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5-5 15:45 编辑
“姚崇文化”荡清风 ——访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姚学谋先生 夏 峻
2022年4月9日,是一个桃红柳绿、草长莺飞、阳光灿烂的日子。《君笑文苑》主编上官君笑、采通部主任夏峻、河南卫视“华耀好少年”摄制组三门峡运营中心主任郭海、灵宝市国居保障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黄文英等一行,到陕州区张茅乡西崖村姚崇故里纪念馆采访。姚崇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著名政治家,辅佐玄宗开创盛世。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唐史学者姚学谋先生陪同,并赠送给我们他编著的几本姚崇研究专著和会刊。 大唐贤相姚崇像 一、贤相辅佐,开辟大唐盛世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一批批群星灿烂的仁人志士,以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他们富有智慧和才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无与伦比的作用,从而创造出一个个盛世伟业。开辟开元盛世的陕州人——大唐贤相姚崇,就是其中的一个。 姚崇是唐朝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长乃好学,以制举入仕,历仕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时五朝,为相武则天、睿宗、玄宗时三朝,兼兵部尚书,还在全国十几个州做过地方官。 姚崇墓园內的姚公祠 他一生居官为政以公,在职以人为本,施政善于谋划,做事实事求是;他是一个皇权主义者,以天下为己任,一身正气,忠心赤胆,因忠君爱国,多次遭到贬斥而百折不挠,不改初衷。 他又是一个从实际出发,擅长随机应变而成功地处理军国大事的改革者;武则天时百口保百官,促使废除酷吏政治;睿宗时整顿吏治,罢免了中宗朝几千名掏钱买官而得到的“斜封官”;玄宗朝以“十事要说”全面整顿朝政,废除前朝种种弊端,勾勒出开元盛世蓝图。 修葺一新的姚崇墓,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他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身在朝堂,心系苍生。蝗害严重发生时,多数人主张靠祈祷消灾,他舌战腐儒,说服皇帝,发动农民自救,灭蝗救灾,解决了老百姓面临的生产和生活危机。 他还是一个哲人,在多少次政治危机中,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他身系国事、家事、身后事,事事处理妥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姚崇故里纪念馆
唐代大诗人杜牧称赞他“首佐玄宗成中兴业”;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唐世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他人莫得比焉。”评价他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当代伟人毛泽东赞扬他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姚崇文化研究学者、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姚学谋 二、后世挖掘,大功首推姚学谋 鼎鼎大名的姚崇,一千多年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华灿烂文明的一部分而熠熠发光!但在他的家乡,在豫西三门峡市,在普通老百姓中,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2002年,在他的后人中,有一个叫姚学谋的人,热衷于文史研究,潜心挖掘整理埋没在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姚崇事迹,才使姚崇这个大唐盛世时期的历史人物,从浩渺厚重的典籍中走出来,走向考证家的笔端,还原成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入现今的中国社会。这一切的首功,当推姚学谋。 与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杜文玉教授合影
姚学谋,中共党员,河南省渑池县人,出生于1948年6月。1964年就读于当时的河南省18所重点高中之一——偃师高中,属于老三届67届毕业生。1972年参加工作,1989年获得大专学历,2008年退休于渑池县人大常委会。 姚学谋自幼热爱文史和姚姓文化,退休后更致力于姚姓文化和姚崇及崤函历史人物的研究,一路走来,硕果累累: 与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原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林宪斋颁奖合影
2002年2月,三门峡市推行机关机构改革。53岁的姚学谋,刚刚从县科局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当有人还在斤斤计较、为失去官位而惋惜之时,他却一头扎入浩瀚的古籍史海中,潜心收集先祖唐名相姚崇的史料,遍访各地姚崇遗迹,经过三年多的艰辛探索、钩沉研究,2005年5月,一部洋洋洒洒30万字的《大唐贤相姚崇》(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当时唐史学术界的关注和轰动。大名鼎鼎的资深唐史学者、曾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牛致功和马驰二位先生阅稿后,给予高度评价,说此书为姚崇研究的“鸿篇巨制”,马驰先生称赞“姚著(《大唐贤相姚崇》)是关于姚崇研究的最为厚重学术著作”,二位教授与时任三门峡市市长李文慧欣然为本书作序。2016年《大唐贤相姚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 2011年与台湾地区领导人吴敦义颁奖时合影
2010年4月,姚学谋用8年时间撰写的姚崇研究成果《姚崇研究辑存》论文集和通俗读物《姚崇的故事》面世了。其中,《姚崇研究辑存》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时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文玉先生所推重,并为本书作序。 2010年1月,姚学谋荣获河南省姓氏文化开发先进个人称号。 2011年5月,在姚学谋的倡导下,与中国唐史学会联办的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6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在伊川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全国各地姚姓后裔300多人出席论坛,交流研究成果。2011年11月,由姚学谋主编的会议论文集——《姚崇研究文集》第一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并荣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奖。 同年秋,应《河南历史文化博览人物篇——姚崇》摄制组之邀,姚学谋参与剧本撰写和专题片的拍摄,并在片中担任主讲,该片在河南电视台文博节目中隆重推出。 大名鼎鼎的的资深陕师大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牛致功合影 2012年,姚学谋第一个发现沉没了80多年的民国十八年无锡慈善家救灾陕州的历史,同甘棠苑主任吴启民和三门峡日报总编室主任尤黎明等一起,多次访问无锡,寻找当年无锡慈善家后人,打开无锡、三门峡两市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2014年姚学谋编著出版的《大爱无疆》(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书,被当年无锡市“两会”作为会议资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手一册。 2016年5月,姚学谋倡导并得到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的支持,成功地与中国唐史学会第二次联办了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65年学术研讨会,2017年2月汇编本次会议成果,姚学谋主编出版《姚崇研究文集》第二辑(中州古籍出版社)。 同年4月25日,中纪委网站播发《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姚崇家训》专题片,姚学谋被三门峡市纪委聘请,担任专题片制作的学术顾问,自始至终参与制作全过程。 与陕师大教授马驰合影 2013年开始,姚学谋主持《大唐贤相姚崇生平展》展板的策划和制作,历经三年,广泛征集文字和图片资料,至2016年正式在三门峡展出,生动展现了大唐贤相姚崇波澜壮阔的一生,获得了中国唐史学会专家教授的好评。此展板已成为姚崇故里纪念馆的主要宣传版面。 2016年,姚崇后裔姚学谋主编的《陕渑姚氏族谱》,经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专家评审,获编修质量一等奖。 自2007年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姚学谋主编并出版《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14期和《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会刊》2期。 多年来,姚学谋在省市级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姚学谋,现为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姚姓委员会、河南省姚姓及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会刊主编。 2021年4月,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会议在郑州办公室举行照片。 三、悄然兴起,“姚崇文化”激荡社会 姚学谋不但是一个姚姓和姚崇文化的研究学者,而且还是河南省甚至全国姚姓和姚崇文化研究成功的推动者与组织者。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鼎盛,作为一代名相的姚崇,对盛唐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后人对姚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却知之甚少。甚至在他的家乡——河南省三门峡市,知道、了解姚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2007年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前,河南人知道姚崇为何人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姚崇的先祖最初居住在江南吴兴郡,属于名门望族。北魏时姚姓人移居陕州硖石。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徭役繁重,百姓不堪重负,陕州硖石动荡不安,姚崇的父亲姚懿,维护地方社会治安,被委任为硖石县令,后来投奔唐朝,任鹰扬郎将、水陆道副总管,再后来卜居山林,因此姚崇就出生在今陕州区张茅乡西崖村这个山峦起伏、林木葱茏的地方。姚崇五朝为官,三朝为相,移居洛阳,死后葬在洛阳万安山之阳,如今姚崇家族墓园在伊川县境内。这也就是姚崇的家乡——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出了他这么一个千古名相,却很少有人知道的原因之一。 市纪委参观姚崇故里纪念馆
2007年11月11日,对于姚姓及姚崇文化的研究者们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批有志于研究姚姓、姚崇文化的姚氏后裔和聘请的专家学者如约而至,一个以研究姚姓和姚崇文化为神圣使命的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在省会郑州诞生了。 15年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姚姓委员会)以研究姚姓和姚崇文化为己任,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首先,研究平台日益完瑧。2014年3月,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申请加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为其分支机构,全称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姚姓委员会”,由河南省民政厅批准登记发证。如今的组织机构,已涵盖河南各地,聘请总顾问6人、顾问29人,理事会成员261人,还建立了研究会临时党支部。 15年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姚姓委员会)理事会,团结引领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者和河南姚氏宗亲,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齐心协作,奋力拼搏,始终坚持以研究、弘扬舜帝德孝文化和大唐贤相姚崇文化及家风家训为重点,一年一度举办年会一次,一年出一本会刊。已举办大唐贤相姚崇诞辰高端学术研讨会3次,举办纪念大唐贤相姚崇大型书画展4次。在学术探讨、源流调查、祖迹保护、祭祀先祖、宗亲联谊、续修族谱、扶贫济困等方面成绩斐然。截至2019年,该会已经“五连冠”荣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先进单位称号,在河南各姓氏研究中,独树一帜,光耀中州。 2003年2月,当姚学谋第一次参加给先祖姚崇扫墓活动时,却发现千年名相墓简陋的像普通农家坟,静静地躺在一块麦田里。他的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四处奔走呼吁,和姚氏宗亲商议,决心恢复先祖昔日的荣光。 与《君笑文苑》编辑部部分编辑合影
2005年春,在伊川万安山先祖姚崇墓前,他向来自豫西地区的300多姚氏后裔发出倡议,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修复先祖墓地。会后,他又给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写信,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很快得到回应和支持。通过政府渠道,争取到省有关部门两次拨款90万元,加上地方政府投资和姚氏宗亲的捐助,共筹措到资金200多万元。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原伊川县政协常务副主席姚和文规划和现场坐镇,重新树立墓园丰碑,建造姚公祠、碑林和广场,广植松柏,墓园修葺一新。 2008年6月,姚崇墓园被公布为河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河洛地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拜谒者络绎不绝。 姚学谋广交天下师友,交流姚姓和姚崇文化。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山东、安徽、江苏、北京、浙江、江西、重庆、广东、湖南、湖北、广西、云南、陕西、山西、上海等省市区。2013年以来,两次到广东汕头参加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的筹备和成立大会,并为会议起草主要文件。两次受邀到湖南宁远九嶷山参加祭拜虞舜圣帝大典,五次受邀参加山西运城重阳节恭祭虞舜圣帝大典。 2011年7月31日,他受邀参加在台湾举办的世界至亲笃孝舜裔总会第七届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被授予“杰出舜裔”。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吴敦义,亲自为他颁发奖牌并合影留念。 姚学谋会长著六本书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人们不会忘记当初的主要发起人、该会的执行会长姚学谋,一位潜心研究姚姓及姚崇文化的姚姓后裔。正是他苦心钻研和锲而不舍地挖掘整理,才使埋没于历史长河一千多年的贤相姚崇的事迹重见天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也正是由于姚学谋的各方奔走和频于呼号,才组建了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多次召开“姚崇文化”高端研究会,进行学术性的探讨,从历史、文化和政治各种层次,还原姚崇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姚崇文化”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更忘记不了姚学谋结识、聘请的以专家学者为主的30多位专家顾问的支持,如中国唐史学会会长、陕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文玉先生,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陕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拜根兴先生等,和中国唐史学会合办的每一次高端学术研讨会与《姚崇研究文集》的出版都离不开他们的关照和支持。 再如,姚学谋以文会友,在收集和访问姚崇史迹中,结识了很多文史学者,如洛阳市资深文史学者赵振华研究员、王化昆研究员、杨超杰研究员、吕九卿研究员等,还有三门峡市的文史学者李久昌教授、王治国研究员、刘社刚研究员和社科专家尚柏仁先生等,正是这些志同道合的师友们的参与和帮助,才使姚崇文化研究不断地得到提升,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要感谢一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姚崇故里的志愿者们!今年已有64年党龄、83岁的老共产党员、原陕县职业高中校长陈宝禹老人和年近90的原陕县政协秘书长崔九龄老人,作为姚崇故里代表,参加了郑州2007年11月首次“姚崇文化”研究会后,为家乡有一位千古名相而激动不已。“激动不如行动”,便全身投入“姚崇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活动之中,他们发动自己学生和当地社会贤达捐款,树立起了姚崇故里碑,创建了“姚崇故里纪念馆”。陈宝禹老人15年如一日,志愿充当管理员、讲解员、保洁员等角色,接待各地慕名来访者。在他的影响下,姚崇故里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刘雷霆、董振民、陈小敏等等,他们为姚崇故里文化的付出而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研究会成果与荣誉
值得姚学谋感恩和欣慰的是,2019年时任张茅乡党委书记吴秀梅和乡长曹生伟等,站得高看得远,把打造好“姚崇故里纪念馆”作为发挥旅游优势的一个工程来做,提供场地,筹集资金,使姚崇故里纪念馆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乡长曹生伟已成为姚崇文化的研究者、弘扬者和践行者,他常常在纪念馆里为参观者讲解。他学习姚崇精神,为张茅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和好事,被誉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和党的好干部。新上任的张茅党委书记刘鋒等表示,继续把弘扬姚崇故里文化为己任,力争更上一层楼。“姚崇故里纪念馆”被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命名为社科普及基地,成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的“姚崇故里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全国20多个地区3000多慕名参观者。 正是他们这些人的无私奉献和支持,才促进了姚崇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姚崇文化”从最初的悄然兴起,到如今的轰轰烈烈,这些人的支持功不可没。 离别时,姚学谋告诉我们,他正在整理论文,准备出版《姚崇研究文集》第三辑。原来,2021年是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70周年的年份。2021年,姚学谋倡导和策划,三门峡市和中国唐史学会第三次联办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70周年学术研讨会活动,筹备进展顺利,有30多位来自全国10几个省市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教授准备参加会议,并收到35篇交流论文。后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会议一推再推,没能如期举行。今春,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杜文玉提议,经协商,决定出版本次活动的论文集。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活动掠影 东风浩荡满目春,踔厉奋发正当时。在姚学谋和他的师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事业如春风浩荡,如日中天,正焕发勃勃生机,已唤出一城春色!我们祝愿,也有理由相信,这股清风会越吹越强烈,必将唤来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也必将在色彩斑斓的秋天里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