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皖新闻
姚翁望(1910-1993),字安国,安徽桐城人,麻溪姚氏第二十一世孙。他先后在安徽省文 献委员会、皖南人民文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工作,文博副研究馆员,安徽省著名书画鉴定专家。 对于姚翁望先生的生平,可总结为“桐城派文化世家走出的文博学者”。
文化世家
据桐城麻溪姚氏家谱记载:元代至元年间,姚氏先祖来安庆为官,悦桐城山水,而迁居于此。此后,姚氏家族在桐城麻溪河边繁衍生息,世称“麻溪姚氏”。麻溪姚氏耕读传家,经过六百年、二十代人的努力,这个家族成为显赫的科举望族、文学世家。据统计,明清两代,麻溪姚氏共培养出了21位进士、35位举人,这个数字着实了不起,很多地方全县几百年都未出过这么多进士。
1953年国庆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芜湖分处国画展览工作同志合影(前排右一为姚翁望先生,前排左二为馆长李则纲先生)。
众所周知,桐城文章甲天下,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而在桐城文派谱系中,麻溪姚氏是最重要的家族,是《桐城文学渊源考》中收录桐城派作家最多的一个家族,包括姚范、姚鼐、姚景衡、姚柬之、姚元之、姚莹、姚濬昌、姚永朴、姚永概等14人,六代传承,堪称桐城文学世家。
姚翁望就是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姚永概之子,而他的祖父是姚濬昌,曾祖父是著名的抗英保台名臣姚莹。姚翁望出生于清宣统二年农历七月十三(1910年8月17日),当时其父姚永概已45岁。姚永概在《慎宜轩日记》中曾记录得子后的心情:“焚香于庙及裴仙、灶神。追念先君望之久矣,今幸得偿,乃不及见,为之怆然。”可知,姚濬昌一直希望姚永概有一子嗣,当姚永概四十五岁终得一子时,其父已不在世,所以取名“翁望”,意为“先翁之望”。
姚翁望出生在桐城,不久其父姚永概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幼年时期,姚翁望在京城读书。在旧学与新学共同影响下,他既承继了桐城古文之家学,诗词、古文信手拈来;又接受了西方哲学、美学等思想的熏陶,这为其后来成为新式学人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诸多学科中,姚翁望最喜爱美术,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黄宾虹等大师。在校期间,绘画与诗文兼优,1935年以国画系山水组第二名的成绩毕业。
颠沛流离
姚翁望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回到家乡桐城。两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领着全家五口人逃到桐城、潜山交界地带的山区,后在黄家铺开小店,勉强维系一家人的生计。
抗战胜利前夕,姚翁望返回桐城县城,清理在战争中毁坏的房屋,经过修补,一家人重新迁回桐城祖宅居住。此后,姚翁望就职于桐城县三育中学和孟侠小学,担任语文教师、美术教师,其间创作古代圣贤和名人画像十余幅,颇受师生们的赞誉。
方守敦赠姚翁望行书七言联,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抗战胜利后不久,姚翁望受同乡李则纲之邀,前往合肥,入职安徽省文献委员会,担任地方文献编写工作。并在《安徽文献》期刊上,先后发表《桐城文物考序目》(1946 年)、《桐城书画家略录》(1948 年)、《读浮山志拟议》(1948年)等。
在安徽省文献委员会工作期间,姚翁望写成《桐城文物考》一书。如今,该书手稿收藏在其后人家中,笔者曾有幸得见。手稿是用当时安徽省文献委员会的红格稿纸誊写,每页纸的左侧都有“安徽省文献委员会稿纸”字样。全书约四十万字,内分十卷:卷一至卷四为“书籍”,介绍先贤著述、孤稿流传、评点校勘;卷五为“金石”,包括碑记印章、先贤手泽、珍藏拓片;卷六为“书画”,介绍先贤墨迹、翰墨渊源、珍藏名迹;卷七至卷八为名人传略;卷九至卷十为“附考”,包括名胜考、园林考、风俗考、藏书考、藏版考、无著述作家考、现代作家考。内容相当丰富,保留了不少罕见文献史料,是研究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著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化私为公
1948 年下半年,安徽省文献委员会迁到芜湖,1949 年 5 月芜湖解放。1950 年 8 月,皖南行署决定在原安徽省文献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皖南人民文物馆。
不久,姚翁望参加了皖南人民文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他与同事刘序功等一起赴皖南的宣城、绩溪、歙县、休宁、屯溪、黟县、祁门等地征集文献、文物。姚翁望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其时棘手的问题是:一般工农干部尚不理解文物资料的重要性。又因过左思潮的影响,认为这些文物,全是封建残余。有些地方出现破坏、烧毁图书文物的严重情况。”于是,姚翁望与同事们赶赴各地,宣传国家对文物的政策,征集、抢救了大批文物。他们逐县接收清理,打包装箱,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运回图书约二十万册、其他各类文物十余万件。
1952 年,皖南、皖北行署撤销,合并为安徽省。次年,皖南人民文物馆、皖北文物管理会、皖南科学馆、皖北科学馆合并成立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不久,皖南人民文物馆的文物全部运至合肥,姚翁望先生当年从宣城、徽州抢救征集的那批文物成为安徽省博物馆的重要收藏,其中一部分图书还于1977年拨交给安徽省图书馆,成为该馆的重要藏品。
1956年,安徽省博物馆展陈大楼竣工,成为当时国内省级博物馆中的标杆,业内称作“四大样板馆”之一。姚翁望最初在社建部工作,并开展民俗文物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物、文献的征集,为完善安徽省博物馆初期的藏品体系做出过重要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姚翁望出身于文化世家,家中收藏的先辈墨迹及友朋投赠的书画作品皆极为珍贵。在入职安徽省博物馆后,姚翁望主动将家中旧藏书画、文物捐献出来,其中包括《桐城姚石甫先生扬州谈艺图卷》《姚石甫先生师友书札册》《桐城姚氏旧藏清季名人书札册》《林纾浮山听泉图卷》等,均被鉴定为一、二级文物。姚翁望先生这种化私为公的举动,体现了新中国文博工作者的胸襟与风范。
人文情怀
1957年,安徽省博物馆开展第一次文物、图书清点整理工作。因为姚翁望对文物藏品最为了解,馆领导将他调入书画库工作,整理、鉴定、保管馆藏书画。
由于馆藏书画数量巨大,而且当年从各地抢救打包运回时间仓促,所以整理工作相当繁重。姚翁望花了十年时间,对馆藏书画进行了分类排架,登记造册,填写藏品卡、人名卡,标注存放位置,并将2000余件破损或霉污严重的书画,分批交由馆内专业修复人员进行装裱。最终使馆藏书画得到妥善保管,并摸索出一套便捷的藏品管理方法。
在此期间,安徽省博物馆常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的书画专家如刘九庵、张珩、唐云等鉴定馆藏书画。姚翁望参与了每次的书画鉴定工作,在学习和听取各位专家意见的同时,他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安徽馆藏书画的鉴定、研究工作得以不断深入。
最终,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与努力,姚翁望撰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安徽画家汇编》。全书共二十余万字,于1979年由安徽省博物馆内部刊印,书内扉页有赖少其题写的书名。笔者曾在旧书网上购得此书,该书不同于既往的画家传记,它的学术价值在于撰者经眼过数万件馆藏书画,再结合文献资料,积三十年之功编撰而成。所以,姚翁望在此书简介中说:“画家传记,自唐宋以来,汗牛充栋,但皆各据少数资料,或传闻偶见,相互抄袭,其散漏失实,谬误异同,广泛存在。”而他的《安徽画家汇编》“多据地方文献资料和收藏实物,因而于历来传记,多所纠正补遗。”他还希望“倘各省就地取材,分工整理,汇为全国画传巨篇,则画史有征,可期于来日。”由此可见姚翁望先生的学术视野与学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