的村庄都是瓦屑坝老祖宗的后代。''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谁不知道?从小就听老辈说的嘛。族谱上也写得清清楚楚。'像其他实例一样,老人的话证实了我们根据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桐城、宿松、潜山、怀宁等安庆市的属县中有很多人是瓦屑坝移民的后裔。
    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整个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至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
    元朝末年,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安庆一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不同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次年徐寿辉就率部沿江而下,围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并继续东下。十一月,徐寿辉大举攻安庆城,无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势力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安庆府又受战祸波及。次年,余阙被元朝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驻守安庆,徐寿辉部将赵普胜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扩展,击败赵普胜和元军,占据江南的池州(今贵池地区),逼近安庆。陈友谅与赵普胜率军包围安庆。至正十八年,陈、赵军攻克安庆,余阙自杀。四月,赵普胜夺取朱元璋占据的池州府。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军西进,与陈友谅军激战,四月收复池州,九月破潜山,十月攻安庆不克。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汉帝,率水军东下攻朱元璋的基地建康(今南京),大败而归,朱元璋军乘势攻下安庆。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将张定边攻陷安庆。八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西征,收复安庆。但江西、湖北大多还是陈友谅属地,安庆以北也非朱元璋所有,安庆一带并未脱离战祸,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彻底消灭陈友谅余部后才恢复安宁。
    十几年间,安庆多次易帜,在旧政权维持无望、新政权统一尚未来临之时,争夺的各方都不会顾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地方的长远利益,残酷的报复和仇杀、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在所难免,安庆及府属各县遭受的浩劫可想而知。到朱元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安庆府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
    相比之下,相距仅数百里的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今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元属江浙行省)较少受战乱影响,依然地少人多。明初政府鼓励向江淮和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外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饶州路的大量无地贫民纷纷北迁,当到达安庆府属各县后,大片宜垦荒地和与家乡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很快就吸引他们就地定居。消息传到故乡,又促使更多的饶州人加入了移民的行列。江西其他地区渡江北迁的移民,也被安庆地区的条件所吸引而就近定居。
    有关明初江西移民迁入安庆和定居的史实,在官方的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安庆与饶州相距不远,一旦在人口和土地比例上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就必然会出现自发的人口迁移,政府的优惠政策对抚州人已经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根本不需要再采取什么特殊政策,更不必加以强制。第二,与明初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相比,从饶州迁往安庆,无论从距离还是数量来说,都算不上重大或突出。
    但在当地,在移民家族和后裔的心目中,这次迁移是永远值得纪念的大事。正因为如此,在地方志和族谱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不少证据。
    清康熙年间官居大学士的张英,是桐城人。他说:'吾桐(城)与潜(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康熙《潜山县志》卷十四)清初宿松人朱书也说:'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杜溪文集》卷三)
    根据族谱记载所作的统计分析,证明张英和朱书的说法是可信的,张英的祖先张贵四、张贵七正是千千万万饶州移民中的成员。有人统计了桐城县的63种族谱,其中有20%的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其余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而元末以前的家族只有两个--方氏和姚氏,分别在宋代和元中期迁入。我们对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的统计结果是: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族有18个,占50%;迁自饶州和江西的合计有26个,占72%。从迁入的时间看,除了迁入时间不详的4族和明以后迁入的3族外,在29族中有27族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占93%。
    宿松县的情况也是如此。民国《宿松县志》记载了该县256个氏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的外,尚有213族,其中182族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在这182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占总数的45%;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有143族,占88%。在元末明初迁入的143族中,迁自江西的有116族,占83%;其中有38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31族来自饶州或鄱阳县,其余来自九江、南昌、南康、吉安或'江西'、'江右'。
    根据这样的推算,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庆府的约42万人口中,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约20万来自饶州,迁自瓦屑坝的有10万人,占饶州籍移民的一半。6个世纪过去了,这10万瓦屑坝人的子孙已经植根在江淮大地,成为安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屑坝,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肯定在鄱阳(今作波阳)县。但岁月流逝,瓦屑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今的波阳县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地名了。
    我们把目光注视到今波阳县城西面一个叫'瓦燮'的村庄,果然在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着'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称。而燮的本意是小土沟的底,与'坝'的含义正好相反。'瓦燮'就是元末明初的'瓦屑坝'。
    瓦燮今属莲湖乡,离波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治)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湖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在宋代鄱阳县城已逼近鄱阳湖,而鄱阳湖的南部在元明时期正经历一个扩展期,到清代才逐渐因泥沙淤积而有所缩小。所以可以断定,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濒临鄱阳湖、靠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瓦屑坝的'坝'应该是鄱阳湖边的一条坝,真正起着护岸作用的坝,聚落因坝而得名。时过境迁,由于泥沙淤积,鄱阳湖逐渐远离瓦屑坝,坝因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湮没,瓦屑坝这个聚落名称也被改称为瓦屑(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濒湖县中已找不到带'坝'字的地名,说明防止陆地陷湖和湖水的漫溢冲蚀早已成为历史。今天波阳县中带'燮'的地名不止一个,还有口镇、口曹家、南湖等,所以瓦屑坝之改称为瓦屑,也不是偶然的。
    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迁入安庆府的20万饶州移民多数是从瓦屑坝出发的,加上迁往安徽其他地区和湖广的移民,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输出了30万饶州人。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鄱阳瓦屑坝,已是安庆地区和其他地区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
    安庆很多姓的宗谱也都记载着本族来自江西瓦屑坝,也无人知道瓦屑坝何在?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有一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的文章,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所撰,文章指出元代江西饶州路约相当於今日之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鄱阳县就是现在的波阳县,那里有一个叫瓦燮土令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5月10日署名共水的作者也在该报发表了实地考察文章――《走近瓦屑坝》。文章说:当地方叫“瓦屑朗”。并附了一张妇女在坝底拾瓦砾的照片,一张几人合抱粗的老樟树的照片,他分析说该处可能就是当年人们离开这里的码头。葛先生写道,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莹、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将赵普胜与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庆及周围各县。朱元璋与陈友谅和赵普胜又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灭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战乱长达十三年之久,其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人口必然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葛先生对安庆各县36种宗谱的统计,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又据《宿松县志》记载全县256个姓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者外有213个氏族,内有182族是元末明初迁来,其中就有143族来自瓦屑坝,占总数的88%。当时安庆府的人口约42万,他推算有28万为江西移民,20万来自饶州,其中有10万来自瓦屑坝。而这些也只是保守估计,实际上迁入江西移民可能更多。



    瓦屑坝移民流向在家谱中的记载
    文/朱贵安
    明初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湖广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统计,在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达210余万人。在这210余万人中,有近百万是饶州人。江西的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记造册,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湖南各府县。
    在这声势浩大的移民中,移民的具体流向,史书未作详细记载,地方志中也只是片言只语,以致数百年来,移民后裔无法准确地说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处。而家谱、族谱的记载,则成为人们研究移民流向的一个重要依据。
    族谱是后人记载世系及世系中人物的谱籍。撰修者根据其祖辈的传说,写清其姓氏先祖及后人的来龙去脉,标明该姓氏祖先的始迁祖地,即所谓“根”。
    家谱的序言是一部家谱的精华。它记载着姓氏的渊源,支谱始祖迁徙、定居的时间和地域,家族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等。
    从有关瓦屑坝移民各姓氏家谱的资料中,可以断定明初瓦屑坝移民的流向。
    安庆市图书馆藏有家谱36种,其中迁自瓦屑坝或鄱阳县的家谱有18种,占其总数的50%。洪武年间,瓦屑坝至少迁出移民30万人。
    安徽桐城有族谱63种,其中20%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
    安徽宿松县256个家族中,有182个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这182个家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的有38族。
    下面我们来看部分家谱对这次移民的记载:
    安徽安庆地区: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载:“桐之一派迁自豫章鄱阳,贵四公、贵五公则始迁桐之祖也。”“自鄱阳同迁之贵一公,最后住芜湖,贵七公其后居住潜山。”
    桐城《璩氏宗谱》载:“德先公讳魁,配吴氏,生三子,居鄱阳瓦屑坝,洪武六年迁安庆府桐城之西乡。”
    宿松县《朱氏宗谱》载:“吾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一世祖白(本三公)三兄弟迁自瓦屑坝。本一公迁舒城,本二公迁太湖,本三公迁宿松。”
    怀宁《吴氏宗谱》载:吴氏堂号“崇让堂”,“始迁祖吴寿一,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元季兵乱,渡江来居怀宁大丰乡”。卷一总系中明确记载:“寿一公原籍江西饶州鄱阳瓦屑坝。”
    安徽合肥地区:
    花岗乡过岗村张楼房《张氏宗谱》载:“原籍江南,明洪武三年诏迁合肥居德胜门,历四世祖贞公迁邑之西乡楼房始矣。”
    董岗陈七湾《陈氏家谱》载:“始祖南崧公于明季(初)自江西饶州鄱阳瓦屑坝迁肥南乡上银河。”
    肥西《唐氏家乘》载:“始祖辉公之子德润、德宪两公,自江西瓦砾(屑)坝迁肥南张家市,德润公子闻中公,复迁肥西红石山。”
    安徽巢湖地区:
    巢湖金家村《金氏宗谱》载:“我金氏一脉,古籍江西瓦屑坝地方,因前元扰乱,迁肥水南乡。”
    巢湖罗荣八村族谱中载:“荣八公洪武三年,自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
    巢湖笏山藏《臧氏宗谱》载:“公原籍江西瓦屑坝。”
    巢湖金牛乡金牛村《陈氏宗谱》载:“元末裕公自江西瓦屑坝迁至合肥西乡烟墩印合圩。”
    巢湖金牛乡上圩村《郭氏宗谱》载:“明初由江西瓦集坝迁至合肥郭家山洼。”
    江西鄱阳地区:
    1997年鄱阳《徐氏宗谱》载:“迁居鄱阳凰岗的一世祖,自公元924年到此(鄱阳凰岗)定居以来,已有1080多年,后代多有迁徙变动。其中一支迁瓦屑坝,至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随大批移民迁到皖西南地区。居宿松、居望江、居太湖、居潜山、居怀宁、居桐城及其他地方。”
    鄱阳北关《大雅堂胡氏会修宗谱》载:“六十二世志和公居休宁槐源。”“钟公子三,焰、烂、烟。六十三世焰公名暖,迁黟县凰岗。烂公名仿,居休宁环碧。烟公名曜,迁居黟县”。“六十七世,七十四世迁贵池唐口。”“十二世其子显二、四、六、十四公。显二公生子明一公讳广居楚,明二公讳朝居楚。”
    《鄱阳学门口胡氏宗谱》载:“第五世世权公,迁湖南桃源县。”“第十世备公迁湖广。”“第十四世荐用公迁湖北襄阳,明初同其弟荐举公同迁。”“胡金公、胡群公兄弟同迁江苏武进县。”
    从已收集到的安徽各地家谱资料中,笔者发现瓦屑坝移民流向安徽的主要分布在:合肥、凤阳、肥东、肥西、长丰、桐城、潜山、宿松、太湖、安庆、怀宁、池州、贵池、枞阳、青阳、六安、寿县、黟县、舒城、滁州、望江、东至、芜湖、含山、巢湖等地方。

    瓦屑坝,一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一位张姓老人对故乡鄱阳的寻根情结
    文/张明金
    翻阅家谱:燃起寻根情结
    瓦屑坝,她该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奇的地方吧?那古老的渡口,那茫茫的湖水,那拥挤的人潮,至今还在吗?在上饶市城区,一位老人常常这样陷入对故乡的遐想之中,也许是出于寻根问祖、缅怀祖先这种中华民族的特殊情结吧,瓦屑坝,这个读起来有点拗口的地名不知有多少回闯入他的梦中,让他油然升起一种近乎崇拜的情怀。因为鄱阳县的瓦屑坝是他张家人的祖地,当年他的祖先就是从这里乘船,在茫茫的湖水中漂泊,举家迁移到安徽桐城去的。从此,张家人生生不息,在异土他乡建造新家园,并成为名门望族,显赫一方。
    这位老人名叫张彬,今年76岁,是原中国人民银行上饶分行总稽核、高级经济师。老人告诉笔者,他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县,青年时期参军,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银行部门工作。退休后他的生活比较清闲,平时约朋友打打门球,或读书看报下棋。也许是人到暮年涌起的叶落归根的传统情结吧,2005年他特意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安徽桐城省亲,并一头扎进自家的张氏宗族家谱堆里潜心研究。通过翻阅家谱,他惊讶地发现,他这一脉张氏家族能人辈出,其祖地就是鄱阳瓦屑坝,在明清两朝出过15个进士。大家都知道清代张英、张廷玉父子两宰相,殊不知,在此之前,张家就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明代清官六世祖张淳,外号“张一包”,另一位是八世祖张秉文,他是和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而他们的老祖宗是张贵四,张贵四在明朝初年为避战乱和弟弟张贵七举家从鄱阳瓦屑坝移民迁居到安徽,张贵四在桐城定居,张贵七在潜山定居。
    张家子孙:代代兴旺发达
    张彬说,据康熙年间的《潜山县志》记载,清朝宰相张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张贵四举家迁移到安徽桐城县务农,在此繁衍生息。张贵七后代也是名人辈出,现代著名文学家张恨水就出自张贵七这一脉家族。张贵四家族从四世、五世开始亦农亦商,致富后不忘救济穷人。据说张家四世祖母张老太为人忠厚,大年三十,遇一梁上君子入室盗窃,张老太备下好酒好菜招待,并送其川资,资其上正道发家。其人发达后又资助他人致富,几番拼搏后,买得一块宝地回赠张家。张老太百年之后,葬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此后,张家子孙代代兴旺发达,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家历史上最大的转机来自于六世祖张木的儿子张淳,张淳外号“张一包”,是个进士出身,历任永康知县、建宁知府、陕西布政使等职,他为官刚正,有“包公再世”之称,自张淳起,张氏一门开始发迹,张淳的儿子张士维官至抚州知府,张士维的长子张秉文(八世)年仅25岁就中了进士,由知县做起,官至广东按察史、山东布政使。在济南保卫战中,他一介书生带领济南军民,英勇抗敌,以身殉国,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张秉文的弟弟张秉彝在满清定鼎之后,归顺了大清王朝,其子张英中了进士,张英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干,官场一路升迁,成为康熙王朝的一代名相。张英的儿子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老臣,雍正皇帝遗诏身后配享太庙的顾命老臣,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仅张廷玉一人。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张廷璩,以及儿子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淳均在朝中为官,仅张氏一门登仕者就有19人,就连张氏的姻亲姚氏家庭也因张廷玉的关系,有子弟10人在朝为官。
    寻根问祖:终于梦想成真
    张彬说,张氏家族从第一代世祖张贵四算起,到他这一代,历时500多年,已经是第19代了。张彬从桐城探亲回到上饶后,曾多次到鄱阳打听瓦屑坝,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鄱阳人并不知道瓦屑坝和瓦屑坽是同一个地名,后来他又遇到在鄱阳工商银行工作的莲湖乡友人,莲湖友人告诉他,不知道鄱阳瓦屑坝在何处,但莲湖乡有个叫瓦屑坽村的地方。难道是自家的宗族家谱记载有误?张彬老人为此显得很无奈,而到瓦屑坝寻根问祖的念头是越来越强烈了。
    今年农历正月,原上饶广播电视报总编辑孔良海应邀参加了鄱阳县委、县政府举行的乡友团拜会,他偶然听乡友谈起桐城张彬老人寻根问祖的曲折故事,很受感动。回到上饶后,孔良海专门拜访了张彬老人,告诉他有关瓦屑坝的一些近况。老人非常激动,多年来到瓦屑坝寻根问祖之梦终于可以变成现实了,老人立即做好去鄱阳寻根的准备,这一次他终于可以代表桐城张家的世代子孙完成夙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1 09:20 , Processed in 0.1281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