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8|回复: 0

唐宋采金人 光身进洞背矿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9-2-16 14: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9-2-16 14:24 编辑

    唐宋采金人 光身进洞背矿石2017-09-07   来源: 华西都市报


    赵公山全景图。

    清末采金人雕塑。

    财神赵公明

    赵公山上的古银杏。

    赵公山上雪景。

    财神寻根谒祖庙会。

      台湾石碇五路财神庙送财神金身回赵公祖庙。

      
    杨奇铭文/图

      赵公山前山,是都江堰市玉堂镇。老一辈人说起玉堂镇的来历,总是要先说神奇的赵公山,总要先说伟大的都江堰。
      赵公山,就像母亲,守护着岷江,拥抱着川西平原。她轻轻地梳理着岷江水流,使岷江从鱼嘴开始,分为内江和外江,经宝瓶口又分出内江的蒲阳河、柏条河、江安河、走马河、外江和外江的沙黑河、沙沟河等支流,赵公山把岷江水,经都江堰缓缓地撒向宽广的成都平原,成就了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孕育了赵公山的繁荣和辉煌。
      赵公山,除了因传说财神爷赵公明归隐而得名,还是盛产黄金和玉器的洞天福地。采金,追溯至唐宋,直到1988年才歇业;产玉,发源于古蜀,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所用玉器就来自渎山,也称“岷江玉”。

    淘金
    沿袭唐宋
    黄金公司1988年才歇业

      赵公山,产黄金。
      前山自唐宋以来沙金采淘业一直兴旺,直到1988年灌县撤县建都江堰市,赵公山黄金公司才注销歇业,从螃蟹河到石孟江,横山一带至今还有数百个麸金采淘遗洞。
      山口曹家坪是过去挖金淘金人居住的地方。
      唐宋时采挖沙金,要掘洞,这个洞叫“金洞子”,也称“金槽子”。金洞子一般规模都很小,有直洞,有斜洞,金洞子作业面小。负责收集金沙的人叫“管事”,在井下掘金的人叫“锤头”,负责背送沙石出洞的人叫“蚂蚁子”,负责水中淘沙金矿石的人叫“耙头”。
      井下的锤头,身边点个油壶子,顺着沙金石矿脉掘金矿石。沙金粒很小,它在油灯亮光下会发亮,因为怕锤头把大粒的沙金揣腰包私吞,管事会让锤头光着身子进洞采挖。那搬运沙金矿的人从井下把金矿沙石一次次背运到井上,每天在狭窄的洞子里要往返若干次,每次背负的矿石又不多,像是“蚂蚁搬家”,所以称搬运矿石的工人为蚂蚁子。
      沙金石矿料搬运出来,耙头用铁钉耙开始梳理石料。大石块梳到一边,细沙粒则用水清洗冲淘,这就称之为淘金了。一个三角形的木框,中间有一层层的隔板,称为“金船子”。沙石石料在金船子上方边冲边梳,细沙会经过金船子冲过,因为金子重量要比沙石重量大,就会沉在金船子的木格层里面。
      收工时间到了,管事会从怀里掏出一个金筒子。金筒子是用老斑竹制作的,很精巧。金筒子的塞子是黑棉布缠裹而成,黑色与金沙粒颜色有反差,所以用黑棉布做金筒子的塞子。管事把金船子搬起来,小心地在清水里筛晃筛晃,待砂石层在清水中筛淘尽,格层里剩下的就是金晃晃的沙金粒了。
      在沙金采集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井下排水和淘金用水。金洞子在水沟边还好办,如果在山包上怎么办?说起淘金人取水,那就还真有些趣味。淘金者从金洞子中抽水出来,一般用一根大斑竹或棕树掏空,中间一根竹竿,竿头扎一团烂布,称为“龙竿”。经竹竿上下一拉扯,井下的积水便会通过竹筒像龙吸水一样提出来了。现在小孩玩的玩具水枪,设计原理应该和龙竿大同小异。从洞里、从沟里,一级一级往上提水,那就是木制的提水机了。一片一片的木板连在一起,从下往上翻卷,水就经木板旋转,传送搬运到上方,这种用木板连接成的提水机称为“龙骨车”。龙骨车的长短、宽窄因地而宜制作,用力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用手搅动,有的是用脚踩动,那下面的水就随着翻转的木片提到了上面。

    产玉
    三星堆玉器
    自渎山也叫“岷江玉”

      赵公山,出渎山玉。
      广汉城东7公里的鸭子河畔有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偶然发现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当地驻军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还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根据董笃宜提供的线索,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于1934年春天组成考古队,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挖掘出大量的玉石器和青铜器。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了著名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有观点认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濮人文化或与骆越文化有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蜀王蚕丛原来居住于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玉琮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玉器,外方内圆的物体。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考古中,挖掘出土大量的玉器。专家认为,这些玉器,来自渎山,称“渎山玉”也叫“岷江玉”。赵家沟口至今仍有一块巨大的裸露在外的渎山玉石,一户农家现今在此建房居住。
      渎山玉在《都江堰史志》中有记载,都江堰市原来叫灌县,老灌县有西玉石街,那是渎山玉加工交易的地方,老灌县和赵公山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与玉石有关的地名,如老灌县古城墙建在玉垒山,古城墙有玉垒关,赵公山下是玉堂镇,玉堂镇有白玉村。

    瓷器
    唐宋时期规模宏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赵公山,曾经是唐宋时期规模宏大的陶瓷商品生产基地。
      赵家沟口就有“上九堆下九堆”之称唐宋窑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小时候常在这一带放牛、割猪草、捡野菌子,也爱到这一堆堆陶渣残片处玩。年幼的我不懂什么叫陶瓷文物,却喜欢在这一堆堆陶渣残片地里翻拨,捡那有三只脚丁的圆形陶环玩。圆环有茶杯口大小,上面平坦,下面有三只脚丁。圆环虽是陶土的,却硬扎筋实,可作圆环滚动,也可用草绳捆在脚底,走在泥地上可防滑,我们称它“脚码子”。
      长大后有幸听闻唐宋窑遗址考古专家介绍,这有三只脚丁的圆环,是专门用来堆放陶瓷坯的座子。
      专家们面对挖掘出来的一大堆烂瓷片片、泥巴罐罐,兴奋不已,他们认为赵公山下的唐宋窑是唐宋时期的商品窑,规模大,产量高。挖掘出的众多文物,证明这座古窑是古蜀国的重要商品窑,是古蜀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证明。赵公山唐宋窑的研究成果,填补了羌文化、先夏文化的研究空白。
      赵公山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环山一带制陶基地、淘金产业,在历史上可算得上是赵公山庞大的工业园区了。
      古蜀先人的科学智慧在这里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古蜀先民在这里过着丰衣足食、不知饥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人们称物产丰富的赵公山金玉满堂,遂为此地取名“玉堂乡”,撤灌县建都江堰市时,玉堂乡更名为“玉堂镇”。

    伐木
    岁修竹木
    “漂二哥”驾驭急流而下

      赵公山位于盆地与阿坝高原交接处,以山峦为界,前山是都江堰市玉堂镇,后山为汶川县的漩口镇。前山为阳,后山为阴,前山后山合起来才能称之为一匹整体的山。事实上,漩口镇就属赵公山的一部分。
      《汶川县志》载,漩口镇位于汶川县东南,与都江堰市接壤。岷江从阿坝高原蜿蜒激泻,由北向南而下,寿江接三江,自西向东而出,两江在此交汇旋转向东绕行,故名“漩口”。
      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有姚姓在两江汇交汇山岩上建塔,取漩字之义,曰“回澜”塔。秦朝在蜀地设蜀郡临邛县,包括今天的岷江外江以西至寿江以内的崇州、大邑、邛崃、都江堰市、汶川县的漩口镇、水磨镇等地方。
      漩口曾是岷江上游第一个水运码头,秦时建都江堰起,各种岁修竹木材料“泛岷而下,直达湔堋(都江堰),辰发午至”。过去,山里的木材竹子要扎成筏子,从这里顺岷江运放到都江堰,负责运送筏子的人叫“漂二哥”。岷江从雪山而来,从漩口到都江堰七弯八拐,水急浪高冰凉刺骨。要驾驭急流而下飘忽不定的筏子,不光要身强力壮水性好,还需要过人的胆量和智慧。后来阿坝高原建森工局,大量砍伐原始森林,巨大的树木基本上是推到岷江里,随江漂送到下游。我们称岷江里自然漂送的木材为“木墩子”,“木墩子”在湍急的岷江里横冲直撞,于是这段江面上再也看不见驾驭筏子的“漂二哥”了。森工局又设水运局,岷江漩口码头至都江堰这段江上的转弯角处,建了多处大型杩槎栅栏,收拢沿江而下的木墩子,当地人称这些杩槎栅栏为“拦木堰”。

    财神
    元宝傲立
    财神赵公明遗迹甚多

      说来也怪,以寿江为分界,从西面的狮子坪(也称擂鼓坪)开始,植被开始稀落,山坡到处裸露出龇牙咧嘴的乱石,往上逐步进入高原气候,天高云淡,日照多、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白天穿短裤,晚上穿棉袄。而寿江东面的赵公山日照好,峰面雨水多,植被茂盛,显然气候与寿江的西面相差很多了。
      从漩口寿江公路至赵公山金顶只有8公里左右路程。水田坪村与都江堰市交界,沿河上崖往上是青峰顶。青峰顶可能因为长年累月受高原寒流和岷江雪风的侵蚀,变得奇险无比,状如刀削斧劈。
      鞍子坪村下面是寿江,沿千金沟而上是莹华山,它与赵公山紧紧相连,莹华山下便是水磨镇牛圈沟,直通燎泽关。
      群益村在赵公山的正背面,下与寿江接壤,上与最高峰金顶相连。群益村是赵公山后山较大的自然村,有五个生产队。这个村隔寿江与岷江相对,寿江在这里与岷江相拥,两江汇聚后,在这里盘旋转向东面而绕出。群益村这边许多的地名和景观,都与财神赵公明的传说有关。
      群益村入山路口,有一房屋大小的独立巨石,傲立江边,当地人称它为“大圆包”(大元宝)。传说也是后奕射日留下的日精石之一。沿山而上有赵家岩,赵家岩分三个圆丘,远望恰似一个金元宝。赵家岩下是群益村第五生产队,基本上全是赵公爷的后人,这个队18户人家,16户姓赵,另外两户也是赵氏嫡亲。
      赵家岩上面是万担坪。这万担坪和千金沟,赵家岩的名称,主要以它的特点而取名。万担坪是因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广产玉米大豆而得名,千金沟是因此沟下接寿江盛产沙金而得名,赵家岩是因此坡岩下赵姓人居多而得名。
      万担坪上就是赵公山金顶了。从后山登上金顶,可享受岷江扑面而来的习习凉风,可俯视寿江对面的吊钟山和擂鼓坪秀景,可欣赏水磨古镇和老人村的如诗画卷,可远眺终年积雪的四姑娘山壮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9:02 , Processed in 0.1341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