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3|回复: 3

桐城麻溪姚氏源流考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6-11 15: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3-8-18 08:03 编辑

    【桐城麻溪姚氏】 先世源头考辨






    明清时期,桐城先后涌现了一批世家大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桐城文化现象。在众多世族当中,以张、姚、马、左、方最为显赫,其中如就文学成就而言,又首推麻溪姚氏。



    麻溪姚自迁桐以来,“代有名贤,学问文章,道义宦迹,渊源有自。”(姚莹《十幸斋记》)。李大防《蜕私轩续集序》引乔损庵言:“国朝自康雍以来,父子祖孙踵为大儒,著书之多,赓续至二世三世者,或有其人。如桐城姚氏,代有著述,历三百年而未有矣,则未之前闻,求之史籍,亦罕其匹。”
    桐城姚氏之影响,前人之述备矣。可就是这个学者通儒荟萃云集的文学世族,历史上曾发生过一场因族源考据引起的著名学术论辩。双方在迁桐姚氏始祖源流的考证上持论相左,结论相反。时至今日,仍有姚氏后裔对此事心存疑惑,莫衷一是。
    本文试图通过姚氏族谱、乡邦文献、姚氏先贤考辨文章的解读,以及姚氏相关旧址遗存的调查,对麻溪姚氏迁桐以前的祖籍源流与迁桐以后的流衍印迹予以考析论证,以期为当今的地域文化研究作点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就教于方家。
    01
    姚旭作序,姚璧举证
    桐城麻溪姚氏先世迁自浙江余姚,据姚莹《姚氏先德传叙》载:“吾祖始自余姚,元季迁桐城,余姚以前事莫可考。桐城始得著者曰胜三公,居大有乡之麻溪,故为麻溪姚氏。”
    胜三公“本籍余姚,元季随父官安庆,始迁桐城”,为桐一世祖。二世子华,又名文二;三世仲义;四世显;传五世旭。姚旭,字景旸,号菊泉。明景泰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为麻溪姚氏通籍第一人。桐城派代表作家马其昶曾曰:“姚氏之族,自参政始大,有徇良之誉,名哲继踵,遂为世家。”(马其昶《桐城耆旧传》)



    明成化时姚氏一修族谱,谱序即为参政姚旭所作。姚旭谱序认为,姚姓源自虞舜,故谓姚虞,子姓因以为氏。而对余姚姚氏的直系源流,似乎存有疑惑。
    他说:“延及唐,宰相文献公崇,皆虞帝之裔,当时三子俱爵上卿。自是瓜瓞既繁,子孙星处,迁徙不常,谱牒散逸。我曾祖文二公,处士,尝重修家乘。自唐祖崇派传一十八世,至高祖而上,纸敝墨渝,莫考名讳。但末简云‘元之德佑、癸巳间,十八世祖某者,自姚江仕于安庆,因见桐城山川秀丽,俗厚人淳,遂家焉,胜三府君则始居桐城之祖也。’”
    在这一段话中,姚旭表达了三个意思:
    一是唐代宰相姚崇后裔繁多,散处各地,但因谱牒散失无从考征;
    二是曾祖文二公曾回余姚重修家乘,称唐代姚崇为姚氏族祖,并将其下十八代世系记录在案。惜至姚旭时,却因纸本残损、字迹不清使祖先名讳失传;
    三是家乘末尾记载说,德佑(南宋恭帝1275年)、癸巳(元至元三十年1293)间,十八世祖某(不知姓名)从姚江至安庆做官,因爱桐城风土人情,遂于定居,其子胜三为迁桐始祖。
    若从姚旭文意看,似乎认同曾祖文二公的传述,将唐相姚崇视作迁桐姚氏的先祖,只是觉得“自文献公派传至七百八十余年,世次日远”而“莫考名讳”,失去文字依据而无从确实。但姚旭的修谱原则十分明确,“非欲夸门第矜华胄”,而要“登名于谱而考较详明,此作史之有益于人”。故在桐城麻溪姚氏始修宗谱时,断自胜三公为始祖,未将姚崇作为先祖载入谱牒。以“祥其所可知,而略其所不知耳”。(《大参公修族谱旧序》)



    余姚古村落
    姚旭关于唐祖姚崇的疑惑,后世不断有人认同。七世姚璧,就撰文举证予以支持。他在《谱辨》一文中,对胜三公迁桐始祖之事做出分析,认为应是居官安庆之“远祖某为始迁桐城之祖”。而“胜三,远祖子也,若以为始祖则差一级矣。”因此他推测,是否是远祖辞官回乡后,胜三公又复迁桐城定居。只有这样,胜三公“失记远祖名讳事行,但就所知者载焉”才说得通,胜三公作为迁桐一世祖也才能说得过去。
    其次,对于始祖家世,姚璧引用先祖姚旭的话说:“胜三公兄弟三人,长胜一,次胜二,次胜三。胜一一支居绍兴上虞,胜二一支分居慈溪、余姚,胜三则桐城麻溪。但旧谱脱落,不敢轻载。”意思是胜三兄弟的分支落籍情况早有流传,只是查无实据。姚璧引用其祖的这番话是认为其言可信,同时还举出自己的亲闻实例作补证。
    他说,曾听浙江的朋友郁惟广讲,嘉靖癸未状元姚涞说过,“远祖胜三公,籍贯锦地。五十年前曾来祭祖,五十年后无闻。”又说“胜一居上虞,主富;胜二居余姚,主贵;胜三居桐城,出一参政,欲认宗支。”郁君说与姚璧之言,之后还有旁证。一位潜山贡士曾告诉姚璧,其于南京会见姚状元时,姚也曾谈过类似的话。
    再次,姚璧还提到慈溪人赵埙来官桐城县令时,曾派一生员找素轩兄相认,说“屡承姚公念水源木本,不以贫寒见弃,亦盛心矣”,说明桐城、余姚两地曾有族缘互通。
    姚璧所举听闻是想再次证明,其祖姚旭的传言可信。据查姚涞、赵埙,确有其人,所述之事也似为可信,但姚璧所记终究系他人转述之言,只能作为参考。(姚璧《谱辨》《麻溪姚氏传记》)
    笔者经查地方史志,如明天顺六年《直隶安庆郡志》及明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未有元季疑似浙江余姚籍人士为官安庆之记载。




    余姚风光
    其实,姚旭始修族谱《旧序》及姚璧《谱辨》,九世姚自虞都有删改。因始修谱时未及作传,序中述“三代祖事行”稍详,其后为避免序、传重复,故将谱序“删其一二”。对《谱辨》之文,亦称为便于刻览,“于其词繁处僭为改窜,之前传记中有可增损者,亦妄肆笔削”。(《麻溪姚氏传记》)
    但其中始迁缘起内容均予保留,可见其大致认同前说。至乾隆间,“十五世赣州太守(姚孔锌)三修族谱,仍有梁国公后十八世迁桐之言。”可见观点相似者,代不乏人,且持论者多系族中人望,传言至此似乎既成事实。
    姚璧,字廷实,邑庠生,谱称栗冈公。生平“独好图书,百家诸子及阴阳医卜之说,靡不殚究。”教书授徒,重修族谱。(《麻溪姚氏先德传》)
    姚自虞,字智思,郡庠生,谱称似葵公。隆庆间以明经入贡,诏赐博士冠服,不受归。涉猎经史百家,通《易经》,从教者众。晚年好为诗古文。(《麻溪姚氏先德传》)
    姚孔锌,字道冲,号归园,谱称赣州公。雍正七年举品行才猷,官至赣州太守,政绩可纪。有《抱影轩诗集》《南陔诗选》等著述传世。
    02
    姚元之的《世系考》
    至道光时,姚氏旧谱源流考据再起波澜。道光十七年(1837),十八世姚元之自京师寄回所撰世系一册,提供族中续谱备考。这是一部自称是“据历朝《传》《表》编其世系”、专对“自唐祖崇派传一十八世”的旧谱之说所作的考订专著。(姚莹《宗谱辩误》)
    其书曰:“吾族郡曰吴兴,而吾祖实迁自浙江,尝徵诸历朝《传》《表》矣。梁征东将军讳宣业,封吴兴郡。公其先世居吴兴,而世系可纪,则自征东始,此姚氏之为吴兴郡也。”认为南朝梁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姚宣业为姚氏之祖,吴兴为迁桐姚族郡望。



    又曰“旧谱云:‘唐梁国公,谥文献,讳崇,派传一十八世,有仕安庆者,悦桐城山水,居焉。’考《梁国传》云:‘陕州人,为梁征东将军四世孙,陕州之族亦出于吴兴,第未识迁陕岁耳。’是吾祖为梁国之后矣。”据而考订姚崇为征东将军姚宣业四世孙,而姚崇以下曾官安庆的第十八世孙,就是迁桐之始祖。接着,又从梁国公八世孙、冀州观察使判官姚余庆,再递传下十世到宋高宗时的敷文阁学士、南渡后封沂国公、后定居会稽的姚镐。姚镐之子姚范,封汝南郡开国公,绍定二年(1229)入相。
    在理出十八代世系的传承关系后,姚元之认为:“吾祖之迁,当(宋)恭帝德佑(1275),相距仅四十余年,则仕安庆者,自为汝南之子也。”也就是指在安庆做官的姚某,就是南宋宰相姚范之子。
    颇为遗憾的是,在浙桐两地的世系衔接上,却找不到姚范父子直接相连的依据。诸如姚范三子中谁为迁桐者,迁桐二世祖回籍修家乘时,其父信息本该登录清楚、准确无误,却为何出现名讳阙失的情况?姚元之的解释是因兵燹后旧谱无存,浙谱续修时对迁出者皆从略,故无从查考。
    笔者以为,虽浙谱无考,但胜三公享年九十有六,其时抑或五世同堂,二世祖文二(年七十二)、三世祖仲义等下辈子孙,却对祖先情况一无所知?若为宰相之后,如此显赫的家世信息,在短短几世间遽然失传,实在有悖常理,匪夷所思。
    但不管浙桐世系能否无缝对接,姚元之还是认为:“自汝南上溯梁国为十八世,有上溯征东为二十二世,则有可考者。”即认定迁桐始祖上二十二代世系皆有据可考,可以坐实。(姚莹《宗谱辩误》)
    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麻溪姚氏十八世,谱称总宪公。“举嘉庆十年进士,授编修,入职南书房。宣宗(道光)朝由翰詹简用卿贰,历户、兵、刑侍郎,晋左都御史。以言事降补内阁学士。自通籍后,从容文翰,朝望甚美。”(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初问学于族祖姚鼐,工诗古文词,善书画,著有《竹叶亭杂记》等。
    道光乙未(1835)前后,姚元之官浙江提督学政,其间曾亲赴当地考察,获《绍兴姚氏谱》抄本一套。元之寻祖事,其后被载入绍兴续谱,当地姚氏亦以证明两地所谓的族缘关系。元之后来所作结论,主要即源于该谱。



    《世系考》寄回后,十七世烺取载五修谱末,以广见闻。不久,十七世景衡撰文批驳,贻书非之。景衡,字庚甫,姚鼐长子。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官江苏泰兴知县。
    03
    姚莹撰《宗谱辩误》
    姚莹昔在京师时,曾见过元之的《世系考》,但未及检订。后据景衡之言考诸史传,撰《宗谱辩误》专题论驳,明确指出元之《世系考》存在“四误”:
    第一,“以姚氏为吴兴郡始自征东者”的结论是错误的。吴兴之姚,当始自三国时吴国的姚敷。其曰:“吴兴之姚,实始三国吴时太常卿信之父名敷者。盖自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在春秋时为田氏,王莽时田丰子恢避莽,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
    姚莹按正史《表》《传》记载,顺着吴兴姚的世系脉络往下梳理。自吴太常姚信后,六世郢,七世菩提,八世僧垣,自南北朝至隋先后为宦。僧垣生二子:察、最。“见于《表》者,察、最以下凡九世又云,陕郡姚氏亦出自武康,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姚莹经仔细检索《唐书·列传》后认为,征东将军及其后代“虽出武康,实为陕郡姚氏。即(南朝)陈亡后,察迁京兆为万年(陕西西安)人,亦非复吴兴人矣。其犹称吴兴者,始祖复姓所居也,盖武康之察、硖石之崇皆得同称。”也就是说察与崇之姚族,虽都源自吴兴,但都属于先后外徙之姚。
    因此姚莹反诘,如以武康末迁者为脉络,托始征东,仅以崇之一族称吴兴,那对世系清晰、时代更早、实际居自吴兴的察之一族又作何解释?此其误一。



    第二,四修宗谱时,姚鼐、姚棻对这一问题已予定性,“仍从其旧以阙疑”,作出“百世不易之论”。而姚元之却复沿赣州说,仍将桐城姚附梁国公后。姚莹指出,除察、崇两支北迁外,自敷以下后裔住武康本土的不知凡几。他们“或以仕地迁居,或以乱离荡析,皆事所必有故。”太常信后八世,未必尽是独子单传,因此也不可能都系察、崇子嗣。就连南朝梁时的菩提与宣业是否同为一族、抑或分支都很难说。
    姚莹在遍考正史《表》《传》中姚姓名人籍贯及其迁徙流布的史料后,对姚氏源流分支别派逐一辨识。他考证,唯南安姚姓外,其余姚氏尽可归于吴兴。但曹南、商水、普州、五原,潼川、合肥、相州、永乐等众多姚氏望族中,因世系难徵,吴兴、南安之别已莫能知。
    经缜密论证后,姚莹认为,姚元之考证征东、文献为姚氏族祖,其原因“盖由吴兴之姚,自梁至唐,惟万年、硖石二族最著,而本族不迁者绝少闻人,故淹没不彰。”“吾族本自余姚迁桐,宋明以前余姚未有闻人则竟已耳。必求一闻人而依托之。”指出其目的是欲求闻人以依托。
    以往历次修谱,已作“迁桐以上始祖无考”之结论,而元之公然相悖。征引史籍粗疏,考据率意失当,此其误二。
    第三,姚元之所考自征东以下世系,其中所列名人如南宋宰相姚范等,史传皆无考。究其原因,当为不知浙谱妄撰而轻易采信所致。
    姚莹认为,姚元之所考宣业以下第“二十一世,敷文阁学士、同知枢密院事、赠崇政殿大学士、沂国公镐;二十二世枢密直学士、兵部尚书、绍定二年入相、金紫光禄大夫、勋上柱国、汝南郡开国公、谥安惠范。”实不足据。他说天下之人,“非功德才望有闻于世,正史不为立传。至若宰相,则人臣之极位,关国家治乱,贤不肖皆为立传。”已成为汉代以来正史修撰之法则。中间数代无有功名者,史无其名尚可理解,但镐、范二人位居宰辅,“不惟《宋史》无传,即《宰辅表》亦无其名,《本纪》亦无除授二人为相之事。……由此言之,所云同知枢密之镐,绍定二年入相之范,实乃子虚乌有。”
    经考证辨误,姚莹分析,姚元之所据之书,大约为浙中私谱之言。故批评曰:“伯昂(即姚元之)不能援正史以纠其妄,乃反援之以紊吾宗,且云吾祖为汝南之子。岂知宋世固未尝有入相绍定、封汝南郡公其人者哉!”经姚莹查实,宋代宰相根本就没有镐、范父子其人。轻信浙谱妄撰,此其误三。
    第四,元之所据浙谱,有李代桃僵之失。其《世系考》云,“镐随驾南迁,遂家会稽”。姚莹因之推测,元之所依浙谱可能是会稽姚氏之谱。考诸《宋史·地理志》,绍兴府会稽郡有“会稽、山阴、嵊、诸暨、余姚、上虞、萧山、新昌”八县,但会稽不等于余姚。因此姚莹强调,“吾族上世自余姚迁桐,虽余姚未有闻人,然地则必不可以相混。”
    他以桐邑姚姓为例,除麻溪外,还有会宫、瓦冈、白苓涧、香铺之姚。他们虽“不知所自来,而未尝混通”。因此反问道,“一县之中且别族有五,各不相通,乃取会稽与余姚二县而一之,其可乎哉?”所依浙谱错位失据,此其误四。
    最后姚莹指出,姚元之之所以考证失误,其症结在于“良由惑于赣州旧谱一言,又不知会稽族谱之无据,辄喜而依附之耳。”(姚莹《宗谱辩误》)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麻溪姚十八世,谱称廉访公。嘉庆十三年进士,官至福建台湾道、加按察使衔,广西按察使。师事姚鼐,为诗、古文辞有名,著述等身,有《东溟文集》《康輶纪行》《中复堂全集》等传世,为桐城派中期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04
    参见《绍兴姚氏谱》
    笔者近日有幸得窥《绍兴姚氏谱》,光绪三十年刊本。据该谱载:“桐城一支昔年有讳元之者视学浙江,来访先祖,谢庭公假抄家谱一部携去。按,此学使者当在十八世以后矣。”从内容看,此即姚元之当年引以为据之旧谱续修本。该族将镐、范二人视为“随驾南渡住会稽、由是始为绍兴府会稽县”姚家埭第一、二世,同时又将其定为迁桐姚氏上二十一、二十二世祖。(《绍兴姚氏谱》卷二十四《吴兴郡迁桐以前世系》)



    绍兴马山镇姚家埭村
    但该谱在交代先世源流时却自注曰:“按旧谱载,二祖官位不见于宋史本纪及宰辅表”。也就是说,他们也知道在宋史中找不到二位相国之名,但谱仍照写不误。
    绍兴姚氏所属之姚江,是指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姚家埭村相关区域,并不是史籍方志中所称的姚江。古代的姚江,全称余姚江,又称舜江、舜水,是指源自虞舜的姚墟。姚江起源于今宁波市余姚市(县级)大岚镇夏家岭村的米岗头东坡,全长106千米,流域面积达2440平方千米的范围区域,它几乎囊括南宋绍兴府会稽郡下辖的大部分县份,而并不是指称其中某个地方。导致考据失误的主要原因恰在于此,姚元之除笃信赣州公之说外,首先就忽略了姚江地域广泛、姚氏分支众多的具体情况,误将会稽一支当作余姚先世。其次在考订中,对所据之谱疏于辨识,未察其中伪托之谬,致使考据失当,结论失误。
    《绍兴姚氏谱》的发现更能说明,姚莹当年所作的《宗谱辩误》,论辩剖析精当,结论客观准确。姚莹、姚元之的姚氏祖先考据之辩,除却祖先来历的传说因素之外,民间修谱伪托名人的普遍风气也是很难回避的社会原因之一。古往今来,一般氏族在始修宗谱时,往往已历数代、先世无征,故而依托名人以光宗耀祖。
    桐城派集大成者、一代文坛领袖、桐城麻溪姚氏十六世孙姚鼐曾曰:“自五代至宋,故家残灭;及元明,屡遭兵火,今日天下无复有千年相传之家谱矣。”桐城麻溪姚氏始迁在宋元之际,若从宋德佑元年(1275)算起,至明成化(1465-1487)五世祖姚旭始修宗谱时,已历百余年时间。如无文字记述,单凭口头流传,欲将百年前事考据清楚,实乃不易。
    因此,姚鼐认为:“谱牒之详略,非时俗风尚之有盛衰,由世族之存亡异也。……迄世族亡,则子孙有不能推明其祖,而始讬名人求以自重,是亦可谓愚也。”搞不清祖先来历,就妄托名人,这种较为常见的陋习,姚鼐甚为不屑。
    对麻溪姚氏的先世来历,姚鼐观点明朗:“吾族先世本于田农,又自余姚迁桐城,正当南宋末元兴之日。江淮之间居民粗定,而谱叙皆失,故居余姚以前祖不可得而知。不可知则阙,以为愈于诬讬者之愚也。”(姚鼐《乾隆乙卯谱序》)
    这种“不可知则阙”的治谱精神,正是姚鼐、姚莹桐城派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桐城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价值所在。十九世孙姚联奎在《民国己未(十年)重修族谱序》中写道:“夫谱牒之学,昔人所重,后世不知圣人阙疑之旨,妄滥致诮。惜抱府君族谱序、石甫府君族谱辨言之綦祥,海内有识之士所共许也。”
    姚联奎主持修谱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与祖先精神一脉相承。正是这种承先启后的坚守与努力,《桐城麻溪姚氏宗谱》才得以著称于世,并作为可堪楷则的信史载入乡邦史册。
    姚莹、姚元之为家族源流考据进行的这场学术论辩,华彩迭出,精妙绝伦,在充分展示文学世族大家风采的同时,也成就了桐城文化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2 21:57
  •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0-7-11 16: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羽仪家传——二十二世泗河支

    姚君仪凤,字羽仪。性谨飭、喜吟詠。不屑为科举之学游幕於外。不肯尾随人未之奇也。康熙丙午(1666年)两江制府郎公奇之,㧞之幕下。壬子,制府麻公益奇之。保举送吏部考职。员外郎张公鼎彞,见公风格修整、视履不踰尺寸,击节称赏。首拔之以八品用除,授江西南安府经历。以清俭自持。胥吏敛迹不敢逞委,審词讼案无留牘。暇则,执 一卷吟哦,终日不辍。如是者八年会谒南安城隍庙,见旧碑剥落。视之,乃姚景阳仕南安府时,所咏嘉禾唱和。诸作景阳者,即君族祖。明景泰辛未(1451)进士,任南安府有德政。君以韻和之载横浦集中后,委摄上猶县篆政以不扰为主,吏民咸安之。庚辰年已七十余,鬓发尽白,遂辞篆归。绅士饯行为诗。以祖道公酒酣倚歌而和,不忍别去。晚号梅阁,南安署故有梅花阁,因以为号。從所仕之地也。著有浙闽楚蜀、燕市东鲁、黔中、横浦等集。從生平所游历之地也。已刻者《横浦集》《梅州赠答诸咏》。

    王日新曰:君位居下秩,而能以风雅饰吏治,岂凡为吏者可同日而语哉!或曰:吏道近俗,以公观之,岂吏能俗,人人自俗耳。夫位无大小,地无繁简,惟宦情本淡者,乃能超然於职司之外,设热中者当之,即居清要,又岂有优游闲暇之趣乎?

    嘉庆岁次壬申(1812年)孟冬月塑后二日

    王日新

    武邑亦坡王日新撰(王日新嘉庆进士武进人)

    仪凤,锡祚长子,字羽仪,生于崇祯戊寅(1638年)年十一月初八日,娶邑禀生季梦白孙女。生二子,筠森,松森。二女长适青阳庠彦黄耀甲,次适无锡贡生侯焯。公卒于康熙乙丑年(168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时。葬石坟头祖坟前新阡主穴艮龙入首立丑山未向兼癸丁三分。



    《毗陵姚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武进金坛、宜兴吴渎、江阴泗河、阳湖五牧、无锡新塘五宗祠共修。
    摘自第二十七卷  、共2006页——第1828页     姚羽仪家传——二十二世泗河支     

    摘自第一十七卷  、共2006页——第1101页     姚仪凤(羽仪)世表

    江阴山观许姚(敔山)姚忠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2 21:57
  •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0-7-11 16: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旭等嘉禾四首及姚羽仪韵和

    已有 25 次阅读2019-8-7 22:44


    姚旭等嘉禾四首及姚羽仪韵和



    嘉禾四首

    景运天开毓至和,庾邦符應产嘉禾。

    一稃低压黄云重,二米香分白餐多。

    薿薿盈疇甘露滴,穰穰覆垄惠风过。

    中兴上瑞今亲覩,敬献昇平第一歌。

       
                                                   旭   ( 景阳)

        《毗陵姚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武进金坛、宜兴吴渎、江阴泗河、阳湖五牧、无锡新塘五宗祠共修。

        《蓉江姚氏宗谱》1929年

      旭(2),复祖公次子,字文升,号景阳,景泰庚午(1450年)科举人,辛未登进土第,授北京刑科给事中,外转江西南安府知府  。敕授中宪大夫,配俞氏,赠恭人,继配吴氏,赠恭人。旭生二子,容、希廉。公于宣德间(1425—1435)自宜兴吴渎迁居安庆之桐城。

    无锡1948年胡埭《姚氏宗谱》世表记载:
    (2)  旭,字文昇,自幼力学,由乡校起移籍于外,明宏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年)举人,辛未联捷进士,居四河口。

    五风十雨兆时和,和气薰蒸北里禾。

    露浥连茎金穟重,风吹同頻紫芒多。

    美名曾见周书记,瑞应无令汉世过。

    贤守真能宜圣泽,庾民应续两歧歌。

                                                         夏璣

        夏璣,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德乾。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知新淦县,以循良称。迁御史,多所建白。



    南安名郡地温和,田畒芪芪秀異禾。

    入望黄铺云彩密,遥瞻晴涌浪痕多。

    登场人向风前播,筑圃农从月下过。

    自是循良征此瑞,黎民鼓舞乐讴歌。

                                                           江朝宗

    江朝宗,字东之,号乐轩。明朝时巴县新市镇(今璧山八塘乡)人。






    圣明有道建中和,庾郡今生合颖禾。

    稻穫满田秋色远,米含二颖晚香多。

    佳祥纪汉初无異,符瑞兴周孰可过。

    遂使炎方稱岁稔,太平人唱太平歌。

                                                            吴高

    吴高,字志高,一字尚志,生、卒年不详,明归善县(今惠州)人。1433年(明宣德八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福建左参政。好学能文,酷爱林、泉。致仕后回故里,常“幅巾杖履,徜徉山间水际,惠阳风物,陶写殆尽”。参与编校《惠州府志》(称天顺志)。明、清《惠州府志》和康熙《博罗县志》均存其部分诗作,如《第一江山亭记》、《石埭山》、《莲峰叠翠》、《丽江月色》、《风湖晚渡》、《万寿晓钟》、《题卓锡泉》等。其文《惠州修路记》收入于《古今图书集成》内,记述惠州水东(今惠城区桥东)修路之事



    敬和景阳公韻

    吾宗太守召休和父老扶黎献瑞禾,麥秀两歧疇昔少稃含二米,自今多皖江源远,知难逮妫汭流长,怅未过

    拂拭,残碑留彩笔,阳春白雪迭赛歌。

                                    康熙乙亥秋日         仪凤 (羽仪)      



    梅州赠答诸詠

    庚辰秋将发梅州赠别元韻

    为厌尘劳赋遂初,非因年至乃悬车。

    弦歌未足资三径,祖道旋闻踵二疏。

    暮齿壮心悲伏枥,秋风湖水快胪鱼。

    相逢莫讶归来蚤,欲向名山著巽书。

                                               南安教授     过见(更生)





    江左才名蚤,居官惠更多。

    雨深春有脚,风静水无波。

    闭合书为友,看花笔欲歌。

    舆情恁借寇,归隐意如何。

                                                           雷鸣泰(交泰)





    和过更生廣文前韻

    交道由来率有初,年深尚寻故人车。

    论心八载声相应,分手崇朝过不疏。

    清署频倾桑落酒,河梁还惠武昌孤。

    孤舟东下难为别,犹喜临流读異书。

                                                            仪凤(羽仪)      

    (三孝廉)彭天如、雷交泰、蔡秀夫祖道东郊,和交泰赠别元韻

    室迩人偏远,论心恨未多。

    八年闻尘诲,一旦逐洪波。

    站见山公啟,遥听乐只歌。

    濒行仍祖道,铭感更如何。

                                                            仪凤(羽仪)

    庚辰秋郭廣文景兹以祄招饮灌花亭题赠二首

    宏才竚看洛阳花,横浦权留玩物华。

    桃李春深齊结实,芝兰秋老偏抽芽。

    和风披拂生机满,化雨滋培逸兴奢。

    惆怅龙钟成远别,亭前不复试新茶。

                                                             仪凤(羽仪)

    苜蓿齋前手植花,深秋满院发英华。

    蟾宫丹桂方外种,空谷幽兰甫茁芽。

    庭草荒芜余自懒,云章绚烂子偏奢。

    他年清梦来江右,尚绕斯亭共品茶。

                                                           仪凤(羽仪)

    府署东偏旧有浸月池,久经荒废,祝公新加疏鑿,引流灌注将种荷花。

    胜地相传浸月池,苔深何处觅涟漪。

    源头活水来今日,天际清光似旧时。

    伫见幽香浮菡萏,行看明镜照须眉。

    莲花幕下追随久,惭愧当年庾杲之。

                                                          仪凤(羽仪)

    临行辞庙

    一官匏紧人经春,今日方辞章水滨。

    嘘沬那能沾涸鲋,寸心犹可质明神。

    西来敝簏书为伴,东下扁舟石作宾。

    记得先贤留绝句,去时還似到时贫。

                                                          仪凤(羽仪)

    章门舟次接到筠儿家音

    两载鳞鸿信杳然,章门适幸尺书传。

    全家贫窶原无異,阖室康宁便是仙。

    尤喜寒牕仍展卷,不随农妇竟归田。

    一经未坠差堪慰,敢望搏风霄汉边。

                                                            仪凤(羽仪)

    庚辰春暮详请致仕上台以奉职勤慎见称感赋

    一字褒嘉华袞荣,不期勤慎见官评。

    良箴有四還须缓,古训惟三只少清。

    八载恪恭邀上鑒,片词月旦蔽平生。

    士生知己无遗憾,吏治何烦达帝京。

                                                            仪凤(羽仪)

    赋得海燕双楼玳瑁梁

    此戊寅夏学道玉公试赣南,恩拔诸生题时执事文场率成一律当呈王公览畢蚤知有投閒之志矣

    春燕新从海上翔,双楼画栋紫泥香。

    灵心似识乌衣巷,慧性偏知王谢堂。

    林木归巢嗟未季,雕梁稳处庆明良。

    尤怜去就浑无恋,秋社将临返故乡。

                                                          仪凤(羽仪)



    江陰縣志卷之十七驅訓獻轉離黼人物一

    《丁墻字穀貽歲貢生學行為里中矜式從遊者踵至晚》


    姚仪凤宇羽仪性耿介少读书不遇以掾曹除南安府经历清白自持严禁骚扰委鞠狱听断明允大吏贤之檄署上犹县勤慎称职年老乞休偕其子两人携一行蠹书麓就道抵家颓垣破屏授徒自给夏崖誓主堕一顺治已丑进士授济源令有山贼混名穿山甲者盘踞为民患密计擒之布政使某与霖不相能谗于巡抚谓霖刍草不时给将误戎务巡抚怒百姓闻之争相输揽质明毕集巡抚奇之以卓异荐迁户部主事督扬关税知细并府建闲兴水利提督某纵其下强夺民间女霖缚治之擢山西运使再补保宁府值兵获复村落如扫霖鸠集流亡邱墟成市谢归寿九十五鬲玉行字朗侯康熙甲午举人筵二原县首发申某兄弟之奸会巡抚疏请仍山西凿井溉田属吏俱阿巡抚指玉行独谓开中地势高开许法不得水力陈不可状巡抚震怒玉行怡然日今日客登白简策蹇而归得与老嬴扰争

    录薛慎宦輓羽仪公

    同里闻名熟,相知已暮年。

    直躬三代上,吏治两京前。

    蕉雨存诗社,归云冷墓田。

    忽成终古别,难禁泪潺湲。

                                           薛元敏

    茫茫宦海路,勇退独推君。

    渔稼聊高隐,诗书胜策勋。

    直交零落尽,古处死生分。

    太息郵筒句,江东忆暮云。

    翁於乙丑春寄诗,见示有渭北江东相阔绝,不知何日话年年。之句遂成诗讖,为之泣然。

                                            薛元敏

    薛元敏,明末清初江阴青阳邓阳人,字志粹,康熙二十三年举人,后补盐城教谕,三次代理县事,民怀其德。学者称其邓阳先生。死时家无长物,著有《教学篇》、《距息篇》、《法戒真鉴录》。

    《毗陵姚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武进金坛、宜兴吴渎、江阴泗河、阳湖五牧、无锡新塘五宗祠共修。

    摘自第三十卷  、共2006页——第1953页           江阴山观许姚(敔山)姚忠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2 21:57
  •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0-7-12 21: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忠华 于 2020-7-13 21:39 编辑

    姚书1929年《蓉江姚氏宗谱》(明恕堂),简介

    1929年《蓉江姚氏宗谱》(明恕堂),修了统宗世系图中第十世中,

                    泗孙(胡埭 分祖)     淇孙(郡城 分祖)部分     淳孙(泗河闸 分祖)部分

        《蓉江姚氏宗谱》24卷,其中2、3,12、13合卷。共22本,保存完整,世系清楚,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己巳仲秋续修,金堂主修。主要是江阴,部分张家港,常州,无锡姚氏。一世祖为铁山(景彻)公。

        江阴山观、长山姚氏所修《蓉江姚氏宗谱》,由于麒公一支,僻处江阴之白沙,未获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武进金坛、宜兴吴渎、江阴泗河、阳湖五牧、无锡新塘五宗祠诸宗人同商增辑《毗陵姚氏宗谱》,谱中麒公(15世)分居江阴之白沙止於此,

    后裔深以为憾,遂和江阴城中云衢公(14世)支后裔倡仪合修,以《毗陵姚氏宗谱》此谱为粉本,和各支底稿,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首修,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己巳二修。


           淳孙子(泗河闸 分祖)复祖,字克显,以子贵,诰赠中宪大夫,配卢氏,诰赠 恭人。(吴渎分祖第11世)生子二, 临、旭。

            吴渎分祖(12世)、   临(1), 复祖公长子,字文临,一字大临,号离墨山樵,明洪武丙辰(1376年)征举人才起,知济南府德州德平县事,转莱州府同知,升保定府知府,敕授中宪大夫。配金氏,赠恭人,于至正壬辰(1352年),江东寇犯浙、宜兴,陷。避兵入湖,贼迫之,遂抱幼女死于水,享祀宜兴周王庙内。续配邵氏,赠恭人。生未详。生子一,初。公卒于官署,归葬祖坟,金氏葬吴渎西毛坟,邵氏卒未详,葬祖坟。

                                            旭(2),复祖公次子,字文升,号景阳,景泰庚午(1450年)科举人,辛未登进土第,授北京刑科给事中,外转江西南安府知府  。敕授中宪大夫,配俞氏,赠恭人,继配吴氏,赠恭人。旭生二子,容、希廉。公于宣德间(1425—1435)自宜兴吴渎迁居安庆之桐城。

    1948年无锡胡埭《姚氏宗谱》世表记载 与蓉江谱年份有异

      旭(2),字文昇,自幼力学,由乡校起移籍于外,明宏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年)举人,辛未联捷进士,居四河口。
    (发现与安徽桐城麻溪姚有很大关联,希诸宗亲共考证)



    (13世)容   (1),旭公长子,字宇怀,赘居江阴青阳陆氏。生子亮。希廉(2),旭公次子,字未详
    (14世)亮,容公子,字彦广,号松石,赘田里冯浩然女,公始卜基泗河闸,卒葬桐岐纱帽坟壬山丙向。生二子,麒、麟





    白沙姚氏始於淳孙(泗河闸 分祖)之麒公(15世) ,亮公长子。公始迁于江邑东外金童桥之白沙里,是为白沙姚氏始迁祖。生子二,天恩,子明。后裔居长山白沙北姚、河东村、云亭花山姚家村、长寿售山、峭岐河南、长寿姚家村、河西街、山观朝东村、典当村、寿山、皂桔树 、老二房桥 、大南庄、白沙、姚家庄、北姚、张家港占文桥。

            白沙麒公之弟麟公,亮公次子,字惟宁,号怡闵,配新桥姜氏,继配陆氏。生子四,鉴、钰、铨、镗。卒葬后塘生穴,仍居泗河。五世孙奉麒、斯麒(20世)也由青阳泗河闸迁江阴城东敔山姚家村。(敔山,又名耙齿山。是姚家村村子南边的山名,在江阴市城东10里,山观镇许姚村村民委员会前称先锋大队,由多个自然村组成,由于镇内及长山镇云亭镇周边有多个姚家自然村落,故叫敔山姚家村,现又大部分并入江阴 市高新区金山社区)奉麒,生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乐善好施、疏财仗义,口碑鉴鉴、久而益彰,恩锡耆士。兄弟二人为敔山姚氏始迁祖 。毗陵谱(1872年),二公为二十世,有完整世系世表。民国时又续修入《金坛姚氏宗谱》,留有残卷2卷。(现有上图民国版复印本14卷,按存卷分析应有35卷以上),该谱续修早于蓉江谱(1929年)。敔山支后又与白沙姚氏合修入蓉江谱(1929年),时奉麒、斯麒公以上阙名,备考。二公以十七世起世,写有敔山支系考。故2011年重修敔山支谱时延用毗陵谱世第。为纪念敔山支于道光(1848年)与麒公后裔合建白沙宗祠 ,后又宗谱合修(1929年),故敔山支2011年重修时延用谱名《蓉江姚氏宗谱》。

         第十世泗孙(胡埭 分祖)之四世孙鸿公,字云衢,明正统间进士第授户科给事中,性沉静,耽山水。归隐乡曲后由桐城作幕江阴学署,后迁江阴市南外河东、河西 ,为蓉江邑城支始迁祖。子孙散居龚家墩 、北国裘庄桥、姚家圩、长泾三房桥、长山,白沙、花山白宕桥、马嘶白荡桥东岸、白沙、张家港凤凰周家码头等。 二支皆出於宋大学士希得公,流异源同,此次合修统名《蓉江姚氏宗谱》 。 卷秩次第,因以昭穆分支为先后,蓉城支系希得公长子季瞻公之后,编于前。白沙支系希得公次子,诸支依次编入。显公 、贤公三支抄谱编为十七世,俱上无所承,备考。

             第十世淇孙(郡城 分祖)之八世孙钟秀、灵秀迁江阴西外胡桥,现夏港南胡桥,北外河西 湾里分江阴姚家宕 北外小埭(北门) 匡家埭。

             白沙宗祠修于道光戊申年(1848年),建有享堂三间,门厅三间,东西两廊。咸丰乙卯年(1855年)墙壁坍塌,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修葺。1952年永平公(30世)独资增造宗祠三间。解放后作为小学,运作多年,因倒塌而拆除。

            2011年续修江阴山观许姚(敔山)姚家村《蓉江姚氏宗谱》(明恕堂),始祖为铁山公 统宗第十世为 淳孙 (泗河闸 分祖) 敔山支

         主编高雅臣、姚忠华,主修姚忠耀、姚忠华

         2017续修江阴山观、长山《蓉江姚氏宗谱》(明恕堂),始祖为铁山公,  统宗第十世为 泗孙(胡埭 分祖) 淇孙(郡城 分祖)部分        淳孙(泗河闸 分祖)

        主编姚金文,主修姚云福。由于拆迁等多因,江阴城中、北国、新桥马嘶白荡桥东岸、白沙部分、张家港凤凰周家码头等憾未续入,为方便同宗续修,故新修谱按原谱卷册编排,未续入的也按原谱刊印到1929年至之。                    



    江阴山观许姚(敔山)姚家村  姚忠华             13701522859

                                   2019.6.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3:32 , Processed in 0.1142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