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10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329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楼主 |
发表于 2022-11-24 10: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验,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是时,有兔在后宫,验问门官,无从得入。太宗怪之,命浩推其咎征。 浩以为当有邻国贡嫔嫱者,善应也。明年,姚兴果献女。”《北史》卷二十一 《崔浩传》文略同,唯“验问 门官,无从得入”,《北史》作“检无从得入”;“命浩推其咎征”,《北史》又作“帝令浩推之”;“善应也”,则 不见于《北史》。
上文已经说明:北魏与后秦的联姻,是由北魏方面首先动议,魏澹《魏书》说姚兴遣使“请进女”, 估计是对拓跋嗣的正式回应,拓跋史官将此事写作后秦主动和亲,则是为了维护北魏的法统地位。 我们相信,魏收书崔浩本传姚兴“献女”之说,是魏人的曲笔;至于崔浩对后宫咎征的推验,同样也是 史家的杜撰。但这个故事却透露出一些重要信息:
拓跋嗣与姚兴和亲的计划,最初应该是在小圈子中的密谋,“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的崔浩, 想必是参与者之一。“有兔在后宫”,只是偶然的异象,崔浩预测“当有邻国贡嫔嫱”,似乎是劝说拓跋 嗣与姚兴联姻的借口。如果这个推断成立,则此类“善应”可能又是拓跋嗣、崔浩设置的迷局,意在减 少朝野对联姻后秦——对后秦战略调整—— 的阻力。
三、《魏书》北魏与他国通聘书法
《资治通鉴》中类似上引拓跋嗣“请昏”的事例,并非绝无仅有。《魏书》卷一 《序纪》什翼犍建国六 年(即晋康帝建元元年,前燕慕容就十年,343)八月:“慕容元真遣使请荐女。”《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建元元年(建国六年,慕容就十年,343)七月”条记作:“代王什翼犍复求婚于燕,燕王就使纳马千匹 为礼;什翼犍不与,又倨慢无子婿礼。”“八月条”又云:“就遣世子偶帅前军师评等击代。什翼犍帅众 避去,燕人无所见而还。”
此时前燕的军力远胜于代国,慕容偶、慕容评等击代,“什翼犍帅众避去”,就是明显的证据。《资 治通鉴》什翼犍“求婚于燕”说,也更为合理。建国七年(344)二月,什翼犍遣长孙秩入燕迎娶慕容就 女为后,故司马光等人有“子婿礼”之言。伯起称慕容就“遣使请荐女”,疑系魏人夸张之辞。“代王什 翼犍复求婚于燕”之说,仅见于《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应有所本。同样是北魏与他国的联姻,同样 是拓跋史官的避讳,司马光等人同样也作出改动,结果就由《魏书》的慕容元真(就)“遣使请荐女”,变 为《资治通鉴》的什翼犍“求婚于燕”了。
《魏书》记述十六国之间的交往,有其特定的书法。对于北魏同各国通聘,多写成对方“朝贡”,偶 作“来聘”、“朝聘”、“来贡”、“朝献”,其例屡见于《序纪》:昭帝禄官十三年(306),“昭帝崩。徒何大单 于慕容麂遣使朝贡”。穆帝猗卢三年(310),“晋并州刺史刘琨遣使,以子遵为质。帝嘉其意,厚报馈 之”。猗卢九年(316),“李雄遣使朝贡”。平文帝郁律二年(318),“刘曜遣使请和,帝不纳”。三年 (319),“石勒自称赵王,遣使乞和,请为兄弟。帝斩其使以绝之”。四年(320),“私署凉州刺史张茂遣 使朝贡”。惠帝贺停元年(321),“太后临朝,遣使与石勒通和,时人谓之女国使”。四年(324),“帝惠 始临朝。张茂死,兄蹇子骏立,遣使朝贡”。昭成帝什翼健建国四年(341)十月,“刘虎死,子务桓立, 始来归顺,帝以女妻之”。十二月,“慕容元真遣使朝贡,并荐其宗女”。六年(343)八月,“慕容元真遣 使请荐女”。是年,“李寿死,子势僭立,遣使朝贡”。七年(344)七月,“慕容元真遣使奉聘,求交婚,帝 许之,九月,以烈帝女妻之”。八年(345),“慕容元真遣使朝贡”。九年(346),“石虎遣使朝贡”。十年 (347),“张重华遣使朝贡”。十六年(353),“慕容倘遣使朝贡”。十七年(354),“张祚复称凉王,置百 官,遣使朝贡”。二十二年(359)三月,“慕容偶遣使朝贡”。八月,“卫辰遣子朝贡”。二十四年(361) 春,“卫辰遣使朝聘”。二十八年(365)十二月,“苻坚遣使朝贡”。
“朝贡”一说,此后亦不绝于书,如《道武帝纪》:登国元年(386),“帝虑内难,乃北蹦阴山,幸贺兰 部,阻山为固。遣行人安同、长孙贺使于慕容垂以征师,垂遣使朝贡,并令其子贺骄帅步骑以随同 等”。十二月,“慕容垂遣使朝贡,奉帝西单于印绶,封上谷王。帝不纳”。三年(388)十月,“慕容垂遣 使朝贡”。四年(389)十月,“垂遣使朝贡”(按前一年五月,陈留公元虔使于慕容垂,此系燕人报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