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5|回复: 0

『孙 嵩』浅说“姚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5-31 08: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5-31 08:15 编辑

    浅说“姚门”

     嵩 云南大学

    1962年,《上海歌声》杂志社的记者胡丙堃采访姚丙炎,并同时请来了吴振平和沈仲章,根据采访的内容,胡丙堃撰写了《妙手回春——古琴家姚丙炎的打谱活动》一文,发表在1962年第11期《人民音乐》,这是第一次公开对姚丙炎琴乐风格的总结。胡丙堃指出,“姚丙炎同志的打谱优点,在于能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很好地吸取各家的技法,特别能很好地继承发扬他老师徐元白先生的风格和技法特点。在节奏处理方面,不受一般已打出琴谱的节拍所拘,而能大胆地运用各种切分音,以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


    最先提出“姚门”这名称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先生,他以此为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于1991年出版的姚丙炎、姚公白、姚公敬父子三人的古琴音乐光盘命名。之后“姚门”这一称谓在琴界逐渐传播开来,并得到认可。2008年,文化部对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的评定,姚公白就被定为浙派“姚门”的古琴艺术传承人。


    “姚门”之称的确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明:
    一、源头
    “姚门”源于浙派,姚丙炎的古琴学习师从徐元白。徐元白的特殊教学方法,使得他对琴曲的诠释有了浓厚的兴趣,对他今后独立发掘、整理古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徐元白学琴后,姚丙炎又结识了张味真、孙慕堂等传统的浙派琴人。张味真的老师是清末的释开霁,释开霁秉承了清代苏璟(琴山)一脉的琴学,苏琴山也是浙江琴人。开创于宋代的浙派到了明代,因虞山派的崛起,而渐渐黯淡无光。这时候浙派的支脉又分为山阴(绍兴)尹尔韬和钱塘(杭州)苏琴山,其代表琴谱分别是《徽言秘旨》及《春草堂琴谱》。


    “姚门”与浙派有深厚的关系。査阜西、许建、王迪的《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中称徐元白、张味真为“新浙派”。张味真复姚丙炎的信(书信现为姚公白所藏)中称其渊源出于苏琴山,上一代为范师竹与释开霁。姚公白《授人以渔——琴家徐元白与姚丙炎》一文中详细地描述了姚丙炎与徐元白的师承关系和亦师亦友的忘年情谊,以及参加西湖月会,受到张味真、孙慕堂、根如和尚等众多琴人的影响。从这三方面,可以说明“姚门”与“浙派”的渊源。


    二、形成
    姚丙炎受浙江琴人的影响很大,另外,马一浮等浙江的文人对姚丙炎的为人和治学影响也很深。他的老师徐元白除了在琴乐琴学上对他有很大的启发外,同时也是把他引入古琴殿堂的领路人。他在这个殿堂里边得到三次升华。第一次是师从徐元白;第二次是结识浙江琴人与文人;第三次是到了上海,独立打谱以后,他认识了上海的今虞琴人,各家各派的不同风格,开阔了他的视野。在徐元白对他的教导基础上,慢慢独自进行打谱和研究,并吸收各种养份,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演奏及打谱风格。成公亮、林友仁等在他们所撰文章中将姚丙炎的琴风概括为“手法洗练、音色秀美”的演奏特色,“稳健恬淡、含而不露”的审美情趣,“生动而不流俗”的琴乐风格。


    姚丙炎一生整理和发掘了四十余首古代琴曲。发表过的文章有《我弹幽兰》、《琴曲钩沉屈原问渡》、《发掘<孤馆遇神>的感受和设想》、《七弦琴曲<酒狂>打谱经过》、《琴曲钩沉·乌夜啼》、《关于发掘<玄默>的札记》等。已出版的专著有《唐代陈拙论古琴指法》、《琴曲钩沉》(上卷),尚在整理之中未出版的琴学遗著有《琴曲钩沉——姚丙炎古琴打谱集》、《唐宋元五家指法释注》、《指法七要》、《琴赋初读》等等。


    姚公白在《姚丙炎古琴打谱探微》(中华书局《琴曲钩沉》,待出版)一文中详尽地归纳与分析了姚丙炎的琴学和琴乐,将姚丙炎一生的打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老师指导下的打谱,代表曲有《鸥鹭忘机》、《高山》、《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和《潇湘水云》;第二阶段:独立打谱阶段,代表曲有《幽兰》、《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大胡笳》等;第三阶段:风格形成阶段,代表曲有《酒狂》、《华胥引》、《楚歌》等;第四阶段:艺术成熟阶段,代表曲有《孤馆遇神》、《乌夜啼》等;第五阶段:回归自然阶段,代表曲有《流水》、《小胡笳》等等。


    三、传承
    以姚丙炎的演奏及打谱风格所形成的“姚门”,生生不息。姚丙炎生前的学生除了两位公子姚公白、姚公敬外,还有海内外的求学者。他们都在继承和延续“姚门”琴学、琴乐。姚公白在姚丙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不完全与父亲相同。姚丙炎的古琴教学也是继承了徐元白,并有所突破和发展,他教姚公白时,起先也是一曲曲教,但到后来,绝大部分是让他自己先弹,然后再教。但是,此时姚公白对原谱先弹与姚丙炎那时对谱先弹已经是不同的概念了。因为姚公白对父亲弹的一些曲目早已经了如指掌,耳熟能详了,再去对原谱弹已经不是很困难。姚丙炎并没要求他与自己一模一样,而是要求他放胆去演绎、诠释。而姚丙炎那时候对原谱按弹,是对原谱一无所知的,那么,无疑就是在打谱。姚丙炎对姚公白的教导一直提倡两点:一,读谱。读谱犹如读帖,写字的人一定要读帖,才会发现时间久了,自己走样了,要修正了,把以前的东西都丢掉了,精髓忘了。而弹古琴也一样,读谱很重要。我们学了一曲,久而久之,慢慢就离开原谱。因此,姚丙炎让他读原谱,不仅读原谱,而且要在读的当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意境、新的见解,有新的诠释。二,姚丙炎以宋代成玉磵《琴论》中所说的:“操弄贵在飘扬,而多失于无度;调子贵在静淡,而多限于僻涩”为基础,提出了“大曲不求小过,贵在气势;小曲简静亲切,贵在韵味。”是他多年来操缦经验和体会的总结。至于琴乐的弘扬与发展,他引用了孟子所说的:“独乐乐,与人乐乐”,提出首先独乐乐,然后与人乐乐,最后达到寓教于乐的琴学观点。


    自从跟姚公白老师学琴后,逐渐得知其父姚丙炎在古琴方面的点点滴滴,例如,他从来没有门户之见,对登门求教者,都能悉心指导。其中曾经得到悉心指导过的不乏国内外一些学者、教授及其他琴人。如美国匹兹堡大学音乐学系荣鸿曾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刘楚华教授和意
    大利留学生卡利奥·拉法埃拉等,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戴晓莲教授也曾得其指导。其子公白、公敬秉承父训,向他们的学生传授姚丙炎开创的“姚门”琴学和琴乐,迄今已传到第五代了。


    因此,概括的说,“姚门”是由姚丙炎在接受了杭州徐元白、张味真、孙慕堂、马一浮等浙江琴人和文人的影响,后又广泛接触海上诸多不同流派风格的琴家,互相切磋砥砺,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琴乐风格。这种风格已为当今琴坛认可和接受,在时间的推移中,“姚门”的后继者仍在发扬和传播他的琴学理念和打谱曲目。相信姚丙炎先生穷极一生心力所致的琴学成就一定能嘉惠琴坛,启迪后贤,呈现出别样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孙嵩(1978–),辽宁鞍山人,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专业双硕士,研究方向为古琴修复与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08:59 , Processed in 0.1027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