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0-10-4 09:16 编辑
第三章 姚姓 一、姚姓的来历 姚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与姬、妫、赢、姜等姓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这些姓氏主要特征都带女旁,它从造字上首先打上了久远的烙印——发源于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因此,这些氏姓又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 姚姓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在当今中国内地姓氏中排名第六十四,在台湾排名第六十八。 据《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孝经·援神契》:“舜生于姚墟。”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瞽叟妻曰握登,陶唐之世,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由此可见,姚姓始于舜,《说文解字》说:“虞舜居姚墟, 因以为姓。” 另外,姚姓还有出自子姓的。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此姚姓非舜之裔。 二、舜裔姚姓的迁徙分布 姚姓自舜之后,迁向四面八方。例如:浙江余姚地名的来源,就与姚姓部落南迁有关,《太平寰宇记》中说:“古舜后,为余姚之墟。”河北的观氏魏郡,《续汉书·郡国志》记有:“观,姚姓”。《汉书·郡国志》记有:“东郡卫公国,姚姓。”《路史·后纪十一》记道:“舜庶子七人,皆厘降齐人,圭、胡、负、遂、庐、蒲、卫、甄、潘、饶、番、傅、邹、息有、何、母、辕、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 唐贞观六年,丰城瀛州学士姚思廉曾奉敕创修《姚氏世谱》。这个《世谱》曾一度失传。后来又在福建莆田后裔收藏的古籍族谱中,发现有录载的《姚氏世谱》,有人把它编入了《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从《大族谱》看,它反映的是舜子商均一支的后裔,与陈姓同出一支。由此可见,姚姓与陈、胡、都尊奉此宗谱世系为先祖世系。即太始祖舜帝姚重华、商均、箕伯、强馀、虞颉、虞思、友龙、寿肸、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敖、胜、元捷、偃、故獈、公允、蔺、填叔、野、无斁、菑、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虞阏父(虞遏父)、妫满。 陈氏谱说:周武王御极,诏求三皇五帝之后,又得阏父之子满,配以元女太姬,封侯于宛丘,赐姓妫氏,以奉帝舜祀。备之三恪,国号陈,谥胡公,讳满,人称陈胡公。 妫满之后,有改姓姚氏者。 (一)姚姓出现主要有四个时期 1、尧舜时期:舜生姚墟,始姓姚。舜帝乃姚姓之祖。 2、先秦时期:因为舜帝姓姚,所以,自舜以后,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不乏舜帝后裔追姚姓。这期间,有来自妫满前三十三世,也有舜庶子的其它裔族。也有妫满陈国至秦时期的改为姚姓,但无确切谱系相传。所以,姚姓在东汉以前,已有徙居今河南、山西、广西、四川、浙江等地者,就是这个原因。春秋时,郑国(建都今河南新郑)有大夫姚句耳、姚般。这是见于史籍较早的姚氏人物。晋代以前,姚氏族有居山西、广西、四川省,如西汉时的姚平为河东人,东汉时的姚文为合浦人。三国时蜀汉的姚柚为阆中人。 3、两汉时期:有吴兴姚。进入西汉之后,姚姓的姓氏虽大致稳定,但人口的流动播迁则比较频繁,且涉及的区域广大,遍及大半个中国。西汉后的姚氏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南系泛称“吴兴姚”,以吴兴为主,今之浙江临安、余杭、德清、湖州,兼有江苏宜兴等地;西北系泛称“南安姚”,以甘肃陇右为主。南安,即东汉南安郡,治所在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 《新唐书·宰相世系》云:“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后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回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姚姓。居吴兴武康。” 依照此说,吴兴姚姓则是从陈胡公妫满——陈申公——陈孝公——陈慎公——陈幽公——陈厘公——陈武公灵——陈平公燮——陈文公圉——陈桓公鲍——陈厉公他——完。 公元前672年,因陈国发生内乱,陈历公的儿子完逃到齐国,改姓田,称田完或田敬仲。 陈厉公——田敬仲——孟夷——孟庄——须无——无宇——乞——常——盘——白——齐太公田和——齐桓公田午——齐威王田因齐——齐宣王田辟强——齐闵王田地——齐襄王田法章——齐王田建(公元前221年失国)。 姚姓世系表: 舜帝,生姚墟,始姓姚 | 自舜以后,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不乏舜帝后裔追姚姓 | | | | | | 延年,字子宾,河东太守,汉昭帝拜大司农,因奸臣诬陷,羞于坐牢,自刎而死 | 渊,恐株连,逃吴兴,吴兴有归安县与妫同音,改姓妫。 | | 平,易姓姚,西汉冀州刺史,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迁武康 | 丰,因与王莽同宗,王莽登位,封丰为代睦侯,以奉舜后。易姓田。 | 恢,王莽败后,丰为避乱,携子恢过江隐居吴郡,复姓妫。 | | | |
姚、妫二姓因为同宗,曾经互用。所以,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中说:“姚与妫二姓可通。”从吴兴姚中妫姚互换的频繁可见二姓通用之一斑。 汉高祖八年,刘邦下令把齐国、楚国的大族势力,迁到关中,以便瓦解他们,于是,田氏族人迁于长陵的很多,在今陕西咸阳北。这其中大多是田氏八王的后裔,齐王田建有弟田假,也是八王之一。据河南洛阳《姚公帝舜世系表》所列:田假子长子田嘉、次子田修。 而台湾复刊的宋以前《颍川陈氏族谱》和海南陈氏民国10年汇编的《陈氏世系源流图·胡公世系表》以嘉、修、良为兄弟,列为田建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建三子为升、桓、轸。 田嘉不食而死,田修落难后改姓王,田良生疾祐、疾祚,疾祚生岳,岳生牟,牟生延年,字子宾,汉昭帝拜大司农。延年生渊,因父事发,怕受株连,逃吴兴郡,改为妫姓,渊生征,征生平。平改姓姚,西汉冀州刺史,迁武康。 姚平生丰,王莽登帝位,寻田氏后人,的丰,封为代睦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尽姓姚,居武兴武康。 王莽败后,田丰为避乱,携子恢过江隐居吴郡,复姓妫。恢子显,显孙敷,复改姚姓。居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子孙沿袭未改。“吴兴姚氏”,就是因为自汉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姚平卜居之后,子孙后代蕃衍昌盛,且“历代簪缨济世,有鼎缨济世,有鼎鼐重臣,有封疆大将。”于是,姚氏成为吴兴的大族、望族,吴兴成为姚氏著名郡望。外迁异地的姚姓子孙遂以吴兴标榜为郡望。福州闽东地区姚氏,都是吴兴姚氏分支。所以,族谱、楹联都标明吴兴望族、吴兴衍派、吴兴郡姓。 吴兴堂《姚氏世谱》姚平世系载曰: 据姚氏家乘第五卷记载吴兴姚氏始祖姚平(姚重华第六十九世孙),汉代人。 因曾祖父延年(汉昭帝時任大司农,因奸臣诬陷贪污,羞于坐牢,)自刎而死。祖父渊因父亲延年事发,恐株连,逃吴兴郡,吴兴有归安县与妫同音,改姓妫。 妫平姚(姚平,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为吴兴姚氏起家之祖)。二世祖姚丰(王莽篡汉求舜後,封代睦侯)三世祖姚恢(与父姚丰复归吴兴)。 此后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步发展壮大,隋唐时期我姚氏族人因官北徒,明清时代时最为鼎盛,被称为“名门望族。 始祖,妫平姚,征之子,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为吴兴起家之祖。——二世祖姚丰,王莽篡汉後求舜后,封代睦侯。——三世祖姚恢,与父丰复归吴兴。——四世祖姚显,隐居不仕,钧於箬川,号智川醉翁。——五世祖姚奕,西陵县令。——六世祖姚敷,武帝骑侍。——七世祖姚膺, 敷长子,字彥和,累官至少府。姚信, 敷次子,吴选曹尚书,信长子逄,信次子巡。——八世祖姚伯,膺子太守,诸葛亮辟为丞相椽子。姚逄, 信长子,子得仁,累获羌校尉,使匈奴拒,因为赤亭羌之祖。姚巡,信次子,乐于游山玩水,号默叟。——九世祖姚子恒,巡之子。——十世祖姚墨。——十一世祖姚和。——十二世祖姚岳,王逊知宁州,拜为大将,大破李让有大功,因谄言被罢官。——十三世祖姚杰,痛父诽命,洁身不仕。——十四世祖姚度。——十五世祖姚元。——十六世祖姚汾,隐居不出征召。——十七世祖姚纲,事魏,徒家陕州,生子宣业,南朝陈国征东大将军,为陕州姚始祖。纪。普提,生子僧垣。 吴兴姚自汉末迁居江南到北魏时期,逐渐壮大开来,并反向中原内地回流。至唐代初期,流播遍及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逐渐演化出“陕州姚”(河南三门峡)、“桐城姚”(安徽桐城)等分支,自唐以后显于后世。 4、三国时期:南安姚。甘肃陇西一带的姚氏,起始祖为三国蜀汉的姚逄。姚逄,字得仁,蜀汉护羌校尉,因出使匈奴为匈奴拘困,遂落居甘肃陇西的赤亭一带,并逐渐融入当地的羌人之中。到晋末,姚氏开始成为羌族首领,成为当地最显赫的望族。特别是到了西晋姚弋仲的时候,羌人达到了空前的强盛。晋朝永嘉年间,南安赤亭羌族在其首领姚弋仲率领下,从赤亭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被徙关中,后姚弋仲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之滠头(今河北枣强)。二十年后,其五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襄弟姚苌降于前秦,386年,姚苌趁前秦内乱之机,攻入长安,建立了后秦政权,陇右姚氏也开始了向中原内地迁徙。 有人认为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弋仲,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唐贞观六年弘文馆学士姚思廉撰《姚氏世谱》载:西汉姚平七世孙信之长子姚逄,字得仁,累官获羌校尉;因出使匈奴被拘,滞留未归,遂为赤亭姚氏之祖。所以,也可认为这一烧当氏人也出自吴兴姚氏之后。其传承世系如下: 陈厉公——田敬仲……齐太公田和……齐襄王田法章——齐王田建(公元前221年失国)、田假——良……延年,字子宾,汉昭帝拜大司农——渊——征——平(易姓姚,西汉冀州刺史,迁武康)——丰(易姓田)——田恢——田显——田奕——姚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姚信——姚逢,字得仁,姚信长子,累官获羌校尉;因出使匈奴被拘,滞留未归,遂为赤亭姚氏之祖。 赤亭,甘肃南安,今陇西、渭水一带。西晋末十六国时姚弋仲,其先世雄踞罕羌,世代为羌人首领。其子襄、苌,孙兴,曾孙泓,四代骁将,到姚苌白雀称帝,建立大秦国,定都长安,于是,姚姓这一支兴盛于关中,他们以南安为郡望,使南安姚成为望族郡姓。 公元384年,姚姓建立了后秦政权,姚氏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的加入而壮大起来。后秦政权消亡后,据《晋书》记载,刘裕将姚姓“余宗迁于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这支姚姓的后裔。 (二)其它支系的形成: 1、北魏时期:有陕州姚。吴兴姚平十七世姚纲,事魏,徒家陕州。姚纲子姚宣业,南朝陈国征东大将军,为陕州姚始祖。自姚纲至唐代中叶,陕州姚累世出显宦,到九十世唐代姚崇时,显耀盛极一时。其间,姚崇父姚懿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肇始。陕州《姚氏家谱》尊姚宣业为始祖。四世姚懿,字善意(公元590-662年),出仕大唐,任隽州都督,又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到五世姚崇,字元之(公元650-721年),唐陕州硖石人,后定居洛阳,历任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代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封梁國公,紫微令。已被列入《中国历史名臣录》。 陕州姚姓世系如下: 姚彝,子五:闿为越州长史、阆为郫县令、闉为贵乡令、闶为太子司郎、闢为河南丞。 姚异,子三:闳为左拾遗,閈官职不详,阀为洛州参事。 姚奕,子阐:为侍御史,孙六:恒为都水少监,恺官职不详,协为东阳令,勉为右监门率府兵曹参军,忱为恒王府主簿,恽为左千牛卫兵曹参军。 姚弇,子二:闲润州司户参军、誾睢阳太守。 姚冯,子二:阍为余干丞,论为豫州司户参军。 姚算,子:閈为临河令,孙:合为秘书监。 姚闢子称、偕(偕子烈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姚勖——姚岱—— 姚相如——姚铨衡——姚玘——姚起铉,寓山西洪洞县柳沟村,后蒙如授都统总戍,兼参军事,屡立奇功,殉难西夷,阴袭三世。娶马氏,封夫人,生二男:清标、清宽。 南阳姚氏以姚崇为祖:崇之裔孙伯禄,为宋代绛州观察判官(观察使的副职),遂卜居稷山南阳里。金元之际其裔孙居实在赴燕京途中遇蒙古兵南下,避兵于雁门(代县),金进士赵泰把女儿配给他,生子天福。忽必烈继位后,姚天福以刚正清廉为一代名臣,谥忠肃。子祖舜,秘书监、著作郎;侃,内藏库副使;女适柯九思。 2、南北朝时期:有长安姚。西魏有吴兴武康人姚僧垣及其次子姚最入长安,姚僧垣长子姚察则仕陈为吏部尚书,陈国灭亡后,姚察及其子姚思廉被安置在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形成当地一大望族。 长安姚世系: 3、唐朝时期:有福建姚。姚姓进入福建大约在唐初。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海南等地。 4、元朝时期:桐城姚。元代姚胜三随父官居安庆,自浙江余姚迁桐城麻溪,今枞阳县义津镇姚王集,在桐城桐积乡麻溪河畔落户,为桐城姚姓始祖。 桐城姚家的先居在麻溪,至五代姚旭,举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告老还乡后,定居县城,78岁卒。又有旭五代孙姚之兰迁居县城,但仍称“麻溪姚家”。传至姚鼐这一代时,姚家已在县城定居300余年了。此后自明朝时,姚家人文蔚起,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有麻溪、白苓涧、官庄三支,以“麻溪姚”最旺。 桐城姚氏世系表 胜三,元代自余姚迁桐城麻溪,今枞阳县义津镇姚王集 |
| |
| |
| |
| |
| |
| |
| |
| 自虞,字智思,精《易》,门徒甚众。隆庆元年入邑庠,诏赐博士冠服,不受。著《白石山吟》。似葵公 |
| 之兰,字汝芳,万历二十九年辛丑进士,万历四十三年官杭州知府,加副使衔,始迁桐城城关天尺楼。“芳麓公”、“副使公” |
| 孙棐,之兰四子。字纯甫,号戊生,行四,崇祯庚辰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 “职方公” |
| 文然,字若侯,号龙怀,行三,崇祯癸未进士,清刑部尚书,居桐城北门雁轩。谥端恪。潜园十五子之一。 |
| 士基,文然四子。字履若,号松崖,行四,康熙壬子举人,罗田令。居桐城南门树德堂 |
| 孔锳,字涤修,行二,邑增生,早卒,赠“朝议”。生子二:范、淑 |
| 范,初名兴竦,字己铜,乾隆壬戌(1742)进士,编修。著《援鹑堂笔记》《诗集》《文集》五子:昭宇、羲轮、登、励隆、斟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姚鼐先世由余姚迁入麻溪,十世即定居县城,但定居县城以后,他们仍自称为“麻溪姚”。传至姚鼐这一辈时,姚家在县城已定居300余年。高祖姚文然,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曾祖父姚士基做过湖北罗田知县;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父姚淑,终身未仕。 清朝以来,桐城姚家以政绩,儒学,文艺,义行等而闻名者有很多人。就近亲说,官至刑部尚书的名臣姚文然,是姚莹的七世祖;以“经学”名世,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姚范,是姚莹的曾祖,以学术文章称师表,被目为“桐城文派”主将的姚鼐,是姚莹的叔祖。姚鼐、姚莹,先后居桐城县城天尺楼、雁轩、树德堂、初复堂、惜抱轩、慎宜轩等名居美轩,部分遗迹今存。后裔有桐城派末期作家姚永朴、姚永概,当代女诗人姚倚云、女作家姚瑜等。 5、其他姚姓分支:历史上,姚姓的迁徙甚为广泛,除遍及大江南北外,还有姚姓前往辽宁,并有陕、甘、豫之姚姓人入迁云南、四川。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故唐武德四年,因此地多姚姓而置姚州。宋朝,姚姓发展到了广东。明朝初年,原籍广西的福建莆田人姚武定,姚武宽,姚武官进入海南,成为姚姓入琼始祖。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也于这一时期迁入云南蒙化(现云南省巍山县),2001年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发现了一份由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亲笔题序的《姚氏族谱》,落款为“熙宁四年辛亥年,现文殿学士特进上柱国太子少师、六一居士欧阳修书”。书字后盖“六一居士”篆字方形图记。从族谱及序文中可以看出,巍山姚姓原为江西籍,他们的先祖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海内望族,这支姚姓的第二十四祖克明、克澄跟随明军进入云南后入籍蒙化(现巍山县),欧阳修真迹应为明朝初年带入云南的,成为巍山姚姓家族的祖传之宝。 姚姓的人丁于魏晋之前并不太兴旺,但随着“吴兴姚”和“南安姚”的内迁而迅速壮大开来。今天的姚氏大多数来自这两支。 明朝初期,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东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姚姓湖广填四川。此际姚姓已广布大江南北,尤以江苏、浙江为最集中。 清朝初期,有姚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如今,姚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江苏、浙江、安徽多此姓。上述四省姚姓约占全国汉族姚姓人口的35%。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四位的大姓,人口约五百六十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35%。 姚姓在向南发展的同时也向北发展到了内蒙古,辽宁等地。姚姓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名人辈出,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从有历代关姚姓人的对联中便可管窥一斑。如“父子成双史,兄弟号二姚”,上联说的是隋朝散骑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陈书》、《梁书》两部史书,直到去世时还没有完成,他的儿子继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联指宋代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属兵将都乐意为他效命。兄弟二人后来都立了大功,人称 “二姚”。 “爵封梁国 文重桐城”,上联说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开元初年被封为梁国;下联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传,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参与了《四库全书》的修纂。主持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姚鼐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著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竺集》等。另外,谈到姚姓,腊梅和姚黄牡丹也不能不说。河南省鄢陵县的蜡梅在中国最为著名,县城西的姚家村,家家户户,房前宅后,遍植蜡梅,历来享有“姚家黄梅冠天下”的盛誉。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黄是一个古老品种,据说起源于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誉为花王。 三、郡望堂号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朝初期废黜。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吴兴堂:《姓篡》记载:“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县南)其子孙以姚为姓。西汉时避王莽之乱,有姚恢者迁居吴兴,并在吴兴形成望族。”史称姚氏吴兴望,所以多有以吴兴为堂号。 还有耕历堂、存仁堂、世德堂、藻镱堂、谐孝堂、耕山堂、承德堂、重华堂、上郡堂。 四、历史名人 姚弋仲:西晋永嘉年间人,吴兴姚逢之后,后来成为羌族首领,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姚僧垣:吴兴郡武康人,父姚僧垣为北周著名医学家,有《集验方》、《行记》行世;长子姚察历仕梁、陈、隋三朝,历任高级行政官员,以廉洁闻名。次子姚最,继谢赫完成《续书品》,凡所论断,出以俪诗,气体雅博。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 姚寿:思廉孙。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唐玄宗朝宰相,为人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崇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合:姚崇曾孙,唐代著名诗人,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亦称武功体,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故姚贾并称,其诗为宋江湖诗派所师法,有《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姚铉(968-1020): 宋庐州合肥人,字宝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善文辞,藏书颇富。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纂集唐代文章为《唐文粹》百卷,去取谨严。与柳开、穆修等开宋代古文运动之先声。 姚孳:宋明州慈溪人,字舜徒,以字行。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哲宗元佑中补武陵墓令,讯民疾苦而振雪之,捐资修孔子庙,督课诸士,奏课为天下第一。以荐除提举成都府常平等事。后由江东副曹除知夔州,兴学劝农,有古循吏风。有《桃花源集》。 姚燧: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元朝学者,其诗文有西汉风格,名噪一时,有《牧庵集》传世。另有《国统离合表》。 姚天福:元绛州稷山人(今属山西省),初以材辟为怀仁丞,累迁至监察史。忠直敢言,曾廷斥阿合马,忽必烈赐名“巴尔思”(虎)。历河东、淮西、湖北、辽东诸道按察史、刑部尚书,拜参政知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秘密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 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有《援鹑堂笔记》及诗文集。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弟子称他为惜抱先生,清桐城人。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编撰。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授福建平和县知县。嘉庆二十四年(1819),调往台湾,任台湾知县。道光元年(1821),署海防同知、噶玛兰通判。后迁高邮知州,不久擢为两淮盐运使。道光十八年(1838),调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咸丰元年,被授予湖北武昌盐法道,广西、湖南按察使,咸丰二年冬病故。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省归安(今湖州市)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治学宗宋儒,著有《易原》、《说文声系》、《邃雅堂集》等。 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浙江镇海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三应会试不第。他多才多艺,诗、词、曲、骈文、绘画俱工,成就最大的是诗。他身经鸦片战争甬东之役,所写诗篇具有诗史的意义。他继承了乐府诗现实主义精神,采用比较通俗易晓的语言,许多歌谣体的诗,叙事性强,富有形象性。著有诗集《复庄诗问》、《疏影楼词》等。 姚依林(1917-1994):祖籍安徽省贵池县,1917年9月6日出生于香港,“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国务院财贸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常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任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1979年7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