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乐平寺家庄 族人居住习俗传统美德记 一、居住情况 (一)村落梗概 寺家庄村位于昔阳县城西十三华里处,全村现共170余户,700余口人,村往西北二里是褚裕,往东五里是巴州,往西三里是下秦山,再往上是上秦山,南、北掌城、山庄头,一直往西爬上盘山路,便到了西寨乡。 村子坐北朝南,傍山依水,背风向阳,村前道路宽畅,河道开阔,河道两旁大坝从本村一直通往县城,道路两旁杨柳茂盛,柏树四季常青。 村子的西南方是石榴山,石榴山上松柏葱郁,三月南山开满粉红色的桃花、杏花,北山花草满坡,村前大河水流不断,村内小河清澈见底。 按居住的顺序,先辈们都给起了名字,两教阁里面的姚氏族人居住的地方叫“里头沟”, 依次往东是“垴垴”、“学房院”、“官房”、“东西贺院”、“小前头”、“大前头”、“红土沟”。小前头下有一开阔地带,是集体打粮食的场地,一到秋天,集体的谷子、玉米等堆放在这个场地上进行打、晒。一部分分给社员留口粮,一部分装进库房,大部分交了公粮。人们赶着四匹马的大车,拉着平车,往公社粮站交公粮,场面红红火火,人人喜气洋洋,个个都有一颗爱国心。以前村西有龙王庙,石榴山上有山神庙,还有三个五道庙,这些现已无存,仅存的是族人居住地的两教阁。 在村对面南山的东南处,有少山寺, (也叫北神掌凹), 以前此庙是巴州、寺家庄、洪水三家合建的寺庙,当我四年级时,老师带我们去游玩,庙宇气势雄伟,塑有神像,神像威武,壁画逼真,后来此寺庙遭破坏,近年巴州人主持重修了少山寺,据说少山寺是瓮山寺庙的三大王落脚在此,此处森林茂密,有正殿、南殿、药王庙、猪龙庙、山神庙、戏台。外面有一龙嘴,龙嘴长流一口水,流在一个深井里,水清澈见底,每年七月七,附近的人都来这里求神拜佛,拿着水瓶,把井里的水带回家喝上几口,据说此神水可治百病。 (二)里头沟概况 先人禄从阳泉搬迁来,就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在西垴用河刮石 建了一孔窑洞,这孔窑洞一直残存至今。据先辈人讲,姚家是本村搬来最早的庄户人家,“西垴姚,东垴常”, 后来,村里人把姚家住的地方叫“里头沟”。 里头沟建筑在北山根,有从褚裕流出来的透山水河流,以前这条河清澈见底,四季长流,每逢夏季发大水,小河涨潮,在里头沟下面冲出一个大水坑,村里人称之为龙潭,在龙潭上面还有一个二龙潭,龙潭的上面有龙王庙。小时,只见它的旧址,现在是四面残墙,早年族人吃用的水都是用木制的稍罐从龙潭里挑来,夏天发洪水,水浑浊不清,必须挑回家里澄清后使用。 里头沟傍山依水,绿树成荫,花草满地,荆棘从生,山鸟成群。老榆树上布满了鸟巢。清晨雄鸡鸣叫,催人早起。白天母鸡“咯咯”叫着,忙着下蛋,老母鸡带着小鸡漫步在林荫草滩上“咕咕”觅食,喜鹊“喳喳”来报喜。鸽子“咕噜咕噜”满院飞,啄木鸟“咚咚咚咚”给树木检查身体,山雀“叽叽喳喳”议论家事,蟋蟀为比武打斗锻炼臂力,知了一声长鸣划破长空响彻山谷,布谷鸟“快快种谷,快快种谷”提醒族人顺应节气。燕子垒窝一口口泥,闲时唱着,“不吃面、不吃米,就在你家屙堆屎”。晚上,蝙蝠在院子里飞来飞去,萤火虫划破黑暗,增添亮点。另外,老鹰在空中盘旋,一不小心,小鸡就被它抓去。山兔、野猫,黄鼠狼、松鼠,时常出没在树荫里,窑顶上石鸡咯啦野鸡飞,桃园里山鸡扑腾黑犬吠,真是莺歌燕舞,蝶飞蝉鸣,鹰击长空,蜻蜓点水,鸟语花香,妙趣横生,美不胜收。 康熙二十五年,族人姚刘氏率子光前、光才、光明、, 在族人往小河走的路口:建起两教阁一槛,塑观音,三官神像于上,以便村里人四时祈祷。每逢干早,村里人都要到这里上供拜佛求雨,村里的孩子到十二岁,也要到这里上供开锁,族人到龙潭挑水都要穿过两教阁下面的拱形洞孔,到目前为止,姚氏族人已繁衍二十一世之多。 (三)族人院落 里头沟族人有高头院,底下院的两处院落,院落西、东都有两条水渠,每逢夏季,发大水,滚滚洪水从两条水渠经过两教阁下面的孔洞流向龙潭小河,夏季这两条渠里的水好多天一直流着,孩子们在这里玩憋温,用沙把水挡住,水位升高后再放水,哗的一声流成大河,玩的非常开心。 高头院东北处有一个桃园,底下院的北面也有一个桃园,两个桃园紧紧相连,里面有梨树,桃树、杏树、宾果、小白果、枣树、林青、核桃、黑枣等。春天桃园是一个大花园,夏天果树上挂满绿色的、红色的果实,秋天果实累累,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清香,远近客人到此,族人总爱摘下果实,让他们品尝。两院四周,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有黑叶、报马、杨柳、老槐、香椿、臭椿、菜椿、老榆,品种繁多,数不胜数,不是避暑山庄,胜似避暑山庄。 高头院一排座西朝东的五眼土窑洞,当时先辈人就在这里有土的地方掏个土窑洞,前脸用石头砌墙,用木头装门窗。有南房两间,东房六间,都是平房(平房就是在檩条上搭椽,椽上铺杉板或芦席,用煤灰、石灰水拌渣铺在上面,用打平房板用力拍打,打实,拉出釉,中间平,四边高起,瓦片安出水)。还有五间瓦房,院里有石碾,石磨各一盘。 底下院是爷爷辈建起的三眼石窑,有四间瓦房,四间南平房,院内有石磨一盘,街门外有石碾一盘,街门朝东。 (四)、高头院居住情况 高头院是哪辈先人修建,已无从考证,据我记忆,十五世先人施惠、承惠、布惠、宽惠、敏慧弟兄五人,都住在高头院,我二爷光惠也住在高头院,十五世先人敏慧在解放后担任过本村村长,十六世先人福生曾担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大队保管,十六世其生1947年入伍,参加淮海战役,三级残废,1949年退役,后在太原商业部门工作,担任储运科科长,1988年离休,现已89岁高龄,十六世先人新生的妻子贺兰富曾任妇联主任,十六世先人祥生是人民教师。 (五)底下院居住情况 十五世先人远惠、光惠、明惠、体惠弟兄四人齐心协力建起三眼石窑,四间瓦房,四间平房,在80年以前是全村最大的院落,西窑住着远惠一家,中间住着明惠一家,东窑住着体惠一家。 十五世先人远惠在县城南关开了木匠铺当上了掌柜,十五世先人明慧在榆次鸣谦擀毡,20几岁当上了毡房掌柜,十五世先人体惠一辈子辛勤耕作,在农业上是行家里手,十六世先人克生1947年参军,退伍后勤奋学习,读了不少医书,妙手回春,治病救人,先人贵生1947年参军,光荣牺牲,为解放全中国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十六世先人旺生曾担任乡信用社主任,十六世茂生在太原仪表厂当工人。今年87岁高龄,姚新生在阳泉机厂当工人,曾当过兵,科级干部,十六世姚盛生是本村第一个大学生,十七世先人呈祥是本村第一个义务兵。 二、族人传统 寺家庄是昔阳乐平镇的一个村,姚氏一族自明朝后期定居寺家庄以来,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建家立业,耕作为生,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团结奋斗,朴素善良,助人为乐,好学上进的美德良风。 (一)乐于助人 姚氏族人,一直保持着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诸如结婚、白事、乔迁、修建等事都是一家有事大家帮。哪家有事,族人闻讯,登门问询,遇到以上大事,族人男女老幼都要到场,所有人都有用武之地,不计报酬,热心帮忙。本村外姓人的红白喜事,族人也要去帮忙。 (二)尽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善待公婆是族人的传统美德,听老人们讲,祖上没有一个不孝儿,媳妇个个都孝敬公婆,儿女们对老人都很和气。 十五世先人姚明惠,英年早逝,他的媳妇李同柱更是不一般,从没有和婆婆拌过嘴,吃饭先给婆婆端,婆婆生病精心伺候,婆媳关系相处的非常和谐,村里没有一人不夸。她的男人姚贵生 27岁光荣牺牲,她扶老携幼,挑起生活重担,度过重重难关。李同柱的媳妇梁怀鱼效仿孝顺婆婆,同样和婆婆没有红过脸,特别是晚年,给婆婆端饭,端洗脸水,从不厌烦,婆媳三代堪称典范。 十六世先人克生,常年卧病,媳妇吕满怀总不嫌弃,给吃给喝, 和气待之,从不动怒。 这样的事情在族人中屡见不鲜,举不胜举。 (三)、善事为本 早在康熙二十五年,就有善女人姚刘氏率子兴建两教阁的大善之举。 公元 2003年姚新生,姚盛生率族人其生,茂生,庭祥、连成、保祥等人完成了家谱续编,又亲自组织率领族人,自募捐款于2008年重修了破损严重,年久失修的两教图,此乃善举也。宽惠,祥生父子二人把族人的家谱记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使得族人在2003年做家谱时,有据可考,此善举也。 十六世先人克生,1948年参军,1949年退伍,1950年年仅33岁的他见十四世先人福元一支,仅有一女,后世无男,自告奋勇,自己出资将先人福元一支两代人,即十五世先人多惠与妻子李氏,重忠、恩惠与妻子赵氏,十六世先人富生等的遗骸拾掇,安葬于官地垴自家耕地。十六世先人宝珠(女)常给我们提起此事,大家一个个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 解放前,任祥华一家,住在里头沟,生活困难,她母亲带着他兄妹三人少衣缺食,去当家借粮食,当家非但不给,还骂了出来,远惠弟兄见此情形,就从家里拿出米面,给他们度荒,此后还经常周济,使他们能生存下来。任祥华常给我们小辈说起此事,他说:“没有你爷爷的周济,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四)勤劳智慧 老辈们大部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勤恳耕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到了十五世,他们开始尝试其它门路,农、牧、副并举,发家致富。他们除了种地之外,还干起了木工、擀毡工、染作坊、养羊的行业。 十五世先人远慧,1978年生,除种地外,还从事木工,他十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徒,勤勤肯肯,备受师傅喜爱,师傅把自己的本领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出师后,他到处揽工,给人们做家具,帮人家修盖,由于他勤奋好学,肯动脑筋,做工好,在附近村,人们一有木工活就来找他帮忙,几年后他又带出儿个徒弟,自已在县城南关开起了木匠铺,自己当了掌柜,主要业务是购置木料,尤其以砍树而出名,他到外地买树,躺在树荫下,一看树的粗细高低,根据树影的长短就能知道这棵树能出多少板材,这实际上利用了目测法。充分休现了他智慧过人。有一次,在外地包揽砍树,砍一颗老槐树,不少人都不敢干,认为此树年代已久,一定中空,出不了材料,远慧到树下一看,用手抱搂槐树,看皮,看叶,断定这棵树不可能中空,就用钱买下了这棵树,结果砍倒后,正如他预料的一样,没有中空,还很结实,出的板材多达六七方之多,赚了不少钱,从此名声大振,远近的人们都知道此事,他的木匠铺生意也越做越好,还买了儿亩地,生活较以前大有好转,也为兄弟们的碹窑奠定了一定基础。 十五世先人明慧,他十六岁和邻近村野峪的一个人到了榆次鸣谦毡房学徒,勤学苦练,吃苦耐劳且肯动脑筋,所以一年出师,经他手擀出的毡质量好,销路好,毡房东家很看好他,几年后,毡房东家看他擀毡技术好,又能和伙计们和睦相处,就让他当上了毡房掌柜,那时他仅有二十多岁。他在毡房干了十几年,带领伙计们擀出了一批又一批好毡,给毡房带来了不少盈利,他也因此远近闻名,自己也赚了不少钱。老辈人提起他,都说:“那人可占哩”。只可惜,37岁那年,他得了汗病,英年早逝。光慧买了一群羊,体慧披星戴月在家中务农,弟兄们勤劳勇敢,建起了三眼窑,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五)好学上进 据老人们讲,族人先辈识字不多,十五世识字的人也不多,到了十六世,几乎都有了文化,克生读了很多医书,看好了很多病人,还写的一手好字,旺生在在村里当会计,后任信用社主任,茂生在仪表厂当工人,新生在阳泉机厂工作,后为科级干部,其生曾任小学教员,后在太原工作,任储运科科长,福生当大队保管,祥生是人民教师。盛生小时候顽皮,家中好说歹说,就是不去上学,家人只好用扑篮将他抬到学校、然后他勤奋好学,考上了县级中学,1965年考入西安石油学院,成为寺家庄的第一个大学生,自十六世始,家族子弟积极上进,勤奋好学,成绩优良。从1965年至今,已有32人分别考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西师大,山西医科大学,还有人到英国伦敦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学府,取得大学文凭的有32人,其中取得硕士学位6人,双学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8人,从事教育工作16人,从医者12人,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家族光宗耀祖,增光添彩。 (六)保家卫国 抵御外来侵略,打击日寇侵华,保家卫国也是族人的优良传统。 在抗日战争时期,姚留贵当农会主席,就带领群众积极抗日,曾惩处过抓八路军送给日寇的汉奸。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毛喜凤,李宝云,李同柱,杨英籽,任秀英,白所妮等姚家媳妇都为抗日战士和解放军做过军鞋,姚贵生为解放全中国献出了年仅二十七岁的生命,姚其生、姚克生为解放全中国自愿参军,姚呈祥1957年参军,是全村第一批义务兵,以后姚新生,姚文祥,姚世全,姚存连都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姚鹏,姚熹现在仍在服役,且姚鹏已是团级干部。 (七)勇挑重担 族人勇挑重担,为群众办实事的风尚流传至今,1942年姚留贵为农会主席,惩处坏人,保护群众。1950年姚敏慧当村长,带领群众搞社会主义建设。此后姚福生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大队保管,旺生曾任村会计,庭祥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会计,团支部书记,民兵指导员等职;先人玉祥曾担任过褚峪村党支部书记、晋生、春生、彦峰等现仍担任村书记,副书记,副村长等职。任秀英、贺兰富、岳夫容曾担任妇联主任;李丽现为本村妇联主任,这些人勇挑重担,不计个人得失,为群众办事,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三、习俗拾零 (一)娶媳妇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到了娶亲年龄,就要找媳妇,在各地寻找合适的淑女,先是相亲,男人到女方家,让女方家看看男方的长相,了解家庭及收入情况,如果女方家认可,基本上算句话了。如果双方都没意见,男方就要给女方送聘礼,算是定亲。解放前一般人家聘礼都很简单,解放后的七十年代,聘礼一般只有3、4百元,九十年代后得三、五万元,现在娶媳妇更是五六万至十几万不等,定亲后,择良辰吉日完婚。 娶亲前几日,要搭亲戚,下请柬,并把婚礼所需安排妥当,准备所需用具、推黄米,秤枣,还要缠线蛋蛋,线蛋蛋里要有硬币,外面用五色线来缠,非常华丽。 结婚前一天,族人都要到场,帮办搭棚,盘火,借家具,买吃饭的用品,磨黄米面,准备餐具灶具。坐席用的桌椅,并生火。中午要给远方来的客人及打帮人吃饭。 选出族人中威望高的人做总管,据记忆,族人中的福生,旺生是族人中的总管,下辈是庭祥,统一指挥安排婚庆事宜。叫新媳妇的人选(一般是姐姐,姐夫), 押箱的小孩人选一般是侄儿,娶亲当天的帮办人,诸如荤素厨房,茶酒房,礼房,迎亲待客,借贷端盘等都落实到人,并抬榜公布,井然有序,以免当天误事。 头天还要蒸喜糕,先蒸出瞎糕(不上枣)。再做成圆饼状,用红枣在上面摆成囍字的字样。 娶亲当日,早上一般吃枣糕,上午叫新娘的人吃饺子,走时放炮,贴对联,贴喜字,乐队吹打。到了新娘家,先要给新娘家贴婚联,贴喜字,然后吃饭。新娘盖着红盖头,拿刀在喜糕上切一刀,并跨过喜糕,由姐夫背上轿(也有骑马的), 现在是汽车,文化革命时还有骑自行车的。 到了男方家,大伯把新娘背下轿、新人把新娘背回洞房。中午要设宴请客,摆上酒席,款待来宾,场面热闹,酒足饭饱后方才散去。 晚上有听房的习俗,等新人新娘安息后,在窗外,门外听房内的对话,动静,有的用手粘上唾液,捅破窗户纸,看里面的情形,据老人讲,晚上没有听房的人,对新人是不吉利的。 (二)慎终追远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老人病危,家人为其准备后事,如做寿衣,做棺材等。有时,老人们六七十岁,身体还硬朗,就早已做好棺材,放在空闲的家里。 老人在弥留之际,亲人要为其理发,洗脸,洗脚,耐心听取最后的遗言。当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家人为其穿好寿衣,摘下一扇大街门板,将遗体摆放其上(现在用的是冰棺), 然后用硬币(铜钱)置于口中,这就是所说的“口含钱”。以上就绪后,按规矩在院内放炮三个,向村邻报丧。人们闻讯后,村邻族人前来帮忙,族人每家至少来一人,商量办后事事宜。而后人们帮着各办其事。家人在停铺门板前,放供桌,上面摆放供品和白烛、香炉以及用毛头纸写好的位牌。有人去阴阳先生家里,请其选择吉日,确定出殡日期。孝子到亲友家报丧,侄女,外甥女等还要送生。孝子去请人主(一般是侄儿)。到家时不说话,先磕头,还要在人主家多少吃点东西,回到死者门外,还必须哭上几声。有人去请主丧,有人去截雪柳,孝棒。有人去请厨师,有人去请吹打,还有的人去借灶具,办理吃喝事宜。 出殡的前一天,以前是人工设灵堂,搭灵棚。现在是专用灵堂,灵棚外摆放花圈、牌帐,挽联、灵堂前面放小桌,点燃白烛、焚香,灵堂正面挂遗像。 下午,以前也就是族人,外来打帮人,准备第二天的事情,盘火做饭(现在大部分都要请戏班里的人在院子里唱晋剧、唱歌)。 晚上入殓,就是在棺材里铺褥,放垫背钱,放柏树叶,土块,把死者入殓,盖覆面,停当后,放炮。入殓时,凡在场的人,禁忌指名道姓,不许哭。 出殡当天,早上六点先成孝,然后就是孝子们披麻戴孝,柱孝棒,去挂有本族家布的人家朝祖,给先辈们上供、叩首、焚香、放炮,然后孝子们和主丧、鼓乐队一行人马返回上早饭,主孝子先把人主家一人请来,上饭时人主坐饭,乐队吹奏,孝子们跪着把盘子端来的菜、饭等一个接一个接至灵堂,人主接饭。接下来迎帐,先迎人主,再迎女儿,女婿,接下来迎亲朋好友。 上午饭,一般是女儿、外甥。接着还要自愿热闹的:如大哭灵、小哭灵、动纲、大呦食等,而后是央人主,孝子们到坐人主家的地方,听取人主们的说道,人主家一般是说道:哪个儿媳孝顺,对老人伺候的好,如有不好的,也要批评指出,然后再说些嘱咐之类的话(旧时如遇不孝子孙,还有央不倒人主的)而后家人用酒给死者净面,人主验盖,而后是盖棺,木匠拿着栓着红布条的斧头,用八调把材盖钉死。这时孝子们可以放声大哭,表示再也见不到亲人啦,向遗体告别。抬材的人把棺材架到起丧的地方,一边放炮、一边吹打,给棺材罩上棺罩,然后还要进行大呦食,起棺祭,最后孝子们绕棺三圈,边走边扔硬币钱,完后孝子们依次排队在罩前拽灵,司仪人指挥拿花圈、金山、银山、仙鹤、纸幡等走在送灵的前面,外甥扛着雪柳、孙子打着“迎魂幡”, 鼓乐开道,灵罩在后,沿街出村,沿途哭嚎声,鞭炮声、吹奏声响成一片。 灵柩进坟,再行葬礼,首先是儿媳扫墓,儿媳、儿子各往里扫三下。女儿们往外扫三下,然后下葬,棺木的大头在前,小头在后,如父母双亡则要在棺材上盖团圆被,即合葬,而后垒上垭门,孝子们往阳寝里铲三锹土,然后绕墓三圈,将迎魂幡、花圈、元宝等焚烧。而后孝子返回不走原路,帮忙者将阳寝填好,回家吹奏得胜鼓,上饭(余祭), 表示丧葬完毕。 服三:从出殡之日起到第三天上坟,俗称“服三”, 上坟回家后,正孝子拿上馒头(现在带牛奶、副食)要到人主家去谢孝。 做七:从去世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七,七个七为尽七,一般一、三、五、尽七上坟,七个七如遇初七、十七、二十七俗称(犯七),旧时的说法是犯几七就是犯在几阎王的手里,所以提前一天上坟,并沿路插红、绿、蓝、紫四色三角形小旗,表示亡者灵魂犯在几阎王的手下,可在旗下避一避灾难。 尽七:孝子们要上坟烧纸祭拜,而后把孝帽、孝服用火燎一下,回去时不穿孝服,表示尽孝完成,中午本族人在一起吃糕和菜汤。 (三)坐月做满月 过去,农家生孩子都是在自己家里请接生婆前来接生,族人中生小孩都是族人中长者(奶奶、大娘、婶婶等)来接生,我的记忆。十六世、十七世生孩子,大都是十六世的贵生的妻子李同柱接生,准备热水、剪子等,孩子出生后剪断脐带,在肚脐里塞一个羊粪蛋。到八十年代以后,一般是在医院里生孩。女人们坐月子,一般是由婆婆伺候,女人们坐在坑上,不让下地,一般是喝米汤,一天要熬七、八锅米汤,有条件的还吃几个烧饼。坐月后,门上要挂上一块红布,生人、男人见此就知道,不能进月房。 孩子到一个月以后,要做满月,家长们卖烧饼去孩子娘舅家报喜(简称布喜), 娘舅家就忙着给孩子做小被子,红嘟嘟、小衣帽,最关键的是要做一个布老虎,用布料缝制布老虎是一绝活,不会的还要请人帮忙,活灵活现的布老虎有眉、眼、有胡子,有耳朵、有四条短腿、有长长的尾巴,黄皮肤、红耳朵、黑眼睛。 到做满月的这一天,首先是娘舅家的人抱着布老虎,放到月房坑上,给孩子带上红兜肚,戴上小衣帽,盖上小被子,还给孩子的娘准备一件或一身衣服。姑姑要给小孩子做鞋,姨姨要给小孩子准备袜。 上午在院里盘火,邻家借些碗、筷、桌、凳,族人打帮做菜做饭,中午席面上有冷热菜,烟酒,热情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饭后道喜的客人逐渐散去,族人帮着收拾家具,归送东西。 十七世孙姚连成撰 2016年7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