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奠中书法研究 赵悦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5月19日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目录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IV 引言................................................................................1 研究综述........................................................................1 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1 研究方法.........................................................................2 第一章姚奠中的生平考述.............................................3 一、家教良好的童蒙时期............................................3 二、名师门下的青年时期.............................................4 三、修己治人的中晚期.................................................6 第二章姚奠中的书法艺术............................................8 一、学者书法.................................................................8 二、含蕴深厚的篆书....................................................9 三、质厚端庄的隶书...................................................12 四、骨力清劲的行草书................................................15 第三章姚奠中的书学思想............................................18 一、人品论...................................................................18 (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18 (二)书需骨气............................................................19 二、学养论...................................................................21 (一)贵在读书............................................................21 (二)书以载道...........................................................23 三、诗书结合的文化观................................................25 四、用世为归的书法应用观........................................26 五、学科融合的书法发展观........................................28 第四章姚奠中书法对后世的影响................................29 一、姚奠中书法在当下书坛的地位和价值................29 二、姚奠中书法对当下书坛的启示...........................30 结语..............................................................................32 参考文献........................................................................33 个人简历.......................................................................35 中文摘要 能成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之标本的省份在中国并不多见,而山西就是这样一个省份。在三晋文化浸润下,书法散发着悠久历史的韵味和文化艺术气息。山西书坛涌现出许多扬名四海的书法大家,如傅山、薛稷、卫俊秀、姚奠中等。 当代书者研究书法史,往往只顾及古人书家,我们也应对学者书法给予重视。学者不仅有精湛的书法技艺,他们的学识积淀更是值得书学后辈借鉴和学习。姚奠中(1913—2013)是中国当代书坛一代鸿儒,典型的学者型书家。他是一代大家章太炎的弟子,受章先生的影响,他攻读诸子,熟读经典。其学问之深厚,书法艺术以及书法教育事业被后人所称赞。姚奠中对书法的认识,不仅重在探讨其艺术性,更重在凸显其学书品格。关于研究姚奠中先生的文章并不是很多,硕士、博士论文还没有专题研究,所以姚奠中书法研究这一议题有一定的研究性。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查阅有关姚奠中的著作、讲习文集、诗词、访谈节目等,将从四个章节来研究姚奠中的书法,另有引言及结语。第一章是对姚奠中其人的概述。将其人生历程分为童蒙期、青年期、中晚年期三个时期。第二章介绍姚奠中的书法艺术风格特点,探讨其篆隶与行书,并试图对作品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姚奠中的书学思想。总结为人品论,学养论,诗与书相结合,书法实用性以及书法要与其他学科对话五个方向。第四章是通过对姚奠中书法艺术的全面研究来看他对后世书法的价值与启示。 衡量一个人的书法价值,并不是只看其艺术因素,而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道德操守、修养学问、天资功力等等都决定了书法的高度。古今人论艺,皆是如此。总览姚奠中这一生,肩负学者、名师、诗人、书家等多种身份。他将学术造诣、品性德行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学者书风扑面而来。他以读书治人为先务,虽把书法视为闲暇余艺,但从他的书学思想中,完全可以领悟到真正意义上称之为书家的要素。 本文全面剖析姚奠中的学术思想和书法艺术,这有助于推动当代书法的良好发展。学者气派,一片赤心。姚奠中一直肩负对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这令我们醍醐灌顶,作为中国人应始终守护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姚奠中,学者书法,人品,学养, 引言 研究综述 目前搜集整理关于姚奠中的文献主要包括这几类: 第一类是对姚奠中书法的研究书籍:刘锁祥《学人书家姚奠中》。该书是作者平时向姚奠中先生所学、所记、所得点滴之体会。以年表的形式展现了姚奠中人生经历,诗书画印活动,以及文学成就,还有先生的诗书情境。可以说是研究姚奠中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借此基础上对书学思想试做更加广泛全面的分析和概括。 第二类是对姚奠中学术思想和书法技法的期刊:解小青《吐纳珠玉,卷舒风云——姚奠中的学识与书艺》、王岳川《姚奠中学者书法之大境界》、刘毓庆《姚奠中先生的学术与人生》、姚国瑾《姚奠中先生学术与书法》,这四篇文章都大致简述了姚奠中的思想,对姚奠中书法有独到的见解,本文想在借此学习的基础上,对姚奠中的书学思想做更进一步的延伸和解读。 第三类是出版的姚奠中相关的书法作品集:《姚奠中书艺》、《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姚奠中捐赠书画作品集》。本文主要参照这三本书对姚奠中书法风格进行品读。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将他的学术思想做出系统性的总结,也未对他书法艺术风格特色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所以对姚奠中的书法研究还有深入的可能性,本文尝试总结以上研究成果,来全面的分析姚奠中的书法。主要借助分析其书学思想对学书的启示。反思当下书法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书法健康的发展。 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书者研究书家,往往只顾及古人书家。我们也应当对学者书法给予重视。学者不仅有广博的学识,他们的书法技艺也令人折服。也许是受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诸多学者往往把书法视为余事,如谢无量、王蘧常、游寿等人。视书法为余艺,并不代表其无所成就。学者书法同样值得后辈学习。基于这一点,我选择有学者身份的姚奠中先生作为本论文的主体。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也是当代少见的博学鸿儒。林鹏、张颔、姚奠中被称之为“晋阳三老”,对前两位书家的学书思想研究都有系统的总结阐述,而研究姚奠中思想的归纳梳理却寥寥无几。且姚奠中先生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可谓,学识超迈、书艺精深、人品高洁、德高寿长。 研究姚奠中书法对当下书法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姚奠中书学思想主要在于“学”,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将所学融入书法创作的内涵,综合提高书法作品的表现力。相对于当下加强技法训练的主流思想,另辟蹊径提供了新颖且简实的方法,完善了书学思想的种类。姚奠中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研究来涵养自己的书法,这对于当下的书者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当代书法人文精神缺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而品行与学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万应灵丹。作为书者,不仅需要绝妙超群的书法技法,更需要有强大的文化修养做支撑。姚奠中先生人品端正,性情温和。学问贯通文、史、哲等各领域,均有建树,为一代大家。他的书法成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对姚奠中书学思想的研究、对其书法精神和人格品德的传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学书青年的书法创作、书法研究和艺术观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教化作用。选择姚奠中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为研究山西书法名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素材,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山西书法的理论体系。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姚奠中书法的研究,结合相关文献材料进行解读,试图清晰准确地将姚奠中先生的书学思想和书法艺术展现出来,解读姚奠中书法带来的现实意义。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归纳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三种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有关姚奠中书法研究方面的书籍、图片等资料的收集、阅读和观看,找出与姚奠中书法相关的材料,然后进行筛选,从而得出相应的认识。 归纳研究法:搜集与姚奠中书法相关的理论书籍、作品集、论文,及相关的期刊、访谈节目等,并对搜集到的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实地考察法:去姚奠中艺术馆,看其书画真迹。 第一章姚奠中的生平考述 一、家教良好的童蒙时期 1913年5月21日(农历癸丑年四月十六)姚奠中出生于山西省稷山县的一个耕读人家。出生时,伯父还在河南候补,写信来家,代取名为豫泰,字奠中,因河南简称豫,亦称中州故也。别署丁中,樗庐。樗是椿树的意思。姚奠中一直钻研庄周文学,而“樗”也出自其内,在《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中,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而“樗”作为一种木材,树干表面多是一些无用之物,不能被直接加工,树枝也较为曲卷,亦无用,因此就如巧匠鲁班也无法化腐朽为神奇。对于“樗”,庄子评价其虽无大用,仍有存在价值,即无用之大用。对其进行无功利性的审美观照,只是很逍遥。由这个别号可以看出姚先生心胸豁达,淡泊名利的心态。 纵观姚奠中一生的书法与为人,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其奠定了学书与做人的坚实基础。父亲姚慎行,青年时曾在兰州学习经商之道。后来由于家庭原因,遂回乡务农,是一名有着社会学识的农民。母亲在其幼年时期就已辞世。大伯姚慎修是除父亲外的另一名引路人,在清朝时曾考取秀才,在当时是少有的知识分子。曾考取典史,任“息讼会”会长,在当地的私塾以及后来小学任职教书数十年。小叔姚慎德和其父一样,也是经商之后回乡务工。在姚奠中先生的回忆中,父亲将做人的基本道理牢牢地灌输给他,吃苦耐劳、严谨善思、遇事讲理等这些对其之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而大伯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学识方面。在这样的家庭中,耕读文化与传统学习共存。 相较同龄人,姚奠中自幼便刻苦好学,坚持务实。七岁时,随伯父到村学堂上学。时值五四新潮,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学堂而言,最具鲜明特色的便是旧的《国文》读本被改为《国语》读本,书中文言文部分大比例缩减,白话文的篇幅大大增加。对于记性好,悟性强的姚奠中而言,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在其专读下只用了两年时间,而正常的学习周期则需要四年。遂在伯父的指导下,姚奠中在课堂时间之外兼读严格的私塾教育。正是由于通过私塾教育接触到了传统文学,内容里大量的字画使得姚奠中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伯父和父亲细致的教导下,便拿起了毛笔。每日必须临字,大小楷同时并进。其中临赵孟頫的字帖写得很像,写完后每每都会拿给伯父和父亲批注。 初小阶段,便可以背诵《四书》、《左传句解》和部分《诗经》。在此阶段有两位老师对他影响很大。一位是焦卓然,另一位是李荐公。在姚先生的《讲习文集》中对两位老师是这样描述的:“焦老师教国文,和一般教师不同之处,是他不在于对课文讲得透,对作文批得细,而更在于课外的指导。他博学多闻,散文骈文都写得好,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是河东一带的名家。我每次到他房内求教,他常拿他的新作给我看,令我抄,看不懂的地方,随时讲解。”1正是因为焦老师的悉心传授,使得姚先生的学习之路更加坚实。“李老师讲历史,既不是宣读课本,也不是演绎课文,而是直接取材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他把几千年历史,概括绎出一件件事件和问题,进行评述式的讲解。”2李老师虽然教历史,也算得上是姚奠中书法启蒙老师,他经常采买一些名家书画集和碑帖以供学生开阔眼界,使姚先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继续进行书法练习。 由于那个年代国家规定,同等学力并不能被大学所录取。所以姚奠中即使初中毕业之后就通过了省立教育学院的考试,在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还是被学院通知休学。年底插入一所高中,补读高中文凭。乔鹤仙、樊杰三先生对他影响最大。在其高中时期的最后,由于参与了当时的学生运动,还作为运动的领头人之一,在游行中被捕入狱,在出狱后被勒令驱逐返回家乡。把书法作为文人余事、君子之艺缘于在高中时期,有两位老师分别为姚奠中指明两条道路,一条为学术之路,另一条为艺术之途。深思熟虑之后,姚奠中最终选择研究学问。即使艺术作为余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书法成果。 1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五卷[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474. 2姚奠中.姚奠中讲习文集:第五卷[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1479. 二、名师门下的青年时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值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九一八”事件之后华北地区也进入了抗日前沿,此时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已经到达了高潮。虽为弱冠之年的姚奠中也毅然加入到了全民抗日的运动中。 1934年,军阀阎锡山开始对其属地境内的共产党进行大清洗。与此同时,在这样矛盾激烈冲突的时刻,一次学生运动中,血气方刚的姚奠中冲在了队伍最前方,最后被前来镇压的官兵刺伤。随后与参加运动的百余名师生一同被卡车押往太原警备司令部,关押长达半年时间,期间随行押解的师生都陆续被释放,最后只剩姚奠中先生一人。最终结果是被故意安加罪名,要求回到运城,并被当地监管,不许进入太原。 1935年,在樊杰三先生的帮助下,经人写推荐信,姚奠中通过考试,考入了无锡国专,也就是现在苏州大学的前身,最初由唐文治先生创办。当时无锡国专不乏一些有名望的老师,其中名家学者钱仲联先生与姚奠中关系甚好,二人亦师亦友。同年,苏州设立了“章氏国学讲习班”,是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亲自创办讲学,姚奠中把想去求学的想法告诉了钱仲联,钱先生找到了金松芩作为举荐人,让其以章太炎先生好友的名义举荐自己的学生姚奠中。离开“无锡国专”之后,姚奠中前往苏州开始新的求学生涯,成为了章太炎先生最后一届七名研究生中最年轻的学生。 自此姚奠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身为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在国学讲习班的日常授课中,除了章先生,像王小徐、汪东、孙世扬等著名学者都会来分享传授各自的学习心得。而章太炎在授课前,会特别将所授知识先进行细化分类,之后按照经、史、文字这三大类专题授道,每个模块都有独到见解,例如讲文字会先系统讲解部首,而讲《书经》时只讲问题。对章太炎的教学有了全面认识之后,姚奠中对章先生的教学方式深表赞同,其自身也深受影响。他在学术方面广博而精深,发表的文章也得到了章先生的认可与称赞。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章先生曾在担任各大报纸主编时多次发表革命文章,这种革命热情也深深感染到了姚奠中。章先生门下桃李芬芳,姚奠中如同门师兄鲁迅先生一样,在文化和革命方面都继续传承着章式思想。 章先生在临终前患有鼻癌,但依然坚持上课,他坚持要将国学讲习会继续开办下去,这也是他最后的心愿。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时,章氏国学讲习会不得已停止教学,老师和学生回到社会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章师母汤国梨带着先生的嘱托找到姚奠中,让他去预备班代课,负责教授文学史。这是姚奠中第一次以讲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在章师母不断鼓励下,从此开始了教学生涯,在国学会原有讲义的基础进行增改,编写了《中国文学史》。在姚奠中眼中,汤国梨师母是一位优秀的当代女性,并非普通家庭主妇,是章氏国学讲学会传承和发展道路上的助力。章太炎所焕发出的光彩,对姚奠中精神品格,学术修养影响之大,使他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丰硕的成果。 1938年祖国的河山被一步步践踏,中国舞台正在上演一幕壮烈的历史剧。和姚奠中同为章太炎先生最后一届七名研究生的柏逸荪已经成为一名抗日分子,带着有相同愿望的年轻人,积极的参加到了抗日卫国的战斗中。姚奠中投笔从戎,满腔热血投身到游击队,并起草了“结盟誓词”。他决定走教育这条路来为当时的中国贡献一份力,为了更好的传承老师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文化,实现章先生的遗愿,其开立了“菿汉国学讲习班”。“菿汉”既是章先生的笔名,也有着振新中华的寓意,通过讲习班来实现教育救国。也看得出姚奠中对章太炎老师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讲习班也是姚奠中先生开始教育之路的起始点,创立时其将自身的做人道理融入教条当中,用以鞭策老师和学生。教条内容是:“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3这与章太炎先生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但烽鼓不息,国学讲习班不得不解散。此后战争频仍,姚奠中奔走在安徽、川渝地区、云贵地区的当地学校进行传道授课,主要讲国学历史,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传统书籍,还涉猎诗词字艺等多方面知识。授课范围之广并非因为泛爱,更多是出于教学之需。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国学的魅力,他学习章太炎的教学方法,将自己所学到知识融汇到课件讲义当中,让课堂生动深刻,《庄子通义》和《中国文学史》就作为讲义多次印行。由于战争原因,发表研究成果的条件有限,姚奠中依旧坚持在《师道》、《东南日报》、《云南日报》等报纸期刊上投稿自己的研究所得。在其发表《论治诸子》中批判了“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理论,并提出研究诸子学说应有的方法,一贯传承了其师章太炎先生强调传统价值的思想。 在十四年抗日战争和四年解放战争期间,姚奠中身为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依然无时无刻关心国家变化。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其所任教的学校都有发生学潮事件,而姚先生总是和学生一起站在正义的红旗下,反对国民政府的压制。因此备受国民党打击,不得已在九年时间内不停辗转七所学校,最严重时曾被学校直接封杀,数月不得被聘用。但即使颠沛流离,少有宁日,只要有机会仍旧为正义发声。而立之年的姚奠中,与其恩师章太炎先生的经历相像。章先生在这个年龄参加维新运动后,未能得志,后又被政府逮捕入狱,出狱后加入到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经过章太炎先生的传道,姚奠中在面对历史抉择时毅然选择了与恩师相同的道路,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修己治人的中晚期 姚奠中先生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山西,直至退休一直在山西大学授课,从1951年至1996年共计教书45年,辅导学生不计其数。我们以此作为姚奠中进入中年的分界线。这段时期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姚奠中热切地盼望在新时代有崭新的开始。他情绪高涨,满心欢喜,写了不少歌颂新时代的诗歌。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正在经历着黑暗的内部肃反运动,姚奠中先生由于被人陷害,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隔离审讯,并且辞去了学校中的一切职务,最终因为无法提供有罪证明,结束审讯得以释放。到了1957年,“九三学社”成立山西师院支社,姚奠中被推选为副主委,向党委汇报了“九三”鸣放情况,受到表扬。不料这次汇报材料被错划为“右派”,因此受处分,遭到冷眼看待。降薪降职,工作量增加。时隔四年,才摘掉右派帽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姚奠中先生被误认定是“反革命”代表,再一次被进行批斗,并且被发配劳动,两年之后,虽然已经经历了一次批斗,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姚先生又被进行了二次批斗,这次被关入了“牛棚”。即使遇到这么多磨难,姚奠中依然还有乐观的心态。在被关进牛棚的时间里,姚奠中先生依然坚持创作,借着同门师兄鲁迅先生怀念好友的诗句“纵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表达了当时被连续迫害依然不忘其志,接着写出了“无端闭户听风雨,寥廓江天入梦思”,表示对当下的恶劣环境并无动于衷,坚守内心的一片宁静之地。 直到1978年逐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后,姚奠中的身份才渐渐被人认可。在经历前半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其重心更多的放在学术、教育和社会活动上。在学术方面,姚奠中陆续发表了之前因故未发的文章,其中有纪念柳宗元诞辰一一九〇周年的《柳宗元文论》,对柳宗元提出了新见解。主编的《唐宋绝句选注析》和《词谱范词注析》也是出版印刷数十万册,更突出的是,姚先生将之前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编制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是一本中国古今工具书大辞典,为后人学习古今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教育方面,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改革开放之后招收了18名研究生,皆已成为社会骨干力量。并且针对学校评选职称过程中论资排辈的情况,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要打破现状,帮助年轻人才崭露头角。在社会活动方面,姚先生是九三学社在山西省内发展的第一批社员,曾任九三学社山西省第四届委员会主席。在任主席期间,正式成立了九三学社山西省工作委员会,为山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作为教育界代表,在全国政协第六、七委员会中连续两届积极建言献策。在山西省内的各家协会也曾担任要职,如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姚奠中是个乐观积极的学者,一生遇到如此多的坎坷,依然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始终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一直秉承修己治人的教学理念,教书六十余年,桃李天下满园香。2013年底,姚奠中先生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101岁。在这漫长岁月中,姚先生曾多次被名家授予很高的评价。当代红学泰斗周汝昌评价“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益通”的通儒。同为红学研究者的冯其庸评价其在百岁生涯中博览群书学无止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优秀学者。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评价其是当代学者典范,无论从学识还是书艺亦或是人品都无可挑剔!人们的评价无外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一致认为姚奠中先生是中国文化正统的保护及继承者。 3姚奠中.百岁溯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