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塘村位于丰惠镇东北,东连永和,西接驿亭,北部和余姚接壤。夹塘旁临十里渣湖,中间筑塘相夹,故以村名。村周沃野千顷,水陆交通便捷。
“虞舜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是夹塘村发展的源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就建起了“虞舜文化活动中心”。
村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姚家宗祠,祠内有源于1000多年前的古戏台(曾于上世纪50年代修缮),祠堂正厅摆放了三块牌位,其中一位供奉的是舜帝。
传说故事
相传舜帝姚重华来上虞时他还只是虞部落的一个奠长。虽然他的老丈人尧帝已把他内定为他的接班人,但遭到了尧的儿子丹朱的反对。
为了逃避丹朱的纠缠,舜带着他的一批班子成员、文武百官来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上虞。姚重华的虞部落原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跟后来成了他丈人的伊放勋的唐部落(山西临汾),相距只二百公里,两个部落一向通婚。而他之所以会被伊放勋看上,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他,并欲把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主要还是得益于姚重华一生的多姿多彩又多灾多难的传奇经历。
“天下明德皆始于虞舜”,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圣贤明君,他所奉行的“孝、悌、忠、信”为国人树立了楷模,世受炎黄子孙的崇敬,虞舜精神源远流长,虞舜文化底蕴深厚。
祠堂内另一位供奉的是来夹塘定居的始祖。虞舜的后裔有姚、虞、陈、车等十多个姓氏,不少在丰惠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夹塘姚氏在其《古虞姚氏宗谱》中明确记载,其始祖即为虞舜,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的姚世荣系舜帝九十六世孙,他年轻时从吴兴迁徙到夹塘定居,至今已繁衍四十一代。
夹塘姚氏人才辈出
夹塘姚氏秉承舜帝勤于劳作、耕读传家之风尚,并借“舜耕历山”的典故,取堂名为“耕山堂”。夹塘姚氏继承祖宗贤德,信义立世,诚实待人,人才辈出。宋代的姚世荣官居工部员外郎,子允评为御史中丞。元代的姚天祥任江淮提举,后弃官从商成为江南富豪,他出资创办义塾“存义精舍”,环村二十里筑“望烟楼”四座,开惠药局二家,因灾年农民歉收,他代完盐麦二税,身后受县府立碑表彰。
明代的姚衍礼勇力过人,是武举人,任定海总兵,在抗倭战斗中身先士卒,为国捐躯,被朝廷追封为“忠勇将军”。清代,因本县豪绅将大渣湖竞垦为田,使千顷良田水利不保,频遭旱涝之灾,姚日炎毅然控于上司,陈述利弊,不惧权贵,据理力争,最后裁定刻石“禁垦”。
夹塘文化教育
夹塘姚氏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宋代的姚之纯父子学问渊博,熟谙经世,友人几次推荐出仕,都不愿为官,开设“讲习所”为家乡弟子讲学传经、著书立说。
元代的姚孟徽一门四才子,著有《闲永草》、《唐音》、《说杜五言律》三卷、《守斋诗稿》二卷。明代的姚顺宇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只要是好书厚购之,贮藏甚富。
明代,姚凤仪、姚凤来迁徙通明坝头,专设“彩金祭”,置良田作为独立基金,每年收益用于族中子弟教育经费,族中其他“祭田”多有兴废,唯独“彩金祭”严遵祖训,历代运转,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近现代,夹塘姚氏人才遍布全国,有“一门三师级”、学院教授、各级政府官员、教师、工程师、医护人员等。现在村中有民间书法家姚阳潮,十七年无偿提供场地和笔墨纸张,义务为孩子们教授书法,赢得众口称赞,也得到政府嘉奖。另外农民剧作家姚象耕,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深受百姓喜爱。
夹塘姚氏素以耕读传家、奉公守法、勤劳善良、开拓进取著称,夹塘渣水绕村,萝山作屏,养育了虞舜后裔,承续了虞舜精神,为历史和现代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正如姚氏宗祠中堂柱联所概括的:渣湖萦环溪泉涓集连姚邑滋润八方黎民礼义惇厚续祖训;萝岩青屏峰峦荟萃朝舜祠造就历代英杰傲骨清风谱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