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回复: 7

筠溪牧潜集_(元)释圆至撰_ 《姚廣孝序》《书姚序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6-29 11:23 编辑

    筠溪牧潜集_(元)释圆至撰_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本 姚廣孝序》《书姚序后》




    筠溪牧潜集《姚廣孝序》


    自唐宋以来浮屠氏文之善鸣者獨鐔津翁一人而已文之合作固不在言其為善者以神聖道德性命死生變化發前人之所未發輔其教而為文也非特雄扵僧中士林中歐陽子者文名冠扵當世見翁之文亦歎脈而言曰不意僧中有此郎也南渡後僧非無文而其文也縟駮萎薾而不足以耀宗工秀士之目亦徒為文爾至扵元善鳴者盛稱三隱曰天隐曰笑隐曰覺隠雖三隠並名而居最者天隠耳天隱之文雖未見其如長江大河浩汗無際波濤洶湧湧魚龍騰躍骇膽慄魄之勢然其規矩凖繩精密簡古削去陳言為可䍟爾使歐陽子見之亦必然點首而稱道之也余少好於文得天隱之文讀之耽珷不舍至有忘其食寢者每下筆欲少效之駑鈍蹇劣雖竭其力而弗能及未嘗不置筆而歎也蘇州府磧砂寺僧嗣詵以天隱筠溪牧潛集板刻不存欲載鋟梓以永其傳來徵予序扵卷端吁天隱之文予少欲學而似之不可得怕有愧扵其心又奚敢以鄙辞而加其首乎雖然天隱之文流布扵世猶水之在地豈藉人言而後行耶詵懼其板泯而不傳重為刻之其意不可孤也故勉而為序詵長州人靈穀幻居和尚弟子出世鎮江丹陽縣之孝感云
    永樂十四年歲在丙申夏四月十有三日太子少師吳郡姚廣孝序







    《书姚序后》原文
    (明·释明河撰,崇祯己卯年夏日)

    予读虎丘旧志,志中有修隆禅师塔记,高安圆至笔也,叹其文字之妙。不知至为何人,是必有文集,恨不得其全而观之。

    又数年,在臯亭固如法友,得抄写《牧潜集》一册于武陵书肆中,持以相示。展视则为至本集,知至字牧潜,号天隠,如获至宝。读之,青球古瑝,层出叠见,光怪陆离,直令人应接不暇。千古絶唱,自有鬼神呵䕶,终不可磨灭也。

    前有方虚谷序,后有洪居士跋,二老皆极口称许。而少师此序,集无有也。予得之防稽祁侍御家,仍知此集国初已经翻刻。道开法友近又得残破刻本,亦无少师此文,知是元板,校对无不同者,但多诗数首耳。

    恨空囊萧瑟,不能梓公同好。适海虞毛子晋社兄入山见访,合前所得举畀之。子晋负奇志,交友满天下,天下之竒书秘典,将澌灭而仅存者,不惜重购刻之,为古人通血脉,与后世开心眼。其学日富,其刻日广,是帙之归,殆轻尘足岳耳。

    予窃有一言:少师云天隠之文,虽未见其如长江大河,浩汗无际,骇胆栗魄之势。少师概以陈言衮衮,左冲右突而不休为长江大河,此人所能耳。若夫天隠之为长江大河,则不然,务在格斩腐粕,不留朕迹,一用静神,直抵极际。意之所至,空濶无前,是始为真骇胆栗魄,人所望洋而不能措一词者也。

    况论文须论品。夫品与文,如人质影,并呈不可遯以私。天隠既得法仰山钦师,则与天目高峰妙公为同门昆弟,何笔墨间不少及之?是犹庄子不谈孟子,此尤见天隠之品高出古今。则师此书,自应与天地不老也。

    崇祯己邜夏日,吴门华山后学明河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版本背景说明
    文本出处:
    此文出自明末毛晋汲古阁刻本《筠溪牧潜集》卷首,原题为《书姚序后》,代序刊行。
    毛晋刻本以元刻本、明初翻刻本为底本,但删去方回、姚广孝原序,仅存释明河此跋。
    内容主旨:
    考据源流:明河详述发现圆至文集的过程,指出元刻本、明初刻本均缺姚广孝序,故从会稽祁氏家藏本补得。
    推崇文品:借姚广孝对圆至文风的比喻(“长江大河”),阐发圆至“格斩腐粕”“静神直抵极际”的独创性,并强调其“品高于文”的僧侣风骨(如避谈同门高峰禅师,类比“庄子不谈孟子”)。
    刻书始末:明河因财力不济,将集本托付毛晋刊刻,盛赞毛氏抢救“奇书秘典”的功绩。
    毛刻本体例:
    国家图书馆藏汲古阁本(明崇祯十二年刊)分2册7卷:
    卷1诗(如《送才上人往湖南》《富塘》等)
    卷2铭、卷3碑记(含《修隆禅师塔记》,明河初读即叹服之作)
    卷4序、卷5书、卷6杂著、卷7榜疏。
    卷末附元大德三年洪焱祖(乔祖)《天隐禅师文集序》跋。
    姚广孝原序说明
    姚广孝(少师)序原题为《天隐禅师文集序》,明河称其“极论长江大河之文”,但毛晋刻本未收。据考:
    该序见于姚广孝《逃虚子集》,明初翻刻本《牧潜集》曾收录,毛氏重刻时删去。
    明河《书姚序后》实为补阙之作,亦为今传各版(如《四库全书》本)唯一序文。
    按:若需查阅汲古阁刻本原件,可参考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编号:10834)或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本(著录“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筠溪牧潜集·姚廣孝序》句读


    自唐宋以来,浮屠氏文之善鸣者,獨鐔津翁一人而已。文之合作,固不在言。其為善者,以神聖道德、性命死生變化,發前人之所未發,輔其教而為文也。非特雄扵僧中,士林中歐陽子者,文名冠扵當世,見翁之文,亦歎服而言曰:「不意僧中有此郎也!」


    南渡後,僧非無文,而其文也縟駮萎薾,而不足以耀宗工秀士之目,亦徒為文爾。至扵元,善鳴者盛稱三隱:曰天隐,曰笑隐,曰覺隠。雖三隠並名,而居最者天隠耳。


    天隱之文,雖未見其如長江大河,浩汗無際,波濤洶湧,魚龍騰躍,骇膽慄魄之勢;然其規矩凖繩,精密簡古,削去陳言,為可傳之具。使歐陽子見之,亦必然點首而稱道之也。


    余少好於文,得天隱之文讀之,耽玩不舍,至有忘其食寢者。每下筆欲少效之,駑鈍蹇劣,雖竭其力而弗能及,未嘗不置筆而歎也。


    蘇州府磧砂寺僧嗣詵,以天隱《筠溪牧潛集》板刻不存,欲重鋟梓以永其傳,來徵予序扵卷端。吁!天隱之文,予少欲學而似之不可得,恆有愧扵其心,又奚敢以鄙辞而加其首乎?雖然,天隱之文流布扵世,猶水之在地,豈藉人言而後行耶?詵懼其板泯而不傳,重為刻之,其意不可孤也,故勉而為序。


    詵,長州人,靈穀幻居和尚弟子,出世鎮江丹陽縣之孝感云。


    永樂十四年歲在丙申,夏四月十有三日,太子少師吳郡姚廣孝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筠溪牧潜集·姚广孝序》


    自唐宋以来,僧侣中文章写得出众的,唯有契嵩大师(鐔津翁)一人而已。文章能臻于至境,本不需多言。他之所以卓越,在于以神圣道德、生死性命之变化,阐发前人未发之奥义,辅助佛教而作文。其文不仅冠绝僧林,即便在士大夫中,文名鼎盛的欧阳修见到他的文章,也曾感叹道:“不料僧人中竟有此等才俊!”


    南宋以后,僧人并非没有文章,但其文辞繁冗驳杂、萎靡无力,不足以使文坛大家和才俊之士瞩目,不过是徒具文章的形式罢了。到了元代,文采斐然者盛推“三隐”:天隐(圆至)、笑隐(大訢)、觉隐(本诚)。虽三人齐名,但居首者当属天隐。


    天隐的文章,虽未见长江大河般浩瀚无际、波涛汹涌、鱼龙腾跃、惊心动魄的气势;但其法度严谨,精炼古朴,摒弃陈词滥调,足可传世。若欧阳修得见此文,也必会点头称道。


    我年少时喜好文章,得读天隐之作,沉迷其中不忍释卷,甚至废寝忘食。每欲提笔稍加效仿,却因资质驽钝、笔力拙劣,纵竭尽全力仍无法企及,未尝不掷笔长叹。


    苏州府碛砂寺僧人嗣诜,因天隐《筠溪牧潜集》原版散佚,欲重刻以永续其传,来请我作序于卷首。唉!天隐之文,我年少时欲学而不可得,内心常怀愧疚,又岂敢以浅陋之辞置于卷端?然而,天隐文章流传于世,犹如水行于地,何需借人之言方能传扬?嗣诜忧心版本湮灭失传,故重加刊刻,其诚意不可辜负,因而勉力作序。


    嗣诜,长洲人氏,乃灵谷幻居和尚弟子,住持于镇江丹阳县孝感寺。


    永乐十四年(1416年)丙申岁,夏四月十三日,太子少师吴郡姚广孝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与解析
    关键人物:


    鐔津翁:北宋高僧契嵩(1007-1072),以文章护法著称,欧阳修读其文后叹服。
    三隐:元代诗僧圆至(天隐)、大訢(笑隐)、本诚(觉隐),并称文坛翘楚。
    嗣诜:明初苏州僧人,主持重刻《筠溪牧潜集》。


    文风评价:
    姚广孝以 “长江大河” 喻传统雄文,反衬圆至 “精密简古,削去陈言” 的独特价值。
    自述 “耽玩不舍,忘其食寝”,却 “竭其力而弗能及”,侧面凸显圆至文境之高。


    刊刻背景:
    序文揭示《筠溪牧潜集》在明初已 “板刻不存”,赖嗣诜重刻而存世。
    姚广孝以 “水行于地” 比喻经典无需赘言,但因重刻者诚心而作序,体现对文献传承的重视。


    历史印记:
    落款 “太子少师” 为姚广孝官衔(助朱棣夺位后所封),而序中以文人自居,反映其身份的双重性。
    永乐十四年(1416年)作序时,姚广孝已78岁,次年即逝,此序可视为其晚年对佛门文脉的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序文分段解读
    1. 确立佛教文学史观
    "自唐宋以来,浮屠氏文之善鸣者,獨鐔津翁一人而已...不意僧中有此郎也!"


    鐔津翁:北宋高僧契嵩(1007-1072),著有《镡津文集》。


    划时代意义:


    契嵩突破"以文辅教"传统,用文章阐发"神圣道德、性命死生变化"(佛学本体论),开辟僧侣文学新境界。


    欧阳修赞叹:证明其文跨越僧俗界限,获士林最高权威认可。


    "南渡后...亦徒为文尔"


    批判南宋僧文:


    "縟駮萎薾"(繁冗驳杂/萎靡无力)直指南宋僧文陷入形式主义,丧失思想深度。


    2. 定位圆至的历史坐标
    "至于元...居最者天隐耳"


    三隐"体系
    僧号
    人物
    地位
    天隐
    圆至
    元僧文巅峰
    笑隐
    大訢(笑隐大訢)
    元文宗敕封"释教宗主
    觉隐
    本诚
    诗画双绝
    姚广孝裁决:虽并称"三隐",但圆至文学成就最高。


    3. 解析圆至文风特质
    "天隐之文虽未见...骇胆栗魄之势"


    否定表面气势:
    直言圆至文无长江大河般的视觉冲击力(反主流审美)。


    "然其规矩准绳...为可传之具"


    核心价值:


    "精密简古":结构严谨,语言凝练


    "削去陈言":破除陈词滥调(呼应韩愈"惟陈言之务去")


    "可传之具":赋予文章永恒性,暗合《文心雕龙》"立言不朽"观。


    4. 自述私淑之情与刊刻动机
    "余少好于文...置笔而叹也"


    文学信仰告白:


    "耽珷不舍"(痴迷如美玉):将圆至文视作修行法门


    "竭其力而弗能及":承认圆至文风不可复制,凸显其独特性


    "苏州府碛砂寺僧嗣詵...勉而为序"


    刊刻背景:


    推动者:嗣詵(长洲人,镇江丹阳孝感寺住持)


    动因:旧版湮灭,恐文献失传("板刻不存""惧其板泯")


    姚氏矛盾心态:


    自谦"鄙辞不敢加其首"


    仍作序因"其意不可孤"(文化抢救的使命感)


    姚广孝批评体系的核心维度




    深層文化意涵
    佛教文学合法化建构:


    借欧阳修权威认证僧文价值,消解"僧文非正统"偏见。


    将圆至纳入"契嵩-三隐"谱系,建立僧侣文学正统脉络。


    文风批评的禅学底色:


    贬"长江大河"式外放,崇"精密简古"内敛——契合禅宗"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中道观。


    "削去陈言"直指禅家"去执破相"精神,呼应宋代"以禅喻诗"传统。


    政治僧侣的文化使命:


    姚广孝以太子少师身份作序,实为永乐朝佛教复兴工程一环(同期编《永乐北藏》)。


    序末落款"永乐十四年"(1416),正值其监修《永乐大典》期间,凸显"护教存文"的帝国文化战略。


    圆至文风实例印证
    姚序所谓"精密简古",可证于圆至代表作:


    《修隆禅师塔记》:


    "师讳修隆...阇维得舍利如菽"
    28字涵盖禅师籍贯、师承、圆寂、荼毗(火化)四事,堪称史传笔法典范。


    《杖铭》:


    "勿趋捷迳,勿践欹倾"
    以杖喻德,双关物理与修行,简奥如禅门公案。



    此恰契姚序"规矩准绳""削去陈言"之评,可见其批评之精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释明河《书姚序后》  
    原文(崇祯己卯年):  
    《书姚序后》原文
    (明·释明河撰,崇祯己卯年夏日)


    予读虎丘旧志,志中有修隆禅师塔记,高安圆至笔也,叹其文字之妙。不知至为何人,是必有文集,恨不得其全而观之。


    又数年,在臯亭固如法友,得抄写《牧潜集》一册于武陵书肆中,持以相示。展视则为至本集,知至字牧潜,号天隠,如获至宝。读之,青球古瑝,层出叠见,光怪陆离,直令人应接不暇。千古絶唱,自有鬼神呵䕶,终不可磨灭也。


    前有方虚谷序,后有洪居士跋,二老皆极口称许。而少师此序,集无有也。予得之防稽祁侍御家,仍知此集国初已经翻刻。道开法友近又得残破刻本,亦无少师此文,知是元板,校对无不同者,但多诗数首耳。


    恨空囊萧瑟,不能梓公同好。适海虞毛子晋社兄入山见访,合前所得举畀之。子晋负奇志,交友满天下,天下之竒书秘典,将澌灭而仅存者,不惜重购刻之,为古人通血脉,与后世开心眼。其学日富,其刻日广,是帙之归,殆轻尘足岳耳。


    予窃有一言:少师云天隠之文,虽未见其如长江大河,浩汗无际,骇胆栗魄之势。少师概以陈言衮衮,左冲右突而不休为长江大河,此人所能耳。若夫天隠之为长江大河,则不然,务在格斩腐粕,不留朕迹,一用静神,直抵极际。意之所至,空濶无前,是始为真骇胆栗魄,人所望洋而不能措一词者也。


    况论文须论品。夫品与文,如人质影,并呈不可遯以私。天隠既得法仰山钦师,则与天目高峰妙公为同门昆弟,何笔墨间不少及之?是犹庄子不谈孟子,此尤见天隠之品高出古今。则师此书,自应与天地不老也。


    崇祯己邜夏日,吴门华山后学明河书。



    译文:  
    我曾读《虎丘旧志》,其中《修隆禅师塔记》为高安圆至所撰,惊叹其文绝妙,却不知圆至何人,料必有文集传世,恨不能得全帙而观。  


    数年后,于臯亭固如法友处,得武陵书肆抄本《牧潜集》一册,展视方知是圆至(字牧潜,号天隐)文集,如获至宝!其文如青球古瑝(喻珍宝),层出叠见,光怪陆离,令人应接不暇。千古绝唱自有鬼神护佑,终不可磨灭。  


    此集前有方回(虚谷)序,后有洪乔祖跋,二老皆极口称许。然集中并无姚少师(广孝)此序。我于会稽祁侍御(祁承㸁)家得之,方知此集明初已翻刻。道开法友近得残破刻本,亦无姚序,确系元版。校本内容无异,仅多诗数首。  


    恨我囊中萧瑟,无力刻印流通。适逢虞山毛晋(子晋)社兄入山来访,便将所得诸本尽付于他。子晋志在奇书,交友天下,凡濒临湮灭之秘籍,不惜重金刊刻,为古人续血脉,与后世开心眼。其学愈富,刻书愈广,此集付他,不过轻尘附山岳罢了。  


    我私有一言:姚少师谓天隐文无“长江大河,骇胆栗魄之势”,实因少师以陈言滔滔、左冲右突为“长江大河”,此凡夫能为。而天隐之“长江大河”不然——其务在格斩腐粕,不留痕迹,以静定之神直抵终极。意境所至,空阔无前,方是真令人骇胆栗魄、望洋兴叹者!  


    且论文须论品。文品如人影,并显无可隐匿。天隐既得法于仰山钦禅师,与天目山高峰原妙为同门兄弟,然笔墨间绝少提及。正如庄子不谈孟子,此正见天隐之品超迈古今!故其书自当与天地同寿。  
    崇祯己卯(1639)夏日,吴门华山后学明河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9
  • 签到天数: 332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释明河《书姚序后》的深度解读,从文献价值、文学批评、禅学思想三个维度展开:
    ---
    一、文献发现与版本传承
    1. 圆至文集的湮没与重生  
       明河初识圆至文字于《虎丘旧志》中的塔记,叹服其妙却“恨不得全帙”,折射元代僧人文集在明代的散佚危机。  
       武陵书肆所得抄本《牧潜集》如“青球古瑝”(青玉古玉),凸显珍稀文献的光华,而“鬼神呵護”之喻更强调文化血脉存续的天意。
    2. 版本考据的关键信息  
       | 版本线索        | 特征                  | 明河评价               
       | 祁承㸁藏抄本        | 含姚广孝序              | 证实明初翻刻史实         |
       | 道开所得元刻本      | 无姚序,多诗数首        | 确证元版原貌             |
       | 毛晋汲古阁刊本      | 整合诸本,补姚序        | “为古人通血脉”的终极归宿 |
       毛晋的历史角色:被赞“负奇志…不惜重购刻之”,其刻书事业实为晚明文化抢救运动的缩影。
    ---
    二、文学批评的禅释交锋
    1. 解构姚广孝的“长江大河”论  
       明河直指姚氏误判:将形式喧嚣(陈言衮衮/左冲右突)误作雄浑,实属凡夫之见。  
       提出圆至文本质雄浑在于:  
        file:///C:/Users/YJ/AppData/Local/Temp/ksohtml13820/wps1.jpg
         此过程实为禅悟在文论中的投射——破除文字相后抵达的“言语道断”之境。
    2. 文品即禅品的终极标准  
       以圆至不书同门高峰原妙类比“庄子不谈孟子”:  
         表面看是文本缺失的遗憾  
         实为超越宗派门户的独立精神(暗讽明末禅林党争)  
       “品与文如人质影”的论断,将曹丕“文气说”转化为禅门心性论:文字即心印,不可作伪。
    ---
    三、禅学思想的文学显现
    1. “静神”的禅悟内涵  
       源自仰山慧寂“默照禅”一脉:  
         > 洪州禅(马祖)→ 沩仰宗(灵祐/慧寂)→ 圆至(天隐)  
       “静神”非静止,而是心镜朗照的观照力,故能“格斩腐粕”(破妄念)、“直抵极际”(见本性)。
    2. 文字禅的悖论突破  
       圆至践行“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中道:  
         | 传统陷阱          | 圆至突破            
         | 堕文字相(繁缛)  | 削尽陈言→简古        |
         | 堕空寂相(枯淡)  | 空阔无前→生机流动    |  
       明河“望洋不能措一词”之叹,实指其文抵达了维摩诘默然的禅境巅峰。
    ---
    四、历史语境中的深层隐喻
    1. 毛晋刻书的救世意义  
       明河“恨空囊萧瑟”的无奈,映射晚明丛林经济凋敝的现实。  
       将文集托付毛晋喻示:文化存续需赖士僧共力(毛晋为居士,明河为僧)。
    2. “与天地不老”的终极价值  
       文集的永恒性不在物理存在,而在:  
         禅心穿透时空(“静神直抵极际”)  
         文品彰显天道(“品与文如人质影”)  
       此论实为对明末亡国焦虑的精神超越:文化慧命比王朝更长久。
    ---
    结语:一序背后的文化史诗
    明河此跋表面论序,实则以精微禅笔完成三重构建:  
    1. 文献谱系:从元版湮灭到汲古阁重生,勾连三百年传承链;  
    2. 文论革命:以禅悟重构“雄浑”,批判复古派形式主义;  
    3. 精神灯塔:借圆至文集昭示“静神空阔”的永恒价值,为乱世注入文化定力。  
    其文本身即是对圆至文风的最佳实践——格斩腐粕(驳姚论)、不留朕迹(无斧凿)、静神极际(透三关),堪称晚明佛教文学批评的巅峰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1 21:11 , Processed in 0.1341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