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积淀方厚重,历史需要沉淀才清晰。当时代需要擦亮人或事的某一面时,历史多棱镜自然就会让那面光华起来。梅州被称为“华侨之乡”。几个世纪以来的华侨创业史和他们对家乡的诸多贡献已沉淀为珍贵的华侨文化。具有海洋文化对中原文化冲击融合鲜明特征的梅州华侨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州华侨文化和侨胞的重要性是梅州实施“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过程中无可替代的。
在梅州讲到华侨,很多人总想绕开但似乎又避不开“姚德胜”这个名字。在主要报刊、电视、电台等诸多媒体与公共号中,“姚德胜”之名默默地淡出了梅州八贤。只有游客到马来西亚,看到跨世纪的“德胜街”保存完好而啧啧称奇,或者怡保霹雳嘉应会馆的同胞来梅访问,谈起他们的创建人方哦哦应付。我们往往脱离历史实际和发展的辨证思维,而以简单的数字和粗暴的杠杆武断人和事。丝路上的马来西亚创业之王“姚德胜”,“梅州八贤”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一、天地之大德曰生,自强不息的“姚百万”
《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万物无穷,森罗宏大。姚德胜10个老婆17子(妻等姓麦、曾、杨、郭、黄、郭、黄、余、黄、何;子若瀚、若亮、若皋、若鳌、若阶、若华、若福、若周、若苏、若清、若兴、若才、若扬、若桂、若旺、若祥、若铭等),现后裔千余人。在这里不是特地称赞多子多福。但被激素包围着的独生子女,健康和意志确实是个问题。梅州推动足球运动是对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进取的“大德”。姚德胜创业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1、海外创业首先要身体好,能吃苦,经得起颠簸。姚德胜又名克明,别号峻修,嘉应州(今梅州)平远人,生于1859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十八日)。童年姚德胜家穷志不穷,小时放牛,牛又肥又壮,自己也炼得“体格魁梧,身体结实”,孔武有力,10多岁就随父亲到好几十里外的江西挑米贩盐,但收入仅堪糊口。19岁时,姚德胜说服热柘水客徐宗二,在他帮助下由家乡坐小民船,顺流而下,经新铺、松口、汕头,转船到香港。由香港乘“夹板舟”经过1400海里之“七洲洋”到达新加坡。民国初粤赣边流传一首五句板:“平远算来十五乡,乡乡唔当大柘乡,大柘有个姚德胜,乐善好施起牌坊,声名飞过七洲洋”。七洲洋指位于台湾海峡西南至海南岛东北之间的海域,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航段,以凶险著称。“要不是好体魄,早进了鱼腹”。姚德胜初入矿场,样样生疏,只能做一些搬运泥土,推送矿车等粗重的工作,领些微工资。但年轻小伙子身体好,气力又大,工作效率特高,不久得到矿主信任,工资不断的加。出门在外守信用,除伙食零用,姚德胜不久就把老水客们垫付的旅费还清了。
2、海外创业要有明确方向。姚德胜家传记,“自高祖以来,世有隐德”。潮州湘子桥(广济桥)驰名中外,规模宏大,尤在于明朝1435年重修,姚仲礼“重资佐之”,并被海阳县令聘为建桥工程总监(见现存潮州开元寺碑记)。姚仲礼“赋性孝友,敦行尚义,家世巨富,好行其德”。姚仲礼儿子姚法谦在揭阳一带做官,发现朝廷要灭义化都(今平远坝头等地)余姓一族,暗把余姓官谱全改为徐姓,救下整族,自己则在金汤围祠堂服毒自杀。平远乡民感其大义,每年8月初“法谦公太”生日都要举行隆重仪式纪念。仕途多凶险!平远姚氏立了祖训:“耕不废读,孝穆传家”。因而平远迁到四川的姚氏大族也多尊祖训,“无意仕宦”。
姚德胜富有好奇心、敢冒险、有宏图大愿。当时,马来西亚各邦英国殖民势力已稳,叶亚来(公元1837年—1885年)虽还挂着雪兰莪甲必丹头衔,但势力已大不如前。姚德胜敬佩叶亚来,也觉得自己要有所作为,为华人争气。他曾对人说,“这个地方领土权难恢复了,我们华侨只有占领地主权”(《诰授资政大夫峻修公家传》,朱浩怀:《平远县志续编资料》,1975年,第179页),谨尊祖训,一心想购买土地,发展实业。他虽只是工人,却处处留意矿业各部门工作与公司架构,还有锡矿精炼和外销等问题。后有朋友担保,由芙蓉转到怡保一个矿场担任工头。经过两年积蓄,改做小贩,再经营杂货生意,积累了一定资金。怡保是著名的锡蕴藏地,姚德胜对开矿有经念,底气足,便一边做生意,一边买矿山,雇工开采。一次,他居然开得了“锡米仓”,轰动了霹雳全邦。“一举成名天下知”,姚德胜发了。遇上“锡米仓”是运气,可运气往往光顾自强不息、有准备的人。
3、海外创业要思想超前、敢于接受新东西。“多财善贾”姚德胜利用资本主动及时购买矿地,“共达数千英亩”之多。他耗巨资购买新式机器,装设水管,引入离矿场10里外的河流,用水力开采,产量飞速增加。“岁产锡无算,一劳永逸,其利无穷”。仅水力装备就需50余万银元(《马来西亚史》,中国大百科丛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4页。“水力开采和砾石泵是从澳大利亚传入的萃取方法,而这些新技术也被中国矿工欣然接受”)。由于经营有方,又厚待华工,29岁的姚德胜成为声震海外的矿业大富“姚百万”。
二、利者义之和,创造双赢的华侨领袖
我们从姚德胜成功的经营之道中可以看出“和而不同、包容发展、合作共赢”的道理。“一带一路”不是走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老路。中国人不是去掠夺,也不是销售过剩产品。那绝对是不行的,也与我们的主流文化和时代文明相悖。“一带一路”的发展与繁荣应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区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1、姚德胜开的杂货店名叫“德和”,当铺等商号也叫“万和”,其正合“利者义之和”的道理。和而不同,多音阶多变化才能奏响美妙和谐大气的交响曲。“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易》说,“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其分之和”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各得其宜。“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姚德胜性格严毅,治家严肃,“私室俨若公庭”。事业发展时,统辖几十个机构,指挥数千员工(多时上万),他能综理细密,有条不紊,使上上下下心悦诚服,“人无敢一毫欺于私”。
2、姚德胜能虚心学习,喜欢结交朋友包括本土人。他做小贩卖豆腐馒头时,就常常深入乡村和当地土人交易,学会了一口马来土话,和马来族人混得挺熟。初到矿地,便能“交其贤豪,联合客族”。“任侠自喜”,见了知交就不惜一月辛勤劳作所得悉数宴请朋友。他开杂货店时显示出了经营头脑,什么货都能贱买贵卖却又能做到诚实不欺,生意蒸蒸日上,赚了不少钱。姚德胜小的时候在客家祠堂知道礼仪孝义,但书没怎么读,“惮为章句所苦”。但为企业发展,很注意进修,请了些名师补习,直到自己看报读书自如。他还把自己的半数子女送到英国留学。姚德胜贫苦出身,发财成名后,慷慨好客,从不吝啬。凡是到怡保游历的文人学士,不分国别,殷勤招待,座客常满。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黄遵宪与姚德胜一见如故,彼此尊敬。
3、姚德胜能知进退取舍,胆略气魄,豪迈一时,成为华侨领袖。1801年,傅上璋、黄文添、李采瑜就在槟城建立了第一个华侨会馆(槟城嘉应会馆)。此后新加坡、马来西亚先后建立了20多个华侨会馆。华侨的团结奋斗,使得19世纪60年代,华侨锡矿业在马来西亚半岛占据主要地位。华侨会党海山会和义兴会因利益纷争而发生内斗,终于卷入当地封建土侯(登古·古丁和马赫迪)的战争(《马来西亚史》,中国大百科丛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雪兰莪战争(公元1860年—1873年)和拿律战争(公元1862年—1873年)历时10多年,大量华侨工人被杀,华工从1862年的2.5万人锐减为1874年的4000人。1874年,英国开始把整个马来西亚直接置于他的殖民统治之下,混乱局面得到控制。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叶亚来等醒悟得迟了。英国殖民势力在马来西亚土侯和华侨会党各派内斗中渗透并逐步取得对当地统治权。在殖民统治下,华侨会党政治性影响逐渐被代表地缘(商会)、血缘(姓氏)、业缘(行业)等经济为主的社团所取代。1874年,夏杰儒建立了古晋嘉应五属同乡会。
政治稳定后,华商掀起新的投资热潮,大量华工涌进,华侨经营的锡矿业蓬勃发展起来。1878年,姚德胜到马来西亚,那时拿律地区有华侨经营的锡矿业80处,雇佣华工6843人,年产锡2748吨。姚德胜投资锡矿后,1880年他与林星南、吴星海、黄胜郎等4人创建日呖务嘉应会馆。1881年,拿律地区锡矿场增加到155处,华工8691人,产量增至4728吨;1883年产量又增至7445吨。近打地区锡蕴藏量丰富,鼓励投资,规定只要缴交100元的测量费和租金便可得到一块25英亩的矿地。姚德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聊很多有价值的矿地(霹雳州首府怡保近打河流域盛产锡米)。1895年,近打的锡矿开采面积达33407英亩,锡产量自1889年起超过那律,成为最大的锡矿区,1895年的产量占了霹雳总产量的80%。由于姚德胜等华侨实业家的努力,整个马来亚的锡产量飞速上升,由70年代的七八千吨到90年代的5万吨,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例从1874年的11.5%上升到1895年的54.8%,从1883年起一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锡生产国。其中产量的95%为华侨经营的锡矿所生产,1890年霹雳的28个主要锡矿投资者全是华人。1901年霹雳华侨人数达到115192人,占总人口45.2%(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162页)。霹雳州被称为“银光闪耀之州”,怡保被誉为“世界锡都”。姚德胜在期间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带领华侨们创造了世界奇迹,被称为“锡王”。
1900年,姚德胜与华侨李桐生、郑吉楼等建立怡宝霹雳嘉应会馆,姚德胜为会长(连任长达10年)。此后,姚德胜推动并捐资在雪兰莪(即今吉隆坡)、森美兰等地建立华侨会馆三十四间,创建霹雳中华总商会和霹雳矿务农商总会,对加深乡谊、团结互助和维护华侨权益发挥着极大作用,华侨达到空前的团结。为华侨子弟能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接受现代正规教育,各项事业后继有人,姚德胜在怡保创办了育才中学和明德小学,在新加坡开办了应新小学。青年叶剑英曾在明德学校做教员,并从明德小学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学堂。
4、姚德胜能让利,讲贡献,注意处理好同行各业的利益,也善于搞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做生意的人如果个个都追求自己和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多是大家无生意。姚德胜成为“姚百万”后,他与华侨富商郑贵、陆佑两人共同承包霹雳、森美兰等邦的酒税和典当税,历时达10余年(朱浩怀:《姚德胜传》,《晚庆集》,1984年印行,第163页)。他们成为殖民者和苏丹政府彼此妥协、对华人实行有效统治的代理人。
1892年,怡保晓罗街百余间店铺曾因火灾焚毁过半,又是旧式市场,范围狭小,市容卫生一概谈不上。政府规划新市,包括重建晓罗街数十间两层楼商店外,在近打河对岸新建一条1公里长1式2层楼的新街道。因新区地较偏避,无人敢接工程,姚德胜决定承担。当时霹雳人口稀少,物质条件不具备,这么大的工程,大家都为他担忧。姚德胜有气魄,有毅力,拿出数百万资金,到数十里、数百里外招集工人,购置材料。他亲自指挥监督,终于如期完工交付店铺300间。这就是有“锡城之春”美称的“姚德胜街”。晓罗街道则更名“姚德胜公市场”并铸像竖碑。英皇特赐姚德胜“和平爵士”称号。马来亚王以最高礼仪鸣礼炮19响迎见,市民发出“前无古人”感叹!此后,英国派驻霹雳的参政司负责人滑士特别倚重姚德胜,有事常找他商量。
图为马来西亚怡保德胜街。
三、有国才有家,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姚德胜对政治没有野心,但他思维敏锐清醒:创造再多的成就,自己也无非是土著、殖民当局以及华侨等各种势力搏弈的工具或棋子。姚德胜深深地感觉到只有祖国强大起来,华侨受人尊重,自己才真正有尊严。“华侨初以受所在政府之虐待,企有所保护,咸有祖国之念”。华侨们付出巨大牺牲,做出巨大贡献,却处于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清政府设置的领事也没有能真正改变状况。所以他们多数很愿意报效祖国,直至参加革命。
1、姚德胜以捐款救灾方式支持康有为维新变法。黄河在1877—1904年连续28年发生溃决。1893年,黄河北岸济阳桑家渡、北岸惠民小崔家等地漫堤决堤。姚德胜汇款以父亲姚日秀名誉捐棉衣1000套给灾民。姚日秀获“二品封职”。1896年,适逢家乡遇大灾,饿殍遍野。姚德胜尊父母命命救灾,捐银1360两,在平远15个乡建太平义仓备荒,储粮数千石。清政府以光绪皇帝名义给他“乐善好施”金匾,准建牌坊供后人景仰。1898年夏天,黄河水势再次猛涨,东明、历城、利津等县又决溢10余处。据山东籍京官陈秉和所述:“百姓当时溺毙者五万余人,至今饿毙者不计其数”。1898年6月至9月21日,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光绪帝进行了戊戌变法。为得到华侨支持,康有为、徐勤以募捐赈灾名义到马来西亚等地演说,表示可以为捐款者封官,“持翎顶虚衔三代诰封之官照” (《胡汉民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姚德胜慷慨拿出60000元巨资救灾,山东人民为姚德胜建了“恩公庙”。姚德胜获封“加四级正二品资政大夫和赏戴花翎”。
图为姚德胜捐资救灾碑记。
2、姚德胜鼎立支持孙中山进行辛亥革命。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东南亚支持辛亥革命的中心,孙中山到达9次多,有时住8个月之久。1910年11月,孙中山亲自主持槟城会议,计划在华侨中筹款13万元,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首先响应,捐了7万元,各地华侨踊跃响应,超额完成任务,使黄花岗起义得于发动。1911年8月,武昌起义准备,同盟会南洋支部汇了几千元;1911年11月,上海光复,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南洋华侨汇了5万元;广东恢复,新加坡等地华侨募捐25万元,送给广东革命政府。胡汉民在《自传》里所述,孙中山在南京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就职前,他急忙去上海找“广、肇、潮、嘉同乡,募集得军资七十余万”(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姚德胜总是带头认捐。武昌起义后,全国鼎沸,姚德胜在南洋“电汇巨饷接济”,有70000元之多。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特颁 “一等嘉禾勋章”表彰他。但是,陆佑也承包酒、档等税收,英国殖民当局颁给他勋位、绶章和官服,死时财产达七八千万,当革命派请他捐款时却一毛不拔。也有同盟会员赚了钱马上就说不革命了的。对比之下,姚德胜确实令人敬佩。
1895年,姚德胜为父亲祝寿首次回家。出发时身无分文,回来是腰缠万贯,面对盛况空前欢迎队伍感慨良多。甲午战争中国惨遭失败,《马关条约》把台湾等地割给日本。这对他刺激很大,感觉家乡建设才是最重要的使命,此后便在平远与怡保间来来往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英国是联军之首。姚德胜真不想再为英国殖民当局服务,他回平远为犯病父亲侍奉汤药,住了较长时间直到父亲去世。姚德胜购回最新式纺织机器,在羊子甸辟地1000多平方米建造厂房,吸收一大批工人参加生产,纺织品畅销粤赣南各县,这是客家地区开创性的壮举。1906年,姚德胜在高墩下、羊子甸、官田建新居3座,店铺20多间,购置田产200多亩。1912年(壬子),心系祖国的姚德胜决定将怡保产业等交次子姚葛朋经营后,回家乡定居。吩咐每年汇回70000元,计划从大柘乡开始做起,把平远建设成为现代都市,中国怡保。
“一带一路”不仅是与丝路沿线64个国家做买卖,而是跟致力于“一带一路”发展的全球所有国家。商场如战场,是爱国还是卖国往往一念之间。华侨实业家姚德胜深有感受:没有祖国强大作靠山,再有钱再有“地位”都只是模样傀儡。姚德胜热爱乡土,为桑梓谋事业,为国家分忧,他是真正的爱国豪杰。“使华侨尽如公者,中国富强可立而待矣!”
3、姚德胜在家乡兴办的学校成为梅州平远人走上革命的策源地。1905年,废科举,办新学。姚德胜受黄遵宪建议,捐10万元在高坎下建造芝兰小学,校舍全为新式两层楼房,内设有图书馆、运动场、花园、果园、膳堂和宿舍。这是当时平远设备最完善的一所完全小学(抗战时期广东省府办公地点主要设在这里)。图书馆定有中外报纸图书杂志,协助办校的有姚海珊和他的10多岁儿子姚万瑜,姚万瑜常把新书报带回家给姚雨平看。姚万瑜、姚雨平接受了新思想,后双双投身革命。1906 年1月,仁居平远县立中学筹办,姚德胜捐助5千元。姚雨平曾在该校任教员并发展了数百名同盟会员。
图为姚德胜(克明俊(峻)修)等捐修平远狮子岩碑部分。
1912年,姚德胜在大柘乡羊子甸建平远中学新校舍,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用去50000元。此外,姚德胜还捐资帮助兴办梅县东山中学、蕉岭中学、大柘乡景清、四湖小学并维持之。
家乡的各项建设迫在眉梢,姚德胜在家就“阅簿书”,出门则检查工程,习以为常。大家劝其休息,他就笑说“乐此不疲”。终于积劳成疾, 1915年1月8日去逝。同年10月,按姚德胜遗嘱捐出20000元置校产,经营所得作办学经费,并把与新校毗连的芝兰斋一幢捐给学校。同年11月,定每年九月十八日姚德胜诞辰日为立校纪念日。平远中学立校校训是“诚、爱、勤、勇”,这4个字也是姚德胜的人格写照。平远中学办学得法,教育有方,经费充足,聘请梅州一流师资,使得平远在民国时人才辈出。全国著名抗日烈士黄梅兴、姚子青、姚中英等都是平远中学学生。
习近平“一路一带”秉持的外交理念是“亲、诚、惠、容”。商业精英应发扬姚德胜的创业精神,同有志于“一带一路”构想的所有国家交朋友、做生意,把客家人创造的好东西和文化精品卖给他们,把他们的好东西买进来,好技术学到手,报效和建设好生我育我的美丽中国、梦想家园!
作者简介:
叶俊新,梅州市平远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