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90|回复: 2

寻根问祖之艰辛与思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3
  • 签到天数: 325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11-15 15: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3-11-15 15:26 编辑

                                    寻根问祖之艰辛与思考
                                 姚光彩
           我四川省蒲江县狮子树姚氏的老族谱(清光绪十七年编写)中记载:我族一世祖姚梧柳是在清朝顺治五年,从湖南长沙府攸县百感乡(应为“北江乡”, 乡名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下文中有说明)四十二都迁到四川的。我族的排行(字辈)是:柳以陈文容,洪正绍廷春,清光辉万国,世泽永昌隆。对入川前的历史,老族谱中沒有一点记载。
          为了解我族入川前的历史,使之与先祖衔接。2013113日我们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参加了‘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成立大会,114日上午到潮阳古埕祭拜潮汕姚氏始祖孚公墓,下午参观潮阳海内外“姚氏大宗祠”、 祭拜太始祖舜帝和历代列祖列宗。 115日乘大巴车到湖南宁远县,116日乘大巴车由两辆警车开路到九嶷山参加“癸巳年世姚会首届公祭舜帝大典” 后。我们参加会议和公祭活动的四川省蒲江县三位姚氏代表(姚光彩、姚辉智、姚万金),和重庆布巴南县代表姚文宝共四人于117日一早就从湖南省宁远县乘长途客车到郴州,又立即在郴州汽车总站乘班车到攸县,这时已是下午5点半钟,只得找旅馆住下。
           118日早上我们乘出租车赶到攸县县委院坝,得知攸县的“档案史志局”已搬迁到近十里外的“发展中心”, 我们又乘公交车到“发展中心”, 找到新建的“档案馆”, 我向档案馆的几位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姚万金向他们出示了我们的老族谱,该档案馆的几位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特别是一位名叫刘爱珍的女同志对我们的来访非常热情,但因他们刚搬到这里,档案资料还打着捆,还未拆封分类上柜架,我们需要查的资料一时还不能找到,就送了我们三部《攸县志》(攸县乾隆志、攸县志【18711949】、攸县志【19491985】),让我们拿回去慢慢查找。
           我们又乘公交车到攸县城关镇珍珠巷20号“攸县博物馆”( 攸县文物保护与管理所),该馆办公室的几位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给我们每个人泡上了一杯热荼, 当我向他们说明来意, 姚万金向他们展示了我们的老族谱后, 他们都感到为难. 其一认为这事不属他们所管, 其二他们都是三十岁左右的人, 对清代的事了解不多. 经我们一再请求他们,能否从文物保护(如墓碑, 寺庙等古迹) 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和资料时, 他们才找来一位在该馆工作多年, 了解攸县历史的老同志陈韶辉来, 陈韶辉同志看了我们老族谱中的记载后说: 你们修谱的人把“北江乡” 写成“ 百感乡” 了. 攸县在明末清初时只有东江乡, 北江乡, 擢秀乡, 清阳乡, 永平乡五个乡(直到民国初年才废止五个乡的建制), 根本没有“ 百感乡”. 这是因为湖南攸县人把“江” 和“感” 都读成“港” 的音, 所以你们就把“北江乡” 听成“百感乡”, 一直误传下来并记载到族谱中了 。当时“北江乡” 所管菃围宽, 辖谷都、天都、献都、华都四个都. 你们族谱上记载的四十二都是有的, 当时攸县有五个乡共五十二个都,(都” 又呌“里”), 我的家在四十六都, 与你们的祖先住地相隔两个都. 原四十二都包括现在的皇图岭(原叫天都), 高枧(原叫华都), 市上坪(原叫献都). 当我们问他原北市镇的姚家坪时, 陈韶辉同志说: 姚家坪这个地名还保留着, 但沒有原姚姓人家了, 前几年从外地迁了两户姚姓人家住在那里, 这两户人绝对与你们沒有关係, 你们应在皇图岭, 市上坪, 高枧这一带调查, 重点查皇图岭, 并画了一张调查路线示意图给我们. 有了陈韶辉同志的指点, 我们寻根问祖有了基本的目标和范围.
           这时才十点过钟, 我们到旅馆取出行李, 乘一出租车直达市上坪(车费120), 在一旅馆放下行李已是12点过, 老板娘叫我们快出去找饭馆吃午饭, 不然过一会儿饭馆里就没饭了(因为来这里的人较少, 饭馆准备的饭莱不多). 我们在这个小场镇唯一的一家小饭馆内吃饭时, 这家饭馆内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大爷, 我们向他打听附近有无姚姓人家时, 他说: 没有. 这位大爷又出去问了几个年纪较大的老年人, 都说附近没有姓姚的. 当我们要求到乡政府去调查时, 他说: 市上坪和高枧都合并到皇图岭镇了, 要查只有到皇图岭镇去查. 吃完午饭, 感谢了这位热心的老大爷, 到旅馆取出行李, 本来每个标准间每晚50, 我们虽设住宿, 但也寄放行李近二小时, 我们要給老板的钱, 可老板娘分文不要, 我们只得感谢再感谢. 辞别了这位好心的老板娘, 到乡村小车站乘一面包车到皇图岭镇去了.
          到了皇图岭镇,我们找个旅馆把行李放下后,立即到了皇图岭镇政府,当我们向镇办公室的几位同志说明来意,展示了我们的老族谱后,一位姓江的女同志积极帮我们找了解情况的人来与我们交谈,又打电话找一位镇政府退休的老干部姚阳照,姚阳照回电叫我们等一下,他赶车来接我们,当时我们非常兴奋,感到寻根有望了。但过了十多分钟后,他来电说:因离政府较远,自已又没有车,所以不来了。这犹如给我们泼上了一瓢冷水。不过那位姓江的女同志还继续在给我们找线索,最后查询到离镇政府不远处有一家姓姚的人家,经她指点,我们找到住在正街上80多岁的姚楚亷老人,其弟姚楚国、姚振贻。这位老人讲:他们一家是在100多年前从株州淥口迁到皇图岭的,不是本地姚姓,族谱早已烧掉,只知道楚字辈上一代是武字辈。这有点与巴南姚文宝要寻的祖宗有点相近(姚文宝的祖辈中有楚和武字辈,因不知祖先是哪里人,所以才跟我们一路寻根问祖)。显然这家姚姓与我族没有关联。镇政府提供不出更多的姚姓人家给我们调查了。有困难找民警!我们只得到皇图岭镇派出所,请派出所帮我们查找姓姚的人,但民警同志说:要在电脑上输入娃名才能查询,沒有姓名怎么查?在我们再三请求下,操作电脑的民警只得随便输入些名字查出两个姓姚的年青人,我们到街上去问,得知这两个人都到深圳打工去了,这时天已黒了。看到街上有一家“高枧饭馆”, 我们就进去吃晚饭,因这饭馆老板是高枧人,我们就向他打听高枧有没有姓姚的人?老板拿出一本电信局编的2013年电话号码百事通的电话本,上面印制了高枧各村各户的电话号码,我们查完这本电话本只有两个姓姚的,其中-个是笔增村的姚青松,回旅馆后,打电话联系姚青松但他不愿接见我们。看来在皇图岭的场镇上寻祖已是无望了,我们决定到乡下去寻找。
           第二天早上,为了抓紧时间,我们未吃早饭,姚文宝去找街上的姚楚亷了解情况,姚万金买了几个蛋羔和我一道花200元包了一辆面包车到乡下去调查,这位开车的师傅是笔增村人,所以我们先到上场口附近的笔增村,在司机的帮助下找到姚冬前,正好此人是姚青松的叔父,姚冬前说,他们是在80多年前从醴陵迁来的。显然他们一家也不是我们要寻找的亲人。师傅立即调转汽车,向高枧方向开去,途经瑤前(小地名)时,向路旁一位行人打听周围有无姓姚人家,对方回答:没有,只有两位从别处嫁到这里的妇女。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沿途都是开车的师傅见到人就询问附近有无姓姚的人。还把车开到人家房屋的院坝或大门口进行询问,均没有姓姚的人家。行车约二十里时,碰到一骑摩托车的中年人,他说附近有两家姓姚的。并在前带路,翻过一小丘就把我们带到高枧的白日坳姚建康的家,家中只有一妇女在家干活,她说:她们家没有族谱但有牌位,牌位在后面嫂嫂家。她立即带我们走过一个山冲就来到她嫂嫂家,这家主人吀叫姚建中。只见堂屋的神龛上供奉一牌位,正中写着:
    本宗姚氏吴兴堂上历代高曾祖考伯叔兄弟男女等    神主位
    两边分别写有:
    十八代显考姚公字雅善行十三爷老大人         
                 母卢氏   十三娘  孺               之主
    十九世显考姚公字见邦行二爷老大人
                    谭氏  二娘  孺                  之主
    二十世祖考姚公武美行一爷老大人
            妣  母刘氏  一娘  孺                    神位
                  杨
    二十一世祖考姚公富美行一爷老人
              妣  母罗氏  一娘                       神位
    二十二世显考姚公石生老大人
              妣  母                                之神位
    二十二代祖考姚公正良老大人                       之主
    可见这两家姚姓是“吴兴堂” 姚,从十八代到二十二代的关系是:雅善—见邦—武美—富美—建中、建康(又名;石生)、正良。他们也不是我们要寻找的人。
           在回皇图岭的路边有一新建的寺庙,我们进去看到两道墙上刻写满了捐资人名单,查看只有两位姓姚的人(其中一位叫姚启良),在庙中向几个人打听这两位姓姚的人是哪个村的?都说不知到。由此看来,不要说寻我们的祖宗的亲人,就连寻找姓姚的人都有一定的困难。我与姚万金两人从早晨到现在毎人只吃过两个小蛋羔,而此时也快到中午了。我们只得回到皇图岭镇的旅馆,结束了这次寻根问祖的旅途。
            攸县现有30个乡镇,共504个村,17个居民委员会,7011个村民小组和居民组。全县总靣积2664.07平方公里,总人口678721人,姚姓人口在100——500人之间(1985年的数字)。据《攸县志》(1949——1985)记载:湖南攸县人口变化如下:
    明末                         8262户,共23110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仅存4367户,共11993
    康熙——乾隆年间,实行“增丁不增税” 和“摊丁入地” 政策,鼓励人口增长。加上广东、福建移民迁入到
    同治十年(1871年)         有47302户,共226702
           从明末到清顺治十六年,约三十年攸县人口从户数到人数都减少近一半,原因是灾荒和战争。我族一世祖姚梧柳带上以富、以贵两个儿子是在顺治五年迁入四川的,这个时候正是攸县人口减少最多的时期,并且人口的减少还在继续,我族的老族谱中记载姚俸柳未入川仍留在原籍。试想姚俸柳在其兄姚梧柳入川以后到同治初年的二百年间人口还在减少,他与他的后代是否还能留在原籍?
           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资料,攸县总人口678721人,而姓姚的不足500人。全县有504个村,平均每村还达不到一个姓姚的人,再加上全县沒有姚姓聚居之地,居住很分散,要一家一家的调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再则,经过三百多年的变迁,特别是反右、大跃进、公社化、文革等运动,很多人家都沒有族谱,年青人又不了解本族的历史和排行(字辈),还有个别的人不理解不愿配合甚至不支持,所以到攸县寻根问祖是件困难的行动。
           虽然这次寻根问祖沒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我们不远千里寻亲问祖的行动得到攸县有关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不少村民、特别是开车带我们下乡师傅全力帮助,使我们感受到了我祖故乡人的亲情!我们的行动也受到广大行政干部和村民的赞扬!我们的寻根问祖之举定将在攸县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次寻根问祖还有一个重大的收获:纠正了老族谱中把“北江乡” 误 记为“百感乡” 的错误 。我族一世祖姚梧柳应该是从湖南省攸县北江乡四十二都迁入川的。
                                  20131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11 10:56
  •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3-11-15 15: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彩宗亲辛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定能早日寻到祖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5-2-13 23: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用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4-2 03:37 , Processed in 0.1087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