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回复: 2

解读经典|《朝請大夫吴公并碩人姚氏墓誌銘》攻媿集[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3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18 07:36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朝請大夫吴公并碩人姚氏墓誌銘》攻媿集(樓鑰集)[南宋] 樓鑰 撰 卷108志铭


    朝請大夫吴公并碩人姚氏墓誌銘

    仙居吴氏,自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康肅公以儒術發身,入從出藩,爲時名臣。長子興化使君首躡世科,兄弟簪笏蟬聯,多至郡守。族黨中登貢籍、擢科級者相望,遂爲巨族。鑰淳熙五年由敕令所删定官贅倅丹丘,始拜康肅于湖山堂,時居邑之石井。既挂衣冠,夫婦偕踰七十,子孫詵詵,坐享耆福。谿山勝絶,來者如游崑閬。鑰一見,辱知奬良厚,因得與諸子游,今識其家四世矣。興化明鋭奇龐,謂必可接武夷路,不幸嬰末疾,止于中壽。次子鄞丞,壻四明史氏,鑰以第三子娶其女,遂爲姻家。今知吉州公比爲大理寺主簿,同朝見過,泣而言曰:“先君抱負不凡,先妣婦德素著,而葬之日,兄弟尚未立,未有銘文以傳後。介弟既亡,繄誰之責?”援親契以請。余感念疇昔,爲之永慨,乃掇括蒼貳車郭君睎宗所爲行狀,及興化自爲姚碩人行述大槪,併爲之銘。君諱津,字仲登,世爲台之仙居人。曾祖允昭,故贈武略大夫。祖師錫,故任右承議郎,累贈光禄大夫。考芾,康肅公也,官通奉大夫,累贈少師。妣郭氏,贈魯國夫人。君幼嗜學强記,博通群書,尤熟文選,或覆誦終帙。年十有五,以詞賦魁鄉校。嘗從秘書郎王公道、頌臺主簿胡公權、殿中季公棠游,三人皆名儒,每器重之。康肅爲御史,以郊恩任將仕郎,爲銓闈第二人,授右迪功郎,監潭州南嶽廟。侍旁,益肆于學,連薦漕臺,登乾道五年進士乙科,充兩浙東路安撫司幹辦公事。改宣教郎,知處州麗水縣,監行在都進奏院。爲親求補外,添差通判紹興府。淳熙九年,賜五品服。十年,繼丁内外艱,執喪哀甚,倚廬增慕,靈芝産于楣,人嗟其孝感,紀以詩文。服除,權發遣江陰軍,未上,改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尋知廣德軍,以足疾丐歸,改興化軍。慶元二年屬疾,八月四日終于家,享年六十有四。累官至朝請大夫。娶姚氏,封安人,先公六年卒,葬之地曰西隩,去先墓百步,累贈碩人。男四人:機,朝請郎、知吉州軍州事;樸,故通直郎、知慶元府鄞縣丞;栻,迪功郎,福州福清縣主簿;標,迪功郎、衢州開化縣尉兼王簿。女一人,適進士姚棟。孫男四人:燁、煜、煒、灼。孫女九人:長適承奉郎、監西京中嶽廟樓治,次適從事郎、新贛州司户參軍葉言,次適將仕郎盧樵,次適承信郎、新差都大提點坑冶司監轄銅錢金銀場顧士龍,餘在室。曾孫男一人。諸孤以十二月辛酉,葬公于郭但山東隩之原,遷碩人之柩祔焉。公志趣高邁,不溺于膏粱之習,種學績文,與寒畯爭馳。久在親側,宦學增益,小試于外,動有可稱。初入師幕,丞相蔣公、太師史公爲帥,屬以文詞,以遠器期之。丞相葛公、樞使黄公爲僚相好,號一時幕府之盛。麗水試邑,恪守家範,夙興冠帶視事,決訟如流,庭無留牘。嚴于治盗,民以奠居。邑社稷壇壝圮壞,學宫尤不葺,公謂非所以安士訓民也,乃築三壇于學之東偏,又徹學而新之,歲祀月書如儀,士民俱勸焉。及官奏邸,同知樞密院事謝公時在諫坡,舉公自代,有曰:“治邑有聲,立朝無玷。”方嚮于用,懷親求歸。朝士歎其高致,賦詩宴餞,歸娱膝下。久之乃到官。參政李忠文公多以郡事委之裁決。歲饑流殍盈路,公請發圭租,倡率勸分,人遂樂從。待制朱文公爲提舉官,任以荒政,躬走阡陌,如懷隱憂,有所措畫,俱從其言。以文學淵源、政事詳練薦之。廣德久旱,種不入土,粟價翔踊。公齋禱祠山,隨車沛然。時米舟輻湊,官兵得空劵累月,悉以給之,積訟不決,而兩獄隘陋卑濕。公曰:“不葺不決,疫將興矣。”先呼囚徒,稽貌察辭,隨處以法,輕繫以片言折之。諭獄官邑令,日決數事,旬餘囹圄爲清。減商算,損酒價,訪水利,民聽已孚而去矣,遮道擁車,至有泣者曰:“官何來之暮而去之速乎?”康肅軫惠鄰里,穀貴則損價以糶,歲寒則賦粟以濟,散藥給棺,一方賴之,公謹不敢廢。湖山亭館,以時整葺,追慕不足,築祠于堂之隩。又以隱居詩篇刻石,時節擷芳薦新,事之如生。耆舊有爲父母所厚者,尊禮之如故時。正旦,合鄉之士夫于邑庠,謁先聖先師及先賢之祠,序齒講拜,升堂舉酒,略如鄉飲之儀。爲文平淡,援筆成詩,蔚有父風。合詩文十五卷,藏于家。莊重恬靜,中無機心,與人交久而彌親,不知者或以爲簡,公不改其度。寬裕容物,無疾言遽色。服用儉約,而厚拊姻舊,雖甚費不靳。康肅嘗以歲侵爲憂,公適歸自稽山,白曰:“頃年得禄,儲穀可數千斛,舉以均濟。”親顔大喜,殆有前輩麥舟之餘意。使其得究于用,可以及物,可以亢宗,而見于世者止此,可哀也已。碩人家黄巖,承信郎義之女。甫笄喪母,已能任家政。既歸于吴,舅始丞郡,而家尚寠,寓族長之家。光禄洎夫人俱存,家法素嚴。魯國病足己久矣,夫子方從師友于外,無娣姒之助,以冢婦獨任梱内之責,人以爲難。光禄與夫人既喪,用益窘,小姑出適,發奩具以佐之。石井卜築,竭所儲以庚費。康肅素好賓客,不問家有無,先意治具,以竣所需。康肅以賢婦稱之,見于遺札。其亡也,夫子哭之甚哀。吉州以作邑有聲,連歲進擢,以至大郡,可以知興化義方之訓。鄞丞既亡,而吉州求嫡母之銘甚切,又可以見碩人鳲鳩之德。是皆可銘也已。銘曰:
    括之陽兮仙所居,伊石井兮公之廬。隄萬壑兮清流瀦,夾明鏡兮澄冰壺。偉康肅兮蚤垂車,謝軒冕兮天爲徒。君冢嫡兮如伯魚,傳衣鉢兮鄴侯書。宦學富兮歷仕塗,見諸用兮直緒餘。歸不改兮先規模,終相從兮山之隅。夫人德兮鳲鳩如,義方壺彝兮藹里閭。我維銘兮子刻諸,慰孝思兮賁幽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3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朝请大夫吴公并硕人姚氏墓志铭


    仙居吴氏家族,自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康肃公(吴芾)以儒学立身,在朝为侍从,出外为藩臣,成为当世名臣。长子兴化军使君(吴津)首先继承家学考中进士(躡世科),兄弟辈相继为官(簪笏蟬聯),多人官至郡守。族中登贡举、中科举者连绵不绝,于是成为望族。我(楼钥)在淳熙五年(1178年)由敕令所删定官的身份入赘(指娶妻)到台州(丹丘)任副职(倅),始在湖山堂拜见康肃公,当时他居住在本县的石井。康肃公退休(挂衣冠)后,夫妇同逾七十高龄,子孙众多(詵詵),安享晚年之福。溪山景色绝佳,来访者如同游览昆仑、阆苑仙境。我一见康肃公,即蒙他赏识厚待,因而得以与他诸位儿子交往,至今认识他家四代人了。兴化使君(吴津)聪明敏锐,气度不凡(奇龐),人们认为他必能继承父业、仕途通达(接武夷路),不幸染上小病(婴末疾),仅得中寿。次子(吴朴)曾任鄞县丞,女婿是四明史氏,我以第三子娶了吴朴的女儿,于是结为姻亲。现任吉州知州吴机(公比)君任大理寺主簿时,我们在朝相遇,他哭着对我说:“先父(吴津)抱负不凡,先母(姚氏)妇德素著,但下葬之时,兄弟们尚未立业,没有墓志铭传于后世。介弟(指吴朴)既已去世,这责任还能推给谁呢?”他以亲戚故交的情分恳请。我感念昔日情谊,为之长叹,于是摘取处州(括苍)通判(貳車)郭晞宗君所撰写的行状,以及兴化使君(吴津)自撰的姚硕人行述概要,合并为之作铭。


    公名津,字仲登,世代为台州仙居人。曾祖允昭,故赠武略大夫。祖师锡,故任右承议郎,累赠光禄大夫。父芾,即康肃公,官至通奉大夫,累赠少师。母郭氏,赠鲁国夫人。吴公自幼好学强记,博通群书,尤其熟悉《文选》,有时能背诵全书。十五岁时,以词赋考试名列乡校第一(魁鄉校)。曾跟随秘书郎王道、太常寺(頌臺)主簿胡权、殿中侍御史季棠学习,三人都是名儒,常常器重他。康肃公任御史时,他因郊祀恩荫授将仕郎,在吏部(銓闈)考试中名列第二,授右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他在父亲身边侍奉,更加努力学习,接连被漕司(转运使司)推荐,于乾道五年(1169年)考中进士乙科,充任两浙东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后改宣教郎,知处州丽水县,监行在都进奏院。为奉养双亲请求外任,添差通判绍兴府。淳熙九年(1182年),赐五品官服。淳熙十年(1183年),接连遭逢父母之丧(丁内外艱),守丧极其哀痛,在墓旁庐舍(倚廬)中倍增思慕之情,门楣上生出灵芝,人们赞叹其孝心感天,写诗作文记载此事。服丧期满,权发遣江阴军,未及上任,改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宫观闲职)。不久知广德军,因足疾请求归乡,改任兴化军知军(未赴任?)。庆元二年(1196年)患病,八月四日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累官至朝请大夫。


    娶妻姚氏,封安人(后累赠硕人),比吴公早六年去世,葬于西隩,距祖坟仅百步。儿子四人:
    吴机,朝请郎、知吉州军州事;
    吴朴,故通直郎、知庆元府鄞县丞(已故);
    吴栻,迪功郎,福州福清县主簿;
    吴标,迪功郎、衢州开化县尉兼主簿(王簿)。
    女儿一人,嫁进士姚栋。
    孙子四人: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37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篇墓志铭由南宋文学家楼钥为其姻亲吴津(字仲登)及吴津之妻姚氏合葬墓所撰写。吴津出身仙居望族,其父是南宋名臣吴芾(谥康肃)。铭文详细记载了吴津夫妇的生平、德行、政绩及家族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体现了楼钥与吴家的深厚情谊及对逝者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对文本核心内容的解读:


    1.  家族背景:
        突出仙居吴氏的显赫:始祖吴芾(康肃公)以儒学致身,官居要职(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是当世名臣。
        强调家学传承:长子吴津“首躡世科”(继承家学考中进士),兄弟辈多人出仕(簪笏蟬聯),族中科举人才辈出(登貢籍、擢科級者相望),成为地方巨族。
        楼钥与吴家的渊源:楼钥因任官台州(丹丘)并娶吴家女(吴朴之女),与吴家结为姻亲,自吴芾起相识四代,关系密切。这为楼钥受托撰写墓志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和资料便利。


    2.  吴津生平:
        早年才学(1149-1169): 少年聪慧(幼嗜學强記),博通群书,尤精《文选》。十五岁即以词赋“魁乡校”。师从名儒(王道、胡权、季棠),受器重。初以父荫(郊恩)入仕(将仕郎),后通过吏部考试(銓闈)授迪功郎,监南岳庙(闲职),得以在父侧继续深造。
        科举入仕(1169-1183): 乾道五年(1169)考中进士乙科,步入仕途。首任两浙东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帅府幕僚),得到当时安抚使蒋芾(后为相)、史浩(太师)的赏识和期许(以遠器期之),与同僚葛邲(后为相)、黄洽(后为枢使)交好,经历了一段高规格的幕府生涯(一時幕府之盛)。
        地方政绩:
    丽水知县(试邑): 勤政(夙興冠帶視事),高效断案(決訟如流,庭無留牘)。严厉治盗,保境安民(民以奠居)。重视文教与礼制:重修破败的社稷坛和学宫(築三壇...徹學而新之),按时祭祀教学,提振了当地文风(士民俱勸焉)。其治县声望得到同僚谢谔“治邑有聲,立朝無玷”的高度评价。
    添差通判绍兴府: 因孝心主动请求外任近乡。在任期间,协助知州(參政李忠文公,即李壁)处理政务。遇饥荒,主动请求开官仓(發圭租),并带头劝谕富户分担救济(倡率勸分),成效显著(人遂樂從)。与任提举官的朱熹合作赈灾(荒政),深入基层(躬走阡陌),其建议多被采纳。朱熹赞其“文學淵源、政事詳練”并举荐之。
    知广德军: 面对严重旱灾(久旱,種不入土,粟價翔踊),一方面斋戒祈雨(齋禱祠山),一方面积极行政:及时发放拖欠军饷(官兵得空劵...悉以給之);高效清理积案,改善监狱环境,避免疫情(日決數事,旬餘囹圄爲清);减免商税酒价(減商算,損酒價);寻访水利。其德政深得民心,离任时百姓拦道哭泣(遮道擁車...泣者)。
        孝行与家风: 是贯穿吴津一生的核心品质。
    侍亲至孝: 为奉养双亲主动请求外任(添差通判紹興府)。父母去世后守丧极哀(執喪哀甚),墓庐生灵芝被视为孝感。其孝行被乡里记载传颂(人嗟其孝感,紀以詩文)。
    继承父志: 谨守父亲吴芾的善行(康肅軡惠鄰里...公謹不敢廢),如赈灾济贫(穀貴則損價以糶,歲寒則賦粟以濟,散藥給棺)。修缮父亲营建的湖山亭馆。为父亲修建祠堂(築祠于堂之隩),刊刻父亲诗篇(隱居詩篇刻石),岁时节令虔诚祭祀(事之如生)。
    维系家风: 尊敬乡里受父母厚待的长者(尊禮之如故時)。正月初一在县学组织士大夫举行类似乡饮酒礼的仪式(序齒講拜...略如鄉飲之儀),弘扬尊师重道、敦睦乡里的风气。
        个人修养与爱好: 志趣高迈(志趣高邁),不慕富贵(不溺于膏粱之習)。勤学能文(種學績文),诗风平淡而有文采(爲文平淡...蔚有父風),有文集十五卷。为人庄重恬静、宽厚容人(莊重恬靜...寬裕容物),生活俭朴(服用儉約)但厚待亲朋(厚拊姻舊)。曾主动拿出俸禄所购粮食赈济乡里,效法先贤(麥舟之餘意,指范仲淹助人之事)。
        仕途与遗憾: 虽政绩斐然,品德高尚,且得到蒋芾、史浩、朱熹、谢谔等重臣赏识举荐(方嚮于用),但因孝心屡次主动放弃或推迟升迁机会(懷親求歸),又因足疾等原因未能完全施展抱负(止于中壽,未及大用)。楼钥对此深表惋惜(可哀也已)。


    3.  姚硕人生平:
        家世与早年: 出身官宦之家(父承信郎姚义)。早岁丧母,即能担当家务(甫笄喪母,已能任家政)。
        贤德持家: 嫁入吴家时,吴家尚贫寒(家尚寠),寄居他人篱下。作为长媳(冢婦),在丈夫外出求学时,独自承担繁重家务,侍奉患病的婆婆(鲁国夫人郭氏)和祖公婆(光禄夫妇),且无妯娌相助(無娣姒之助),极其艰难(人以爲難)。祖公婆去世后,家用窘迫,她拿出嫁妆(發奩具)资助小姑出嫁,竭尽积蓄(竭所儲)支持在石井营建新宅。她善解公公(康肃公吴芾)好客之心(先意治具),总能妥善招待宾客,赢得公公“贤妇”的赞誉(見于遺札)。
        嫡母之德: 作为嫡母(吴机生母,吴朴、吴栻、吴标当为庶出或继室所生?),她慈爱公平,待诸子如一(鳲鳩之德)。其子吴机(吉州知州)显达后仍深切感念嫡母恩德,坚持为嫡母求铭,体现了她的德行深入人心(可以見碩人鳲鳩之德)。楼钥认为,吴机能官至知州,正是姚氏教子有方(義方之訓)的体现。


    4.  合葬与子孙:
        吴津卒于庆元二年(1196),享年64岁。姚氏早于他6年去世。最初姚氏葬于西隩,后于某年十二月辛酉日,诸子将吴津葬于郭但山东隩之原,并将姚氏灵柩迁来合葬(遷碩人之柩祔焉)。
        详列子孙情况:四子(吴机、吴朴、吴栻、吴标)官职,一女所适,孙辈、曾孙情况及婚配。其中长孙女嫁楼钥之子楼治,印证了楼吴两家的姻亲关系。


    5.  铭文:
        用韵文概括全篇,赞美仙居山水形胜(括之陽兮仙所居)和吴津故里石井(伊石井兮公之廬)。
        颂扬其父吴芾功成身退(偉康肅兮蚤垂車,謝軒冕兮天爲徒)。
        称许吴津如孔鲤(伯魚)承家学,如李泌(鄴侯)富藏书(傳衣鉢兮鄴侯書)。肯定其宦学才能(宦學富兮歷仕塗),叹惋其未能尽展抱负(見諸用兮直緒餘)。
        赞扬他归乡后恪守父规(歸不改兮先規模),最终与夫人合葬于此(終相從兮山之隅)。
        颂扬姚氏嫡母之德如布谷(夫人德兮鳲鳩如),持家教子有方,德泽乡里(義方壺彝兮藹里閭)。
        点明作铭刻石的目的(我維銘兮子刻諸),以慰孝心,光耀墓园(慰孝思兮賁幽墟)。


    总结:


    这篇墓志铭生动刻画了南宋中期一位典型的地方官员和贤淑女性的形象:


    吴津: 他是出身名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其人生轨迹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兼具科举(进士)与恩荫(门荫)背景。他政绩突出,尤其在地方治理(丽水、广德军)和赈灾(绍兴府)方面展现了务实、勤勉、亲民、高效的才能,得到同僚(谢谔)和理学大家(朱熹)的赞赏。其核心品质是至孝(侍亲、承志)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维系家风、祭祀、修缮),这甚至影响了他的仕途选择。他为人宽厚、淡泊、俭朴、重情义,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一种体现。楼钥对其未能大用深表惋惜。
    姚硕人: 她是传统社会贤妻良母的典范。其形象集中在孝亲(侍奉病姑、祖公婆)、持家(在贫寒中独力支撑、资助小姑、营建家宅)、相夫(理解公公好客、备办周全)、教子(诸子成才,尤得嫡子敬爱)等方面。她展现了坚韧、贤惠、无私、富有牺牲精神的美德,尤其作为嫡母的公平慈爱(鳲鳩之德)备受赞扬。她的生平是宋代士大夫家庭主妇生活的一个缩影。
    家族与时代: 铭文展现了仙居吴氏作为南宋地方望族的兴盛(科第蝉联、官宦辈出)和维系家族声望的努力(家学、家风、善行)。楼钥与吴家的多重关系(拜谒长者、与子辈交游、结为姻亲)以及文中提及的众多南宋高官(蒋芾、史浩、葛邲、黄洽、谢谔、朱熹、李壁),都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紧密的社会网络。吴津的政绩和姚氏的德行,也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楼钥的记述详实具体,感情真挚,不仅为逝者树碑立传,也为研究南宋地方政治、社会文化、家族生活及妇女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0 01:42 , Processed in 0.1085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