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15|回复: 0

家风家训对家族风尚的教家影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9-21 16: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0-9-21 17:38 编辑

    家风家训对家族风尚的教家影响



               每个家族都有家风、家训、家规,亦严亦宽,但一定是谆谆教导,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我们一生。不同的家庭,就有不同的家风,各有千秋。家训家风一直作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而流传于后世,其中记述了大量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桥梁,其中不少经典著作至今仍有实际意义。

          我族太始祖舜帝,《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这其中,受帝尧禅让、禅让大禹、延续了“尧天舜日”的帝舜,至孝至善,载厚载德,成为中华民族“德圣”、“孝祖”。其德政千秋,孝行天下的德孝文化,浸润、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勾勒出一幅幅缔造文明的历史画卷。德圣孝祖,舜德文化也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源。德孝是中国传统伦理、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舜德文化最重要的内容。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的德,主要体现在修身、持家和理政上。首先是以德为人。舜修身以德,踏实做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坚持用完美和高尚的人格来熏陶人、感召人。“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只要是舜居住的地方,便兴起礼让之风。其次是以德理政。舜帝摄政后,选贤任能,天下为公;仁爱之心、感化百姓;推行五教,广开言路,最后“勤民野死”,其治国方略是以德治国,其“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精神感天动地。

        舜继位后,将人生终始之礼总结归纳为“五常之教”,又名“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全国建立起了一种礼仪制度和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以及治理国家的制度,从而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德孝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我们要从舜帝“宽厚”“律己”“修德”“至孝”等思想和精神中,找到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诚信、民主、平等”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舜开创了中国悌孝文化的先河。帝舜时期子于父为孝,推而广之,臣于君为忠,由齐家到治国,以孝为基础,演绎出以“忠”为核心的中国政治伦理,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舜帝已远去,但其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将赓续传承。有人说,家风是孝顺父母的良知,有人说,家风是学而不倦的恒心,有人说,家风是待人以诚的习惯。

           家风也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与作风,是一个世族的风气。从这里来看,我们能够从中找姚舜牧《药言》中“吾上世初无显达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无坏。否则夜半一风潮,旋复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而家规呢,则是为了很好配合家风这个“德品”的熏陶,在有可能悖离这个主题的情况下,而作出的相应性的警告、惩罚与处理的机制。“事到面前,须先论个事非,随论个利害。知是非则不屑妄为,知利害不敢妄为,行无不得矣,窃怪不审此而自陷于危亡者。”所以从这里来看,家风与家训二者一张一弛,一松一紧,既有利用道德规范,又有依规而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圣贤开口便说孝弟,孝弟是人之本。不孝之弟,便不成人了。孩提知爱,稍长知敬。奈何自失其初,不耻于人类也?姚氏家训的药言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带着一种紧然的制度约束和道德引导。

           “家风”应该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某一个家庭的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多的,应该是埋在中国文化里的传统美德。《姚崇家训——遗令诫子孙文》传递先贤能慧,姚崇作为一代名相,不仅在唐“开元盛世”之初创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且所撰《遗令》内容丰富,见地高远,于现存古今大量“遗嘱”类文献中视之为千古名篇似并不过言。这一《遗令》之意蕴当然与姚崇之某些经历及当时的历史现象有关,而同时,《遗令》所反映的中国中古时代为数不多的或特出之政治人物之心境及思想倾向深可重视,且其影响尚有不少待发之覆。

         《遗令》涉及之三端,与当时的家族社会伦理及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所谓“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之事例历见不鲜;而“厚葬”之风也是屡禁不绝。姚崇于武后至玄宗开元前期之政治舞台上升沉起伏数十年,且对上述诸般社会问题深有所知,深有所感。故在其晚年撰成之《遗令》,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这一政治人物之清醒,心境之率然及其对人生之通达。故这一《遗令》不止是对其“子孙”之告诫或家“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含有纠“俗”之意义在。

          在其《遗令诫子孙文》中,提出了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他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贪图荣华富贵,无论为人还是做官,要知足,今天再读此文仍感觉受益匪浅。知足,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人生在世,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荣华富贵,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因此知足者常乐,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遗令》,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这一政治人物之清醒,心境之率然及其对人生之通达。故这一《遗令》不止是对其“子孙”之告诫或家“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含有纠“俗”之意义在。

          姚崇一生刚正不阿,革除积弊,且以廉慎为师,为开创“开元盛世”起了重要作用。姚崇针对官场“补阙连车裁,拾遗平斗量”的状况,决定“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并撰写《五诫》,作为官员从政的准则。其《五诫》,分别是《持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总共只有1300余字,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为官执政的吏治思想和政治理念,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姚崇不仅制定了一个规戒官员的《五诫》,而且自己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其文针砭时弊,倡导为官者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为政以公,廉勤从政,教化人民,移风易俗,兢兢业业干事,清清白白做人的精神,时至今日,仍有很强的现实与教育意义。

           2020·姚崇故里纪念馆迎新春全国书画作品收藏展活动举行更加丰富家族文化建设。姚崇故里纪念馆是在2010年春,由姚崇故里乡贤崔九龄、陈宝禹等及唐史学者姚学谋共同谋划发起,重修姚崇故里碑,得到了市、县文物部门襄赞,姚崇故里、姚公祠、旌贤寺遗址等被列为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有大唐贤相姚崇生平展览,以珍贵的史料和图片及书画作品来展现姚崇波澜壮阔的一生和精神思想。已初步成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主题教育及德育教育基地,姚崇故里纪念馆不仅是一个交流和展示姚崇文化的崭新平台,更是一个传承、保护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姚崇只是姚姓人士中卓有成就的一员,但还有许多姚姓人士在民族发展进程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远古姚重华(舜帝)到现在,姚姓的发展的轨迹也见证了中国姓氏文化发展的历程。沿着姚姓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使我们从中认识到姓氏文化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家族镜鉴,启人深思。唐代十八学士姚思廉的谆谆告诫《陈书》精华中说道“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梁书》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溪壑可盈,志欲无满。”《陈书》《梁书》对于一个历史悠久而又饱经风霜的家族、对于无数心怀梦想而又历尽艰险的族人来说,如一座灯塔,引领航向,无不昭示着家族的繁荣。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延承不断的国度,在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一直是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尤其在古今千年的大标尺下,在没有出现思想传承被中断、被毁灭的情况下,在千年厚重的文化积累中,中国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独有特色的家国伦理观念。

          教家意味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风,它至始至终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在“家”这个体系下到以血缘为纽带的集体意识的形成,可以联想到的家风、家法、家训等方面内容。中国古人在家国这个概念上,有着强烈的血脉传承的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人们当有知足常乐之心,见钱不贪、见物不占、见肴不馋、见色不迷,时时以清贫砥砺自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被世俗所淹没,不被诱惑所击倒,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在古人心中,家国一体,一个家族的延承、发展,它可以通过自己家族的“德行”、“家法”、“家训”,将其与施行于国家的“德治”与“法治”并行起来。“与国同休”的是贵族阶层,但能“春秋长存”却也是那些有着深厚底蕴的家族。因此,这是我们研究中国家文化所不可能不加以思考的。

          家风也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与作风,家训一直作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而流传于后世,其中记述了大量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桥梁,其中不少经典著作至今仍有实际意义。

           明朝姚儒的《家教要略》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书。姚儒先贤以为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子。教子的原则:富者教子须重道,贫者教子须重节。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以未闻道为贫,以不知耻为贱。他还认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强调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而不在高谈阔论。他要求子孙要诚信和尚俭,认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更是道德的需要,具有鲜明的道德内涵,唯有俭可以助廉,唯有恕可以德。家训以“保终”为全篇结束,提醒子女要慎始保终,尤要保持晚节。
          透过各个家族族谱里相关的家族风范和家族规诫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很便利的归纳出它们的诸多共同点。比如有“忠君爱国”、“身正为范”、“耕读不辍”、“和睦乡闾”等等内容,都是将一种“善美”的内容来劝谕族人乡亲。牢固树立爱国思想。我们将家国文化这个优秀文化内容代代传承下去,对于维护和捍卫国家之尊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推进文化建设。教家中的家风与家训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对当前的家族风尚、国家建设都有着极大或者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将中国的“和”文化铺展开来。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又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展和谐关系。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族在姚泽嘉的努力下筹资130多万元助学金,截止2019年已资助全国各地贫困大学生总计人民币53.1万元。这是我族对振兴家族教育事业上的一件盛事,对推动我族文化知识建设,营建我族文明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先后向湖南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山西运城鸣条岗舜帝陵、山西省永济舜帝村舜帝庙、陕西后秦皇帝陵、河南省伊川大唐贤相姚崇墓园和姚姓先贤遗留下的历史文物和遗迹,名人墓地、祠堂等进行资助款项和赠送实物200多万元。组织协调因灾、因病的困难姚氏宗亲多起。在取得社会各界好评的同时,衷心寄望我族宗贤携手同进,为家族贫困学子筹集资金,使学子感受到家族为荣,将来家族以已为骄的意义。多为姚氏的文化传承﹑研究和宗族的联谊﹑团结﹑发展﹑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当前国家加大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汲取和挖掘,兼之国民素质的不断发展,因为家风、家训而约定俗成,形成社会公德力量,进而补充和发展国家法制。这种相辅相成的模式,是不可置疑的。“家风”应该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某一个家庭的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多的,应该是埋在中国文化里的传统美德。世姚会顾问、旅居加拿大华侨姚廷明的《中国姚氏祠堂》续集在2020年元月启动开拍,姚氏家族祠堂的时代发展与变迁,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家园,祠堂的营建昭示着家族美德和功业,体现着家族先人的道德境界或丰功伟绩,同时鞭策后人光宗耀祖,透视着历史的光华,迎来了今天的春华秋实。

          尊老敬老、助困扶危开展的益公情谊如绿树般常青,如春天般温暖。族人多年长期对口帮扶的困苦家庭,族贤秉承先辈之厚德,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内涵,因为你的尊严 我的荣誉。所彰显的血脉亲情与大爱,勉励宗族同胞和子孙后辈,更闪耀着时代文明的光辉。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致让传统文化失存,传统文化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可能蕴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继承、发扬,不仅要保存还要把它发扬光大,更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兼收并蓄当中不断发展壮大。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理解认识它的内涵,实践结合创新,不仅仅是读读古人的文章那么简单,关键是要把古人的智慧运用现代中国的建设当中。

          “家风家训”不仅是每个家族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家教”不仅关乎每个家族的子弟,也关乎社会整体。良好的“家风”,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应该认识到,教育不等同于教养,文化不等同于文明。 从教养、文明的角度看,家训、家教、家风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不言自明、毋庸置疑了。 毫无疑问,良好的家风、家规、家教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标准、操守品行,乃至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有过萧条败落之貌,但欣欣向荣之景才当永世长存。一代代中华儿女不辞辛劳、前赴后继,只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今,中国正大气磅礴地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终将照进现实。世界大国的压制与围堵已阻碍不了中国的崛起,古老的文明焕发生机与活力,民族复兴永远在路上。


    姚波

    2020-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5:22 , Processed in 0.1281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