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回复: 2

解读|《跋姚氏族譜》勿軒集[宋] 熊禾 撰[宋] 熊孟秉 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勿軒集[宋] 熊禾 撰   ·   [宋] 熊孟秉 編 卷三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跋姚氏族譜



    平山姚君示余以族譜,因知姚氏迺唐瀛州學士思廉之後,而其自出,則本于姚虞。因思上世得姓之初,孰非神明之胄?成周以上,宗法素明,至唐猶有氏族譜志,而今無矣。皇極不建,九兩無繫,爲清爲庶,德薄流卑。四如先謂龍川史君之傳以功,野庵先生之傳以言,六代祖之傳以德。野庵經解,僕幸及見之,若德若功,在人心世澤當未艾。余竊謂士君子生世,孰不欲以竪功名見於世?然而厄於時、制於命者亦不少,惟有德、有言二者,乃人人所可勉也。仲一之言曰:「士未能善世,猶當善於其鄉;未能善鄉,猶當善於其家,善於其身。」德者,身之藴;言者,身之符。顧德之積有厚薄,言之發有大小,顧吾所樹立何如耳。自昔聖賢言言行爲世法則一善言,一善行,隨所樹立,皆可表見,自稱於善族。姚氏之後昌者,其尚永守無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跋姚氏族谱


    平山姚君(名平山)把他的族谱拿给我看,因此得知姚氏乃是唐朝瀛州学士姚思廉的后代,而姚氏的源头,则本于虞舜(姚虞)。于是想到上古得姓之初,谁不是圣明帝王的后裔?周代(成周)以前,宗法制度一向明确,到了唐朝还有《氏族志》这样的谱牒,但现在(宋代)已经没有了。《洪范》大法(皇极)未能建立,九种维系民心的制度(九两)失去了联系,无论是清贵之族还是庶民之家,都德行浅薄、流于卑下。


    四如先生(可能是姚氏先辈或编者注)说:龙川史君(姚氏某先祖)因功业而传世,野庵先生(姚氏某先祖)因言论(著述)而传世,六代祖(姚氏某先祖)因德行而传世。野庵先生的经学注解,我有幸看到过。至于德业和功业,其影响在人心和家族恩泽中应当尚未衰减。


    我私下认为,士君子生在世上,谁不想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然而受困于时运、受制于命运的人也不少。只有德行(有德)和言论(著述,有言)这两方面,是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做到的。仲一先生(姚平山或姚氏贤者)的话说:“士人若不能有益于当世(善世),还应当有益于他的乡里;若不能有益于乡里,还应当有益于他的家族,有益于他自身。”


    德行,是自身内在的蕴藏(身之藴);言论(著述),是自身德行的外在符验(身之符)。只不过德行的积累有厚薄之分,言论(著述)的发抒有大小之别,这就要看我们自身所树立的是什么了。自古以来,圣贤的言论和行为成为世人的法则,一句善言,一件善行,无论所树立的是哪一方面,都可以彰显于世,自然能被称道于优秀的家族。姚氏的后代昌盛者,希望你们能永远持守(先祖的德、言、功),永不倦怠(无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7
  • 签到天数: 33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篇《跋姚氏族谱》是宋代学者熊禾为姚氏家族谱牒所作的跋文。它不仅仅是对一份族谱的简单题记,更蕴含了深刻的宗法思想、家族传承观念以及对士人立身处世的思考。


    1.  追溯本源,强调圣裔:
    开篇点明姚氏源流:唐朝著名史学家姚思廉之后,其远祖为圣王虞舜(姚虞)。这不仅是在叙述血缘,更是在强调姚氏家族高贵的文化血统和精神源头(“神明之胄”)。
    通过对比古今(周唐有宗法氏族谱志,宋代已无),流露出对古代宗法制度维系社会秩序、明确家族源流功能的追慕和对当时“皇极不建,九两无系”导致“德薄流卑”社会现象的感慨。


    2.  揭示家族传承的核心:“德”、“言”、“功”三不朽:
    熊禾借“四如”之口,点出姚氏先祖三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龙川史君: “传以功”——因建立功业而名垂后世。
        野庵先生: “传以言”——因著书立说(特别是经学著作)而影响深远(熊禾有幸得见)。
        六代祖: “传以德”——因崇高的道德品行而为人景仰。
    熊禾认为,无论功业还是德泽,其影响(“在人心世泽”)都长久不衰。这揭示了传统家族所追求和珍视的“三不朽”价值(立德、立功、立言)。


    3.  阐述士人立身之道:德行与著述并重:
    熊禾承认建功立业(“竖功名”)是士人的普遍愿望,但也指出时运和命运(“厄於时、制於命”)常成为阻碍。
    他提出一个更普遍、更可把握的立身途径:德行(有德)和著述(有言)。
        德是“身之藴”: 是内在的修养、品质的积累。
        言是“身之符”: 是内在德行的外在表现和验证,通过言论(尤其是著述)得以彰显和流传。
    虽然德有厚薄、言有大小,但只要努力树立(“顾吾所树立何如耳”),皆可有所成就。


    4.  强调由近及远、修身齐家的实践路径:
    熊禾引用了姚氏贤者“仲一”的格言:“士未能善世,犹当善於其乡;未能善乡,犹当善於其家,善於其身。” 这是一个清晰而务实的实践路径:
        最高理想是“善世”(有益于天下)。
        若不能,则“善乡”(造福乡里)。
        再退一步,则“善家”(光耀门楣、和睦家族)。
        最根本的是“善身”(修养自身德行)。
    这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思想,强调了从自身、家庭、乡里做起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5.  对姚氏后人的期许:
    熊禾指出,圣贤的言行成为世人的法则,说明即使是“一善言,一善行”,只要有所树立,都能彰显于世,为家族增光(“自称於善族”)。
    最后,他殷切期望姚氏昌盛的后代(“姚氏之後昌者”),能够永远持守先祖在“德”、“言”、“功”方面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其尚永守无斁”),使其代代相传,永不倦怠。


    总结:


    熊禾的这篇跋文,通过对姚氏族谱的解读,深刻阐述了传统宗法观念下家族传承的核心价值——“德”、“言”、“功”三不朽。他特别强调了在时运不济或个人际遇受限时,士人可以通过注重个人德行修养(立德)和著书立说(立言)来实现自身价值、光耀门楣。他引用的“善世->善乡->善家->善身”的递进路径,为士人指明了务实可行的立身处世之道。文章最终落脚于对姚氏后人的殷切期许,希望他们能永远铭记并践行先祖的精神遗产,使家族得以昌盛绵延。这篇短文不仅是对姚氏族谱的评价,更是一篇关于家族精神传承和士人修身立命的精辟论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30 07:01 , Processed in 0.1095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