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7-22 16:58 编辑
星火燎原,根脉永续——安徽蚌埠五河沫河口耕山堂姚氏致散居四海宗亲书
尊贵的姚氏宗亲钧鉴:
吾族姚氏,源远流长,赫赫煌煌!乃上古圣君舜帝重华公之嫡系苗裔,血脉绵延一百八十余世,跨越四千余载春秋。史册昭昭,功德巍巍,此乃吾族无上之荣光与坚实之根基。
溯及明朝烽火连年、饥馑交迫之际,我吴兴郡耕山堂先祖姚梓祥公,怀揣家族薪火,忍痛离别故土——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枣林庄。筚路蓝缕,辗转南迁,终落足于凤阳府明陵北区(今蚌埠境内),依傍悠悠淮水、古之金山湖畔、钓鱼台东南。彼时,先祖们拓荒垦殖,以勤勉立身,遂聚族成村,筑姚家桥(今姚桥),开基立业,迄今已逾五百春秋,生生不息凡十九代。
五百载风雨滋养,我姚氏如参天巨木,根深叶茂,枝桠遒劲,自然向四方舒展。血脉相连,迁徙繁衍,遂成今日星罗棋布之格局:
四百余年前(约四至五世祖时):一支宗亲率先迁出,定居于五河县安子口西约二公里处,即今北姚家,人丁兴旺,已逾三百。
约六至七世祖时:二房一支迁至淮河北岸,今姚宋之地,开枝散叶,族人约三百。
同期:另有一支(三房)迁入长淮东风姚家,现亦有族人二百余众。
十六世纪中叶(清中期,十一世祖时):
行一姚朋清公迁居石王圩里,其后裔今约五百人。
行二姚朋堆公迁至洼张。
行三姚朋友公则坚守祖根之地姚桥。
更早渊源:二世祖姚朝鲜公因婚配赵桥赵氏而迁居赵桥。三世祖姚德启公复与曹刘刘氏联姻,遂迁曹刘定居,形成重要支脉。
虽山川阻隔,分居各处,然我姚氏子孙,血脉同源,亲情永系,家族之念,历久弥坚! 早怀敬宗收族、续修谱牒之宏愿。
公元一九八六年,锡平公、树潭公等贤达首倡义举,续定十六字辈序,泽被后世(治、国、安、邦、东、亚、昌、盛、风、海、贵、景、阔、原、全、新),此为光耀门楣之始章。戊戌年正月初四(公元2019年2月8日),更值铭记!在淝南治兴公等宗彦奔走联络、呕心沥血之下,凝聚各支共识,隆重成立姚氏家族理事会,并设编纂组、财经组。治兴、志松、治轮等族贤肩负重任,遍访耆老,考稽源流,务求谱系精详,传承有序。此乃功在当代,泽被千秋之伟业,凝聚着我姚氏敦亲睦族、慎终追远之赤诚精魂!
今日持此谱牒,如同怀抱千年根脉。字里行间,流淌着先祖筚路蓝缕之艰辛,镌刻着族人开枝散叶之足迹,更寄托着后世子孙瓜瓞绵延之祈愿。 诚盼散居四海八方的姚氏宗亲,无论您身处北姚家、姚宋、东风姚家、石王圩里、洼张、赵桥、曹刘,抑或更远的他乡,见此文如闻乡音,识此字辈如见亲人。
若您源出蚌埠五河沫河口姚桥(耕山堂),或上述诸分支,尊奉“治”字辈(及后续十五字)为世系传承,您便是我们血脉相连、苦苦寻觅的宗亲!
为凝聚亲情,完善谱系,恳请外迁宗亲速与祖源地联系:
蚌埠五河沫河口耕山堂姚氏宗亲会(或修谱理事会)
让我们携手同心,共续华章,使我舜帝遗风,姚氏荣光,永世昌隆!
姚波编记2025-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