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39|回复: 0

姚学谋|两《唐书》传、表中有关姚崇史料考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4
  • 签到天数: 33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8-8-6 12: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唐书》传、表中有关姚崇史料考正
    姚学谋
    472400,河南渑池,渑池县人大常委会)
    姚崇,陕州硖石(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长乃好学,文华著名,以补荫入仕,又中“下笔成章科”制举,先后做地方官多年,在武则天、睿宗、玄宗朝任宰相兼兵部尚书。一生以人为本,为政以公,百折不挠,勇于改革,对稳定政局、革除弊病、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尤其是对开创开元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盛赞“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称其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宋朝洪迈则将其列为“汉唐八相”之一。
    两《唐书》有《姚崇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陕郡姚姓)亦对姚崇及其家世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然传、表俱有谬误与缺憾。笔者根据史料和新近出土的石刻,对姚崇的家世、故居、地方任职、生卒年份、谥号及兄弟排序等进行考证、正误、补充,以其对姚崇研究有所裨益。
    一、姚崇家世考
        据《旧唐书•姚崇传》载:“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父善意,贞观中任嶲州都督。”1)《新唐书•姚崇传》亦有同样的记载。
        据《新唐书》卷七十四下,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
        “陕郡姚姓(笔者按:指姚崇一族)亦出自武康。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生祥。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生)懿,字善意,嶲州都督、文献公。(生)元之,名崇,相武后、中、睿、玄(宗)。”2)
        新近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铭》(简称《姚懿墓志铭》)《唐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自撰)》(简称《姚勖墓志铭》)《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并序》(简称《姚合墓志铭》)则补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姚崇家族世系。
        姚崇父《姚懿墓志铭》载:“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移,今为河南洛阳人也。……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遂检校函谷关都尉……。公食牛英气,扬乎金方,……年十八,授硖石县令……擢拜骠骑将军、水陆行军副总管……拜使持节峡州诸军事峡州刺史……龙朔二年……拜嶲州都督。”3)
        而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姚勖墓志铭》叙述姚崇家族世系则更为详实,墓志云:“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厉公之子完仕田为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代睦侯讳丰,生东汉太守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宗复姚氏。又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详,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4)
        姚勖又为其族叔姚合撰写的《姚合墓志铭》叙述姚崇家世亦详,云:“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渤海太守五城侯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中书令、梁国文贞公之母弟也。”5)
    依此,则姚崇家族较为详细的世系为:
    舜帝生于姚墟得姚姓;舜帝后人遏父封陈为陈氏;至陈厉公子完仕齐则为田氏;齐太公田和十四代孙田丰被封为西汉代睦侯,生子东汉散骑常侍邕,五世至三国吴郎中敷恢复姚姓。吴郎中姚敷——吴太常姚信——佚名——佚名——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佚名——姚宏——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唐嶲州都督姚懿——唐中书令姚崇。
        (一)新的史料补充了姚崇家族的世系,使之更加翔实。姚崇远祖宋渤海太守姚禋之、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及姚懿高祖姚宏等都是新近发现的姚崇家族世系的成员。
       (二)新的史料说明陕郡姚姓即姚崇家族居陕始于北魏。姚勖自撰的《姚勖墓铭》记载:“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因此,陕郡姚姓起家之祖为后魏(即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至姚崇时,姚族居陕州硖石已历八世。
       (三)姚崇家族“因官北徙”迁徙的过程为从南朝到北朝,又至隋唐:具体是从宋渤海太守姚禋之到后魏(即北魏)祠部郎中姚滂,又到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到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到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及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到唐嶲州都督姚懿、唐中书令姚崇。由此可以得出,《姚懿墓志铭》中记载姚崇高祖姚宣业为“宇文朝征东将军”合乎家族迁徙实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梁有征东将军姚宣业”和《姚懿神道碑》所载“曾祖宣业陈征东将军”的南朝“梁”和“陈”的“征东将军”有误。
      (四)纠正了两《唐书》载唐太宗贞观中姚懿任嶲州都督之误,正确的应为唐高宗龙朔二年姚懿任嶲州都督。
      (五)纠正了《旧唐书•姚崇传》说姚合为姚崇玄孙和《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合为姚崇曾孙的错误说法,姚合实应为姚崇之弟姚元景之嫡曾孙,即姚崇之侄曾孙。
    二、姚崇故里考
    (一)姚崇陕州硖石故里考。
        《新唐书》载:“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6)《旧唐书》亦载:“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从姚崇五代孙《姚勖墓铭》亦可知:姚崇先祖姚“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
    姚崇之父《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简称《姚懿神道碑》)云:“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洎贼平,将举籍议功,有妄谮者云:公(姚懿)曾通伪郑,因见疑黜。又以明略用多,每为朋侪所忌,乃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右二陕,左二陵,北河南阴,南山北至。中养浩气,外衍遐风。”7)
    姚崇之父姚懿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之后,率全家筑室于 “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定居,那么姚崇故里究竟在何处?
    清乾隆十二年刻本《直隶陕州志》载:“姚公祠,州东卫村社。宋元佑八年,知州游公(师雄)命置祀于故居。”
    又载:“姚文献公墓在州东卫村社。公名懿,唐宰相(姚)崇父,谥文献。”
    又载有唐为旌表姚懿而兼看护姚懿墓功能的“旌贤寺,州东五十里张茅镇。”8)
    民国二十三年编撰的陕县《姚氏族谱》载,张茅镇有碑“唐宰相梁国公姚崇故里”为“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前云南驿盐道今权知河南直隶陕州事吴沈荣昌立”。 9)
    按《直隶陕州志》所载,姚公祠,即祭祀姚崇的祠堂,在陕州东卫村社姚崇故居。而姚文献公墓、旌贤寺亦在州东卫村社。而原姚文献公墓、旌贤寺即在今陕县张茅乡西崖村南,均属明清时的卫村社或卫村里范围。因此,姚崇故居当距姚文献公墓、旌贤寺不远。
    原三门峡市文物局何康民先生曾对笔者讲述:上世纪60年代,在陕县张茅乡西崖村西建张茅中学时,曾挖出许多唐代柱础,应为姚崇故居建筑材料。另据《洛阳名碑集释》中亦认为姚懿“筑室于硖石重岗之曲”之处,当在“今张茅中学附近”。 10)
    因而姚崇故居当在今陕县张茅乡西崖村张茅中学处。
    据《姚懿神道碑》和《姚懿墓志铭》所载,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姚懿复出,姚懿举族在此居住了30多年。姚崇生于永徽二年(651年),当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因此,这里是姚崇故里当无疑。
       (二)姚崇汝州伊阳县故宅考。
       《新唐书•姚崇传》载:唐先天二年(713年)十月,唐玄宗在渭水之滨召见了姚崇。“帝曰:公知猎乎?(姚崇)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兔为乐。”11)
    广成泽,传说上古时期的广成子在汝州崆峒山修道成仙。后人为了纪念广成子,便把他居住过的崆峒山周围的泽地称为“广成泽”。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注疏》卷二十一中云:“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守敬按:《地形志》汝北郡梁县有广成泽。……泽在梁县西四十里。《元和志》亦云,在县西四十里,周回百里。又《伊水注》引《河南十二县境簿》,泽在新城县界黄阜。盖此泽甚大,古本在梁、新城二县境也。”12)据《汉书》、《后汉书》和两《唐书》记载,汉、唐两代将广成泽辟为狩猎游乐之所,定名为“广成苑”。既然20岁时,姚崇曾居住在广成泽打猎,那么,他具体居住在何处呢?
    又据清道光十八年《汝州全志•伊阳县古迹二》刻本云:“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今废。按《本传》公尝语帝曰: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景(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云云。考《本传》:公,陕州硖石人。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13)
       《汝州志》清楚告诉我们,“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笔者考查,古伊阳县石家岭村,今称石岭村,现归伊川县白沙镇管辖。
       另据姚崇家族在洛阳龙门开凿的极南洞残碑,碑文被录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十二《姚夫人残刻》,文载姚崇父姚懿“龙朔年中(阙),居于伊阙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愿男女长大……”14)据碑文可知,姚懿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年),即在伊阙之南经营了“阙南别业”,此“别业”正是为区分陕州硖石故居而言,正说明姚懿家族此时已由陕州硖石故居迁居洛阳伊阙之南新居。笔者曾于2006年12月到伊川县石岭村考察,据该村村民讲,石岭村即处洛阳龙门伊阙之南,距离约20公里。此村古属汝州梁县管辖,后来归伊阳县(后改汝阳),1953年,又划归伊川县管辖。因此,“阙南别业”即是指后来被称为在石岭村东北之“梁国公姚崇宅”。
        因此,姚崇故宅应在今洛阳市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
       (三)姚崇洛阳慈惠坊故居考。
    东都洛阳慈惠坊里有姚崇私第,是姚崇于天授年后在洛阳做京官时所置。
    据《两京城坊考补》卷之六云:“东京外郭城,长夏门之东第二街六坊及南市,(从南数)次北慈惠坊。(《河南志》引《韦述记》曰:此坊半以北,即洛水之横堤。)紫微令姚崇宅。银沙滩。”又云:慈惠坊对照西邻询善坊“次北询善坊。北至洛水。郭广敬宅。后为姚崇山池院。崇薨,为金仙公主所市。”15)
    唐人孟浩然,开元十七年(729年)夏与姚崇后人过从,作诗抒怀才不遇之意。《全唐诗》卷一百六十载有其诗《姚开府山池》,诗云:“主人新邸第,相国旧池台。馆是招贤辟,楼因教舞开。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16)亦是慈惠坊及姚崇山池院变迁之佐证。
    又据《姚懿神道碑》载:姚崇母刘氏夫人“以神龙三年(707年)正月八日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17)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载唐张说所撰《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简称《姚崇神道碑》)明确记载:姚崇“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寝疾薨于东都之慈惠坊里。”18)
    姚崇之嫡曾孙《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姚(侑)墓志铭并序》(简称《姚侑墓志》)亦载:“贞元十八年(802年)五月廿二日,有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赐绯鱼袋姚公启手足于东都慈惠坊里之私第。……初文贞公置第慈惠坊里。”19)由此可见,慈惠坊里作为姚崇家族居地终唐一代至少有100多年历史。
        据洛阳市旅游局冯本立先生考察,姚崇故居唐慈惠坊里“其位置在今洛河南岸,北临洛河与廛河汇流稍偏西处,洛南石房院村西北的洛河滩中,其南是隋唐时通利坊及运渠正对南市。洛河北岸是唐时铜驼坊。”20)
        (三)姚崇长安旧居考。
         唐长安城平康坊有姚崇宅。
         据《唐会要》卷五十载:“华封观,平康坊。天宝七载,永穆公主出家,舍宅置观。其地西北隅,本梁公姚元崇宅。以东即太平公主宅。其后敕赐安西都护郭虔曜。今悉并为观。号华封。”21)
    又据《资治通鉴》唐纪开元四年条载:“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令家人入侍疾。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22)
        由此可见,姚崇开元初任宰相时,因没有自己的住宅,曾长期寓居长安罔极寺。罔极寺创建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太平公主为母亲武则天祈福创建此寺,寺名取自《诗经》中“欲报以德,昊天罔极”句。 罔极寺和一般寺院一样,兼具有邸店的职能,为耽留外出者提供食宿。开元四年,姚崇因病卧床不起,源乾曜找他议事来往不便,建议玄宗让姚崇移居四方馆,姚崇因四方馆是中书省办公场所,谢绝入住。
        后来,可能因皇帝过问安排,朝廷赐宅,姚崇才有了平康坊“梁公姚元崇宅”。平康坊是唐长安朱雀门东第三街从北数起的第一排里坊,也是靠近皇城的第一排里坊,位置比较突出,出入皇城相对位于大宁坊的光宅寺而言,不但近而且便捷,非常适合年老体弱的姚崇入朝视事。从平康坊里居住过的太平公主、姚崇、安西都护郭虔曜来看,都是朝廷要员。而且,“今悉并为观,号华封”来看,均属公家之地,私人有使用权而没有继承权。又《长安志》介绍唐都城名人居所时,谓兴宁坊有姚崇宅,但“屋宇并官所造”。23)故而,随着姚崇的离职,平康坊旧居又归于公家。
    三、姚崇任地方官考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五迁夏官郎中。……张柬之等诛二张,(姚)崇适自屯所还,遂参计议。以功封梁县侯,实封二百户。……俄为亳州刺史。……历宋、常、越、许四州。睿宗立,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贬为申州刺史。移徐潞二州,迁扬州长史。政条简肃,人为纪德于碑。徙同州刺史。”24)
    《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姚崇任地方官时,更为简略。云:“(姚)元崇为孝敬挽郎,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五迁夏官郎中。……无几,出为亳州刺史,转常州刺史。……睿宗即位,召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寻迁中书令。……贬元之为申州刺史,再转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为政简肃,人吏立碑纪德。俄除同州刺史。”25)
    《姚崇神道碑》记载姚崇担任地方官时云:姚崇“制举高第,历佐濮郑,并有声华。”又云:姚崇曾“出典亳、宋、常、越、许、申、徐、潞、扬、同十郡。”26)
    姚崇自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二月至景龙四年(710年)六月的5年零4个月中,被贬为亳州刺史后,又“历宋常越许四州”刺史。又在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二月至先天二年(713年)十月被贬出京,做地方官共二年零八个月,先被贬为申州刺史,又移徐潞二州,迁扬州长史,徙同州刺史。按唐朝当时制度,五品以上高级官员任期一般为三年。但姚崇在地方任职时间都没有达到上述期限,原因正如中宗时御史中丞卢怀慎上书指出的:“比来州牧、上佐及两畿县令,下车布政,罕终四考,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遽即迁除,不论课最。”27)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朝廷派遣官员,未到任而中途改任。
    因此,究竟姚崇具体何时在何地任职,两《唐书》俱不详载。今根据史料和新出土的碑石,试考证之。
       (一)郑州任职考。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崇“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28)《旧唐书•姚崇传》亦有同样记载。两《唐书》均不载在郑州任职。
       《姚崇神道碑》记载姚崇担任地方官时云:姚崇“制举高第,历佐濮、郑,并有声华。”29)
        姚崇夫人《大唐开府仪同三司紫微令梁国公姚公夫人沛国夫人刘氏墓志并序》(简称《刘氏墓志》)载:“夫人讳,彭城人也。……夫人躬浣濯以立素,率紘组以底勤,怡顺而傍睦宗姻,尸斋而肃巷祭祀。方将贻训彤管,传经后师,而景命不融,与善冥昧。閟虹光于厚穸,坠瑶华于早春。以垂拱元年(685年)八月四日终于郑州官舍,春秋三十四。”30)
       《姚崇神道碑》云姚崇“历佐濮郑”,说明姚崇曾在濮州、郑州任职,而《刘氏墓志》则进一步说明姚崇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年前后在郑州任州刺史的佐官,至于任何职,尚待考证。
       (二)宋州任职考。
        姚崇的侄孙女《唐故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徐公(挥)夫人嘉兴县君(姚氏)墓志铭并序》云:“夫人姓姚氏,其先吴兴人也。曾祖善意,皇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祖元素,皇朝散大夫、潭州别驾。父孝孙,皇仙州襄城县令。夫人行言无择,德礼有度。少孤,为叔祖梁公(姚崇)之所器念,尝曰:此女贞惠而明,淑慎而介,可以修苹蘩于高国之族,奉箕帚于梁鲍之室。及梁公之出牧宋州也,以宁陵丞徐公为贤。当及笄之岁,备执笈之礼。徐公讳挥,东海人也。”31)姚崇之兄姚元素之子姚孝孙之女很早失去父亲,由姚崇照护。姚崇在宋州任刺史时,就把他的这个侄孙女许配给其下属宁陵丞徐挥为妻。
        此墓志可为姚崇任宋州刺史之佐证。
       (三)常州任职考。
       《旧唐书·严挺之传》云:“严挺之,华州华阴人。叔父方嶷,景龙中户部郎中。挺之少好学,举进士。神龙元年,制举擢第,授义兴尉。遇姚崇为常州刺史,见其体质昂藏,雅有才干,深器异之,及崇再入为中书令,引挺之为右拾遗。”32)
       《新唐书·严挺之传》亦有同样的记载。
       此史料可为姚崇任常州刺史之佐证。
      (四)越州任职考。
        据《越中杂识》载:“姚崇,字元之,洛阳人。景龙中,出典越郡,治尚简肃,不树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钱塘江干者以千计,望崇去远,皆号泣而返。”33)
        如果说《越中杂识》记载了姚崇在越州任职的政绩,那么,《姚懿墓志》则具体记载了姚崇在越州任职的具体官职及时间。
       《姚懿墓志铭》云: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坊之里舍,春秋八十四。其年九月庚寅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姚崇),次子朝散大夫洛州汜水县令元景,恐山飞海变,盛烈靡形,遂镂金铭石,垂之来裔。”34)
        此墓志则记载了姚崇在景龙二年(708年)九月时任越州都督。
    四、姚崇生卒年份、寿数及谥号考
        《旧唐书•姚崇传》载:姚崇“后又除太子少保,以疾不拜。(开元)九年薨,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35)
        《新唐书•姚崇传》亦载:姚崇“(开元)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明年卒,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十七年,追赠太子太保。”36)
        关于姚崇谥号,《唐会要》卷八十《朝臣复谥》亦载:
       “刘仁轨、刘幽求、姚元崇(即姚崇)、裴耀卿、張九龄,并曰文献。”37)
        但据史料和近年出土的墓志证明,两《唐书》及《唐会要》所载姚崇的寿数及谥号均误。
       (一)姚崇的寿数及生卒年份考。
    两《唐书》载姚崇卒于开元九年(721年),享年七十二。  
    据此推算,姚崇应出生于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
        但唐张说撰写的《姚崇神道碑》载:“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享年七十有一。开元九年九月寝疾薨于东都之慈惠里。……十年二月葬于万安山之南原。”38)
        同后晋时所修之《旧唐书•姚崇传》和北宋时所修之《新唐书•姚崇传》相较,当然要以同时代人张说撰写的《姚崇神道碑》所载史料要真实可信。
        因此,姚崇享寿当取七十一岁。据此推算,姚崇当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故此,姚崇的生卒年份应为公元651年~721年。
        (二)姚崇谥号考。
        两《唐书》及《唐会要》俱记载姚崇谥号为“文献”。但史料及出土的墓志均载姚崇谥号为“文贞”。
    史料佐证:
    1、《姚崇神道碑》载:姚崇“享年七十有一。……制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贞,礼也。”39)此当为姚崇谥号为文贞之最有力之证据。
    2、据唐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本文》卷四《定谥》载:“太宗朝郑公魏征,玄宗朝梁公姚崇、燕公张说、广平公宋璟、郇公韦安石,皆谥为文贞二字。人臣美谥,无以加也。非德望尤重,不受此谥。有唐以来,五人同谥,亦无嫌也。”40)
    3、宋赵明诚著《金石录》卷二十七载有《唐永阳太守姚弈碑》,并云:“右唐姚弈碑,弈,崇子也。《新唐书》云,崇谥文献,而此碑及张说所撰崇碑皆云谥文贞。盖崇父懿已谥文献,父子罕有同谥,当以碑为正。”41)
    碑石佐证:
    1、姚崇嫡曾孙《姚侑墓志》之佐证。碑曰:“公讳侑,字百华。其先帝妫之后,今为吴兴人也。曾祖元崇,皇朝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梁文贞公。祖彝,正议大夫、邓州刺史、光禄卿。父堙,魏州贵乡县令。文贞以伊傅之业致君,与三五同德盛烈,余裕诏于简书。”42)
    2、姚崇之婿《陶禹墓志铭》之佐证。据《大唐故青光禄大夫使持节陈州诸军事陈州刺史上柱国陶府郡墓志铭并序》载:“公讳禹,字玄成,家本丹阳,迁为河南人也。……。公则介州司马赠沧州刺史缵之孙,银青光禄大夫怀州刺史大举之子,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梁国文贞公姚崇之婿。……以开元十九年二月十二日,终于许州之旅馆,临葬于河南北邙山之原,礼也。”43)
        3、新近洛阳出土的姚崇侄曾孙《姚合墓志》与姚崇嫡玄孙《姚勖墓铭》(自撰),俱称姚崇为“中书令、梁国文贞公”。 44)
         总上所述,可知两《唐书》所载姚崇逝世后被朝廷谥为“文献”确误,谥号当为“文贞”无疑。
    五、姚崇之兄弟考
       (一)《新唐书》所载姚懿三子元景、元崇、元素长幼排序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懿有三子,即长子姚元景、次子姚元崇、三子姚元素。
        根据史料和新近出土的碑石,可知《新唐书》所载姚崇弟兄排序实误。
        佐证之一,《姚懿墓志铭》云: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坊之里舍,春秋八十四。其年九月庚寅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姚崇),次子朝散大夫洛州汜水县令元景,恐山飞海变,盛烈靡形,遂镂金铭石,垂之来裔。”45)
        此墓志载明,姚元之(姚崇)与姚元景本为刘氏夫人一母所生,且姚元之为长子,姚元景为次子。
        佐证之二,《唐故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徐公(挥)夫人嘉兴县君(姚氏)墓志铭并序》云:“夫人姓姚氏,其先吴兴人也。曾祖善意,皇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祖元素,皇仙州襄州县令。夫人行言无择,德礼有度。少孤,为叔祖梁公所器念。”46)志文中所载“叔祖梁公”即姚崇。因此姚元素应和姚崇是弟兄关系,且称姚崇为志主姚氏夫人之叔祖公,可知,元素年龄长于姚崇。
    综上所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懿三子:长子姚元景、次子姚元崇、三子姚元素, 长幼排序有误。姚崇兄弟三人长幼正确的排序应为姚元素、姚元崇、姚元景。
       (二)姚崇兄弟十一人考。
    佐证之一,姚崇父姚懿衣冠冢出土的《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郡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姚府君玄堂记》载: 姚懿 “玄堂在陕州东硖石县东北廿里崇孝乡南陔里安阳公之原,即怀州长史府君茔东南五百四十步。……右奉开元三年七月廿四日制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公。既奉朝恩,爰加礼秩。以其年十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卜地叶吉,敢用封树。其明器等物总一百五十事,并此记并同瘗于玄堂南一十二步。第十子兵部尚书兼紫微令梁国公崇,藜莪增感,悲号靡及。恐松柏方合,陵谷迁贸,而前志先在圹内,事归幽密,不敢辄启。今敬镌贞琰,以立斯记。”47)
    在出土的《姚懿玄堂记》中,姚崇自称为“第十子兵部尚书兼紫微令梁国公崇”,可知姚崇当为姚懿第十子。
        佐证之二,《姚懿神道碑》云:姚懿“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则隋左常侍降之孙,唐襄州长史志逵之女,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48)可知,姚崇父姚懿一生先后娶有三位夫人,即张氏夫人、李氏夫人、刘氏夫人。姚崇、姚景(即姚元景)是其父的第三位夫人刘氏夫人所生。姚崇既为第十子,其弟姚景当为第十一子。
        目前,姚崇弟兄十一人除史料记载的姚元素、姚元崇、姚元景外,新近出土的碑石又发现有姚德敏、姚德素。
        佐证之三,姚德敏,两《唐书》未载。姚德敏之子《大唐故齐州临济县令吴兴姚府君(辩义)墓志铭并序》,文曰:
       “君讳辩义,字玄载,吴郡武康人也。……曾祖祥,隋怀州长史。……祖善意,皇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县开国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公。……父德敏,朝散大夫、徐州萧县丞。……君季父开府仪同三司梁国公,翊亮乾坤,阿衡台鼎。”49)
    据此可知,姚德敏、姚崇同为兄弟。又据撰墓志者称姚崇为墓志铭主人姚辩义之“季父”可知,姚德敏为姚崇之异母兄长。
        佐证之四,姚德素,两《唐书》。而洛阳新近出土有其子姚爱同墓志,全称为《故朝议大夫守绥州刺史姚府君墓志铭并序》,文曰:
       “公讳爱同,字爱同,其先吴兴人也,今家于洛阳焉。……曾祖祥,隋怀州长史。祖善意,银青光禄大夫、持节嶲峡二州诸军事、嶲峡州刺史、长沙公、赠吏部尚书,追谥曰文献。父德素。潭、廓二州司马。……我于是乎授朝议大夫、使持节绥州诸军事守绥州刺史之寄。……开元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终于东都道德里之私第,享年六十三岁。”50)
    从姚爱同的墓志中所叙述的世系可知,姚德敏和姚崇同为弟兄。又,姚崇家族在洛阳龙门石窟开凿的洞窟(今称极南洞)外树一碑石,碑文录入《全唐文补遗》,题为《都督长沙姚意妻造像记》载:“睿同任卫州司兵参军,爱同任……”51)亦证“睿同”“爱同”俱为姚崇子侄辈。
    从墓志又知,姚爱同“开元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终于东都道德里之私第,享年六十三岁”。同姚崇逝世同年同月,姚崇享年七十一岁,姚爱同享年六十三岁,仅比姚崇小八岁。由此可知,姚爱同之父姚德素为姚崇之异母兄长,当无疑。
        综上所述,姚崇兄弟目前在史料及石刻中已发现的名字有姚德敏、姚德素、姚元素、姚元崇(即姚崇)、姚元景。我们相信,随着新文物的出土和新史料的发现,姚崇十一个兄弟中其他人的名字也会被继续发现。
       参考文献:
    1)(25) (3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
    (2)(6)(11)(24)(28)(36)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一百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
    3)(19)(34)(42)(45)吴刚,《全唐文》,《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44)唐姚勖墓志石即《唐通议大夫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自撰)》近年出土于伊川彭婆乡姚崇墓地,现为洛阳私家收藏。
    5)姚学谋,《读<姚合墓志>之拙见》,《三门峡史志》,2009(3).
    7)(17)(18)(26)(29)(38)(39)(48)[清]董诰《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清]龚崧林,《直隶陕州志》,清乾隆十二年刻本。
    9)姚振华,《姚氏族谱》,民国二十三年刻本。
    10)黄明兰、朱亮,《洛阳名碑集释》,朝花出版社,2003.
    12)[清]杨守敬,《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13)[清]白明义,《汝州全志》,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14)[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5)阎文儒、阎万钧,《两京城坊考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6)[清]彭定求,《全唐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0)冯本立,《姚氏探源及洛阳姚氏祠堂建设的建议》[J]《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2008.
    21)(37)[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2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5.
    23)[元]骆天骧,《长安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7)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
    30)(47)姚学谋,《大唐贤相姚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1)(46)(49)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八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32)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
    33)[清]悔堂老人,《越中杂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40)[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
    41)[宋]赵明诚,《金石录》,济南:齐鲁书社,2009.
    4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0)姚爱同墓志即《唐故朝议大夫绥州刺史姚府君墓志并序》,墓志石近年出土于伊川彭婆乡姚崇墓地,为洛阳市私家收藏。
    51)[清]董诰,《全唐文》:第五册,[清]陆心源,《唐文续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发表于全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11 02:25 , Processed in 0.1066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