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0-4-5 12:39 编辑
2016 中国郑州张良文化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选 中干龙脉龙首山 张良故里多圣贤 辛士秀
中国堪舆学观天下:认为世界有五大龙脉始于 昆仑山,繁衍大大小小的支龙脉延伸到世界各地; 昆仑山的灵气沿着五大龙脉流向各地支龙脉;万物 都依附着五大龙脉而生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昆仑山是世界龙脉的鼻祖和地气的发源地,其中两 支向欧美洲方向延伸出去,三支在中国。中国龙脉 自古就有三大干龙之说:黄河以北为北干龙脉,长 江以南为南干龙脉,江河之间为中干龙脉,这是堪 舆学资料中常见的分法。 中国的山脉水系一目了然,山脉为山龙,江河 为水龙,山龙为骨,水龙为血。山龙主贵贱,水龙 主贫富。北京为山龙聚首之地,呈官贵之气。上海 为长江水龙吐气之地,呈财富之气。而中国的气, 则是沿地势由西流向东方的。由于气的灵妙,气聚 之地大都出现许多圣贤大人物,通常把这种地方称 之为地灵人杰,龙穴宝地。中国历史上出现大约二 十四个王朝。就是华夏民族,我们的大中华。
中干龙脉是华夏民族的主龙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认为:中原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中干龙总气脉来自天山、昆仑山、秦岭到伏牛山,伏牛山可称之为中干龙脉之东首;而龙首山脉则是伏牛山最东首之余脉,狭义看龙首山可称为伏牛之首,广义看更像是中干龙之东首或曰昆仑之首。
平顶山境域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干龙脉东首的伏牛山脉是汉江的支流淅川、白河;淮河的支流汝河、沙河;黄河的支流伊河的发源地。一山界三水,三大流域分水岭,分水聚气,独一无二。汝河、沙河是淮河西北方向流径最长的支流。这两条河流的源头上接秦岭,下注淮河干流。淮河、秦岭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区与暖温带半湿润区的气候分界线。平顶山境域恰好处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因此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物产丰富,山明水秀,非常适合人类居住。龙首山脉正好被汝河、沙河两河环抱并交汇于山前。
中原圣地龙首山(古今有称龙山、首山、龙兴山、高阳山、巴山、平顶山、紫云山等)山脉: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周边约 300 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其形如两条相交并腾飞的巨龙,龙首山位于中华龙脉中干龙(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之东首,属古代华夏八大名山(《史记》载:“天下名山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尝游。”)之一,辖有 20座山峰【河南省《平顶山市地名志》载为:山区群山名称从市区北面自西向东顺次为:舒山、应山、小龙山(青石山)、红石山、大龙山(龙山)、擂鼓台、落凫山、平顶山、铧角山、五龙山(张寨山)、马棚山、紫云山、焦赞山、孟良山、令武山、首山(龙山),再加上市区南面自西向东零星小山顺次为鱼陵山、鱼齿山、白龟山、九黎山及河山等诸山】,蜿蜒数十公里。龙首山是中华文明发祥之腹地,是堪舆学称中华中干龙脉之东首,是龙的故乡,龙文化的发源地,是众多古人修炼隐居之圣地,是众多圣贤名人出产的宝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相地与相人,其理相通不二般。人有三脉曰任、督、冲;地有三脉曰南、北、中;冲脉之首脉百汇,三花聚顶玄关明;龙脉之首灵气聚,中原宝场华夏兴。自古道:“得中原者得天下”,华夏摇篮多都城。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的中心是中原,中原的中心是龙首山(紫云山),龙首山就在颛顼帝高阳氏古高阳部落的中心区域。龙首山脉最高峰不足六百米,是谓古代中华八大名山之一,抱山之汝水、滍水并不深瀚,但却是中国四渎之一的真龙居所。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龙首山脉龙文化
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在龙首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脉络:作为龙的故乡,我市的龙文化蕴藏十分丰厚,市政协副主席潘民中先生曾作专文《关于平顶山龙文化的调查》予以梳理。上古时期,我市境内曾居住过 3 个因龙而生的氏族:应龙氏、豢龙氏、御龙氏。中古时代我市境内产生了一批与龙有关的地名:龙泉水、龙渊水、龙陂、龙城、龙山县、龙阳县、龙山、龙溪、龙山水、龙渊潭、龙兴县、龙兴镇、龙兴阁、龙兴寺等。当代地名与龙有关者更多。卫东区 1 处、新华区 1 处、石龙区 2处、舞钢市 4 处、汝州市 25 处、叶县 24 处、郏县21 处、宝丰 16 处,刘氏祖地鲁山则多达 51 处。我市境域还积累不少历代关于龙的文献记载和寓言传说,如“叶公好龙”、“摩陂青龙”、“黑龙抗旱”、“十二龙弟兄”、“四海龙王淹郭仓”、“五龙挂”、“龙行陆地”、“乌龙驹的传说”以及“索龙王的故事”等等。龙在我们的印象中,可飞天入池,可增福降祸,可兴云降雨,身形变化无穷,来去疾如闪电,无人可御。但史书记载,远古时期,曾有两个氏族可驯服龙,一曰豢龙氏,一曰御龙氏,而最早生活在此的则是应龙氏。
1、应龙氏:应龙氏是远古的氏族部落,华氏一族则为应龙氏的化身。应龙氏族还是一个比较强大、英勇善战和充满智慧的部族。它是黄帝统一战争的有力支持者,受黄帝调遣,打败了蚩尤和夸父两个与黄帝势均力敌的部落,成为光荣的胜利者。黄帝把它派往南方,即现在的中原一带,进行氏族间的领导与管理。应龙氏的封地称古应国,其故城位于龙首山西端,紧邻滍水(今沙河)。应国故城考古出土之玉鹰被确定为应国的图腾,亦是平顶山市别名----“鹰城”定名的依据。平顶山市商周时为应国,应国以鹰为图腾,古典汉语“应”“鹰”通假,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鹰城平顶山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是河南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平顶山市被河南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九个中心城市之一。
《辞源》中对应龙也有解释:一曰古代神话:“有翼的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于是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二曰神名:《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史记·五帝纪》:“遂擒杀蚩尤。”《索隐》引皇甫谧的解释说:“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从《辞源》之中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应龙与黄帝统一九州和大禹治理洪水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据上所引,是应龙者,当为黄帝之功臣,“凶黎之谷”是应龙杀蚩尤之地。“凶黎之谷”在何处?考之《平顶山市地名志》:平顶山市区南有“九黎山”。“凶黎之谷”应是今“九黎山”,即九黎族(蚩尤部落)聚居地。因在应国故城附近有蚩尤及其八十一兄弟墓地。应龙氏封国于此,就是黄帝要永远镇压蚩尤族的长久之策。
今本《竹书纪年》亦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在殷墟出土的武丁、帝乙和帝辛的卜辞里,也有应侯的信息,并且可知商代应国君长是可以称“王”的。当时应国的国土,按照史学界考证,其地北有龙首山。1986 年,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村西滍阳岭上,发现了以两周时期应国和楚国贵族墓地为主兼有两汉时期的墓地,经过连续十年的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其中大多数是周代青铜器。
该墓地被评为 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特别是在墓冢内出土了大量有关应国贵族婚嫁、封赏、往来、葬礼等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其中有“应伯壶”、“应伯盘”、“应公鼎”、“应事爵”、“应事鼎”、“应事簋”、“应事觯”,以及有关古邓国国君的铭文铜器,为研究古应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华氏乃神将一族,性情温顺慷慨,天生焗灼鬼神,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2、豢龙氏:舜时有一个叫董父的人,擅养龙,许多龙都飞到他的身边,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当即赐董父为豢(huàn)龙氏。龙山古称龙兴山、大龙山。龙山之得名是因上古豢龙氏居此,其阳有豢龙城。豢龙氏是上古与龙有直接关系的少数几个部族之一。《左传》载:“昔有飂(liù)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追本溯源,豢龙氏是颛顼帝高阳氏苗裔祝融之后。以祝融为始祖的原始部族共有八支,称为祝融八姓。其二为董姓,董姓即以豢龙为氏。豢龙氏这个部族一直存在到夏代,才渐渐湮灭无闻了,留下一个地名龙山。当年豢龙氏部落休养生息的地方从龙山一直南延至沙河中游。唐代时,鲁山县马楼乡宋口村曾有一个豢龙祠(见唐代《元结集》),而龙山脚下有一豢龙城,这些史料进一步验证了龙山是因豢龙氏而得名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圣物,人因龙而兴,地因龙而著。古代中国有四大龙山,《辞源》排序为湖北江陵龙山、河南平顶山龙山、辽宁朝阳龙山 、山西浑源龙山。江陵龙山见于南朝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平顶山龙山和朝阳龙山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浑源龙山见于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显然其排列是以出处典籍的先后为序的。其实,若按得名之由来说,平顶山龙山应排在第一位。豢龙城北面龙山为道教圣地。山顶有石城一座,就是现在的玄武庙。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马沟村境内,在平顶山新城区向北沿着 S236 省道5 公里即到,是我们平顶山市唯一的一座道教名山。
全国道教名山有四十座,龙山名列第十四。玄武庙的主体建筑为五龙宫,宫前石阶九重,崇台递升。由下仰望,如入云端。宫内塑青、赤、黄、白、黑五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玄武帝君是道教尊崇的北方之神,龟蛇交而生玄武。从另一角度说,玄者黑也,武者龙也,是龙的化身。所以在青、赤、黄、白、黑五龙中,黑龙是核心。
龙首山豢龙城里养育的龙有:青、赤(火)、黄(金)、白、黑五种颜色。所以,如今平顶山市道教协会会址龙山庙的五龙宫中塑有五色神龙的雕像,在龙山东边五龙山顶五龙庙里亦然雕塑有五色神龙的像,在龟山灵泉观里五龙殿中仍然雕塑有五色神龙的像,在最东端首山之巅五龙庙中一直有石雕五龙神像的传承,在龙首山周边有众多的各色龙王庙等。在龙首山周边众多龙地名、龙故事的传承过程中,都与豢龙城养龙相关联。
3、御龙氏:刘累是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刘氏人物。最早记录其事迹的是《左传》。《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嘉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随后,《史记》、《汉书》、《新唐书》、《水经注》、《通志》、《竹书纪年》等书均对刘累有所记载。曹南的《文献录》云:“范县南三十里龙王庄相传为刘累豢龙处。”盖因刘累迁鲁,其后封于范也,故范县南二十里,亦有故豢龙城。《路史·后纪》:“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以更董之后,则知留累之前为豢龙氏,豢龙之后为关龙氏。刘絫既迁鲁县,之后,则不名为豢龙,而氏为御龙矣。”
刘累是尧帝之第十六代孙,生活于夏朝第十三代帝孔甲年间。出生时,他的一只手内有“刘累”纹样,家人以为吉祥,遂以刘累为名。还有人说,刘累的另一只手中纹有“龙”字,故他是天生的养龙专家。一天,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过后,在临颖东北一个村边沟里发现两个怪物,几丈长,如水桶一样粗,头上长了两个角,耳朵像牛耳,浑身披着鳞甲。人们上报孔甲说,这是龙,乃吉祥之物,应该叫人养起来。孔甲便问谁可胜任,大臣便推荐了曾学养龙术于养龙专家“豢龙氏”的刘累。果然,刘累将两条龙养得很好,孔甲便赐他“御龙氏”。天有不测风云,一条雌龙突然死去了,刘累将其制成肉羹献给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刘累再献。刘累因惧怕雌龙死之事暴露,遂携家迁到现今的鲁山县昭平湖地区,垦荒渔猎,繁衍生息。
《竹书纪年》载:“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又据《后汉书·地理志》所载:“鲁阳有鲁山,古鲁县,御龙氏所迁。”据专家研究,刘累迁到鲁山隐居下来后,繁衍生息,因怕孔甲治罪,遂改姓“邱”,人称“邱公”,称刘累隐居的城池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责任,“邱公”复更刘姓,传流后世,刘累便成为史载的中华刘姓第一人——如今 8000 万刘氏子孙的始祖。
据考证,邱公城原来位于滍水(今沙河)与波水(今荡泽河)交汇处,是一块丘陵纵横、田地肥沃的地方。1958 年,国家修建昭平台水库,将大片土地淹没,唯余有着仰韶、龙山、汉代文化遗存的一个小丘——邱公城遗址。遗址为湖中一孤岛,湖中最低水位时,岛顶露出水面高 15 米左右,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刘累隐居鲁山时,并没忘记先祖帝尧,便在今天的石人山和董周乡眠凤山等处建尧祠以拜祖。郦道元在《水经注· 水》中开篇即说:“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尧山便是今天的风景名胜石人山,此处尧祠已不复可寻,而董周乡的尧祠尚在,位于董周乡东北三里沈庄村北。相传,刘累在尧山拜祖时化作一石人。后来,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经石人指点得天书,扫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传说很是神秘,但那个石人却是真切存在的,那便是今天石人山著名景点石人三峰之一的刘累峰。
二、龙首山脉人文化
1、平顶山境域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厚重的历史渊源。距今八千年前,先民便来到汝水、滍水两岸山脚河边繁衍生息。在五帝时代(距今 5000 年——距今 4000 年)属华夏族群核心活动区。《大戴礼记·帝系》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滍水,昌意降居汝水。黄帝产青阳,青阳产极,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项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句芒,句芒产牛,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由上可知:轩辕黄帝统一天下后,就将其长子青阳封居于滍水(今沙河)流域,将其次子昌意封居于汝水(今汝河)流域。居于滍水(今沙河)流域的青阳产出了帝喾和帝尧两帝;居于汝水(今汝河)流域的昌意产出了帝颛顼、帝舜两帝和禹王。
汝河、沙河是淮河的两大支流,发源于伏牛山系,环抱交汇于龙首山前。龙首山脉在上古时都属于高阳氏帝颛顼的部落,今天的焦赞、孟良山古代就叫高阳山。颛顼称帝,建都于濮阳,其堂弟挥公随从辅佐有功,赐其姓氏为弓长张。帝颛顼传位给侄子帝喾。帝喾传位其子帝尧。帝尧再传位于帝颛顼之后裔帝舜。帝舜又让位于禹王。他们是有伟大功业的中华文明先祖,又是传说时代的人物,许多地方都有其活动的传说,例如尧山是帝尧生活和活动的地方。尧山地处伏牛山系东段,《山海经》中就有“大尧之山”之称。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张衡《南都赋》、郦道元《水经注》均有记载。首山东端有古尧城遗址。尧山(伏牛山系东段主峰)是平顶山境域目前唯一一个 AAAAA 级国家风景名胜区。
2、龙首山脉是众多古人修炼隐居之圣地。龙首山(又称龙山、首山、高阳山、牛首山、巴山、平顶山、紫云山等)山脉属伏牛山系的余脉,位于中国中干龙脉之东首。堪舆学认为:“外方山脉及其余脉龙首山形似中华地脉祥龙之舌,龙首山位于龙舌(舌为心之苗)前端;滍水和汝水发源于伏牛山系外方山(尧山)脉东、西两麓,交汇于首山东端,下注淮河,‘滍水和汝水贵似龙涎(如人之金津玉液),滋润营养着这条龙舌。’”这里曾是众多古人修炼隐居之圣地。有谓:高阳故里龙首山,昆仑之首天下传,历代多有圣贤出,仙都绝地亦通天。
龙首山脉最长的山峰有十八公里称紫云山。地方史志载:“因山上常有一团紫云笼罩,故名紫云山”。有人说这团紫云是女娲娘娘在此炼石补天时留下的能量场;有人说是帝颛顼绝地通天后留下的登天云梯。史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乘黄龙升天,成为中华仙道白日飞升第一人;帝颛顼绝地通天后设紫云天梯于其部落高阳山称云城,故有隐居圣地之雅称;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在此修炼证得大道,携带着一团紫气西出函谷关,称之为紫气东来;封神榜主角太公姜子牙出生在此,保周朝八百年基业,称百家宗师,将其兵法继传于故里后学张良,定汉室四百年江山,被尊称为谋圣;许仲琳在紫云山撰写封神榜,书上众神仙之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燃灯道人、陆压道人、黄龙真人、广成子、南极仙翁、赵公明姊妹、龟灵圣母、梅山七怪……等均出生在此或留有遗迹;文王姬昌汝坟化行访姜尚,高阳拜祖帝颛顼千古传闻;道家庄子在此梦蝶,记述了黄帝为寻求治国与长生之道在此留下的遗迹如拜访仙人大愧、七圣迷川、害群之马、襄城童子、采铜铸鼎、白日飞升等成语典故;道家杨朱在高阳山隐修,一度改名为杨子山,留下一毛不拔的成语;道家葛玄、葛洪祖孙在高阳山炼大丹,升仙后称南极、太极仙翁,其山亦名仙翁山,所在道观称葛仙翁观,繁荣至今不衰;就连阴曹地府的京城皇全神庙----柏宁岗五岳庙也建在首山脚下;教书育人的中州理学中心----明代著名书院紫云书院设在紫云山中;领导佛教二百载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设在首山乾方;创作中国汉化伊斯兰教经典的清真宗师舍起灵墓在灵武山脚下;在中国承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在汝水河边襄城南关;谋圣张良亦隐居故里修道,有谓:
龙的故乡灵气佳,隐修基地名天下,张良欲得天地道,游遍仙山不如家……等等;龙首山被各宗教派隐居养生家们多所光顾。
3、龙首山脉是历史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福地汇聚圣贤名人为人杰地灵;而宝场产出圣贤名人称地灵人杰,这两种现象在龙首山区都同时存在着。比如当代卫星地图上测量发现:姜尚故里、张良故里与观音故里原来恰是在龙首山中部一条直线上等距离的三个点,甚为惊奇;明代在龙首山东部一百平方公里之内出了七位尚书大臣(李敏、辛自修、姚继可、许廓、世家宝、古起都、张鹤鸣)称襄半朝;楚国公古奉宁家一门五服三尚书(四大臣)甚为罕见;张良故里张店村张氏一家,在明清间出了五位进士,一百一十多位族人载入史册,六十多位受过皇封,是周边有名的进士村,在战国时代其先祖谋圣张良的父祖等五世相韩,永载史册;三国时期以智慧化身的诸葛孔明少年时代(七岁至十七岁)是在平山脚下度过的,其叔、父、祖的墓地就在诸葛庙的后院里,位于今平顶山市诸葛庙街;而直接剿灭蜀国的魏国军事家大将军邓艾也是在龙首山区长大的;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军事战略家荀彧和荀攸叔侄是龙首山北人;三国魏太中大夫、大将军军师杜袭是龙首山东人;东汉时期云台二十八将(即天文学称的二十八星宿)有七位都出身于龙首山区,他们是:东汉淮阳侯王霸、东汉昆阳侯傅俊、东汉颍阳侯祭遵、东汉合肥侯坚镡、阳夏侯冯异、安成侯铫期、期思侯臧宫;东汉宰相恒荣墓在首山之阳;东汉后期同宦官腐败势力坚持斗争的廉直政治家李膺被时人誉为“天下楷模”;唐朝重臣张暐被唐玄宗李隆基视为股肱之臣;在龙首山区孔子周游;昭君遗情;曹孟德割发代首;房玄龄定居房村;欧阳修定居欧营;范仲淹教子利民;朱元璋手书训词……等等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事迹不胜枚举。
首山脚下汝水河边的襄城县城,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凸显,旧时为驿道大站,水旱码头九省通衢,财源滚滚,号称为日进斗金的小上海。这种人才辈出财源茂盛的龙首山水间,若不用风水宝地来形容,还有什么说法更确切呢?
4、龙首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据地。张良为汉初重要黄老学说的传承隐士,张道陵天师作为张良后裔承接先祖家学衣钵,研读黄老典籍,广收博览,进而创立正一道,奉老子为教主,承道家之真传,并告诫历代天师都必须要象先祖张良那样,要到老子得道处——紫云山老君洞祭拜太上圣迹。民间传闻:明代万历初年,第 49 代天师张永绪及妻徐氏静和元君曾前往祭拜老子得道圣地,并在汝河一代留有圣迹。张良崇尚黄老,追随古圣,功成隐退,回归故里,在首山研习大道,证得真人果位,并教其子孙继承衣钵,弘扬道德;其第十世孙张道陵创立的道教,传承文明,是中国人自己土生土长的宗教,深受国人的尊崇和爱戴,他为中华民族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一面伟大旗帜。良公一生功勋卓著,完人形象堪照日月,士林大家不乏尊崇,诗文赞颂洋洋大观。他一人所形成的成语典故有数十条之多,其奇门韬略传承二千载而不衰,所著《张子家训》不仅是张姓的瑰宝,亦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千古经典。西汉以降,感叹、赞颂、敬仰、效法张良的文豪名士比比皆是。如张店出土的诸葛亮撰书之《拜留侯碑》载:“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巖;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后来决心效法张良的诸葛亮亦成为一代帝师,被尊称为智圣。
道教称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宋·政和年间封张良为“忠佑凌虚真人”。《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载真人张良宝诰:“至心皈命礼!股肱佐汉,家世相韩,掉三寸舌而为帝者之师,受一编书而作人中之杰,身不劳于汗马,功已着于丹书,向遇黄石公,即根本神仙之地,后从赤松子,乃飞昇大有之庭,眷隆上相之尊严,位正天枢之镇重,启三洞真经之详演,膺九光宝节之荣褒,万古敷扬,诸天赞重。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校经主宰道高圣迈上上大德尊天帝法主道君天尊。”
(潘民中、柳发元、辛福山、沈浩然、米东山、张像华对此文有重要贡献!向对此文提供资料和观点的各位师友深表敬谢之意!)
注:(本文发表于 2016 年 4 月 29 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的 2016 年世界张氏总会第六届第七次理事会暨张良文化国际论坛。)
(作者辛士秀:系平顶山市张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民间史地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