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回复: 4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四库本 节选《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6-11 07: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四库本 节选《姚》
    作者:[宋]章定
    类型:类书类


    简介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章定撰。定,建安人。仕履无考。惟此书二十六卷中载其曾祖元振,建炎中进士,官广东提举常平。祖才邵,少年从杨时游,尝守临贺、辰阳而已。此书作於嘉定己巳。以姓氏分韵排纂,各序源流於前,而以历代名人之言行依姓分隶。盖以谱牒传记合为一书者也。案《隋书·经籍志》有贾执《姓氏英贤谱》一百卷,其书久佚。据李善《文选注》所引,前列爵里,后详事迹,其体例同於此书。定殆仿之而作欤?所列凡一千一百八十九姓,内单姓一千一百二十一,复姓六十八。所录前代诸人,时有颠倒漏略。如冯姓首春秋冯简子,次唐,次冯驩。既以汉人居战国人前,而上党守冯亭事迹章章,乃遗不载,又意主备笺启之用,惟录善而不纪恶,遂并杨再思之流掩其巨慝,书其小节,亦非实录。然於有宋一代纪述颇详,其人其事,往往为史传所不载,颇足以补阙核异。故在宋时不过书肆刊本,而流传既久,遂为考证者所资。此如汉碑、汉印,当时里胥工匠能为之,而一字之存,后世遂宝为古式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11 0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铫【三百六十】
        见姓苑 颍川郏县后汉卫尉安城侯铫期生丹生统传封四代
    后汉铫期字次况颍川人容貌絶异矜严有威光武以为魏郡太守郡界清平郡中服其威信拜卫尉封安城侯重于信义自为将有所降下未尝掳掠及在朝廷忧国爱主其有不得于心必犯顔諌诤
    (句读):


    铫【三百六十】
    见《姓苑》。颍川郏县。后汉卫尉、安城侯铫期。生丹。生统。传封四代。


    后汉铫期,字次况,颍川人。容貌絶异,矜严有威。光武以为魏郡太守,郡界清平,郡中服其威信。拜卫尉,封安城侯。重于信义,自为将,有所降下,未尝掳掠。及在朝廷,忧国爱主。其有不得于心,必犯顔諌诤。

    关键点注释:


    句读:


    第一句“见《姓苑》”独立成句,指明姓氏来源。


    “颍川郏县”点明家族郡望。


    “后汉卫尉、安城侯铫期。生丹。生统。传封四代。”清晰列出了世系传承:铫期 -> 子铫丹 -> 孙铫统 -> ...,爵位传了四代。


    生平部分按人物、籍贯、外貌、主要官职政绩、品德、为将准则、为官原则、谏诤风格依次叙述,逻辑清晰。


    翻译:


    铫【三百六十】:指明这是姓氏条目及其编号。


    见《姓苑》:指明姓氏来源的典籍。


    颍川郏县:点明铫期家族的籍贯(郡望)。


    后汉卫尉、安城侯铫期。生丹。生统。传封四代:简述铫期官职爵位及其子、孙的名字,并说明爵位传承了四代。


    容貌絶异,矜严有威:描述其外貌出众、性格庄重威严。


    光武以为魏郡太守,郡界清平,郡中服其威信:说明他被光武帝任命为魏郡太守,治理有方,境内安定太平,深得民心。


    拜卫尉,封安城侯:记载其后来升任卫尉(九卿之一,掌管宫门警卫),并被封为安城侯。


    重于信义:强调他非常看重信用和道义。


    自为将,有所降下,未尝掳掠:具体说明他作为将领的品德,攻克敌方后从不进行抢掠(降下:使敌人投降或攻克地方)。


    及在朝廷,忧国爱主:描述他在朝廷为官时,心系国家,忠于君主。


    其有不得于心,必犯顔諌诤:概括其刚直不阿的谏臣风范。只要内心认为不对(或不合心意),即使会触怒君主(犯颜),也必定直言规劝(谏诤)。


    这段文字简洁而全面地介绍了铫期家族的姓氏来源、籍贯、主要人物铫期的生平事迹、官职爵位、家族世系以及他高尚的品德和刚直的作风。

    译文:
    铫(在姓氏谱中编号为第三百六十)
    (此姓)见于《姓苑》一书。(铫氏家族)在颍川郡郏县。东汉时有官至卫尉、封安城侯的铫期。铫期生铫丹。铫丹生铫统。(爵位)传承封袭了四代。
    东汉的铫期,字次况,是颍川郡人。他的容貌非常出众,庄重严肃,很有威严。光武帝(刘秀)任命他为魏郡太守,(他治理有方)使得郡内边界清静太平,全郡的人都信服他的威望和信誉。(后来)被任命为卫尉,封为安城侯。(他)非常看重诚信和道义,自己担任将领时,凡有攻下(敌方城池或军队)的情况,从未进行过抢掠。等到在朝廷(为官)时,忧心国事,爱护君主。如果(君主的行为或决策)有不合他心意(或认为不对)的地方,他必定会冒犯(君主的)威严,直言进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11 07: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6-11 08:50 编辑

    姚【三百六十一】
        姓纂虞舜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焉左传郑大夫姚句耳汉有諌议大夫姚平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妫氏五代孙敷又为姚氏
        晋载纪姚弋仲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石季龙召之迁冠军大将军清俭鲠直屡献谠言无所回避朝之大议靡不参决公卿亦惮而推下之后请降于晋封髙陵郡公
        姚襄字景国弋仲第五子少有髙名雄武冠世英济之称着于南夏自称大将军
        南史姚察字伯审吴太常卿信之九世孙防有至性六嵗诵书万余言十二能属文入隋授秘书丞 学行无比
        北史外戚姚黄眉魏时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艺术姚僧垣字法卫仕梁为太医正后封长夀县公唐姚思亷万年人少受汉书于父察寡嗜欲惟一于学初察在陈尝修梁陈二史未就死以属思亷故思亷表父遗言有诏聴续 炀帝又诏修区防图志迁代王侍读髙祖定京师府僚皆奔忙独思亷侍王兵升殿厉声曰唐公起义兵本安王室若等不宜无礼于王众始却布列阶下帝义之观者叹曰仁者之勇谓此人乎 授秦王府文学王语隋事慨然叹曰姚思亷蒙数刃以明大节古所难者思亷在洛阳遣使遗物三百段致书曰景想节义故有是赠 王即位诏共撰梁陈书推究综括为二家史以卒父业帝幸九成宫思亷以为离宫游幸是秦皇汉武事非尧舜禹汤所为
        姚璹字令璋思亷孙力学才辩掞迈举明经第 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防仗下谋议不得闻璹以帝王谟训不可阙纪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责宰相自撰号时政纪以授史官时政有记自璹始 迁益州长史始蜀吏贪暴璹擿发之无所容贷降玺诏慰因谓左右曰为二千石清其身者易使吏尽清者难唯璹为兼之
        姚班(珽)璹弟笃学有立志擢明经歴六州刺史政皆有绩数被褒赐迁太子詹事兼左庶子太子失道班(珽)四上书諌太子不用其言及败索宫中得班(珽)諌书中宗嘉叹
        姚崇字元之陜州人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下笔成章五迁夏官郎中 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如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 后尝语左右往周兴来俊臣等数治诏狱朝臣相逮引一切承反朕意其枉自兴俊臣等诛遂无反者然则向论死者得无寃耶崇曰今凶竖殱夷臣以一门百口保内外官无复反者后曰闻公之言乃得朕心圣厯三年进平章事张易之私请于崇崇不纳出为扬州刺史政条简肃人为纪徳于碑徙同州刺史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召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与俱驰猎缓速如防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鋭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云云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翌日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穏是谓佛理帝善之 奏捕蝗 帝方躬万几唯崇独佐裁决故得专任 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戍斥士马储械无不谙记玄宗初立宾礼大臣故老遇崇毎见便殿必为之兴去辄临轩以送他相莫如也
        姚南仲华州人乾元初擢制科拜义成节度使
        五代姚顗字百真京兆长安人也中条山处士司空图一见以为竒以其女妻之举进士事梁为翰林学士
        宋朝姚内斌卢龙人也少仕契丹周显徳末世宗北征我太祖将兵至瓦桥闗内斌为闗使开门请降世宗以为汝州刺史国初从平李筠改刺虢州太祖以西鄙为忧以内斌为庆州刺史戎不敢犯塞号内斌为虎盖畏其勇也在庆州积十余年卒
        姚兕字武之陇干人也父宝为陇干巡检战没以兕为右班殿直熙宁中西鄙进筑兕为巡检以功稍迁左藏库副使夏人举国入冦环庆保障皆被围兕驻荔原堡间出竒击之贼不敢当即引而西鬼章陷景立于踏白城诸兵皆欲以兵直前兕请先破撒宗城用其言一举而克遂破踏白诸羌以报景立之役以功累迁皇城使交趾冦边以功领雅州刺史泸南乞弟叛兕以功领忠州团练使复为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改鄜延鬼章就擒迁四方馆使改泾源总管移鄜延路卒 弟麟 子雄古
    姚麟字君瑞以父宝死事补三班借职稍迁左侍禁王韶取熙河知麟材可用为熙河管界巡检复河州为诸军先以功迁内殿承制韶大防诸将饮幕下而露骨山降羌叛报至韶目麟曰破敌者饮此麟欣然尽巵酒擐甲驰去食未竟斩数百级还报韶大喜举军尽惊知顺徳军以节援李宪兵马为前军麟度宪不逺鼓而出战方酣大军防至大破之贼溃走王师问罪西夏麟与刘昌祚皆为泾源行营总管聴髙遵裕节制而以兵防于灵武贼十万余扼我师麟引兵以出大破之遂以师抵灵武为诸道先防班师麟复以泾源兵为后军贼追蹑慷慨激励士众争出死力卒全师而还是役也泾源军入为前出为殿战常为最而麟实将之诸将得罪例降皇城使永兴军钤辖初遵裕与昌祚有隙凡军事辄沮止以故不济后昌祚言灵武不克实受制非战之罪朝廷问麟是非麟曰首至灵武昌祚之功城不能取皆臣之罪人以此多之初复兰州时夏人请兰防之地麟奏书谓夏人逐其君王师是征今秉常不废即为顺命可因以息兵矣独兰防不可与愿召诸将饬边备示进讨之形以絶其望朝廷是其议绍圣中帅泾源召拜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卒赠太尉麟将沉毅多竒策有功不自矜伐持军纪律明下乐为之用事兄兕尽礼兄弟并立功声盖一时云


    姚波收集录出,以原文为准2025-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11 08: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断句


    姚【三百六十一】
    姓纂:虞舜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焉。《左传》郑大夫姚句耳。汉有諌议大夫姚平。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妫氏;五代孙敷,又为姚氏。  


    晋载纪:姚弋仲,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石季龙召之,迁冠军大将军。清俭鲠直,屡献谠言,无所回避。朝之大议,靡不参决,公卿亦惮而推下之。后请降于晋,封髙陵郡公。  


    姚襄,字景国,弋仲第五子。少有髙名,雄武冠世,英济之称着于南夏,自称大将军。  


    南史:姚察,字伯审,吴太常卿信之九世孙。防有至性,六嵗诵书万余言,十二能属文。入隋授秘书丞,学行无比。  


    北史外戚:姚黄眉,魏时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艺术:姚僧垣,字法卫,仕梁为太医正,后封长夀县公。  
    唐姚思亷,万年人。少受《汉书》于父察,寡嗜欲,惟一于学。初,察在陈尝修梁陈二史未就,死以属思亷。故思亷表父遗言,有诏聴续。炀帝又诏修《区防图志》。迁代王侍读。髙祖定京师,府僚皆奔忙,独思亷侍王兵升殿,厉声曰:"唐公起义兵本安王室,若等不宜无礼于王!"众始却,布列阶下。帝义之,观者叹曰:"仁者之勇,谓此人乎?"授秦王府文学。王语隋事,慨然叹曰:"姚思亷蒙数刃以明大节,古所难者!"思亷在洛阳,遣使遗物三百段,致书曰:"景想节义,故有是赠。"王即位,诏共撰《梁》《陈》书,推究综括为二家史,以卒父业。帝幸九成宫,思亷以为:"离宫游幸是秦皇汉武事,非尧舜禹汤所为。"  


    姚璹,字令璋,思亷孙。力学才辩掞迈,举明经第。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防,仗下谋议不得闻。璹以帝王谟训不可阙纪,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责宰相自撰,号《时政纪》以授史官。时政有记自璹始。迁益州长史,始蜀吏贪暴,璹擿发之无所容贷。降玺诏慰,因谓左右曰:"为二千石清其身者易,使吏尽清者难,唯璹为兼之。"  


    姚珽(注:原文"班"误),璹弟。笃学有立志,擢明经。歴六州刺史,政皆有绩,数被褒赐。迁太子詹事兼左庶子。太子失道,珽四上书諌。太子不用其言,及败,索宫中得珽諌书。中宗嘉叹。  


    姚崇,字元之,陜州人。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下笔成章。五迁夏官郎中。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如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后尝语左右:"往周兴、来俊臣等数治诏狱,朝臣相逮引,一切承反。朕意其枉,自兴、俊臣等诛,遂无反者。然则向论死者得无寃耶?"崇曰:"今凶竖殱夷,臣以一门百口保内外官无复反者!"后曰:"闻公之言,乃得朕心。"圣厯三年进平章事。张易之私请于崇,崇不纳,出为扬州刺史。政条简肃,人为纪徳于碑。徙同州刺史。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召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与俱驰猎,缓速如防。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鋭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翌日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奏捕蝗……帝方躬万几,唯崇独佐裁决……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宰相……玄宗初立,宾礼大臣故老,遇崇毎见便殿,必为之兴,去辄临轩以送,他相莫如也。  


    姚南仲,华州人。乾元初擢制科,拜义成节度使。  


    五代姚顗,字百真,京兆长安人也。中条山处士司空图一见以为竒,以其女妻之。举进士,事梁为翰林学士。  


    宋朝姚内斌,卢龙人也。少仕契丹……世宗北征,我太祖将兵至瓦桥闗,内斌为闗使,开门请降。世宗以为汝州刺史。国初从平李筠,改刺虢州。太祖以西鄙为忧,以内斌为庆州刺史。戎不敢犯塞,号内斌为"虎",盖畏其勇也。在庆州积十余年卒。  


    姚兕,字武之,陇干人也。父宝为陇干巡检,战没,以兕为右班殿直。熙宁中,西鄙进筑,兕为巡检,以功稍迁左藏库副使。夏人举国入冦,环庆保障皆被围。兕驻荔原堡,间出竒击之,贼不敢当,即引而西。鬼章陷景立于踏白城,诸兵皆欲以兵直前。兕请先破撒宗城,用其言一举而克,遂破踏白诸羌,以报景立之役。以功累迁皇城使。交趾冦边,以功领雅州刺史。泸南乞弟叛,兕以功领忠州团练使。复为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改鄜延。鬼章就擒,迁四方馆使,改泾源总管,移鄜延路卒。弟麟,子雄古。  


    姚麟,字君瑞。以父宝死事,补三班借职,稍迁左侍禁。王韶取熙河,知麟材可用,为熙河管界巡检。复河州,为诸军先,以功迁内殿承制。韶大防诸将饮幕下,而露骨山降羌叛。报至,韶目麟曰:"破敌者饮此!"麟欣然尽巵酒,擐甲驰去。食未竟,斩数百级还报。韶大喜,举军尽惊。知顺徳军,以节援李宪兵马,为前军。麟度宪不逺,鼓而出战。方酣,大军防至,大破之,贼溃走。王师问罪西夏,麟与刘昌祚皆为泾源行营总管,聴髙遵裕节制,而以兵防于灵武。贼十万余扼我师,麟引兵以出,大破之,遂以师抵灵武,为诸道先。防班师,麟复以泾源兵为后军。贼追蹑,慷慨激励士众,争出死力,卒全师而还。是役也,泾源军入为前,出为殿,战常为最,而麟实将之。诸将得罪例,降皇城使、永兴军钤辖。初,遵裕与昌祚有隙,凡军事辄沮止,以故不济。后昌祚言:"灵武不克,实受制,非战之罪。"朝廷问麟是非。麟曰:"首至灵武,昌祚之功;城不能取,皆臣之罪。"人以此多之。初复兰州时,夏人请兰防之地。麟奏书谓:"夏人逐其君,王师是征。今秉常不废,即为顺命,可因以息兵矣。独兰防不可与!愿召诸将饬边备,示进讨之形,以絶其望。"朝廷是其议。绍圣中帅泾源,召拜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卒赠太尉。麟将沉毅多竒策,有功不自矜伐,持军纪律明,下乐为之用。事兄兕尽礼,兄弟并立功,声盖一时云。

    ---

    说明
    1.姓氏源流
       - 完整保留"改妫氏/复姚氏"的转折关系  
       - "五代孙敷"独立成句,明确世系传递  


    2. 人物事件  
       - 战争场景断出动态感:  
         > **"麟欣然尽巵酒,擐甲驰去。食未竟,斩数百级还报"**(动作连贯性)  
         > **"贼追蹑,慷慨激励士众,争出死力"**(危机应对层次)  
       - 对话保留原文语气:  
         > **韶目麟曰:"破敌者饮此!"**(激励场景)  
         > **麟曰:"首至灵武,昌祚之功;城不能取,皆臣之罪。"**(担当精神)  


    3. 制度术语
       - 官制清晰分隔:  
         > **"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央职衔)  
         > **"降皇城使、永兴军钤辖"**(地方军职)  
       - 特殊制度单列:  
         > **"号《时政纪》以授史官"**(唐代档案创新)  


    4. 史实关键
       - 地理冲突点明:  
         > **"夏人请兰防之地"**(北宋与西夏争夺要冲)  
       - 政策主张完整:  
         > **"独兰防不可与!愿召诸将饬边备,示进讨之形"**(姚麟边防战略)  


    > 此断句体现姚氏家族三大历史阶段:  
    > **得姓(舜)→ 存续(汉晋避乱改姓)→ 鼎盛(唐相宋将)**,  
    > 尤重唐代姚崇"十事要说"、宋代姚麟"灵武之战"等标志性事件,凸显"文能定国,武可安邦"的家族特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11 09: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姓 【条目三百六十一】


    《姓纂》记载: 虞舜出生在姚墟,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姚”作为姓氏。《左传》中记载有郑国大夫姚句耳。汉朝有谏议大夫姚平。舜的后裔胡公被封于陈地,到了敬仲时在齐国做官,又改姓“田”;到了田丰时,王莽封他为代睦侯,以供奉舜的后代。田丰的儿子田恢为躲避王莽之乱,渡过长江定居在吴郡,改姓“妫”;田恢的五世孙田敷,又改回姓“姚”。


    《晋书·载记》记载: 姚弋仲,他的祖先是虞舜的后裔。后赵皇帝石虎(石季龙)征召他,升任他为冠军大将军。姚弋仲清廉节俭、耿直敢言,屡次进献正直的言论,毫不避讳。朝廷的重大决议,他没有不参与决断的,公卿大臣也都敬畏他而推重他。后来他请求归降东晋,被封为高陵郡公。


    姚襄,字景国,是姚弋仲的第五个儿子。年少时就有很高的名望,雄壮威武为当世之冠,英明有为的名声在南方非常显著,自称为大将军。


    《南史》记载: 姚察,字伯审,是吴国太常卿姚信的九世孙。姚察天性纯厚,六岁就能诵读书籍万余言,十二岁就能写文章。进入隋朝后被授予秘书丞之职,学问品行无人能比。


    《北史·外戚传》记载: 姚黄眉,在北魏时期娶了公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


    《北史·艺术传》记载: 姚僧垣,字法卫,在梁朝做官任太医正,后来被封为长夀县公。


    唐代:


    姚思廉,万年县人。年少时跟从父亲姚察学习《汉书》,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学问。当初,姚察在陈朝时曾编修梁、陈二史但未完成,去世前将此任务嘱托给姚思廉。因此姚思廉上表陈述父亲的遗愿,得到诏令允许他继续完成。隋炀帝又下诏让他编修《区宇图志》。后升任代王(杨侑)侍读。唐高祖李渊平定京城长安时,代王府的僚属都逃散了,唯独姚思廉侍奉代王并登上大殿,厉声呵斥道:“唐公(李渊)起兵本是为了安定王室,你们这些人不该对代王无礼!”士兵们这才退下,在台阶下排列站好。高祖认为他有道义,旁观者感叹说:“仁者之勇,说的就是这个人吧?”后被授予秦王府文学之职。秦王(李世民)谈论隋朝旧事,感慨叹息道:“姚思廉在刀锋加身之际仍能维护大节,这是古人也难以做到的!”姚思廉在洛阳时,秦王派人赠送他三百段绢帛,并写信说:“感念你的节操道义,所以有此馈赠。”秦王(李世民)即位(唐太宗)后,下诏让姚思廉参与编撰《梁书》《陈书》。他推究整理,融会贯通,写成这两部史书,最终完成了父亲的遗业。太宗巡幸九成宫时,姚思廉进谏认为:“离宫巡游是秦始皇、汉武帝做的事,不是尧、舜、禹、汤这些圣君的行为。”


    姚璹(shú),字令璋,是姚思廉的孙子。他努力学习,才智善辩,文采超群,考中明经科。唐高宗永徽年间之后,左右史(起居郎、起居舍人)只能在皇帝上朝听政时在殿前侍立记录,朝堂下的军国议论史官就不得而知了。姚璹认为帝王的谋略训示不能遗漏不记,奏请将皇帝退朝后与宰相商议的军国政要,责成宰相亲自撰写记录,命名为《时政纪》,然后交给史官。记录时政的制度就是从姚璹开始的。后来他升任益州长史,起初蜀地官吏贪婪暴虐,姚璹检举揭发他们,毫不宽容。皇帝特意下诏书慰劳他,并对左右大臣说:“作为二千石(指州郡长官)自身清廉容易,能使下属官吏全都清廉很难,只有姚璹做到了两者兼顾。”


    姚珽(tǐng)(注:原文误作“班”),是姚璹的弟弟。他专心好学,志向坚定,考中明经科。历任六州刺史,政绩都很卓著,多次受到褒奖赏赐。后升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太子(李重俊)行为失当,姚珽四次上书劝谏。太子不听他的话,等到太子(因发动政变)失败后,在宫中搜得姚珽的谏书。唐中宗对此赞叹不已。


    姚崇,字元之,陕州人。少年时洒脱不羁,崇尚气节,长大后好学,下笔成章。五次升迁后任夏官郎中(兵部郎中)。契丹侵扰河北,军情文书纷至沓来,姚崇处理奏报果断迅速如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兵部侍郎)。武则天曾对身边大臣说:“过去周兴、来俊臣等人多次审理诏狱(奉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朝臣们互相牵连告发,无不承认谋反。我怀疑其中有冤情,自从周兴、来俊臣等人被诛杀后,就再没有谋反的人了。这样看来,以前被处死的人岂不是有冤枉的吗?”姚崇答道:“如今凶恶的酷吏已被铲除,臣愿用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朝廷内外官员不会再有人谋反!”武则天说:“听到爱卿这番话,正合朕的心意。”圣历三年(700年),姚崇升任同平章事(宰相)。张易之私下向姚崇请托办事,姚崇不答应,因此被外放为扬州刺史。他在任政令简明整肃,当地百姓为他立碑纪德。后调任同州刺史。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举行阅兵演习,召见姚崇。当时皇帝正在渭水边打猎,立即召见姚崇,与他一同驰骋打猎,无论速度缓急都配合默契(或:姚崇对答如流)。皇帝非常高兴。打猎结束后,皇帝就向他咨询天下大事,姚崇滔滔不绝,不知疲倦。皇帝说:“爱卿应该立刻做我的宰相。”姚崇知道皇帝气度宏大,励精图治,于是先提出条件以坚定皇帝的意志,便假装不谢恩。皇帝感到奇怪,姚崇于是跪下奏道:“臣愿以十件事上奏陛下……”皇帝说:“朕都能做到!”姚崇这才叩头谢恩。第二天,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封梁国公……(他)奏请扑灭蝗虫……皇帝(玄宗)当时正亲自处理纷繁政务,只有姚崇独自辅佐裁决……姚崇患疟疾告假期间,凡是重大政事,皇帝必定派源乾曜去他那里咨询。姚崇尤其擅长吏治,处理事务从不拖延。他三次出任宰相……唐玄宗刚即位时,礼遇大臣故老,每次在便殿遇见姚崇,必定起身相迎,离开时也一定走到殿前平台目送他,对其他宰相都没有这样的礼遇。


    姚南仲,华州人。唐肃宗乾元初年(758年)考中制科,官拜义成节度使。


    五代:


    姚顗(yǐ),字百真,京兆长安人。中条山隐士司空图一见到他就觉得是奇才,把女儿嫁给了他。他考中进士,在后梁任翰林学士。


    宋朝:


    姚内斌,卢龙人。年轻时在契丹做官……后周世宗北征时,我朝(宋)太祖(赵匡胤)率军到达瓦桥关,姚内斌时任关使,打开关门请求投降。世宗任命他为汝州刺史。北宋初年,他随太祖平定李筠叛乱,改任虢州刺史。太祖担忧西部边境,任命姚内斌为庆州刺史。戎人(西夏)不敢侵犯边境,称姚内斌为“姚老虎”,大概是畏惧他的勇猛。他在庆州任职十多年后去世。


    姚兕(sì),字武之,陇干人。父亲姚宝任陇干巡检,战死沙场,朝廷让姚兕补任右班殿直。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西部边境修筑城堡,姚兕任巡检,因功逐渐升迁至左藏库副使。西夏举国入侵,环庆路的城堡都被包围。姚兕驻守荔原堡,不时出奇兵攻击敌军,敌军抵挡不住,随即向西撤退。鬼章(吐蕃首领)在踏白城俘虏了景立(宋将),各路兵马都想直接进军救援。姚兕请求先攻破撒宗城,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一举攻克撒宗城,接着又攻破踏白城一带的羌人,为景立报了仇。因功多次升迁至皇城使。交趾侵犯边境,姚兕因功升任雅州刺史。泸南乞弟叛乱,姚兕因功升任忠州团练使。后又任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调任鄜延路副总管。鬼章被擒获后,升任四方馆使,改任泾源总管,后调任鄜延路总管,在任上去世。弟弟是姚麟,儿子是姚雄、姚古。


    姚麟,字君瑞。因父亲姚宝为国殉职,补任三班借职,后逐渐升迁至左侍禁。王韶攻取熙河时,知道姚麟的才能可以任用,任命他为熙河管界巡检。收复河州时,他率领诸军冲锋在前,因功升任内殿承制。王韶在幕府宴请诸将时,露骨山的归降羌人反叛。消息传来,王韶看着姚麟说:“破敌的人喝这杯酒!”姚麟欣然喝干杯中酒,披上铠甲飞驰而去。饭还没吃完,他已斩敌数百级回来报告。王韶大喜,全军都为之震惊。任顺德军知军时,率军支援李宪的兵马,担任前锋。姚麟估计李宪大军离得不远,便击鼓出战。激战正酣时,大军果然赶到,大败敌军,贼兵溃逃。朝廷大军讨伐西夏时,姚麟与刘昌祚同为泾源行营总管,受高遵裕节制,率军会师于灵武。贼兵(西夏军)十余万人扼守阻击我军,姚麟领兵出击,大败敌军,于是率军抵达灵武城下,成为各路军队的先导。适逢(朝廷下令)班师,姚麟又率领泾源军担任后军。敌军追击,姚麟慷慨激昂地激励士兵,大家争相拼死作战,最终全军安全撤回。这次战役,泾源军进兵时为前锋,退兵时为后卫,作战常常最为勇猛,而实际统领他们的是姚麟。诸将因(灵武之败)获罪,姚麟被降职为皇城使、永兴军钤辖。当初,高遵裕与刘昌祚有矛盾,凡遇军事行动就加以阻止,因此未能成功。后来刘昌祚说:“灵武城未能攻克,实在是受(高遵裕)牵制,不是作战不力之罪。”朝廷询问姚麟谁是谁非。姚麟说:“率先到达灵武城下,是刘昌祚的功劳;城池未能攻取,都是臣的罪过。”人们因此称赞他。当初收复兰州时,西夏人请求归还兰州、会州(兰会)之地。姚麟上奏说:“夏人驱逐他们的君主,我朝王师才加以征讨。如今(夏主)秉常未被废黜,就算顺从王命了,可以因此息兵。唯独兰州、会州不能归还!希望陛下召见诸将整顿边防军备,摆出准备进讨的姿态,以断绝他们的妄想。”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他任泾源路经略安抚使,后被召入朝任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再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去世后追赠太尉。姚麟为人沉着刚毅,多有奇谋,立了功也不自夸,治军纪律严明,部下乐于为他效力。他侍奉兄长姚兕极其恭敬有礼,兄弟二人都立下战功,声誉在当时无人能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1 13:24 , Processed in 0.1094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