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姚波

中国传统村落:兰溪龙山姚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31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1.4 传统文化
    姚村在700多年的聚落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可分为二个部分:一是聚族而居、精耕细作、风俗习惯、祭祀活动、宗族管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等农耕文化,二是常持善德,常怀善德,常秉善德,以德修身,以德立人,积善行德,以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美文化。形成了以忠事国、以孝待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事,和睦邻里的家风。下面略举几例:
    以忠事国。姚世昌系黄埔军校三期,参加讨伐陈炯明时任师党代表。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不幸阵亡,被列为阵亡重要军官,被国家授予“忠烈可风”的匾额。
    以孝待亲。明万历年间,姻八十公姚文化(1572-1636年)二亲疾革(病情危急),两割其股,亲疾乃疗,其首行可嘉;清康熙年间,敦百三十七公姚世荣(1670-1719),九岁丧母,事父至孝,因父重疾割股疗之遂愈,邑主郑公旌以匾曰首行可嘉。
    耕读传家。姚村教育起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姚敬泉创建的豸山书舍。敬泉谢世后由其长子尚道、三子尚贤继承,延续到清顺治年间。此后村中设馆办私塾,晚清时在萃德堂办群英小学,民国二年(1913)在姚氏家庙创潆溪两等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办潆溪完全小学(即今殿山小学),数百年来未曾间断。在科举时代,当地就培养了不少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到了当代,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彦、物理学家姚爽、复旦大学教授姚纪花等均从家乡的基础教育起步。
    德善文化。《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作为舜裔,姚村秉承着祖先的德善文化,为官者,清正自律,以廉养德,如清代正五品姚坤发;经商者,诚信守法,老少无欺;发达者,回报家族和社会,扶弱济贫,积善行德,如明代姚敬泉和清代姚坤鳌;对执教者,育人正己,治学严谨,以教传德,如清代姚时清、姚瑞琅;从医着,治病救人,心怀慈悲,如清代姚凤山;对普通村民,则是孝敬长辈、睦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年轻人,则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31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1.4.1 国内学者来村考察
    姚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受到中外专家的重视,1981年1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一行10人前来考察。1989年8月,浙江省博物馆专家一行3人前来考察慎德堂、下陇庙和12户民宅。
    1991年10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李秋香高级工程师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乡土建筑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来兰溪姚村和诸葛村两地考察后,提出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为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以一个完整的聚落、聚落群或者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为研究对象,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联系中研究聚落中类型的建筑物和它们所组成的聚落本身,不孤立地只研究居住建筑一种;在乡土文化的整体中研究乡土建筑,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孤立地就建筑论建筑,尤其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包括建筑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源流和地区间的交互影响:在比较中研究乡土建筑,通过比较更敏感、更深入地发现某处乡土建筑的特色,探索造成这些特色的原因。他们的调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我国乡土文化研究的里程碑,也为国际上的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5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310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1.4.1 国外学者来村考察
    1990年3月,以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牵头开展了“中日农耕民俗联合考察团”一行20余人首次来姚村,实地考察了姚村村落的形成过程和农耕习俗文化,就村落组织(聚居状态、村落制度及变迁);家族生活环境(家族、继承、婚姻、民家);农业生产(水田种稻、旱田养蚕、河川渔业、农具);手艺人(打铁、木匠、木雕、泥瓦等手工艺生产技术);人生礼仪(诞生、婚仪、葬仪);年中各种活动与农耕礼俗;民间信仰,民间文艺(神话、传说、民谣、方言、地方剧);1991年3月,“中日农耕民俗联合考察团”第二次来姚村,重点考察姚村的明清古建筑群和砖雕、石雕、木雕艺术,详细了解了姚村的德美文化。1992年3月,日本出版了《中国江南民俗文化》一书,并赠送姚村二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姚村村落聚落与发展过程,进一步宣扬了姚村的底蕴。
    至1992年,以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田阿鸠为团长的日本农耕民俗文化考察团三次来村考察,随后编辑了《江南民俗文化》一书
    1992年8、9月间,浙江省文联又接待了中日民俗学者“江南农耕文化联合考察团”的活动。1990年中日两国民俗学者曾进行第一次联合考察。以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福田亚细男为团长的日本民俗学者一行……
    昨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为正在进行中的中日民俗联合考察项目总结经验。7位日本学者与10余位中国民俗学者共同强调了“田野调查方法”对于中国民俗学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990年春,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牵头开展了中日民俗联合考察项目,将日本民俗学界发展较成熟的“田野调查法”介绍到我国。在民俗学研究中,“田野调查法”是指学者深入考察地和当地居民共同生活,对了解当地风俗、民俗事项等的典型人物进行访谈,对当地人的民俗习惯细心观察,最终以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呈现成果的方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说:“这个项目使我明确了自觉地进行民俗志写作才是民俗学研究的根本内容。民俗学其实是用来描述生活的,而不光是阐述理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则介绍,“田野调查法”可以科学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未知的民间文化遗产。事实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60年来已经积攒了40多亿字的民间文学调查资料文本,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重要意义。
    迄今为止,中日民俗联合考察项目已进行到第6期——中国浙江山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日学者3年来深入浙江衢州市各乡村,在民间手工艺、木偶戏、古村落等方面已有多个研究成果。8月22日至8月31日,考察团成员将进行本期项目的最后一次调查,明年将发布调查结果。
    社会将个人组织起来的形式多样,但透过诸多的社会现象,也许可以用“礼俗”“制度”“组织”来概括,正是这些制度或组织将个体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社会秩序。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社会某些成熟的组织形式、文化体系、乡规民约、礼俗文化,或者说制度,是解决“个体如何有效地被社会组织起来”这一问题的很好路径。对于关注社会秩序和生活文化的现代民俗学来说,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制度研究,或许是拓展研究思路和提升研究效能的一种可行性方案。
    中日联合考察浙山区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8322
    民俗学制度礼俗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20916
    姚村建村已有700多年历史,而今村中的道路、水系仍保持清代的模样,源于村民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不愿轻易改动本村山环水抱的道路水系。此外村中古民居大多保持完好,虽有文物贩子上门收购住户的牛腿、格扇等木构件,但均遭到村民的谴责。姚村明清祠厅建筑原有26处,均为祭祀婚丧所建。现存崇德堂、如德堂、存德堂、慎德堂、齐政堂、衍庆堂、下陇庙等7处作为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0-23 07:40 , Processed in 0.1127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