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9|回复: 6

梁芳|闽人旧族谱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5
  • 签到天数: 31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8-3 10: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8-3 10:23 编辑

    闽人旧族谱研究

    梁芳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
    注释略……

    摘要


    本文以闽人旧族谱为研究对象,笔者收集整理了2454种的闽人旧族谱,运用文献计量统计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闽人旧族谱从版本、区域、姓氏分布和纂修年代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具体的族谱个案,从有关福建的社会、历史、宗族制度、人物、文化教育、闽台关系等诸多方面对闽人旧族谱的史料价值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了解、从而能利用闽人旧族谱,使闽人旧族谱这一座史料宝藏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出更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族谱(宗谱、家谱等),福建,闽人,1949年以前


    中文文摘


    福建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闽人旧族谱研究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闽人旧族谱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知见2454种闽人旧族谱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具体的族谱个案,从福建的社会、历史、宗族制度、人物、文化教育、闽台关系等几个方面,对闽人旧族谱的史料价值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其次对研究对象和时空范围予以明确界定;再次在回顾当前学术界关于闽人旧族谱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撰写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闽人旧族谱修纂的演变概况。族谱的起源是口述族谱和结绳族谱。笔者首先沿着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这一条时间轨迹,历数中国族谱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并总结归纳族谱在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点,进而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福建这一特定区域族谱修纂的演变概况。福建族谱始于唐代,至宋代达到登峰造极之势。此时,福建民间的家族制度甚至比中原地区更严密和完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福建是一个移民社会。北方迁闽士人要在古代福建这个偏远的后开发地区立足,获取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必须以强大的宗族势力作为后盾,而联宗修谱正是达到该目的的很好手段。因此,在当时的福建,修谱盛行,族谱数量也大量增多。元代时,由于时局动乱,战火纷飞,人民生活流离失所,无暇顾及修谱,该时期族谱事业跌入低谷。经明至清,福建的族谱事业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民国时期,福建族谱事业较清代有所跌落,但是仍很盛行。


    第三章,闽人旧族谱的统计分析。本章主要运用了统计学方法从闽人旧族谱的版本、区域、姓氏和纂修年代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以期对现存的闽人旧族谱总貌有个宏观的把握和了解。


    第四章,闽人旧族谱的史料价值。本章主要论述了闽人旧族谱在有关福建的社会、历史、宗族制度、人物、文化教育、闽台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在这部分,笔者注重微观的考察,即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闽人旧族谱进行个案研究,突出其某一方面的价值,从个案中反观族谱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譬如,在阐述历史方面的史料价值时,笔者重点举族谱中关于清初“迁界”运动以及林爽文等农民起义的相关记载为例子,说明族谱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阐述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时,笔者主要从能为人口学提供丰富资料的视角来探讨族谱的重要性;阐述宗族制度方面的史料价值时,笔者主要从反映福建古代妇女地位的史料入手,分析指出族谱是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和生活状况的缩影;在阐述族谱在人物研究方面的价值,主要通过考查《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温陵浔海施氏大宗族谱》,指出其对郑成功和施琅两位民族英雄研究的重要意义;文化教育这部分,结合《紫阳朱氏建安谱》、《(书林)余氏宗谱》和《(麻沙)刘氏族谱》中保留的大量的名人题词和刻书世家源流,书坊兴衰等珍贵的资料,指出族谱在研究福建古代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闽台关系这部分,主要从福建族人的迁台记录和闽台族人经商这两个角度来讨论,指出福建和台湾之间在血缘上的密切关系从海峡两岸宗亲的谱牒中可得到充分印证。


    最后,笔者提出,利用闽人旧族谱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就是要对闽人旧族谱的编修体例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就是注意辨其真伪,建议学者们带着怀疑的眼光,客观的看待和利用闽人旧族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5
  • 签到天数: 31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Ⅱ
    中文文摘        Ⅲ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2
    1.3整理、开发及研究概况        2
    1.4研究方法        7
    第2章闽人旧族谱修纂的演变概况        9
    2.1隋唐以前        9
    2.2宋代和元代        10
    2.3明代、清代和民国        11
    第3章现存闽人旧族谱的统计分析        13
    3.1闽人旧族谱的版本分析        13
    3.2闽人旧族谱的区域分析        15
    3.3闽人旧族谱的姓氏分析        16
    3.4闽人旧族谱的年代分析        19
    第4章闽人旧族谱的史料价值        21
    4.1历史方面的史料价值        21
    4.2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        23
    4.3宗族制度方面的史料价值        25
    4.4人物方面的史料价值        30
    4.5教育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        33
    4.6闽台关系方面的史料价值        38
    4.7利用闽人旧族谱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附录一族谱区域分布细表        45
    附录二闽人旧族谱目录        47
    附录三:地区索引        143
    参考文献        151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156
    致谢        157
    个人简历        158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5
  • 签到天数: 31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8-3 10:30 编辑

    第1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目的


    1.1.1.1尽量将现存的闽人旧族谱的相关信息(如谱名、纂修者、撰修年代、版本、馆藏地点等)搜集全面,为有志于研究闽人族谱的学者们提供些许方便。


    1.1.1.2阐述闽人旧族谱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史料价值,以期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让闽人旧族谱这座史料金山能更好的为人所用。


    1.1.1.3完善福建族谱研究事业,为中国族谱研究事业添砖加瓦。


    1.1.2研究意义1.1.2.1历史意义


    族谱是中国几千年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旨在通过记载祖辈的功德,撰立宗族的族规,辨明宗族的分支流派,一方面用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另一方面则在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巩固族权。因此,封建糟粕是大有存在,但与此同时,族谱中所载有的家族史,包含了大量诸如风俗习惯、社会变故、家族兴替、人口升降、姓氏来源、民族迁徙、以及族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等内容,因而就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有学者将族谱与“地方志”,“正史”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族谱的史料价值由此可略见一斑。挖掘闽人旧族谱的史料价值,为各学科科研提供珍贵的原始资料,正是闽人旧族谱的历史意义所在。


    1.1.2.2现实意义


    为寻根谒祖提供方便,为统一中国提供历史文献档案证据。


    中国人有个很重要特性,即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难忘故土,魂牵梦萦地系念着自己的根,胸中沸腾着强烈的寻根意识和归根欲念,而寻根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族谱。


    自己的祖先是何人?什么时代起源?源于何方?本族中出现过什么样的优秀人物?为国家,民族,氏族和家族立下了什么样的丰功伟绩?从家族血脉中可以继承什么样的遗传因子?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寻根人士所关心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族谱文化发达的地区,而福建作为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其族谱文化也是相当的发达的。据有关学者研究,福建民间私家族谱,早在唐代就已出现。闽人族谱由于其与台湾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条件,在当前随着海外华人华侨及港、台同胞寻根谒祖热潮的兴起的同时,在两岸中国同胞强烈要求“一个中国”的同时,在台独势力摇旗呐喊的同时,更是证明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有力武器,更是联系两岸同胞的友谊桥梁,因而闽人旧族谱研究具有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


    1.2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本文中所称的族谱又称家谱、宗谱、家乘、世谱、支谱、世系等,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界定为闽人旧族谱,即福建省1949年以前的闽人族谱。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新谱提出的。所谓新谱,一般认为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而不包括重印的族谱。[2]本文所收集的闽人旧族谱主要是已经公开面世的,见诸于文本或电子资料,如图书,报纸,网上数据库等,包括公藏和部分私藏。


    需要说明的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后,清政府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即光绪11年,台湾建省,在此期间,台湾是属于福建管辖的一个区域。因此,1885年及以前的台湾族谱也在研究对象之列。


    1.3整理、开发及研究概况


    笔者将族谱领域的整理利用和开发研究分为全国性的与福建地方性的两部分来阐述。


    全国性的族谱著作有以下一些(根据出版时间排序):


    1987年,《台湾区族谱目录》问世,该目录共收入家谱10613种,是台湾地区最完整的一部族谱总目。1989年至1995年陆续出版的《谱牒学研究》4第一辑到第四辑,于新中国建立四十年之际问世,是一套集专业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学术丛刊。


    1992年,成果较多,有《满族宗谱研究》,《中国家谱》,《中国家谱目录》。《中国家谱目录》是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编的一部家谱力作,1995年,该中心又再次推出新作——《中国族谱集成》,为中国的族谱事业添砖加瓦。1997年也是丰收的一年,有《中国的年谱与家谱》等著作面世。


    然而,最值一提的还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该谱是当今我国规模最大,也是最权威、最便利的一部家谱联合目录,收录了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美国等国出版的家谱目录中的有关部分以及《全国善本书总目》中的家谱目录14719条,是目前国内较为完整的族谱目录。据笔者统计,其中有闽人旧族谱478条,详细如下表1。


    表1《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的闽人旧族谱






    1999年到2006年,陆续面世的族谱成果有:《中国谱牒研究: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的家谱》,《中国族谱地方志研究》,《家谱》。


    最近,很值的关注的就是即将面世的《中国家谱总目》。据悉,该谱将收录50000余条的中国家谱。不久的将来,全球华人只要一点鼠标,就能寻根问祖,查明自己的“来历”。


    论文由于数量众多,仅举数例。譬如:冯尔康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长序《宗族制度、谱牒学和家谱的学术价值》,杨廷福的《中国谱牒学的源流》,王泉根《略谈中国谱牒学》,刘光禄《谱牒述略》,朱振华《谱牒学浅说》,王云度《谱牒学概述》,夏表陵《谱牒的源流与价值》,汪俊《略谈谱牒学在文史研究中的意义》,杨冬荃的《中国家谱起源研究》,王利亚的《海内外对中国族谱的开发和研究》,杨一琼《家谱研究新探析》,徐建华的《家谱的地方性特色及价值》,王鹤鸣的《家谱的价值与弊端》,文汇的《家谱的起源》等文。


    从国外看,最值一提的是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该学会在收集整理开发中国家谱资源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1983年,由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共计收录3140种中国族谱。该书收录的主要是大陆以外的中国家谱收藏单位的目录,如哥伦比亚大学所藏的950种,东洋文库收藏的790种,日本国会国立图书馆收藏的420种,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收藏的200种,加州柏克莱图书馆收藏的60种,日本京都大学的50种,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50种等。1974年以后,犹他家谱学会派员到台湾和大陆,与各地图书、档案部门联系,共拍摄中国家谱上万种。截至1998年统计,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共拍摄保存中国家谱缩微件17099种。[1]可以说,犹他家谱学会是海外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机构。


    除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在中国族谱研究上取得较显著成果的是日本的多贺秋五郎。他在1981—1982年出版了《中国宗谱的研究》。


    综上所述,至目前为止,族谱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多的学术成果。研究的涉及面也是极广和深入。而就福建族谱研究而言,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福建地方性的著作有:


    陈支平的《福建族谱》,这是目前闽人族谱研究取得的最显著的学术成果,该著作对清代以降闽人族谱,从社会发展史和区域研究的角度,探讨闽人族谱的真实面貌,独特风格及其与中国族谱文化的整体联系,从一般看个性,又从个性证一般,很具学术意义。
    1985年的庄为玑、王连茂编著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4,该资料收录了150余部族谱,大大有助于我们对于闽台关系,尤其是福建移民台湾问题的研究,为海峡两岸人民的寻根认祖,提供了难得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书后有附表,将所收录的福建族谱一一列举出来,对于相关学者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举动。但是,随着更多闽人族谱的发现,就目前来看,资料未免过少,收录也难免不全。


    另外还有《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福建文献书目》,《郑成功族谱三种》,《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闽西族谱概览》,《福建莆田金紫林氏宗谱上下五千年林氏源流资料汇编》,《金门族谱探源》,《郑成功族谱四种》等。


    论文相对来说比较少,最值一提的是恩师论文《馆藏闽人家谱及其利用》,该文对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的91种闽人家谱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并谈到了如何正确的利用家谱资料,论文后附一《馆藏闽人家谱一览表》,列举了馆藏的闽人家谱的地区、谱名、卷数、纂修者、版本、册数和备注等详细信息,对于闽人族谱的研究很具参考价值。另外该方面论文还有,《泉州侨乡族谱华侨出国史料剖析》,《闽台家谱族谱档案血缘地缘探略》,《闽南族谱资料价值得失论》,《福建畲族族谱档案及其价值》,《福建侨乡族谱中有关南洋华侨史若干问题》,《闽粤侨乡族谱研究》等。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普遍运用,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档案馆或文化馆将其馆藏族谱文献资料建成数据库,以供广大学者使用。福建省图在这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该馆建有一福建联合家谱目录数据库。经笔者统计,其中收录1949年以前的闽人旧族谱1390种。


    综上所述,闽人族谱的整理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是,即使是当今规模最大、最权威和最便利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也是在十多年前大多数图书馆尚未对馆藏家谱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编成的不全面的联合目录。在收藏上,家谱的分散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文献。除了秘不示人的私人收藏本家族家谱之外,公藏之中作为收藏主体的各类中等以上规模的图书馆,也只有上海图书馆收藏过万,收藏过千者寥寥无几,大部分是几百种以至几十种,其余有相当数量分藏在各地的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方志办、修志会、文物商店、公安局、清退办之中,由此足可看出家谱收藏的分散程度。这些分散的家谱大多未能得到整理,处于不公开状态,因而,要想从整体上全面了解和把握海内外闽人家谱现存与收藏情况,有着相当的难度。


    虽然如此,福建省在这方面还在努力,福建省许多地区,如漳州、厦门、晋江等地都先后成立了姓氏源流研究会或谱牒协会,部分公共图书馆将其馆藏的家谱编成目录数据库上网供大众利用。同时,在海外华人华侨及港、台同胞的积极促进和支持下,福建各地兴起了寻根谒祖、编修、合修族谱等一系列活动。譬如,2007年9月20日上午9时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省中华文化学院及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联合主办的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在福建省美术馆举行。此次闽台族谱展共展示了族谱1000余部,计2000余册,旧谱新谱俱全,或为历史名人族谱,或为各姓氏古今族谱,或为闽台对接族谱,极具历史价值。展览还展示了姓氏先祖迁徙,名人世系,闽台宗亲文化交流来往的图片资料,真实地呈现了各具特色的姓氏文化,也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海峡两岸同胞及海外炎黄子孙割不断的血肉亲情。


    由上可见,在对闽人旧族谱的开发整理上,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笔者发现,对闽人旧族谱从唐,经宋、元、明、清至民国进行整理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鉴于此种背景,本文尝试着对闽人旧族谱进行此项填补空白性的研究,以期为有志于闽人族谱研究或需要利用闽人族谱的学者提供些许方便,为中国族谱乃至世界族谱事业的健康发展略添一砖一瓦。


    1.4研究方法
    1.4.1历史学的方法
    本文主要以历史学方法为理论和写作方法,通过纵向横向论述分析,力图对闽人族谱的历史发展演变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1.4.2文献分析法
    通过搜集、鉴别、整理闽人旧族谱,并对族谱进行研究,形成对闽人旧族谱较为科学的认识。


    1.4.3个案分析法
    通过对闽人旧族谱中具有代表性的族谱进行分析研究,来阐述闽人旧族谱的史料价值。


    1.4.4文献计量学
    借助闽人旧族谱的各种特征的数量数据,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和评价闽人旧族谱研究的现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5
  • 签到天数: 31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08: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章 闽人旧族谱修纂的演变概况


    中国的族谱历史悠久。自古至今,上至皇帝天子,下至黎明百姓,都对族谱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影响面最广,影响时间最久远的文献之一。下边就族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2.1隋唐以前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族谱是以口述和结绳的形式存在的。据欧阳宗书的《中国家谱》记载,这种口述家谱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仍然盛行,今人傅懋绩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于川康发现了阿合和罗洪梁氏的口述家谱,并以倮文记录了下来。结绳家谱也是文字产生以前的一种家谱形式。目前仍存世的锡伯族人的“喜利妈妈”,满族人的“佛托妈妈”都是结绳家谱。


    在夏商周时期,族谱形式较为简单,且与宗族制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该时期的族谱事业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国家设立了专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与管理,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制度。


    第二,家谱具有了明显的政治教化功能。周代的家谱不只是单纯的“奠系世,辨昭穆”,而且还成为了官府学校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学内容。


    第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碟著作。即《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


    秦汉时期的族谱值得一提的有两点:


    第一,除了皇家族谱,世家大族的谱牒也已开始出现,如应劭的《士族篇》、颖川太守聊氏的《万姓谱》等。


    第二,《春秋公子血脉谱》,据说,此书开启了我国后世记载宗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后世论谱学者,则以为汉以后士庶家史通谓之“谱”者,殆以此为滥觞”。


    由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这一时期的家谱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家谱进入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标志有三:


    第一,政府设置“谱局”和安排“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之人担任谱官。
    第二,从事谱牒修撰和谱牒研究的学者大量涌现。
    第三,谱牒学发展迅猛,成为了一门新的学科。


    隋唐时期,我国古代谱牒发展进入第二个高潮。谱牒作为一种维护统治阶层的政治工具仍很受统治者重视。该时期的家谱出现了新的特点,即谱碟的编修权几乎被官府所垄断,几部大型的有影响的谱牒著作皆为官修。


    2.2宋代和元代


    宋代是中国家谱的转型期。宋以前家谱多为官修,非一般庶民之家所为。宋以后,随着近代家族制度的兴起和发展,修谱之风盛行。“家之有庙,族之有谱”,是很普遍的现象。修谱呈现大众化趋势。


    福建作为中国的后开发地区,其有规模修撰族谱的时间可能在唐代。宋代,福建族谱修撰达到高潮,其民间家族制度较中原地区更加严密和完善。一重要原因是:福建是移民社会。众所周知,福建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可以说,现今的闽人大部分都是北方移民的后代,而真正的土著闽人现在已经为数极少。作为一个移民社会,新入的移民要在闽立足、发展、获取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必须依靠强大的宗族实力。


    林国平先生在《福建移民史》中谈到,在早期的迁居过程中,北方移民的活动往往遭到当地闽越土著的顽强反抗。即使在北方移民之间,由于福建还处在开发初期,社会秩序还不完善,他们为了取得更好的政治社会利益和生存空间,相互之间也要经过激烈的争夺甚至相互残杀。以漳州龙溪二十五都良村黄氏家族为例,据该族族谱记载,在黄氏入据良村之先,有随陈元光入闽的庄、林诸姓居此,黄氏迁入后,依仗人多势强,逐渐把庄、林等小姓挤出良村,林姓复迁往仙都。仙都是龙溪二十五都的一块小平原,原先有一些小姓居住,林姓迁入后,联络外地的林姓认宗,共同占据仙都,遂成大姓。


    又如,福安甘棠(三塘)堡林、郑、苏、陈诸姓占有三塘地方一例,据《甘棠堡琐记》云:“吾三塘之堡,……宋元丰间,吾始祖祖美和公世居长溪赤岸……一日,与青山致岐提刑谢公乘舟过访苏江同窗友刘省元爱云公,见其门首海地堪为围塘,归而谋诸同志朱、金、郑各宦家而经营焉。吾祖围于南,是为南塘;朱、金、郑围于中,是名官塘;陈、苏、郑围于外,是为外塘也。……三塘之名始于此,……”]由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这一弱肉强食的社会大环境下,若要谋求更好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经济利益,必须强大自身力量,联宗聚族尤显重要和迫切。修撰族谱是一种团结拉拢族人的好方法。


    同时,也由于闽籍理学家士大夫朱熹等人对福建家族制度建设的重视。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福建家族制度的发展和族谱修纂的民间化。从此,福建民间的家族构建和族谱修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元代,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缺乏安定,因而无暇顾及修谱。因此,该时期族谱事业跌入低谷。


    2.3明代、清代和民国


    明代,由于政府的各种行政机能变质蜕化,不能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福建民间百姓再次强烈意识到,只有增强家族团结,发展家族势力,才能与弱肉强食的外部世界作斗争。举一例予以说明,安海的郑芝龙之所以称霸于明末东南海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有着乡族势力的有力支援,“芝龙就抚后,……乃于安平置第开府筑城,开海道,海船直通卧内,……凡贼遁入海中,檄付芝龙取之如寄,海船往来,非郑令旗不与通行。……故八闽以郑为长城,称雄闽粤”。而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联宗修谱。因此,明代的福建修谱盛行。


    清代,君主出自满洲部族,而又颇自读书,因忌汉人于族谱内寄托其民族思想,曾一度诏谕删改一切家谱之偕妄字句,致官修之《四库全书》,以至如清遗老赵尔巽所主修之《清史稿》,皆不复于史部明列谱系一门。而福建民间又是另一番天地。总而言之,福建民间族谱修撰事业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清初,福建成为了南明反抗清军的重要基地之一,郑成功父子经营台湾等岛,在福建沿海与清政府对峙40年之久。为了消灭这一顽固遗明势力,统一中国,清政府在福建沿海实行了迁界政策。该政策给福建沿海百姓带来了灾难性影响,人民流离失所,无暇顾及修谱,而已有的诸多族谱也在这一战乱时期中散失很多。总的来说,该时期福建族谱事业处于停止甚至倒退的局面。


    第二时期,清康熙二十三年至清末。该时期,清政府结束战乱,统一台湾,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家谱修纂又一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相比前代,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族谱的细分化。同一家族,除了共同的总谱之外,往往还修纂了房谱,支房谱等。二是统谱和联谱的兴起与流行。所谓统谱和联谱,就是把同一姓氏而非居住在同一地方的族人族谱合编,联编在一起,从而形成“合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大宗谱。其中的族人并非真有家族上的血缘关系,只是同姓而已。这一方面说明,清代闽人修谱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族谱的修撰在某种程度上冲破了家族的界限,其社会作用已经超出了家族的范围。


    民国时期,福建修撰的族谱也很多。修谱成了全民性的文化活动。但由于在建国初,族谱被视为封建遗毒、糟粕,予以摧毁和禁止。因此,流传下来的民国闽人族谱甚至少于清代闽人族谱。该时期,福建族人在修谱时,始终不忘把徙居台湾的子孙载入族谱,说明福建族人从来都没把这些迁台者视为外人。譬如1925年重修的《锦江林氏五房宗谱》,1914年续修的《玉山林氏宗谱》,1931年重修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新市派)》等,均相当完整地把分派于台湾各地的族人记入族谱。


    由于该省迁台人数特别多,故许多乡族的修谱活动,往往有台湾族裔参加。当然,这种海峡两岸族人共同修谱的习惯,一直保存至今,同时也成为了闽台关系族谱中的一大特色。譬如晋江市石壁村玉山林氏1914年重修宗谱时,有该族耆老林逢辰往台湾跟诸族人联系,于是,“时则有若在台诸人赞襄于外,而事乃纲举目张;又有若在乡诸人协助于内,而事乃势就功成”。在台林氏族人,如林华注,对修谱事“心力俱奋,其尊宗敬祖之志,可谓至矣”;林士郁,“与众倡议续修公谱,一切事宜,罔不勉力办理,以期其事之厥成”。1947年晋江东石月窟蔡氏修谱时,台湾族人还特地派蔡钦贤为代表前来会谈,并写了一篇志文附在族谱中,介绍族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5
  • 签到天数: 31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8: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章 现存闽人旧族谱的统计分析


    目前,笔者通过广泛的搜集,并经过仔细的筛选,查重,共得闽人旧族谱2454种,其中包含有141个姓氏。笔者将这2454种版本的闽人旧族谱为统计对象,对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闽人旧族谱的版本分析
    二,闽人旧族谱的区域分析
    三,闽人旧族谱的姓氏分析
    四,闽人旧族谱的年代分析


    3.1闽人旧族谱的版本分析


    谈到古籍,一般都会想到版本。可以说,讲古籍,不能不讲版本。古籍版本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古籍版本专指雕版印本,广义的古籍版本泛指包括写本、印本在内的,用各种方法制作而成的古代图书的各种本子。本文所指版本为广义一说。


    文化之源,系于书契;书契之利,资于物质。每一种图书,图书的每一种版本,都反映着一定社会阶段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不仅是古代书史的“活”见证,还是考察古代科学技术(印刷、造纸、装帧技术等)和文化艺术(书法、雕刻、装帧艺术等)水平的重要实证。因而,对闽人旧族谱的版本进行分析研究,十分必要。


    3.1.1版本年代分析


    笔者对所搜集到的现存闽人旧族谱进行版本年代统计,情况如下:
    (见表2)表2版本年代分布表
    版本年代
    数量
    占总谱量的百分比
    宋代
    3
    0.12%
    明代
    77
    3.14%
    清代
    1211
    49.35%
    民国
    889
    36.23%
    不详
    274
    11.17%
    从表一可以看出,现存的闽人旧族谱,大致有宋,明,清,民国这几个时期的,其中清代版的最多,1211种,占总族谱量的49.35%,其次是民国,889种,占总族谱量的36.23%,明代位居第三位,77种,占总谱量的3.14%,宋代版的仅有3种,分别是上杭的《梅川廖氏族谱》、《宁化曹氏族谱》和《宁化石壁村戴氏族谱》。


    3.1.2版本类型分析


    古籍版本的种类非常复杂,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古籍的版本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按照刻书时间可分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三朝本等;按照刻书地点,有国内的浙本、建本、蜀本、江西本、平阳本,国外的朝鲜本、日本本、越南本、梵本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刻书单位,装订形式,制版工艺,写本种类,字体,行款,纸张,颜色,版式,刻印质量,内容、用途、流传、价值等对古籍版本进行分类。


    笔者根据古籍的制作方法,结合手头已有的这2454种闽人旧族谱,将其分为刊印本、写本和复印本两大类。根据统计,闽人旧族谱的版本类型情况大致如下。(见表3)
    表3族谱版本类型表
    版本类型数量                  占总量的百分比
    刊印本66727.18
    写本637稿本6225.96
    抄写本575
    复印本(982)复印刊印本25840.02
    复印写本670
    类型不详1686.85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族谱修撰出版的数量不会像其他类型的出版物那么多,几十年就出版几部、或十几部、几十部,所以,写本相对于其他图书制作方式来说,更加具有节省人力和物力等优势。在笔者所搜集到的2454种闽人旧族谱中,写本有1307种之多,占总谱量的53.26%。其中清代的抄本数量最多,约有500多种,其次是民国抄本,约300多种,最少的是明代抄本,仅30来种。


    另外,我们也可看到,虽然写本占有相当的优势,但是刊印作为传统的图书制作方式,仍然为族谱制作者所采纳使用。据笔者统计发现,刊印本中又以刻本最多,刻本总量为300种,占2454种闽人旧族谱总量的12.22%。其刊刻时间主要也是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清代刻本最多,有185种,占刻本总量的61.67%,其次是民国,101种,占刻本总量的33.67%,最末的仍然是明代,仅9种,占刻本总量的3%。


    在资料统计中,笔者还发现,活字本在所有这些版本中也是占据了相当的一部分,据统计,在2454种闽人旧族谱中,活字本有268种,约占总谱量的10.92%。其刊印年代主要集中在清代和民国两个时期。清代193种,占总活字本量的72.01%,民国时期的为72种,约占总活字本量的26.87%。


    前面三种类型抄本、刻本、活字本的版本占了总谱量的69.89%。抄本占据鳌头显示出,人工抄写,作为图书制作的传统方式,且由于族谱修撰量较少的特点,仍然是图书制作的重要手段。而活字本由于其速度快,节时省力,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也在刻本、抄本等传统图书制作方式中占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据悉,在清代,在修谱之风流行的江南广大地区,每到农闲季节,一些所谓“谱匠”就挑起活字担子,游乡串村,专印家谱。


    3.2闽人旧族谱的区域分析


    笔者对这2454种闽人旧族谱的区域分析归纳如下表4,详细见附录一。


    表4族谱区域分布表
    地区数量占总谱量的百分比(%)
    全省753.06
    福州31712.92
    厦门411.67
    莆田823.34
    三明963.91
    泉州59324.16
    漳州44218.01
    南平2269.21
    龙岩1706.93
    宁德1094.44
    台湾431.75
    全国170.69
    不详2439.9
    从表4提供的数据来看,闽人旧族谱中,区域族谱量排名如下:


    第一的是泉州地区,有593种,占总族谱量的24.16%,而在泉州地区,又以晋江市的族谱为最多,201种,占泉州地区总族谱量的33.9%。


    第二,漳州地区,442种,占总族谱量的18.01%,在漳州地区,以南靖居多,有205种,占漳州总族谱量的46.38%,将近一半。


    第三,福州地区,317种,占总谱量的12.92%,该地区以福州市族谱量为最多,有145种,占福州地区谱量的45.74%。


    位居后三位的,除开全国性的,全省的,地区不详的,分别是莆田、台湾和厦门,其所占总族谱量分别是3.34%、1.75%和1.67%。莆田地区的族谱较为集中在莆田市和仙游县两个区域,厦门的主要较为集中在同安。


    显而易见,泉州、漳州和福州地区的旧族谱数量较多,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区域的宗族制度的强盛。同时,从这些数据还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个地区或市都有族谱量较多的区域,即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宗族制度的核心区,并以此核心区域来影响周边区域,以发展、巩固和壮大当地的宗族制度。譬如上边提到的泉州地区的晋江,漳州地区的南靖,福州地区的福州市,厦门的同安等。


    3.3闽人旧族谱的姓氏分析


    就像提到古籍会想到版本一样,人们谈到族谱就会想到姓氏。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族谱恰恰是记载某一姓氏的历史的文献。由此可见,族谱与姓氏关系相当密切,不可分割。可以说,没有不谈姓氏的族谱,也没有不谈族谱的姓氏。


    笔者对2454种闽人旧族谱的姓氏进行统计分析,详情见表5。


    表5:姓氏表
    序号姓氏数量序号姓氏数量序号姓氏数量
    1白氏248梁氏1795王氏174
    2蔡氏5249廖氏1596危氏2
    3曹氏950林氏18497魏氏15
    4陈氏18451刘氏7698温氏5
    5出氏152留氏499翁氏9
    6崔氏153柳氏1100巫氏2
    序号姓氏数量序号姓氏数量序号姓氏数量
    7戴氏954龙氏1101吴氏103
    8邓氏555庐(卢)11102伍氏3
    9笛氏156吕氏9103项氏2
    10丁氏1557罗氏19104萧氏22
    11董氏1058骆氏2105肖 氏4
    12杜氏559马氏7106谢氏36
    13段氏160穆氏2107能氏4
    14范氏561倪氏9108徐氏37
    15方氏1562欧阳氏1109许氏30
    16房氏163潘氏9110薛氏4
    17傅氏1164彭氏6111那氏1
    18甘氏265平氏1112严氏4
    19高氏3266蒲氏8113颜氏11
    20葛氏567钱氏1114杨氏52
    21龚氏868秦氏3115姚氏17
    22关氏169邱(丘)27116叶氏27
    23郭氏4270饶氏3117伊氏2
    24韩氏371任氏3118应氏2
    25何氏2372阮氏5119尤氏6
    26洪氏3273萨氏8120游氏17
    27侯氏774桑氏1121余氏15
    28胡氏675商氏1122俞氏1
    29华氏676上官氏3123袁氏5
    30黄氏14277邵氏2124曾氏57
    31纪氏278佘氏5125粘氏7
    32季氏679沈氏6126詹氏15
    33简氏1680施氏11127张氏72
    34江氏1881石氏1128章氏19
    35蒋氏982史氏2129赵氏10
    36揭氏183世氏3130真氏2
    37金氏984宋氏5131郑氏62
    38康氏585苏氏21132钟氏12
    39柯氏2686孙氏7133周氏11
    40孔氏187汤氏2134朱氏23
    41赖氏3788唐氏5135祝氏3
    42兰氏189陶氏1136庄氏60
    43蓝氏1790滕氏2137卓氏3
    44雷氏1791田氏1138邹氏9
    45李氏11192童氏3139祖氏3
    46连氏693万氏2140二姓含以 上姓氏16
    47练氏194汪氏2141不详20
    注:按姓氏音序排


    根据表5,我们可以看出,现存的闽人旧族谱大致有140种姓氏,也就是说,在福建,从古至今至少有这140个姓氏的族人在福建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繁衍。其中族谱版本数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陈氏、林氏、王氏、黄氏、李氏、吴氏、刘氏、张氏、郑氏和庄氏。具体见表6:十大姓氏。


    表6:十大姓氏
    序号姓氏版本数量(种)序号姓氏版本数量(种)
    1陈氏1846吴氏103
    2林氏1847刘氏76
    3王氏1748张氏72
    4黄氏1429郑氏62
    5李氏11110庄氏60


    笔者统计了这十大姓氏的主要分布区域,大致是:陈氏和林氏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王氏主要分布在宁德、福州、泉州和漳州;黄氏主要分布于泉州、漳州和福州;李氏于泉州和漳州;吴氏于泉州和漳州;刘氏于漳州、南平和泉州;张氏于漳州和泉州;郑氏于泉州和福州;庄氏于漳州南靖和泉州。(详情见表7)


    可以说,福建省的这十大姓氏占据了福建地理位置最好的居住地——福州、泉州和漳州。这种情形也正好印证了本文前边所提到的——强大的宗族势力可以给族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料。从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多数姓氏,不管是大姓还是小姓,地理位置较好的居住地的现存闽人旧族谱版本数量较多,据笔者分析,原因也同样如此:族谱是联宗睦族的重要方式,同时,族谱也是一个家族盛衰的标志,一个家族族谱修的好,修的勤,其宗族往往较为强盛,反过来,家族强盛了,族谱就会修的更勤更好了。在福建这一后开发地区,弱肉强食的现象比比皆是,强大的宗族必然获得更多更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料。


    表7:十大姓氏分布地区
    姓氏主要分布地区
    陈氏184福州48,泉州40,漳州28,莆田17,南平11,龙岩8,三明6,厦门5, 台湾3,全国(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1
    林氏184福州43,泉州28,漳州28,龙岩13,莆田12,台湾7,厦门6,三明4,
    宁德3,南平1,全省1,全国2(福建永春--江西,广丰1,福建--湖南湘 乡1)
    王氏174宁德71,福州21,泉州19,漳州15,南平6,龙岩4,厦门2,三明1, 台湾1,全国1(江西,广东,福建1)
    黄氏142泉州30,漳州27,福州22,南平20,莆田13,龙岩6,宁德2,三明2, 台湾2,厦门1
    李氏111泉州38,漳州18,龙岩16,三明9,南平7,福州3,厦门2,莆田1, 台湾1
    吴氏103泉州37,漳州22,南平8,福州7,龙岩4,三明3,厦门3,台湾1
    刘氏76漳州19,南平17,泉州15,福州11,龙岩6, 三明3
    张氏72漳州19,泉州15,龙岩7,台湾6,福州4,三明4,厦门4,龙岩1,南 平3,莆田1
    郑氏62泉州23,福州10,漳州8,莆田6,龙岩4,南平3
    庄氏60漳州南靖31,泉州23,福州1,沙县1,全国1(江西,福建,浙江)
    3.4闽人旧族谱的年代分析


    有族谱就有编撰行为,通过对现存闽人旧族谱的编撰年代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族谱在福建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受重视程度,族谱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可以更完整,更清楚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


    本文所搜集到的2454种版本的闽人旧族谱的编修年代具体如下:


    表8族谱编撰年代
    [tr] [/tr]
    编撰年代数量占总族谱量的百分比(%)
    宋代140.57
    元代10.04
    明代1486.03
    清代136855.75
    民国87435.62
    年代不详492




    上表显示,现存的福建旧族谱大致是在宋代、明代、清代和民国这些历史年代编修。其中,清代的闽人旧族谱数量居首位,1368种,占总族谱的55.75%,其次是民国,874种,占总族谱的35.62%,明代居第三,占总谱量的6.03%,宋代修撰的闽人族谱仅14种,最少的是元代,仅1种,占总族谱的0.04%。


    清代的闽人旧族谱数量之所以最多,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两个主要的是:第一,清代是闽人族谱修撰的鼎盛时期,全国上下修谱成风;第二,时间离现代较近。


    民国居第二,究其原因,民国是个特殊的时期,是我们中国的转型时期,战乱,阶级斗争等政治运动,使得族谱被作为封建遗毒予以禁修,毁灭,大量的该时期的族谱惨遭毁灭绝,所幸的是有些有识之士冒着性命危险从炉口抢救了一部分族谱,使得今人仍能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


    宋元两代,留下来的族谱皆不多,尤其是元代,由于战火纷飞,社会局势极不稳定,再者由于年代久远,因而留下的族谱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5
  • 签到天数: 31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10: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8-6 10:20 编辑

    第4章闽人旧族谱的史料价值


    闽人旧族谱,容纳了有关闽人家族史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记录闽人家族的方方面面的活动。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每一部闽人家谱,都是个案研究的好材料,而福建数以万计的旧族谱就成为丰富的学术资源,对于福建的社会、历史、宗族制度、人物、教育文化、闽台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资料库的作用。闽人旧族谱的史料价值也正体现在这。这里笔者结合所看到和接触到的现存闽人旧族谱做具体的揭示,以资参考。


    4.1历史方面的史料价值


    4.1.1清初“迁界”


    众所周知,清初,清政府为了彻底收复台湾,沉重打击郑成功所领导的复明势力,在福建曾下令迁界,规定泉州沿海"片帆不得下海"。居民丢掉祖辈经营的房产土地,离开故土远走他乡,重新寻找活路。这种极端残酷的政策,使沿海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悲惨的大劫难。有人曾把这次迁界运动与秦皇的焚书坑儒、汉武的独尊儒术、金元的入侵、明朝小农经济治国、明朝的八股文、清末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失败并列为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七件事。笔者认为,暂且不论这是否可信,但从这种说法,我们可以看出,此次迁界所造成的影响确实很大。


    据有关族谱记载:


    “自洪泰公开基岭山,……迨至大清顺治庚子十七年(1660),兵燹,迁都,门庭鞠为茂草,堂阶尽属秽芜,父子兄弟,流离失所,族谱一尽失落……


    "(晋江县衙口乡)……辛丑秋沿海迁界,颠沛流离,虽至亲不能相保……


    “(晋江县石壁乡)耽王之变,甲寅三月也,海上交乱,干戈三年,边境居民,暴掠不堪。戊午又迁,悲惨万状,更甚于前。……”


    “嗟夫,兵乱之时,遂而迁徙,人皆鸟栖而兽窜矣。千金之家,或耗而无留一者,可胜数哉?”


    “迨顺治辛丑,滨海遭迁,吾家是以星散四方,不得相保。”


    “……际播迁之日,厥居折毁,荒村灶冷。亲而壮者,散于四方;疏而老者,丧于沟壑。...”


    “辛丑播迁,方脱于难,公(宏森)固困而稍亨,而流离又一困矣,挈居蔡坑,贸贾经生,困苦难堪。厥后家资渐有,……以为今必无困之日也。孰意戊午又迁,徭役烦重,供命不堪,公之昆季,挈妻子而潜踪者皆是也。大难之冲,一人当之,又为至困。及辛酉诏归籍,仍回故里。……”


    “吾族因兵荒者再,迁移者再,予室飘摇,宁有安居,子姓散处四方者,不知凡几。”(同安县集美村)清朝康熙二年(1663),被大兵进剿,(陈姓)阖族裔孙数千口,失散越国者,不知去向。"


    "(漳浦县沙岗村)……继以清初郑国姓凭海为巢穴,本朝以迁界绝其交接,(蒲姓)宗族居址皆属海滨地方,是以流离逃散,所有坟墓、木主,尽失落焉。"


    此种惨况,见诸闽人旧族谱,实难枚举。这是一次破坏性的移民,对当地民间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毁坏性的影响。


    4.1.2农民起义


    在闽人旧族谱中,有不少关于农民起义的记载。


    譬如,《泉郡通淮街郭氏支谱》“郭公墓志铭”中记载了林爽文起义。该谱记载:“忠节公讳拔萃,字超然,号竹圃,别号忠节。……圣天子御极五十有二年,……突林逆爽文胆敢猖绘,为害地方,致伤弁将。镇台策公各处剿捕,公无不矢忠贞杀贼致果。适诸罗被困,数日绝粮,镇台带公命领兵前往救。公星夜直赶,追入贼地。贼望勇思奔,自揣不敌,急发大炮,以为退步之计,讵料公二腿脚目被伤打断,亡于阵。……及释诸罗困,而凤山、淡水、鹿港未平,朝命中堂福讳康安带兵进剿,即日耆定,分别奏功。”


    泉州《燕支苏氏族谱》中对曾鸡雄起义有所记载。该谱载:“江春曰:堂兄,自少充营伍,习武艺,升提标城守营把总,与营官意气不相投,降调漳州外委,换班过台,遇竹堑曾鸡雄反,与贼力战数日得胜,贼来益众,不敌被获去,不久遇害,投尸水中。……”


    另外,福州《颍川陈氏族谱》中记载了庄大田起义和陈熙万议治台事;《福州郭氏支谱》中记载有郭柏荫条奏台湾应办事宜;《安溪参内二房黄氏族谱》中记载了马江战役参加者礼娱。


    4.2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


    族谱记载的虽然是一个同宗共祖的家族的繁衍生息情况,但家族这个“沧海一粟”的光能清晰地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在闽人旧族谱中,确实也珍藏着大量极具价值的社会方面的史料,尤其能为人口学研究提供相当多的原始资料。


    在闽人旧族谱中,从始迁祖到修谱时丁口,按时代先后登录完整。举凡人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配偶,外家,葬所等等,无不记录。一房一房,家族中人员的长幼关系,宗支世系,井然有序。这样详尽的记录对于人口学研究是再好不过的资料了。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先生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4.2.1族人的生卒年


    注写族人的生卒年,是族谱内容上的重要一条,闽人旧族谱也不例外。除了由于年代已久等原因无考者,人谱者皆记其生卒年,甚至详细到月,日,时。修谱时在世者,皆记生年,无卒年。举例如下。


    《鳌江范氏家谱》中记载豪公三子中潜公:


    “中潜公,号东路,生顺治丙戍年五月廿五日,卒康熙甲子年十一月廿五日已时。”


    妻子称为“妣”,生卒年及所生子女记载为:


    “妣陈氏,生莫考,卒康熙癸未年八月初二日寅时。子二:长学忠,次学信,女一:三娘适洋下颜光官。”


    《郑氏族谱》,世系表中云:


    “第九世西庭公,于野公之子,讳瑢,字德重。镇国将军。妣李氏,钟氏,继吾氏,谭氏。子二:士俦,钟出。士表,谭出。”


    《郑氏族谱》,所记内容与郑玉海编的大同小异,而关于郑成功诸子,诸孙的生卒年,职官,葬地等记载特详,为它谱所不及。


    “十四世履平公,怡堂公之子,讳克坦,字思纯。康熙丁巳年二月二十七日生,雍正壬子年五月十二日忌。妣李氏。子四,衍,懿,出继六房为克培子。瑄,夭,琦,出继三房。”


    “十四世晦堂公,式天公长子。于康熙二十二年自台湾渡海归诚,奉旨封为公爵,拨入正黄旗汉军,后于雍正四年移入正红旗汉军,讳克塽,字实宏,号晦堂。康熙庚戍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丁亥年八月二十七日卒。合葬于卢沟桥西东王左。妣冯氏,史氏,苏氏,侧朱氏,翟氏。子三:安福,翟出。安禄,翟出。出继四房。安康,朱出。出继六房。”


    其他的族谱中记载族人也大致如此,或简或详。笔者归纳为:


    “*公,生于***,卒于***,娶*,生***,卒***,子***,女**,墓***”’这是比较典型的族谱世系表中对族人的记录形式。诸如此类的详细记载,为我们考察或了解以下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素材;


    4.2.2人口寿命


    主要是成年男女的人口寿命,引夭折者一般不入谱。


    4.2.3家族年龄结构


    这从夫、妻的出生年及所生子之出生年,可见他(她)们之间的年龄差别。又据他(她)们的卒年,可获知某一时间段家族中的在世人口及其年龄。


    4.2.4人口死亡之季节差别


    通过人口死亡月份的统计,大致可以看出其季节性。如果再联系福建省气候的特殊性,或可得出其他方面的某些有意义的认识。


    另外,还可以算出家族人口的出生率,性别比,有偶率,初婚年龄,生育率等现代人口统计学所必须的基本数据。


    4.2.5男女族人数量


    大多数闽人旧族谱,都在每个男性族人之下列其生子几人,生女几人,由此可统计出该家族成育男女的性别比例。如果在以这一数据与男女一般正常性比例对比,便可看出是否有性比例失常问题,为是否存在严重的溺女婴问题提供佐证。


    目前,人们日益认识到族谱在科学、文化和道德方面的潜在价值,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譬如,早在1931年,袁贻瑾就利用广东中山县李氏家谱,对该家族自1365年至1849年间的3748名男性和3752名女性作了分析,计算出这些人在不同时期20岁时的预期寿命。台湾学者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一书使用的资料包括50个家族中的147956名男性和113464名女性,重组了42785个核心家庭,是至今为止利用家谱人口资料一项规模最大的成果。


    另外还有一些论文,如《出生率的日节律:基于家谱资料》,《基于家谱资料的死亡人数构成比的日节律》,《人口和寿命与年代关系:基于家谱资料》,《中国家谱中的社会人口统计资料概观》等等少数的一部分论著。《出生率的日节律:基于家谱资料》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研究成果之一,根据1427-1971年汉族家谱,对不同历史时期出生率的时辰分布及与其母亲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引起生态学、医学和生理学家的重视。《基于家谱资料的死亡人数构成比的日节律》是通过对1502-2000年中国汉族某姓氏家谱资料的研究,分析了人体日节律的时空动态。相比之下,国外广泛利用教堂出生记录等历史资料研究人类生态和进化,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这种记录远不如中国家谱系统和完整。


    4.3宗族制度方面的史料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宗法制度是维系封建秩序、加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宗法制度建立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族谱正是对家族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一种记录,闽人旧族谱也是如此。由此可见,闽人旧族谱和福建古代封建宗族制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家谱是联系家族的纽带,宗族制度是维系家族的纲纪。闽人旧家谱中的“修谱例则”、“族规”,“家法”、“恩荣录”、“艺文”等内容一般都有族权方面的内容记载。


    譬如恩师论文《馆藏闽人家谱及其利用》一文中就谈到,“奉祖先、孝双亲、爱兄弟、笃宗族、谨婚嫁、正闺门、重师友、讲四礼”之类的内容,在闽人家谱的“宗规”、“家训”、“族戒”中均不厌其烦地加以记载,有的甚至多达三、四十条。关于族权的职责,《(三修)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的“族戒”中说,“族内伯叔兄弟因事构争,先须告诉房族,入祠秉公处息、如有未经公论,遽尔兴讼者,不论是非曲直,先将尔兴讼之人,从重议罚。”《永定邵氏世谱》中也有诸如此类的记载。


    由此可见,福建的世家大族,法出祠堂,施政于家,族权的统治成为封建地方政权的有力补充。


    在这些反映封建宗族制度的闽人旧族谱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也是相当多的学者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的问题,即封建社会妇女地位问题。


    笔者通过广泛的阅读发现,在相当多的闽人旧族谱中蕴含有大量反映福建古代妇女地位生活的实例,是福建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和生活状况的缩影。


    譬如,《(三修)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家规十六条之五…正闺门


    “……知一家之善恶皆由于妇人,故正家先乎内也。故郑氏家规曰:诸妇在夫家必以恭敬奉舅姑,以孝事夫子,以礼待姊姒,以和而无戾代相邻,夜行必以火,若亵言无耻淫狎者迸放之,妒忌长舌者讳之不改则责之……”


    《颍川陈氏族谱集成》中的立谱例条:


    “右例十三条:凡妇人于夫志下各注某乡某公之女,有节甚嘉,有义甚著者,亦当特书,而于夫志下无闻者,因妇女*忌而致削其氏。”


    “右例十四条,凡妇人再醮者不书,而于其下书曰,嫁母某氏生,妄亦不书,而因见于其子下曰,侧室某氏生。盖将以明夫妇之义,严嫡庶之分,使为子孙者,得以自尽其心焉。”


    该书例言中有道:


    “寡妇改嫁者不书”


    《浦城高路季氏宗谱》的谱训中写道:


    “戒听妇言,人家骨肉失和多因妇言是用,妇人器量浅见,识卑利益丝毫不能相让,为之夫者,苟无定见,听其唆弄,势必乖戾叠生,……妇有长舌惟厉之,……我愿族中子弟甚勿听妇言……。”


    “……妇女相聚念佛或入寺烧香,春节看春,灯节看灯,且更有日往邻居笑谈弄舌者,一切务严禁之……”。


    《浦城梁氏合修族谱》]中的族戒云:


    “听信妇言而乖骨肉者,不顺妇道而逆舅姑者,合族攻之。”


    《林希元家谱》,该谱对女子有着严重的偏见,如该谱家训第三条云:


    “人家兄弟不相和睦,多因妇人之言拨置所致。”


    另外,该谱家训第二条认为:


    “男女有别,内外防闲,实齐家之道,女子十三以上不许出所堂,男子十五以上不许入所堂及厨舍,若有事故,不得不出入,须要明告众人族属乡居者则难拘。”


    在这些族谱中,大力灌输封建夫权和提倡贞洁观念,为贞烈妇女备清册,立牌坊。如《三山叶氏祠录》的“旌奖节孝录”云:


    “礼部谨,题为汇题,旌表事礼科抄出福建巡抚卞宝第等疏称于道光二十七年八月三十日,准礼部咨为通行事仪制司案呈内阁抄出礼部具奏各省贞孝节烈妇女等项建立总坊请旨……,烈妇烈女均著建立专坊以示奖,异余俱著,统建总坊……”


    在该谱中更是有各节妇守节年分清册,为充分说明该问题,特将原文摘录如下:


    “故儒士叶应祺妻,已故节妇何氏,生于乾隆贰拾柒年,于乾隆肆拾叁年适故儒士为发妻,时氏年拾柒岁,迨乾隆肆拾五年,夫故,氏年拾玖岁,殁年捌拾肆岁,计守节陸拾陸年。


    故儒士叶申菁已故节妇汪氏,生于嘉庆贰年,于嘉庆拾捌年适故儒士为发妻,时氏年拾柒岁,迨道光伍年,夫故,氏年贰拾玖岁,殁年叁拾玖岁,计守节拾壹年。


    故进士叶承昌妾,现存节妇王氏,生于嘉庆戴拾叁年,于道光拾伍年适故进士为妾,时氏年拾捌岁,迨道光拾捌年,夫故,氏年贰拾壹岁,现年伍拾贰岁,计守节叁拾贰年。


    故监生叶传昌妾,已故节妇林氏,生于嘉庆拾年,于道光贰年适故监生为妾,时氏年拾捌岁,迨道光捌年,夫故,氏年贰拾肆岁,殁年叁拾肆岁,计守节壹拾壹年。


    故儒士叶泰昌妻,已故节妇薛氏,生于嘉庆拾年,于道光叁年适故儒士为发妻,时氏年拾玖岁,迨道光拾叁年,夫故,氏年戴拾玖岁,殁年肆拾岁,计守节壹拾贰年。


    故儒士叶恒昌妻,已故节妇沈氏,生于嘉庆陸年,于嘉庆贰拾贰年适故儒士为发妻,时氏年拾柒岁,迨道光元年,夫故,氏年贰拾壹岁,殁年肆拾壹岁,计守节贰拾壹年。


    故监生叶祁昌妻,已故节妇林氏,生于乾隆伍拾玖年,于嘉庆拾柒年适故监生为发妻,时氏年拾玖岁,迨道光贰年,夫故,氏年戴拾玖岁,殁年陸拾叁岁,计守节叁拾伍年。


    故监生叶本昌妾,已故节妇刘氏,生于嘉庆拾年,于道光肆年适故监生为妾,时氏年贰拾岁,迨道光拾叁年,夫故,年贰拾玖岁,殁年叁拾玖岁,计守节壹拾壹年。


    故优附生叶倬昌妾,已故节妇刘氏,生于嘉庆贰拾肆年,于道光拾伍年适故优附生为妾,时氏年拾柒岁,迨道光贰拾叁年,夫故,氏年贰拾伍岁,殁年肆拾岁,计守节壹拾壹年。又妾,现存节妇丁氏,生于嘉庆贰拾肆年,于道光拾陸年适故优附生为妾,时氏年拾捌岁,迨道光贰拾叁年,夫故,氏年贰拾伍岁,现年伍拾壹岁,计守节贰拾柒年。


    故儒士叶滋恩妻,已故节妇蓝氏,生于嘉庆拾玖年,于道光拾叁年适故儒士为发妻,时氏年贰拾岁,迨道光贰拾贰年,夫故,氏年贰拾九岁,殁年肆拾岁,计守节壹拾贰年。


    故儒士叶滋湘妻,现存节妇王氏,生于嘉庆贰拾伍年,于道光拾陸年适故儒士为发妻,时氏年拾柒岁,迨道光贰拾伍年,夫故,氏年贰拾陸岁,现年伍拾岁,计守节贰拾伍年。


    故儒士叶滋搏妻,已故节妇张氏,生于道光拾年,于道光贰拾陸年,适故儒士为发妻,时氏年拾柒岁,迨道光贰拾捌年,夫故,氏年拾玖岁,殁年,叁拾岁,计守节壹拾贰年。”


    从该清册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节妇开始守寡的年龄均在30岁以下,其中年最轻者才19岁,守寡年数平均长达21.85年,最长的竟达66年之久。叶氏这十三名节妇是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夫权之猖獗,贞操观念之惨绝,真是令人催泪而泣下。


    族产是宗族存在的经济基础,所以,为了凝聚家庭成员的力量,使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而存在,必须对家族的共同财产严加管理,这即是家庭发展的经济支持,也是家族兴旺的精神保障。


    自宋代到民国,福建是个宗法意识相当强的地区,这在诸多的闽人旧族谱中对族产、族规,族训的篇幅卷佚浩繁的记录中就可见一斑。


    这些族谱对祠田、坟田、义田、义庄、族祠、族塾、族市、坟茔、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收支情况均有详细记载。如《南阳济美叶氏家谱》中对于该家族的收入情况有着详细的记载。在该谱的“应收款目”中载云:


    “房屋,安泰桥坐西朝东店屋全年共收租钱……;田租,下岐王利来全年租秤陸百斛,现耕占发曲蹄;王利来全年租秤叁佰斛,现耕占榕;板桥林发乾全年租秤壹佰贰拾捌斛,原佃林希和发乾礼;林顾侯全年乡秤壹佰陸拾捌斛;陈发枝全年租秤壹佰肆拾陸斛,原佃林仁德,嘉庆拾年过佃;台头陈章谟全年租秤叁佰陸拾斛,原佃王志良,乾隆肆拾年过佃;横兴庄实儒全年租秤壹佰伍拾伍斛,原佃庄克盛,嘉庆拾年过佃;……”


    诸如这样的田租记录很多,据笔者统计,该谱共26户田租记录,全年早晚租榖四千九百五十九斛。


    该谱中还有“应发款目”记录,也是相当的详细,一条条列出,非常清楚。


    闽人旧族谱中也较好的记载了族产形成过程中的房契、地契等,如《(泉州)丁氏族谱》,及上边提到的《南阳济美叶氏家谱》中,尤其是《(泉州)丁氏族谱》中保留了大量的土地房屋买卖契约,这对于学者们了解某一时期和某一地区的地价、物价、土地房屋买卖制度,土地交易关系、宗族交往关系及地方经济史,都提供了很好的原始资料,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4.4人物方面的史料价值


    4.4.1郑成功


    最值一提的就是《石井本郑氏宗族谱》,该谱是郑成功家谱,谱中记载了大量的有关郑成功家世,家族的信息。如从该谱郑芝龙撰的序中,“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于三山,于莆漳、于潮,是不一处,独我五郎公隐石兴。二三懿德,若许若伍着,葛萝相附,意味投合,遂与杨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荣山邱垅俱在,则隐石公之所自在也……”,从上可知,郑氏自唐入闽,及分支散居在多处,而郑芝龙这支则在石井。


    《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名贤序》中载云:“谱系久而难知也,宜多览以为据。据周室分谱序云:吾宗有谱,特以地远时遥,未能合而为一。然于莆则有前朝吏部郎中讳继,于三山则有兵部右侍讳重,于潮则有翰林编修讳祭泰,在漳则多文学,俱按谱而知也。族谱之(修),又乌可乎哉?于是列官职百余位,其间多失详,皆因迁徙之故。今只略其概,以俟诸有心人重核。”


    从该谱的世系表中,我们更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世代为官,功绩粲然的家族,如该谱中记载了该家族自八世到十六世皆为国家、民族建立汉马功勋的显赫家族历史。


    “八世郑六仔叔祖为南京留守卫军。


    十世:前宅分派祖郑筑英……隆武前丙戌科举人,先任中宪大夫,后任山西岢岚备道。榜名姓传,据谱曾为钦差整敕岢岚保德阿曲,兼陕西府各等处地方巡兵备道按察司副使。


    西大二房郑宇钦,……天启甲子科以易经中式举人,任程香县。


    西五房四郑益鲁,……两任广西平越县、济宁嘉朔赞政厅。


    十一世:


    东角郑芝鹰,……宏光元年授中书科中书舍人。隆武元年升兵职方司,监纪水师,后授兵部主政。


    郑亮绩……任广西河池州及太平府崇善县*。


    郑芝龙……崇祯间以军功授前军都督,收刘香,改袭锦衣卫副千户,旋漳州等处总兵官。十二年*荷兰,弘光封南安伯,隆武封平西侯,后进太师平国公。投诚封同安侯。……先崇祯元年间,现授海防游击,实授左都督。子孙散处京都汉军旗下,以名为姓者众。


    郑芝虎……崇祯间以军功钦授南日寨守备。奉旨追刘香至广大星外洋,舟覆没,以衣冠招魂,赠参将,荫袭总旗。续奉旨准赠镇国将军,署部指挥同知。


    郑芝凤,……崇祯庚午科武举人……,先为津抚郑宗周部将,转隶都督孙应龙麾下。登莱之役,应龙败绩逮系。三津事白,复与同抚张廷拱共事。未记,以兄飞黄平夷功,移荫锦衣卫千户。后中庚戌进士,故事勋卫射策甲,加二级,进都指挥使,授副总兵。宏光檄守采石,挂镇海将军印,击高杰、张天禄、功封靖西伯。……


    十二世


    郑成功……挂招讨大将军印、总统使。……赐姓朱,……封御营中军都督,赐尚封剑,仪同驸马,挂招讨大将军印。……永历嗣封漳国公、延平王,继而晋封延平王。……”


    以上摘录的仅是郑氏一部分族人的相关记录,从这字里行间,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郑氏家族的显赫家史和其为国为家所做的贡献。


    另外,在其他家族的家谱,也有关于郑成功的一些史料。


    譬如,泉州马甲《凤栖杜氏族谱》中就有郑成功斩林某等事。谱载“壬辰顺治九年,郑藩派饷。癸巳顺治十年十一月初二夜,林寇劫本乡观音寨。族众赴厦门郑藩国姓府告究,审断立押林寇首到本社杜坝斩首示众。甲寅康熙十三年大有年。三月十九福建耿王反,郑藩登泉、漳、兴等处,各山寇起,陕西平西吴王起兵,广东王亦反,王提督纵兵劫掠泉城。自此判至丁巳年二月十九日清兵至,郑藩归厦门、台湾等处。


    丁巳康熙十六年五月,郑藩武将刘国轩起兵劫掠诸县城并围泉州。


    庚申康熙十九年正月,斗米银八钱,民多饿舜茹草。本省万提督征厦门,寇稍平。”


    又如泉州《董氏大成宗谱》记载了郑成功之妻董氏的有关事迹:“……沙筑公年五十六始登科,素凛廉隅见大义,其胞侄女酉姑配国姓,遂士录。传其禁奸止杀,董氏与有力焉。又辛丑之变,踉跄逃难,人竞怀珍宝,董氏独包裹姑之神主以出,成功大加敬服,亦足微家训矣。……”


    又闽人旧族谱《南安石井双溪李氏族谱》,南安《蓬岛郭氏家谱》,泉州《黄龙榜头吴氏家谱》,晋江《锦江林氏五房宗谱》,泉州《鲁陈公谱》,东山《铜山南屿陈氏族谱》,诏安《秀篆王氏族谱》,永春《桃源魁斗谢氏族谱》等诸多族谱中记载了大量的郑氏部属的传略,如《南安石井双溪李氏族谱》中就有李启轩,李仕荣的相关事迹记载;南安《蓬岛郭氏家谱》中有郭国祚(江几)的传记;泉州《黄龙榜头吴氏家谱》中有关于吴朝植的记载,吴朝植曾“与郑成功举义复明,奉明正朔”,《锦江林氏五房宗谱》中也有林昌裔的记录,“十一世昌裔,……海上藩前将军……”;《鲁陈公谱》中亦有郑氏部属陈存庵、陈俶孝、陈未堂、陈绿崖的记载。《铜山南屿陈氏族谱》中有陈昌言的记载,《秀篆王氏族谱》中有王廷院的记载,《桃源魁斗谢氏族谱》中更是有谢昌岳和谢茂才的大篇幅记录。


    这对于更充分的了解研究郑氏家族及当时的政治局势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4.4.2施琅


    与郑成功齐名的另一著名历史人物是施琅。


    《温陵浔海施氏大宗族谱》中就有大量施琅的详细信息。如施琅的字号,仕途,官职,生卒年,娶妻生子情况等。“……字尊侯,号琢公,达一公次男。初任福建同安副将,升同安总兵,官署都督佥事,特升福建全省水师提督。平定个海岛,挂靖海将军印,加右都督。……生天启辛酉年二月十五日酉时,卒康熙丙子年三月廿一辰时……妣丙州王氏,诰封正一品夫人,谥纯德,……副室黄氏,谥懿德,以子世纶、世骥贵,诰封一品夫人,……副室王氏,谥端懿,以子世騋贵,诰赠宜人,襄壮公赐封正一品夫人,……副室张氏……副室林氏……副室连氏……襄壮公生男八:世泽、世纶、世骝、世骥、世膘、世骅、世范。”


    王熙撰文的施琅暨王氏、黄氏夫人的墓志铭,记述了施琅拓定疆宇,荡平巨寇的一生,及其配王氏、黄氏的毓质名门,秉心慈惠,课儿孙经国大业等优秀事迹;施琅为施显撰的“都阃安侯施公行述”,施世纶为兄施世泽撰写的“总戎忠烈文御兄传”,施世騋为施世騄撰的“总戎逸园施公传”。这些传略为我们较详细的讲述了施氏族人的丰功伟绩,实为不可多得的史料。


    4.5教育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


    4.5.1教育方面的史料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一直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传统的家法族规,则往往是先人们生活于世的第一个启蒙教材。但凡完整的家谱,都载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严课读,勤耕作,崇俭朴,戒奢侈,警惰游等伦理规范及守法律,完国课,和戚里,息忿争,禁赌博,做窃盗,惩凶暴等法纪准则。


    举例如下。


    《梁氏合修族谱》卷二“家规十六条”:


    “一,重本,人之有生皆本于父母而无二。故父犹天也,事殳孝故事天明,母犹地也,事母孝故事地察。凡以重本也,达则显亲扬名,固以报本。而穷则菽水承欢,孰非所以报本哉。君子素位而行随分而事。凡我后人当识此意。


    二,奉先,人物必有先,惟有先,乃有后……。”


    孝敬父母,尊敬祖先,这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过时的真理。正是有了这些族规的教化,漂泊海外的华人华侨才会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回到祖国寻根问祖。


    “三,教子,人之有子上以继宗祧,下以启后裔,而著代之義存焉,故有子不可不教,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劳之正所以爱之也,晚近此義不明,待子以姑息,故子多骄纵及至傲慢长者凌铄相邻甚至倾家荡产未必不职此之故使教之,岂有此患哉,机母三迁子便知学诗曰教诲尔子式榖似之后人其最念诸。”


    重视教育,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星球上,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丛林中立足,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睦族…...”


    “九,善邻,邻者,近也,邻之近于我者,田居相联,日夕相向,矧吾乡星联蚁聚非若他乡风马牛之不相及也。故我先当以忠厚自持,甯我容邻,毋邻容我,甯邻负我,毋我负邻,庶不失为仁厚之俗,后人其勿忽诸。”


    这两条对于建设和谐型社会很有必要提倡和发扬光大。


    “五,正闺门……


    六,重师友,择师友正以责子弟之贤者。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又曰,益者三友以友辅仁为人,殳者不可坐视子孙之愚顽,必须择师循循善诱……故在家为孝子则在朝为良臣。”


    “七,谨婚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情,婿者,吾门娇客也,嫁女择佳婚,自古为然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日不富贵乎,苟或不肖今虽富贵,安知异日不贫贱乎,妇者,家道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时之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者,有必轻其夫而傲其舅姑者,养成娇妒之性,异时为患,宁有极乎。后人慎宜戒之。”


    相比现在有些家长在为儿女谈婚论嫁时,在物质上的过度追求,前辈的婚嫁观很值得我们学习。


    “八,谨仪……


    十,奉公,国家有形宪,所以惩不轨以安善良,朝廷有赋役,所以使小人以养君子,我朝之律例,及上中下三则皆常法常赋也乃有不遵法纪非为妄作及陷于罪者,有之不输完粮,胥吏辱取累及妻挐者有之岂淳风哉,凡我后人各宜守法甯早勿迟可也。


    十一,重谱碟……
    十二,遵乡约……
    十三,勤职业……
    十四,崇节俭……”


    该条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很有必要提倡。


    “十五,善处忍……”……


    又如《龟洋庄氏族谱》中记载,明清时代,龟洋庄氏曾经出了四百五十多位秀才,十五个举人,三十多个贡生,一个进士。这么风光的家族文化史,庄氏后人一定是相当的自豪和骄傲的,并且也能激励后人奋发图强,为家族之繁荣而读书。


    另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风格等在许多族谱中都有很好体现。所以,如果利用得当,闽人旧家谱定会极大地促进现代文明,促使子孙后代感奋效法。


    4.5.2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


    闽人旧族谱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更是值得引起人文科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自宋开始,闽北文化名人众多,其社会文化也是相当繁荣。这从不少的闽人旧族谱中可以看出。譬如建阳的《(书林)余氏宗谱》和《(麻沙)刘氏族谱》中保留的大量的名人题词和刻书世家源流,书坊兴衰等珍贵的资料。


    4.5.2.1《(麻沙)刘氏族谱》


    该谱的《麻沙瑞樟记》中记载:


    “唐有刘开国公卜筑于镇之溪南,曾手植樟木,其后长茂,大数十围,根盘屈曲委地成池。浔州太守刘中因创樟塘书院于其傍。”


    该谱中的名人诗词题话甚多。


    譬如,该谱《刘氏忠贤传目录》卷之三,其中的列祖著作中记有《字朱熹祝词》,《重建建阳县学记》,《论语发微序》,《论语详说序》,《孟子要略序》,《劝学文》,《论孟集疏序》,《请留朱熹疏》,《请中外书疏付给舍扎子》,《请颁白鹿洞规示太学疏》,《乞开伪学禁上殿奏扎》。


    卷之四上艺文杂记和下诗词题赠中更是多有大量名人诗词题话。


    譬如,南宋思想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子的《与刘共殳书二篇》,《与刘平殳书三篇》,《跋病翁先生遗帖》,《跋刘子勉行状》,《与刘智殳书五篇》等,反映了朱子与刘氏族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为别处所没有,较为罕见,对于全面研究朱子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另外还有南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文选家,程朱理学的后起之秀——真德秀撰的《刘氏传忠录序》,《送刘伯醇宰江宁序》,《刘嗣忠命名说》,《刘诚伯字说》,《挽文简公》等。黄幹的《读史戏呈刘正之》,《和实之韵》等文章。熊禾,著作大多散佚。该谱很难得的收有熊禾的《刘省轩化龙书院记》,《刘省轩翰墨全书序》,《上刘治中》,《挽文安公》,《挽省轩先生》等。刘深源的《记澧州刘氏分派》,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此人了解不多,该文的收录兴许对于学者们了解他会有所帮助。熊以宁的《祭刘文简公文》,张拭的《与刘共殳书一篇》,胡宪的《题屏山文集后》,蔡杭的《赠刘逢源入国学序》,陈孔硕的《云庄从祀五贤祠记》。胡寅的《挽忠显公》,李纲《忠显公哀词》,陈与义《挽忠显公二首》,周必大《挽忠肃公》,胡安国《挽忠显公又一首》,吕本中《挽忠显公》,《寄怀刘致中》,陈俊卿的《挽忠肃公二首》,洪迈的《挽忠肃公》,蔡幼学《挽文忠公崇之》,翁挺《挽忠肃公》,蔡沈《挽文安公》,杨荣的《题云庄书院》,蔡元定的《挽忠肃公》等等。


    这些名家大多处于宋代,且很多是福建人。譬如,胡宪(宋代)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真德秀(宋代)浦城(今属福建)人,陈孔硕(宋代)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熊禾(宋代)建阳(今属福建)人,蔡杭(宋代)建阳(今属福建)人,熊以宁(宋代)建阳(今属福建)人,胡寅(宋代)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李纲(宋代,)邵武(今属福建)人,胡安国(宋代)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陈俊卿(宋代)莆田(今属福建)人,翁挺(宋代)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游开(朱熹弟子,宋代)建阳(今属福建)人,蔡沈(宋代)少从朱熹游,建阳(今属福建)人,吴势卿(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游九言(宋代)建阳人,蔡元定(宋代)建阳人,黄幹(宋代)闽县人,熊禾(宋代)建阳人,朱继祚(明代)莆田人,林枝春(清代)福清人,郑重(清代)建安人。


    而其中不乏理学大家,最著名的当然是朱熹。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刘氏家族与众多的文人学士交往密切。


    4.5.2.2《紫阳朱氏建安谱》


    该谱中有关朱熹的资料甚多,笔者归纳,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


    (1)朱熹及其族人的生卒年月,娶妻生子等信息。


    “朱熹,建安始祖,松公子公,讳熹小名,沈郎字仲,晦号晦菴,既年六十,遂曰晦翁,生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九月十五日午时行五十二,登绍兴十八年王佐榜进士,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官至宝文阁待制,庆元庚申三月初九日午时卒于考亭泛洲精舍,寿七十一,娶白水刘先生女讳清四,生年月无考,卒于淳熙三年丙申十一月十三日戍时,淳熙四年二月葬建阳嘉禾里唐石,庆元十一月壬申日,公合葬,嘉定二年诏赐谥曰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生三子,塾,埜,任,在至元已卯,五世孙勳回婺源守家庙,系埜公派,任公四世孙奎官邵武同知因家,今为建安考亭婺源邵武分三派云。”


    作为家谱,世系记载是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而这些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朱熹的家世、家族,以及家族对朱熹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该谱中保留了大量有关朱熹的诗词题话资料。


    譬如《朱熹年谱》,《聘君觉轩蔡先生作文公年谱大略》,门人黄幹撰的《文公行状》,江汝璧撰的《朱文公墓田记》等,这些资料由于是当时人写当时事,因而就具有了不一般的史料价值,对于朱子研究尤显珍贵。


    韩元吉的《武夷书院记》中更是为我们再现了朱熹居武夷书院时悠闲雅致的生活情景:


    “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山……,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得酒啸咏,留必数日,益山中之乐……”


    (3)大量的朱子祠记载


    如建宁府朱子祠,泉州府朱子祠,漳州府朱子祠,汀州府朱子祠,仙游县朱子祠,徽州府朱子祠。由此可看出朱子对当时的福建影响相当巨大,同时,福建百姓对朱子也是相当的崇拜和敬仰。


    (4)记载了大量的书院信息。


    譬如,白鹿洞书院,武夷书院,考亭书院,紫阳书院,晦巷书院,建安书院,同文书院,云谷书院,湛庐书院,星溪书院,大同书院,泉山书院,石井书院,龙江书院,鄉江书院,泰亨书院,南溪书院,宗晦书院,石门书院,独肇书院,美化书院,稽山书院,鄭山书院,文公书院,岳麓书院,东山书院,鹅湖书院,云根书院,记载了朱子及其门人在这些书院的讲学传义情况。


    (5)该谱还记载朱子众多的门人,有蔡元定,黄幹,蔡沈,刘爚,真德秀,陈淳,辅广,叶味道,蔡渊,张洽等人,并记载了他们的字,号,谥号等个人信息,共计321人。这对于了解和研究程朱理学大有裨益。


    (6)在该谱后面,附有朱熹的著书总目,譬如《周易本义》,《论语要义》,《中庸辑略》,《八朝名臣言行录》等,计有37种之多。8种后人整理的朱熹汇编作品,如《晦巷诗抄》,《晦巷文抄》,《朱子成法》等。


    4.5.2.3《(书林)余氏宗谱》


    该谱的书林余氏谱序中写道:
    “余氏世家由南京扬州府盱眙县泗洲下邳郡析居河南汝宁府固始县新安村……始祖讳焕公由先公讳青来令建州建阳后,偕弟讳仲甫公徙居福州古田杉青田洋村居焉,是为入闽开基之始祖也。……自焕公入闽及十四世同祖公始居书林,迄今子孙繁衍,支派无穷。”


    从该谱中,我们可以得知,余青来令建阳的时间是梁中大通二年(530)。


    4.6闽台关系方面的史料价值


    福建和台湾之间在血缘上的密切关系从海峡两岸宗亲的谱牒中可得到充分印证。据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调查,台湾民间存有新旧谱20000多种,其中有10613种记载大陆24个省市251个姓氏向台湾移民开墓祖的资料,祖籍福建的姓氏谱有4730部。2尽管这些谱牒记载的仅是迁台族人的很少一部分,但现有谱牒,特别是闽人旧族谱,已足以证明——台湾属于中国。


    譬如,《龟洋庄氏族谱》中就记载,龟洋庄氏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由第十世开始向台湾迁移人口,总计迁台三百多人,现在台湾庄氏家族,多为漳州龟洋庄三郎的后裔。清末修谱,该族曾派人到台湾收集在台宗亲资料。


    《壶嗣吴氏族谱》中记载,漳州平和壶嗣吴氏始祖吴文应,于明洪武四年(1371)从漳浦陸鳌迁居壶嗣。台湾“阿里山之神”,理蕃通事吴凤,即为壶嗣吴氏第十三世孙,属于壶嗣吴氏西门房一系。在台湾嘉义县竹崎乡等处的吴凤后代,也已传到了第十三代即从壶嗣吴氏算起第二十五代。壶嗣吴氏族谱记载了该族清代179位迁台祖之名字。


    《璧溪吴氏族谱》中记载,南靖金山璧溪吴氏源于漳浦,元末已成漳州旺族,明清时代迁台人员百余人,本谱记载其第四代千一郎兴甫于元代元统甲戍(1334)年出生,约于元至正中往台湾开矿的记录。


    “系仁甫祖之长子,……尝诣台省请炉课取矿煽,利置良田九千。有奇山林连络多产矿石。至今八房子孙共享其利于无穷焉。”


    这是目前已见诸谱碟的闽南最早迁台记录,也是非农垦或军旅迁台的最早记录。


    《秀篆吕氏族谱》,记录该族178位迁台祖名字。


    《湧口吴氏族谱》2中记载,南靖龙山湧口吴氏,谱载其开基祖源于龙岩,此系开台名人吴纯默之族谱。


    《南靖庐氏族谱,甲乙本》,谱载于明末开始向台湾移民,记有110位迁台者名字,所收其唐代先祖请建漳州的奏折,为早期漳州建置研究提供了新鲜资料。


    《何地何氏家谱》,谱载何氏入闽始于唐代,今闽粤台何氏多奉何嗣韩为入闽始祖。今台湾何氏家族,祖籍多在漳州。明清时代,漳州何氏向台湾移民,见及谱载的就超过千数。本谱记载何地何氏从明万历至清末三百九十七个迁台湾人名。清代著名将领。平台功臣一等伯何義,即为何地何氏后裔。


    《平和何氏家谱》记载该族清代三百多位迁台湾人名。


    由于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因而经济上的来往很是密切,这在大量的闽人旧族谱记载中都得到了体现。


    譬如《龟洋庄氏族谱》中就记载,龟洋(奎洋)地处闽西、粤东、闽南交界山区,在九龙江西溪上游,古代这里曾是闽粤两省五地区商货交易集散之地。清代龟洋庄氏家族曾与台湾有竽叶、青砖、土纸、糖、盐等贸易往来。晋江《玉山林氏宗谱》中就记载了族人林式霁在台湾淡水广置田园的记录:


    “式霁,字燕明,……航海之淡水,……数十年间,蓄妻子,置田园。……自是省之贡院、台之考棚、淡之城郭,公俱于有力;族中祀典,岁费周章,公首捐重金,倡建祀田。今持筹者权有二千余金,预为买沃计。……”


    族人林正叟兄弟往台经商:


    “式葛,字燕纠,号玉泉。宠锡乡饮大宾,例授修职郎。际报三子。生乾隆丙申,卒咸丰戊午。妣蚶江纪氏,男三:正叟、正赞、正富。女二。长郎善体亲心,谋利东宁,得藉力于益胜,乃能守己以转身,因而颇知生意,即立规模。斯时也,货殖交商,生财有道,命三郎以扶持,冀大业之富有。……”;


    林诒祥在台经商,行医兼堪舆:


    “诒祥,讳世凤,号德斋,京复次子。生康熙已未,卒乾隆癸酉。妣黄氏,侧室郑氏。子三,女二。


    公十六岁身游东宁,建立“泉源行“以为托迹之所,招商为贾,贸易生计,一家衣食,无忧无给,即此谋始。……公又好涉猎古书,凡一切经史,诸子百家,靡不悉取而观之。所以学医而医之道洞然,学山而山之理晰然,可以用药,可以治病,可以寻龙,可以定穴,公之名固播闻于海之内外矣。……”;


    林诒铉弃武职经营糖业:


    “诒铉,讳世鼎,号象州,京典子。生顺治庚子十二月二十日,卒康熙癸未八月廿三日。……在台关帝庙口开张糖行,财源颇聚。……”


    林式光四次往台经商:


    “式光,字燕晖,号白成,……行年十二,从父东宁,效习生计,不得已也,首尾四载。……明年,叔再抵海东经营末利,……旋往客地图谋生理,遂在外七年始回家。……越年又往海外经营……”。该谱的“慎亭公自叙”中记载有林慎亭由典当业发展为经营淡鹿郊生理:


    “至戊子年冬,水头招开典铺。……越年就典铺之本,再整淡水生理……”。


    《温陵晋邑古西吴氏叠轩公派下分支家谱》中吴增撰“蔼堂公家传”中有吴蔼堂少年往台学商的记载:


    “公讳进衔,一名光咸,字登品,号蔼堂。……年十四得戚家蔡姓之佐,挈往台湾学商,至二十一岁内渡省亲。……”。


    泉州《法石伍氏族谱》中记有伍世桂兄弟在台经营成面店:


    “世桂,成否之次子。公自少与兄世跷往台湾经商,开成面店在大铳街,颇得兴市获利……”


    泉州《燕支苏氏族谱》中记有苏宗素业商淡水新庄:“宗素字孙贵,号绚轩,乔、烈次子。业商台湾淡水新庄,……”;晋江《莲江东林宗谱》中记有林艾钳在台经商被劫殒命:“哲煜,名哲育,艾钳子。生咸丰壬子,卒同治癸酉。按君因父商于台,夜遇劫匪,损财毙命,府县宪台蒙昧,大冤未伸。君乃备呈赴京,御前呈控,归途遭害,殁在浦城。案悬三十余年始白。”南安《蓬岛郭氏家谱》中郭光锷撰的“严明公本传”中记有商家兼医家郭严明:“吾父(按:即郭严明)自成童时渡台经商,承先祖之旧业。及其壮也,学习医书,明于疗病,其最精者,莫如痘疹一途,救人不少,……”林辂存编的《族系考》中记载有安溪茶商林远芳和实业家林铭存:“林远芳,……晚年业茶,有茶商林英芳号,于闽、粤、台湾各有置家……”


    另外,德化《侯卿赖氏族谱》中记有赖祖等八人往台贩卖德化瓷器;福州《颍川陈氏族谱》中记有陈开夫弃儒业贾,积资巨万;南安《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中记有南安霞宅陈氏台湾商人;晋江《玉山林氏宗谱》中记有晋江籍平阳商人林怀宗招台米商平粜赈饥。


    从《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的上篇资料中,我们得知闽台关系族谱达84种,其中关系晋江市的各姓族谱有22种、关系泉州市的各姓族谱有11种,关系惠安的各姓族谱有6种,关系南安的各姓族谱有2种,关系安溪的各姓族谱有5种,关系永春的各姓族谱7种,关系德化的各姓族谱有11种,关系福州市(含长乐)的各姓族谱4种,关系厦门市(含同安)的各姓族谱有4种,关系莆仙的各姓族谱2种,关系漳州市各姓族谱2种,关系长泰县各姓族谱2种,关系龙海的各姓族谱3种,关系诏安的各姓族谱2种,关系东山县各姓族谱1种。(如表9)


    表9闽台关系族谱

    关系区域族谱种数关系区域族谱种数
    晋江市22厦门市4
    泉州市11莆仙2
    惠安市6漳州市2
    南安市2长泰县2
    安溪市5龙海市3
    永春市7诏安市2
    德化县11东山县1
    福州市(含长乐)4

    《台湾文献汇刊》]也有“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辑”,该辑收录了福建沿海地区大量移民台湾的民间族谱,《颍川陈氏族谱集成》、《溪南陈氏族谱》、《漳州吕氏族谱二种》等,其中包括陈水扁、吕秀莲、游锡坤等民进党人士先祖的族谱。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两岸血缘源远流长。


    4.7利用闽人旧族谱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上可见,闽人旧族谱确实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这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闽人旧族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7.1注意辨其真伪


    一般的家谱,不单单是闽人旧族谱,都有着“扬善隐恶”,叙其远世,妄相托附,攀附高门,苟引先贤的陋习。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有论述,如前面有提到的恩师论文《馆藏闽人家谱及其利用》中就谈到,“谱中始迁祖以前的世系大都荒唐可笑,不足为信,再者,传记、寿序、碑文、墓志铭等,为亲者讳。为尊者讳,言过其实,以假乱真,亦在所不免。”利用家谱资料必须善于鉴别家谱史料的真伪。邹华享先生在《使用家谱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谈到,私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将相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中国的年谱和家谱》中也谈到“由于家谱是私人纂修,有些记述往往华而不实,言过其实,……妄相假托,有意捏造”。因此,在使用家谱资料时,要用怀疑的眼光去问几个为什么,切忌盲目相信家谱上所说的史实,特别是关于世系源流方面的东西。在该文中,他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在使用家谱资料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不要假借家谱来证实某些子虚乌有的史实,二是不要盲目相信家谱上关于家族世系源流的叙述,三是不要借家谱上的只言片语进行穿凿附会。


    举数例予以说明。


    譬如,《颍川陈氏开漳族谱》“附会”的很多“名贤”的父祖、籍贯、后裔,大多与族谱世系对不上号。如该谱中称陈是为冀州刺史仲翘、信都别驾引奇之后。但在《后汉书》中并无相关记载,事实上,其家世甚为寒微。《后汉书》载陈寔,颍川许人;陈蕃,汝南平舆人,祖父为河东太守。两人家世、籍贯不同,而《山美谱》却记载二人为兄弟。


    再如陈庆之、陈伯之,出身都较贫寒,父祖并不显,史书亦不载其世系,族谱又从何得知其为陈寔、陈群之后?


    又如林氏族谱称:晋朝时,有黄门侍郎林颖,随元帝南迁,生二子,懋禄。林禄于明帝太宁三年任福建晋安太守,始居侯官都西里,封晋安郡王,死后葬惠安涂岭九龙岗,是为闽粤林氏大始祖。从目前所知的移民史实看,永嘉年间南迁的贵族高官一般都定居于长江流域,最南不过浙江、江西,还很少迁入福建,到东晋后期和南朝期间才有少数人迁至岭南和福建。林禄任晋安太守或许还有可能,但被封为晋安郡王却绝对是伪造,因为当时的制度根本不会封朝廷任命的太守为郡王,要是果然存在着林禄这样的特例,也不会不载入《晋书》等史书。这说明了该内容的不可信性。


    又以《莆田南湖郑氏谱》为例。


    该谱称其入闽始祖郑昭,永嘉时为福、泉二州刺史。但是,我们知道,泉州与福州的设置分别是隋朝和唐朝的事,郑昭如何能在数百年前就出任此二州刺史?这也说明了这位始迁祖的来历是不可信的。


    在翻阅众多闽人旧族谱后,笔者发现,一般族谱,始迁祖以前(特别是其远祖),率多“附会名贤,侈谈德业”,几乎毫无价值;近世部分,多数比较真实可信。


    因此,笔者认为,在利用闽人旧族谱时要采取谨慎态度,去伪存真,把对闽人旧族谱的研究和运用与社会史、文化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考察、收集口述历史等手段弥补闽人旧族谱的不足,纠正其中的错误,发掘被掩盖了的真相,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7.2必须对家谱的编修体例有一定的了解


    族谱由古至今,内容由简至繁,大致有谱序、谱例、目录、派语、领谱字号、像赞、诰敕恩纶、宗规家训族戒、宗族源流、世系谱表、传记、墓志、祠堂、祠产、祖墓、艺文著述等等。不同的类目包含不同的内容。例如,宗族制度,妇女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多见于谱序、谱例、宗规家训、祠堂祠产、诰敕恩纶里边;人物传记、诗文典籍资料一般在传记、墓志、谱序、像赞、艺文著述中;而人口学等方面资料,一般在宗族源流、世系表、谱序中。利用者了解了这些一般的常识,利用族谱时就会更得心应手。


    另外,我们在使用谱碟资料时,还要注意家谱的几修,所用资料的版本类型,是原件还是抄录本,或影印本等,因为版本不同,其史料价值也是不同的。举抄本来说,写本包括稿本、原抄本和传抄本等。其史料与版本价值也是各有千秋。一般来讲,稿本、原抄写本能保留原谱面貌,又多未刊行,史料与版本价值颇高。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的《掌庵谱略》和《古灵陈氏家乘》等尚属明末清初抄本,价值相当之高。而传抄本在流传过程中,有认真校抄的,也有随意增删,错误繁多的,故版本价值相对较低。对于复印本,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其中也有史料价值较高的,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的一些名人家谱,《紫阳朱氏建安谱》、《同安苏氏族谱》、《林希元家谱》等,还有一些所据版本或孤本,或稀见本,通过复印,基本上保留了原书原貌,版本价值亦不可低估。


    总而言之,对于不同版本类型,不同时代的资料要区别使用,这有助于提高资料本身的价值。


    附录一、二太多不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5
  • 签到天数: 31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10: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04:50 , Processed in 0.1550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