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姚波

恩施|姚氏谱牒序文誊录解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1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5 07: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尝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百千万代子孙尊卑莫能辨者自古有之虽一本之亲几何不小觑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宗支依次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盖闻国有史州有志族有乘尚书春秋者宏阔简约故有谷梁公羊左氏传之迨至史迁开纪传之先河班氏首创断代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凡二十五史载朝代之更替人事之代谢纲目分明也至于州志云者设朝代建置人物艺文异变亦实为一州一郡之载史也虞舜世第贤哲挺生簪缨不绝根深蒂固而枝繁叶茂故族乘者祠家族之宗祖叙人伦之尊卑载亲疏之远近以大辑小以亲联疏以远维近昭穆以纶之名物以纪之恩义以固之无则宗法不立宗法不立则宗祖不统岂非木之忘本水之无源乎是故虽为一宗一族之纸墨实为史志之张目者也惜乎满清而后族谱乏载钩冗无征代系莫辨实为憾矣然今之孙视昔犹后之视今今之者亦无所志则异日分派日远讹谬日久错失日广后人步今之谓也故尔等不才爰及族中旧谱征之以方志验之以名物询之以耄耋参互考证而成斯谱庶后之子孙以考世系之出有以辨亲疏之分有以征名字之举而知行所当行亲所当奉名所当避尤知婚姻之所忌也如是则恩义固孝悌存斯谱有补于云也至于补其缺略续其失坠永续弗失则尤望于后之贤子孙乎
    姚宏胜录自嘉庆版姚氏家乘


    句读:


    姚氏谱序


    尝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百千万代子孙,尊卑莫能辨者,自古有之。虽一本之亲,几何不小觑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宗支依次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盖闻国有史,州有志,族有乘。《尚书》、《春秋》者,宏阔简约,故有《谷梁》、《公羊》、《左氏传》之。迨至史迁开纪传之先河,班氏首创断代,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凡二十五史,载朝代之更替、人事之代谢,纲目分明也。至于州志云者,设朝代、建置、人物、艺文、异变,亦实为一州一郡之载史也。


    虞舜世第,贤哲挺生,簪缨不绝,根深蒂固而枝繁叶茂。故族乘者,祠家族之宗祖,叙人伦之尊卑,载亲疏之远近。以大辑小,以亲联疏,以远维近。昭穆以纶之,名物以纪之,恩义以固之。无则宗法不立,宗法不立则宗祖不统。岂非木之忘本,水之无源乎?是故虽为一宗一族之纸墨,实为史志之张目者也。


    惜乎满清而后,族谱乏载,钩冗无征,代系莫辨,实为憾矣!然今之孙视昔,犹后之视今。今之者亦无所志,则异日分派日远,讹谬日久,错失日广,后人步今之谓也。故尔等不才,爰及族中旧谱,征之以方志,验之以名物,询之以耄耋,参互考证而成斯谱。


    庶后之子孙,以考世系之出有,以辨亲疏之分有,以征名字之举,而知行所当行,亲所当奉,名所当避,尤知婚姻之所忌也。如是则恩义固,孝悌存,斯谱有补于云也。至于补其缺略,续其失坠,永续弗失,则尤望于后之贤子孙乎!


    姚宏胜录自嘉庆版姚氏家乘
    姚波句读、仅供参考


    译文:


    姚氏谱序


    曾经听说,家族有家谱,就如同国家有史书。史书是用来记录一个国家的事迹,家谱则是用来叙述世代传承的源流。大概祖宗以一人之身,繁衍散播成为百千万代的子孙,尊卑辈分无法分辨的情况,自古以来就存在。即使是同出一源的亲人,又有多少不被轻视忽略?世系次序的混乱和离散达到了极点!修纂家谱,对上是为了敬奉祖宗,对下是为了收聚族人。大宗小宗排列其顺序,昭穆(辈分)世系和宗族支派依次追溯,都同出一个源头,这正是将离散(涣)重新聚合(萃)的道理啊。


    听说国家有国史,州县有方志,家族有族谱(乘)。《尚书》、《春秋》这些典籍,宏大广阔而又简要,所以有《谷梁传》、《公羊传》、《左传》来阐释它们。等到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班固首先编写断代史,从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等总共二十五史,记载朝代的更迭、人事的代谢,纲目分明。至于所谓的州志(方志),设置朝代、建置沿革、人物、艺文、灾异变故等门类,也确实是记载一州一郡的历史。


    (我们)虞舜的后代世家,贤能哲人辈出(挺生),官宦(簪缨)不绝,根基深厚牢固而枝叶繁茂。所以族谱的作用,是祭祀家族的祖宗,叙明人伦关系中的尊卑,记载亲疏远近的关系。用大宗来统合小宗,用亲近的联系疏远的,用长远的关系维系近前的。用昭穆(辈分)来规范秩序,用名号事物来记载史实,用恩情道义来巩固关系。没有族谱,宗法制度就不能建立;宗法制度不建立,祖宗就无人统率。这难道不是树木忘了根本,水流没有源头吗?因此,虽然只是一宗一族的文字记录,实际上是为国史方志(史志)提供佐证和补充的重要资料啊。


    可惜在清朝(满清)之后,族谱缺乏记载,钩稽考索(钩冗)没有依据,世代谱系无法辨别,实在是令人遗憾!然而,今天的子孙看过去,就如同将来的子孙看今天。如果今天的人也不做记录(志),那么将来分支会日益疏远,错误会日益长久,缺失会日益增多,这正是后人会步今天后尘的情况啊。因此我们这些不才之人,于是依据族中旧谱,用地方志书(方志)来考证,用实物名迹(名物)来验证,向高龄老人(耄耋)询问请教,相互参照、考核验证,才编成这部家谱。


    希望(庶)后代的子孙,能凭此考究世系传承的存在(出有),能凭此辨别亲疏关系的分别(分有),能凭此验证名字的行辈(举),从而知道行为应当如何规范(当行),亲人应当如何奉养(当奉),名字应当如何避讳(当避),尤其知道婚姻应当避忌什么(同姓不婚等)。这样,恩情道义就能巩固,孝顺友爱(孝悌)就能保存,这部家谱对于教化(云)就有所补益了。至于补充它的缺漏简略,续写那些失落的记载,使其永远延续不致缺失,那就尤其寄望于后世贤能的子孙了!
    姚宏胜抄录自嘉庆版《姚氏家乘》
    姚波试译、仅供参考


    说明:
    句读: 已根据文意和文言文语法进行断句,添加了现代标点符号(句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问号、感叹号等)。特别注意了长句的分割、并列结构的处理、引文(如书名)的标示以及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译文: 力求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使用流畅的现代汉语表达。关键点处理:
    核心比喻: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木之忘本,水之无源”清晰译出。
    修谱目的与作用: “上以敬宗,下以收族”、“涣而受之以萃”(离散变聚合)、“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宗支依次溯之,同出一源”、“祠家族之宗祖,叙人伦之尊卑,载亲疏之远近。以大辑小,以亲联疏,以远维近。昭穆以纶之,名物以纪之,恩义以固之”、“宗法不立则宗祖不统”、“实为史志之张目者也”(为史志提供佐证补充)等核心论述详细译出。
    史志背景: 对《尚书》、《春秋》、《谷梁传》、《公羊传》、《左传》、司马迁纪传体、班固断代史、二十五史、州志(方志)的内容和作用作了简要说明。
    家族背景: “虞舜世第,贤哲挺生,簪缨不绝,根深蒂固而枝繁叶茂”点明姚氏源流和兴盛。
    修谱动机(批判与紧迫感): “惜乎满清而后,族谱乏载,钩冗无征,代系莫辨,实为憾矣!”(批判断层)、“今之孙视昔,犹后之视今”(历史眼光)、“今之者亦无所志,则异日分派日远,讹谬日久,错失日广”(严重后果)、“后人步今之谓也”(步后尘)等紧迫性论述有力译出。
    修谱过程: “爰及族中旧谱,征之以方志,验之以名物,询之以耄耋,参互考证而成斯谱”说明方法严谨。
    对后代的期望(家谱功能): “庶后之子孙…以考世系之出有…辨亲疏之分有…征名字之举…知行所当行…亲所当奉…名所当避…尤知婚姻之所忌…恩义固,孝悌存,斯谱有补于云也”(教化功能)详细译出。
    对续修的期望: “至于补其缺略,续其失坠,永续弗失,则尤望于后之贤子孙乎!”殷切译出。
    谦辞: “尔等不才”译为“我们这些不才之人”。
    难点词语:
    “钩冗无征”:结合上下文及“钩沉”常义,译为“钩稽考索没有依据”。
    “出有”、“分有”:此处指家谱能证明世系的存在、能提供辨别亲疏的依据。译为“存在(出有)”、“分别(分有)”。
    “名字之举”:指名字的行辈(字辈)排列。译为“名字的行辈(举)”。
    “有补于云也”:“云”在此处含义较虚,结合语境指教化、风气、根本之道。译为“对于教化(云)就有所补益了”。
    “耄耋”:指高龄老人(八九十岁)。
    核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谱序。它系统地论述了家谱的极端重要性(堪比国史、维系宗法、巩固恩义、避免忘本),将其置于国史、方志的宏大背景中(“史志之张目者”)。严厉批评了清代以来谱牒失修的严重后果(代系莫辨),以强烈的历史感和紧迫感阐述了本次修谱的必要性和严谨过程(征方志、验名物、询耄耋、参互考证)。最后详细阐述了家谱对后代的多重功能(考世系、辨亲疏、明行辈、知避忌、固恩义、存孝悌、助教化),并寄厚望于后世贤孙续修完善。语言凝练,论证有力,情感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1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5 07: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家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则兼着善败用存黾鉴家则专扬懿媺以诏来兹但圣门所称必也狂狷珪璋之宝不掩瑕瑜是贵巨细必录偏全互见要以摹舄形容偹章风格令观者仰止高山宛然可挹若夫词工粉饰事绝刺非神理萦然祗增虚诞匪特晦前修之面目抑亦盩作者之体裁矣铸猥以疏庸僣操修餙郰希信史讵惬与情知我罪我固巳听之凡以藏之私箧非敢曰传之四方也
    姚宏胜录自嘉庆版姚氏家乘


    句读:


    姚氏谱序


    夫家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则兼著善败,用存黾鉴;家则专扬懿媺,以诏来兹。但圣门所称,必也狂狷;珪璋之宝,不掩瑕瑜。是贵巨细必录,偏全互见,要以摹舄形容,偹章风格,令观者仰止高山,宛然可挹。若夫词工粉饰,事绝刺非,神理萦然,祗增虚诞,匪特晦前修之面目,抑亦盩作者之体裁矣!铸猥以疏庸,僣操修餙,郰希信史,讵惬与情?知我罪我,固巳听之。凡以藏之私箧,非敢曰传之四方也。


    姚宏胜录自嘉庆版姚氏家乘
    姚波句读、仅供参考


    译文:


    姚氏谱序


    家族有家谱,就如同国家有史书。国史则同时记载善政与败政,用来作为借鉴(黾鉴);家谱则专门颂扬祖先的美好德行(懿媺),用以昭示告诫后代子孙(诏来兹)。但是圣人所称赞的(圣门所称),也必定包括狂放激进和狷介自守(狂狷)之人;如同美玉(珪璋)这样的珍宝,也不掩盖其瑕疵(瑕瑜)。因此可贵的是(是贵),无论大事小事都必须记录(巨细必录),优点缺点都要如实呈现(偏全互见),关键在于要描摹(摹舄)祖先的形貌品性(形容),完备地彰明(偹章)其风范气度(风格),使得阅读者如同仰望高山(仰止高山),祖先的风采仿佛可以感触到(宛然可挹)。如果一味追求文辞工巧加以粉饰(词工粉饰),记载的事情完全回避批评与过失(事绝刺非),(使得祖先的)神采道理(神理)显得虚无缥缈(萦然),这只会增加虚妄不实(祗增虚诞),不仅会掩盖(晦)先辈(前修)的真实面目,而且也违背(盩)了编纂者应有的体例(体裁)啊!


    我姚铸(铸)不才且平庸(猥以疏庸),却冒昧地(僣)执笔进行修饰(操修餙),期望(郰希)能修成一部真实可信的家史(信史),这怎能(讵)符合(惬)众人(与情)的期望呢?理解我或怪罪我(知我罪我),我本已听之任之(固巳听之)。只是打算将它藏于私人书箱(私箧),不敢说(非敢曰)要传扬于四方。


    姚宏胜抄录自嘉庆版《姚氏家乘》
    姚波试译、仅供参考

    说明:


    句读:已根据文意和文言文语法进行断句,添加了必要的标点符号(句号、逗号、分号、感叹号、问号等),特别注意了长句的分割和感叹语气的处理。


    译文:力求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使用流畅的现代汉语表达。关键点处理:


    核心对比:“家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清晰译出。强调国史“兼著善败”以存鉴戒(黾鉴),家谱“专扬懿媺”以诏后世(诏来兹)。


    实录原则:引用圣人之言(“必也狂狷”)和美玉之喻(“珪璋之宝,不掩瑕瑜”),提出家谱应“巨细必录,偏全互见”,即如实记录优点缺点,不避讳祖先的不足之处或不同个性(如“狂狷”)。


    编纂目的与方法:指出家谱的关键在于“摹舄形容,偹章风格”,即真实刻画祖先形象、完备彰显其品格风范,使后人能真实感受(“仰止高山,宛然可挹”)。


    批判虚饰:严厉批评“词工粉饰,事绝刺非”的做法,认为这会导致“神理萦然”(形象虚浮)、“祗增虚诞”(增加不实),其后果是“晦前修之面目”(掩盖祖先真容)、“盩作者之体裁”(违背修谱体例)。


    作者谦辞与定位:作者姚铸(铸)自称“猥以疏庸”(不才平庸)、“僣操修餙”(冒昧执笔修饰),表达了对修成“信史”(真实家史)的期望(郰希信史),但也深知难以完全符合众人期望(讵惬与情)。最后表明此谱仅为家族内部保存(“藏之私箧”),不敢外传(“非敢曰传之四方”),态度非常谦逊低调。


    难点词语:


    黾(mǐn)鉴:黾勉(勤勉)借鉴之意,译为“借鉴”。


    懿媺(yìměi):美德、善行。


    诏来兹:昭示、告诫后代。“兹”指后代。


    狂狷(juàn):语出《论语》。狂,激进进取;狷,拘谨自守。指不同性格的贤者。


    珪璋(guīzhāng):古代玉制礼器,喻美德、珍贵。


    瑕瑜(xiáyú):玉的斑点(瑕)和光泽(瑜),喻缺点和优点。


    摹舄(móxì):“舄”在此处通“肖”,意为描摹、刻画。


    偹(bèi)章:“偹”通“备”,完备;“章”通“彰”,彰显。


    仰止高山:语出《诗经》,仰望崇高的德行。


    宛然可挹(yì):仿佛可以感触到。“挹”本义舀取,引申为感触、体会。


    事绝刺非:记载事情完全回避批评(刺)和过失(非)。


    神理萦然:“神理”指精神、风采;“萦然”指虚无缥缈、不真实的样子。


    祗(zhǐ):只、仅仅。


    匪特:不仅。


    前修:前贤、先辈。


    盩(zhōu):违背、乖戾。


    猥(wěi):谦辞,辱、鄙陋。


    疏庸:粗疏平庸。


    僣(jiàn):超越本分,冒昧。


    修餙(shì):“餙”通“饰”,修饰、编纂。


    郰(zōu)希:期望、希求。


    信史: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


    讵(jù):岂、怎。


    惬(qiè):满足、符合。


    与情:众人之情、众望。


    知我罪我:语出《孟子》,理解我或怪罪我。


    私箧(qiè):私人书箱。


    核心思想:这篇序言着重阐述了家谱编纂的“实录”原则。作者姚铸认为家谱虽以颂扬祖先美德为主(“专扬懿媺”),但必须坚持“巨细必录,偏全互见”的史家笔法,如实记录祖先的方方面面(包括个性、可能的过失),反对刻意粉饰和回避问题(“词工粉饰,事绝刺非”)。他强调真实刻画(“摹舄形容”)和完备彰显(“偹章风格”)才能让后人真正感受到祖先风采(“仰止高山,宛然可挹”)。他批判虚饰会掩盖真相、违背修谱体例。最后以极其谦逊的态度说明自己能力有限,只求修成一部真实可信的家史(“郰希信史”),并声明此谱仅为家族内部保存。其核心是倡导家谱编纂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历史责任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1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5 08: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诰尔子孙诫尔子孙原尔所生出我一本虽有外亲不如族人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宗谊为重财器为轻危急相济善恶相正为父者当慈为子者当孝为兄者宜爱其弟为弟者宜敬其兄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乐士敬贤隆师教子守分奉公及人推已闺门有法亲朋有义立行必诚而无伪御下必恩而有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毋事贪淫毋习赌博毋争讼以害俗毋以富欺贫毋以贵骄贱毋恃强凌弱毋欺善畏恶毋以下犯上毋以大压小毋因小忿而失大义毋听妇言以伤和气毋为亏心之事而损阴骘毋为不洁之行以辱先人毋以小善而不为毋以小不善而为之毋谓无知冥冥见晓毋谓元人寂寂闻声依我训者是其孝也我其佑之违我训者是不肖也我其覆之不惟覆之令其绝之子子孙孙咸听斯训
    姚宏胜录自嘉庆版姚氏家乘

    句读:


    姚氏谱序


    诰尔子孙,诫尔子孙:原尔所生,出我一本。虽有外亲,不如族人。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宗谊为重,财器为轻。危急相济,善恶相正。为父者当慈,为子者当孝;为兄者宜爱其弟,为弟者宜敬其兄。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乐士敬贤,隆师教子。守分奉公,及人推己。闺门有法,亲朋有义。立行必诚而无伪,御下必恩而有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毋事贪淫,毋习赌博;毋争讼以害俗,毋以富欺贫,毋以贵骄贱;毋恃强凌弱,毋欺善畏恶;毋以下犯上,毋以大压小;毋因小忿而失大义,毋听妇言以伤和气;毋为亏心之事而损阴骘,毋为不洁之行以辱先人;毋以小善而不为,毋以小不善而为之。毋谓无知,冥冥见晓;毋谓元人,寂寂闻声。依我训者,是其孝也,我其佑之;违我训者,是不肖也,我其覆之!不惟覆之,令其绝之!子子孙孙,咸听斯训。


    姚宏胜录自嘉庆版姚氏家乘
    姚波句读、仅供参考


    译文:


    姚氏谱序 (家训)


    告谕你们子孙,告诫你们子孙:追溯你们的出生,都源自我这一根本(始祖)。即使有外姓亲戚,也比不上同族之人(亲近)。荣辱彼此关联,利害相互影响。宗族情谊最为重要,钱财器物相对轻微。危急时刻要互相救助,行为善恶要互相规劝纠正。


    做父亲的应当慈爱,做儿子的应当孝顺;做兄长的应该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应该尊敬兄长。士农工商各业,都要勤勉于自己的事业;冠礼、婚礼、丧礼、祭祀,必须遵循礼仪。要乐于亲近士人、敬重贤能,尊崇师长、教育子弟。安守本分、奉行公事,推己及人(仁恕待人)。家庭内部要有规矩(闺门有法),亲戚朋友交往要讲道义(亲朋有义)。立身行事必须真诚而不虚伪,管理仆役(或下属)必须施恩而有礼节。务必勤俭持家以振兴家庭,务必谦逊厚道以和睦乡邻。


    不要从事贪婪淫邪之事,不要沾染赌博恶习;不要争斗诉讼而败坏风俗,不要因为富有就欺压贫穷,不要因为地位高贵就傲慢对待低贱;不要倚仗强横欺凌弱小,不要欺侮善良畏惧凶恶;不要以下犯上,不要以大压小;不要因为小的忿恨而丧失大的道义,不要听信妇人之言而伤害家族和气;不要做亏心事而损害阴德(阴骘),不要有不清白的行为而辱没祖先;不要因为是小的善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


    不要说(祖先神灵)无知,他们在幽冥之中能明察(冥冥见晓);不要说(乡邻)是山野之人(元人),他们在寂静之处也能听闻(寂寂闻声)。


    遵循我这些训诫的,就是孝子贤孙,祖先神灵(我)将保佑他;违背我这些训诫的,就是不肖子孙,祖先神灵(我)将倾覆他!不仅要倾覆他,还要让他断绝(后代)!子子孙孙,都要听从这些训诫。


    姚宏胜抄录自嘉庆版《姚氏家乘》
    姚波试译、仅供参考


    说明:


    句读: 这篇谱序实质是一篇家训,以训诫口吻写成。已根据其强烈的祈使语气和排比结构进行断句,添加了感叹号、分号、冒号等以体现其训诫力度和层次感。


    译文: 力求传达原文的训诫力量和伦理内涵,使用较为庄重、明确的现代汉语。


    开篇与核心: “诰尔子孙,诫尔子孙”译为“告谕你们子孙,告诫你们子孙”,体现威严。“原尔所生,出我一本”强调同根同源。“宗谊为重,财器为轻”、“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危急相济,善恶相正”等核心伦理观清晰译出。


    人伦规范: 对父子、兄弟、夫妇(隐含在“毋听妇言”及“闺门有法”中)的关系要求,以及士农工商各安其业、遵行礼仪(冠婚丧祭)的要求准确译出。


    修身治家处世: “乐士敬贤,隆师教子”、“守分奉公,及人推己”、“立行必诚而无伪,御下必恩而有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等关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社会交往的原则详细译出。


    禁令(“毋”字句): 16个“毋”字开头的禁令是重点,涵盖戒除恶习(贪淫、赌博、争讼)、反对不公(富欺贫、贵骄贱、强凌弱、欺善畏恶、下犯上、大压小)、维护道义(勿因小忿失大义)、警惕内患(勿听妇言伤和气)、注重道德(勿亏心损阴德、勿不洁辱先人)、行善去恶(勿以善小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译文力求明确有力。


    警戒与监督: “毋谓无知,冥冥见晓;毋谓元人,寂寂闻声”强调祖先神灵的监察和乡邻的舆论监督,译为“不要说(祖先神灵)无知…不要说(乡邻)是山野之人…”。


    奖惩机制: “依我训者…佑之;违我训者…覆之!不惟覆之,令其绝之!” 清晰地译出遵循训诫得保佑、违背训诫遭严惩(甚至断嗣)的后果,体现家训的严厉性。这里的“我”指代祖先神灵。


    结语: “子子孙孙,咸听斯训”译为“子子孙孙,都要听从这些训诫”,语气庄重,具有永恒约束力。


    难点词语:


    阴骘 (zhì): 阴德,暗中施德于人,或指上天暗中安排的福分。


    元人: 此处指乡野之人、普通人。“元”通“原”。


    冥冥: 指幽暗之处,也指鬼神世界。


    寂寂: 寂静无声之处。


    核心思想: 这篇谱序的核心是一份详尽而严厉的家族训诫。它首先强调宗族血缘的根本性和凝聚力(“出我一本”、“不如族人”、“宗谊为重”),然后系统规范了家族成员在各种关系(父子、兄弟、夫妇、主仆、亲朋、乡邻)和角色(士农工商)中的行为准则,尤其强调孝悌、和睦、勤勉、守礼、诚信、仁恕、勤俭、谦厚等美德。它严厉禁止各种恶习和不义行为(16个“毋”),并警告子孙其言行处于祖先神灵的监察(“冥冥见晓”)和乡邻的舆论监督(“寂寂闻声”)之下。最后以明确的奖惩(“佑之”/“覆之…绝之”)和世代遵从的命令(“咸听斯训”)作结。整篇训诫体现了强烈的家族伦理观念和维系宗族秩序的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28 12:48 , Processed in 0.1010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