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4-19 08:50 编辑
趣谈常州七夏墅
2021-04-12 13:20:15 来源: 当代广播站
编著《武进县志》的下限时间为1985年,当时武进下辖68个乡镇,在这个县域范围内,武进带“墅”字的地名颇多,还分别出现了“南夏墅”、“北夏墅”、“西夏墅”、 “朱夏墅” (位于武进县中部)和两个“夏墅桥”(分别位于小新桥乡和横山桥乡)六个极具个性的地名,后来武进还在雪堰镇增设了一个“夏墅村委”,这就显得十分有趣了,这七处地名,为什么都带有“夏墅”二字呢? 
一说南夏墅。南夏墅,位于武进中部偏南位置。据《南夏墅乡志》载,南夏墅在宋咸淳至明成化年间称下墅,清道光志名夏墅,清光绪志名夏墅镇,清末民初改属升西乡六都三图夏墅自然村,民国23年改为南夏墅乡,1999年庙桥镇并入南夏墅乡,同时撤乡建镇,2007年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如今,南夏墅街上基本无夏姓,多为钱姓(约占90%左右),另有时、王、张等少数其他姓氏。 二说北夏墅。北夏墅,位于武进郑陆镇东北约4公里的黄天荡村委,是该村的村委驻地。据《北夏墅姚氏宗谱》载,清道光、光绪二志名夏墅,民国十七年(1928)郑陆地区实行街村制,北夏墅属大宁乡第七村驻地,为辨在其南面约6公里处的横山乡之夏墅桥,于是冠名“北”字,称北夏墅,虽北夏墅较大,甚至曾形成过民间小集镇,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等原因,终未成乡。北夏墅自然村是个杂姓村,以姚为主姓,另有承、许、程等诸多姓氏,但没有夏姓。 三说位于小新桥乡的夏墅桥。此处的夏墅桥,位于今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西北约1公里处。据笔者分析并结合《小新桥乡志》载,夏墅桥原位于小新桥乡六房村委的澡港河畔西侧,先有夏墅自然村,但何时建村无考,后在村东的澡港河上架设一桥,桥以村名,呼之为夏墅桥,于是里人逐渐称夏墅为夏墅桥,后夏墅桥人丁渐兴,有人到桥东定居,仍用夏墅桥作村名,今桥西、桥东夏墅桥分属新桥镇六房村委和新桥镇戴墅村委管辖。夏墅桥自然村没有夏姓居民,主姓为高,另有王姓等定居于此。 四说位于横山桥乡的夏墅桥。此处的夏墅桥,位于今武进区横山桥镇西北约4.5公里处。清光绪志名下墅桥,据《横山桥公社志》载,从光绪志出现下墅桥地名以来,夏墅桥(下墅桥)分属丰北乡、横山乡、横北乡、吴翼乡等地,今属横山桥镇金丰村委。建国后不久,夏墅桥一度曾是横山桥乡群丰大队(村委)的驻地,后群丰村委和金家村委合并,改称金丰村委,村委驻地合并搬迁至原金家村委的驻地金家塘。该村始建年代无考,村旁有一桥名夏墅桥(今已被圈入工业区内),据当地村民讲,应是先有夏墅村(下墅),再有夏墅桥,后村以桥名,亦称夏墅桥。夏墅桥自然村以朱、周等为主姓,另有黄、吕、李、高、陆、曹等共计十三个姓氏,所以在当地,一直流有“小小夏墅桥,一村十三姓”的说法,但整个夏墅桥没有夏姓。 五说西夏墅。西夏墅镇位于原武进县西北部,现属常州市新北区管辖。据明代成化年间重修《毗陵志》记载,今西夏墅镇范围旧属孝西乡十二都,当时这里亦称为“夏墅”。民国十六年(1927)夏墅建乡,笔者推测,可能因为行政建制的升格,为避同一县境且距自身不远的夏墅桥自然村(在西夏墅东约13公里处),遂在夏墅前冠以方位字“西”,称西夏墅乡。建乡后不久,西夏墅又一度升格为武进县第三区(一等区)的区治所驻地,西夏墅之名,从此沿用至今。如今的西夏墅街上少有夏姓,多为薛姓,兼有恽、吴、刘等其他姓氏。 六说朱夏墅。朱夏墅社区位于原武进县西林乡东南部,社区驻地时家塘自然村。在明成化至清光绪间的各种志书上,时家塘均称朱夏墅。民国二十一年(1932),武进大乡调整为小乡,朱夏墅独立成乡,始称朱夏墅乡;民国三十年(1941)日伪时期,小乡并为大乡,朱夏墅乡并入西林乡;建国后,朱夏墅基本一直为村委(社区),1986年12月,西林乡全境划入常州市,现属常州市钟楼区管辖(西林已调整为街道)。朱夏墅社区驻地时家塘自然村既没有夏姓,也没有朱姓,自然村分三个村民小组,其中上时村民小组、中时村民小组均姓时,下时村民小组一半姓时一半姓张。那既然全村无朱姓,又无夏姓,为什么定名朱夏墅呢?据朱夏墅社区七房自然村老人王产根回忆,朱夏墅原有一庵堂,名观音堂,又称朱夏墅庵,村(社区)以庵名,故称朱夏墅。朱夏墅庵位于朱夏墅社区驻地,那里俗称庵上,可惜此庵在新中国成立后先是被改建成小学,小学并入西林中心校后,又在原址上办起了电镀厂,如今,庵上之名已基本不为人所知。 七说夏墅村委。夏墅村委位于雪堰镇西北约9公里处,当时属南宅乡管辖范围。夏墅之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页的武进县域版图中并未出现,可如今此村再现,所以不得不提到它。据《武进阳湖合志》载,夏墅地区自宋朝建太平乡以来,就一直隶属南宅范围,但夏墅自然村始建年代无考;至清雍正四年实行都图制来,夏墅之名始出现在太平乡三图十村中,至于夏墅自然村消失于何时,今亦无可考证,可以肯定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即无此自然村了。另据《南宅乡志》载,1956年此地成立了夏墅高级社,1958年改称夏墅大队,1961年夏墅大队解体,分成孙家头大队和杨家大队,1983年两大队分别改为孙家头村委和杨家村委。后南宅乡于1999年并入潘家镇,夏墅地区属潘家镇管辖,2003年两村合并仍复称夏墅村委。2007年潘家镇并入雪堰镇,夏墅村委从此隶属雪堰镇管辖。经考证,整个夏墅村委亦无夏姓,以孙、杨、承、汤等姓者居多。 综上所述,除朱夏墅外,其余六地原先均称“夏墅”,但这六处“夏墅”基本无“夏”姓定居;所以笔者以为,以“夏”姓定村名基本不可取,那么,既然不是因“夏”姓而定村名,究竟为什么这几处地名均带“夏”字呢?据毛传云:“夏,大也。”意为大屋或形容物体大,古有“夏屋渠渠”、“华夏”等词句;《辞海》又云:“墅”者,“田野间草房”是也。这就好理解了,“夏墅”者,就是指田野间盖的大草房,古人多住草房,在田野间盖大草房者自然不胜枚举;另据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研究,古时这里曾出现过地主庄园的农耕形式,其庄园亦称为“墅”,所以一县之内有六七处“夏墅”(大草房或大庄园),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