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这篇长文是宋元时期学者围绕《战国策》版本流传、校勘整理所写的序跋和题记的汇编,由吴师道整理并加按语。它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战国策》版本学史料,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战国策》的价值与魅力: 内容性质: 李文叔开篇点明《战国策》的核心内容是战国纵横家们的权谋机变、倾轧争夺之术(“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其所述史事本身“浅陋不足道”。 文辞魅力: 然而,其巨大的魅力和流传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文辞之胜”(雄辩、华丽、恣肆)。正是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说之工”)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移之”),让人忽略了内容的不足。王觉、耿延禧都强调了其“辨博”、“辨丽横肆”、“文辞高古”的特点,认为它是“文辞之最”,司马迁《史记》在叙事和文风上都深受其影响。耿延禧还引用了袁悦之视其为“天下要惟此书”的极端推崇。 思想悖论: 李文叔还深刻指出书中言论在引导人欲(寿考安乐等)和规避人恶(死亡忧患等)时,常产生反效果(“激而射之,或将以致人之忧”;“动而竭之,或将以导人之乐”),揭示了其思想策略的复杂性和潜在矛盾。 时代背景: 王觉、耿延禧简述了《战国策》产生的时代背景(列国争战,游士取合时君),并肯定了其作为记录战国二百余年“兴亡成败之迹”的史料价值,尽管它“非义理之所存”(不符合儒家正统思想)。 2. 版本源流与校勘史: 早期著录: 文中多次引用《隋志》、《唐志》、《崇文总目》等官方目录,梳理了刘向编订本(34卷)、高诱注本(卷数变化)、延笃《论》的存佚情况,指出宋代通行本是33卷。 北宋校勘高潮: 记录了北宋多位著名学者对《战国策》的校勘工作: 曾巩(南丰): 多次校定,影响深远,成为后来建阳等地刻本的祖本(“今所行都下建阳刻本,皆祖南丰”)。 孙元忠(朴): 元祐年间在馆阁,以曾巩本为基础,广泛参校苏颂、钱藻、刘敞本及集贤院新本,分两次共校出550处需订正处(“籤”),形成定本。其工作严谨,保留校勘痕迹(“上标钱、刘校字”)。 刘敞(原父): 其手校本被用作参校本,他也深感此书讹误之多和校定之难。 王觉: 治平年间得颜氏印本,爱其文辞但痛其讹误,借馆阁诸本参校,“十正其六七”,并谨慎处理他书补入内容(“不敢辄为改易”)。后应求刻印,使此校定本得以流传。 南宋姚氏兄弟的贡献: 姚宏(伯声): 绍兴年间(1146年),在“居穷乡,无书可检阅”的困难条件下,通过孙慤(孙朴之子)得到孙元忠校本,并广泛搜集其他版本(包括珍贵的《春秋后语》)进行汇校。他态度极其严谨(“简质谨重”),对异文、他书可证者、正文遗逸皆详细注释于下(“每篇有异及他书可正者,悉注于下”),对高诱残注有所增补(“因高诱注间有增续”)。其成果为四百八十余条校记。他因触忤秦桧冤死狱中,其书流传受阻。 姚宽(令威): 姚宏之弟,亦曾致力此书。吴师道附录了其序文(约1160年),内容与宏序多有重合,但更详尽地列举了从各类典籍(《索隐》、《广韵》、《玉篇》、《御览》等)中钩稽出的今本《战国策》所无的大量逸文(如豫让击衣、马犯说周君、苏秦论四塞之国等),并计划作集注补高诱之亡。其注本未见流传。 鲍彪注的流行与姚注的湮没: 吴师道指出,与姚宏几乎同时的鲍彪注(1147年)因“分次章条,详述注说”显得体系完备,文辞繁复(“浮文”),受到读者欢迎,导致更严谨的姚宏注本(“深得古人论撰之意”)反而几近湮没(“殆绝”)。吴师道得姚宏注本(百年前旧物)后,据以校鲍彪之误,并大力表彰姚宏其人其书,希望其得以“广传写”。 耿延禧刊本: 绍兴四年(1134年),耿延禧在括苍(今浙江丽水)主持刊刻《战国策》。他意识到此书讹误多,以家藏本为基础,参考“先辈数家本”参定,态度审慎(“以俟后之君子”)。他刊刻此书,看重其作为“先秦古书”的叙事价值和文辞典范意义。 3. 校勘方法与态度: 广搜版本: 校勘者都尽力搜集各种版本(官方馆阁藏本、私人藏本、书肆印本、新本旧本)进行对校。 利用他书: 广泛利用《史记》、《韩非子》、《说苑》、《新序》、《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春秋后语》等文献进行他校和辑佚。 严谨审慎: 体现了宋代校勘学的严谨精神: 王觉对从他书补入的内容“不敢辄为改易,仍从其旧”。 姚宏对异文和证据“悉注于下”,不强改原文。 对“武后新字”(如“地”代“地”,“��”代“心”)在古书(尤其是唐人抄本)中的遗留现象进行了讨论,虽不解前人(如孙元忠等)为何在校勘中采用这些字,但也记录了不同看法(如僧行均认为这些是古文)。 姚宏、姚宽都致力于辑录逸文,深知古书残缺之憾。 详记校改: 孙元忠使用“籤”记录校改处,姚宏作大量校注,都是为了保存校勘过程和依据。 4. 吴师道的贡献: 发现与表彰姚注: 吴师道在考辨鲍彪注时,发现了被遗忘的姚宏注本,认识到其价值远在鲍注之上(“深得古人论撰之意,大与鲍氏率意窜改者不同”)。 记录姚宏生平: 他记录了姚宏因正直触怒秦桧而死的悲壮事迹,表彰其人格(“其人尤当传也”),为其书不传鸣不平。 整理与传播: 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姚宏注本的特点和价值,还附录了姚宽的序文(逸文辑录),并表达了希望姚宏注本得以“广传写”的愿望。 版本鉴定: 对他得到的姚宏注本(有“宝庆”年号背纸)进行了鉴定。 总结: 这篇文献是《战国策》版本校勘史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 1. 宋元学者对《战国策》文辞价值的高度肯定和对史料价值的清醒认识。 2. 北宋曾巩、刘敞、苏颂、钱藻、孙元忠、王觉等学者在官方和私人层面持续不断的校勘努力。 3. 南宋姚宏、姚宽兄弟在艰苦条件下进行严谨汇校和辑佚工作的卓越贡献,以及姚宏注本因政治原因和鲍彪注流行而湮没的遗憾。 4. 吴师道作为元代学者,在发掘、整理、表彰前人(尤其是姚宏)校勘成果方面的重要贡献。 5. 宋代校勘学严谨求实、广征博引、审慎存疑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通过这篇文献,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战国策》这部重要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历的复杂历程,以及历代学者为保存和恢复其原貌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吴师道对姚宏的“再发现”,尤其具有版本学史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