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姚文敏公夔
字大章,桐庐县人。正统壬戌(1442年),会试第一,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卒年六十,赠文敏。
正统戊午(1438年),举乡试第一人。太学祭酒李公时勉一见,知为伟器。壬戌,与从弟龙同登进士。癸亥(1443年),擢吏科给事中,首疏八事,多见采纳。甲子夏旱,奉命祀北镇,雨应时至。都御史王翱镇其地,喜曰:“此所谓随车雨也。”为立碑于庙。
己巳,英庙北狩,国势危疑。群臣劝郕王进,议未决,询诸六科。公曰:“朝廷任用大臣,正谓社稷计,何必询诸小臣。”众乃诣文华殿恳请,事遂定。十目,虏大举进逼京城,众议战守不一。公言:“兵败之余,人心未定,只宜固守,伏兵归路击之。”遂上疏遣人间道,赍敕宣府、辽东总兵官杨洪、曹义,各选劲骑,刻期以进,与京军内外夹击。未几,洪、义统所部兵来,贼果一夕遁去。
丁丑(1457年)春正月,景泰不豫。尚书胡濙在告,公强之出。十四日,率文武大臣于左顺门问安,退集东阁内,议立皇太子,上疏恳请,未允。次日,公欲率百官伏阙以请。是夕,与学士商辂议定,遂请十六日早三鼓至朝房。公属辂具本稿,有“陛下为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宣宗章皇帝之孙,正位东宫”等语。公跃然,举笔于“立”上添一“复”字,时同官邹乾等俱称善。己时入朝,众议合文武大小官佥名,以一样写二本,因迟延至十七日早,变作,弗果进。
英庙复位,石亨辈窃弄威权,憾公不附己,乘间调公南京礼部。英庙素知公为人,且闻立储之议,未几驿召至京,赐一品服,转左侍郎。戊寅(1458年),调吏部。有真定守以贿败,亨挟势嘱复其官。同列附亨者令拟准稿来判,公掷笔大言曰:“吾宁不做侍郎,必不判此稿。”事竟止。后亨败,附亨者降黜,而公之言益重。
癸未(1463年),晋礼部尚书。详雅敬谨,明于典礼,克称厥任,上深嘉之。甲申(1464年),宪庙嗣位,命侍经筵。乙酉(1465年),上耕籍田、幸太学,皆从公请,宴赐有加。公率群臣上封事,其略曰:“皇上当念祖宗之付托,思天下之艰难,勿以目前无事而恣于宴安,肆于逸乐。以礼法齐家;以节俭制用;官爵无滥授;金帛无妄费;土木无妄兴;斋醮勿频设。出入有防,巡游有度。节嗜欲,养天和,留心万机,无忘政务。”上嘉其言,慰谕甚至。
丁亥(1467年),朝鲜进海东青。公言非故事,宜诏自今之贡物不得进,以示不宝远物之意。戊子(1468年)四月,以灾变率群臣上疏,言:“皇上春秋鼎盛,而震位尚虚,宜均爱六宫以繁子嗣。乞罢西山所建之塔,斥回阿叱哩之流,留心经筵,裁决政务,亲君子,远小人,服食言动,悉遵祖宗旧规,庶回天意。”上嘉纳之。
慈懿皇太后崩,卜葬有异议。内阁执不可,继之以疏,事下礼部。公率群臣覆奏,词甚恳切,有曰:“山陵宗庙,圣孝所先;纲常典礼,国家攸重。万一合葬祔庙之礼少有疑阻,关系非细,岂能保其将来无据理改而从正者。”上览奏感泣,卒从其议。
己丑(1469年),拜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先是,藩臬由台省会举,台省由天子亲简,吏部仅选守令以下耳。公至,乃悉委之,连举台省藩臬十数人,皆称职,中外服其公明。
辛卯(1471年),加太子少保。冬,彗出轩辕,公上疏反复讽谏。壬辰(1472年),南方大风雨水溢。公疏言:“自古祸乱常起于灾伤饥馑之余,毋谓天道姑息,有象无应,只图因循便安于目前也。”上是其言,命礼部会议行之。
上疏乞归,不许。已而疾作,临终谓子璧曰:“吾受国厚恩,不克图报,死后勿随例请葬祭,以重吾过。”言弗及私。
公丰神秀朗,气度宏伟,言论侃侃,达大体。居官精敏逾人,拔擢人才无间新故。立朝三十余年,忧国悯民,遇事勇为。廷议大政,正色昌言,人皆悦服。一时大臣,词气慷慨,才识高迈,未有出公右者。
闽南姚庆礼录出 姚波试断句 仅供参考 2025年5月6日
断句说明: 时间与事件:干支纪年后加括号标注年份,如“壬戌(1442年)”,并确保事件连贯。 引文与对话:确保引号完整,如“随车雨也”“吾宁不做侍郎”等。 官职与动作:如“擢吏科给事中”“加太子少保”等单独处理,避免粘连。 长句拆分:如奏疏内容按分号或句意分段,增强可读性。 修正讹字:如“鹵”改为“虏”(指外敌),“齌勅”改为“赍敕”(携带敕令)。 调整后文本层次清晰,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同时保留原文的文言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