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回复: 2

解读经典|山西襄垣《李文定公贻安堂集》[明] 李春芳 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06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昨天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29 08:32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李文定公贻安堂集[明] 李春芳 撰 卷之七



    【句读原文】

    朴庵姚公暨配李孺人合葬墓志铭

    襄垣(明属山西潞安府。今属长治)有朴庵姚公者,比部副郎九功父也。配李孺人,中丞濬之孙,太仓州判经之女。公少癯多疾,三弟瑚、珍、宝皆短折。父尚荣翁仁,母李太孺人,恩之孔勤,因不业以举子。公遂一意摄生,颇通二氏之学,葆真浑朴,因以朴自名其庵。
    当翁之疾也,李判州欲毁姻讦讼,久不决。孺人以义折之,矢不他适,议始定。适公年并三十矣。翁性孝,事父母,晨昏候起居,伺颜色,承欢左右如婴孺。而孺人则洁修瀡,宜旨甘以从,洞洞然恐逆其志。尚荣翁及太孺人时时语人曰:“吾何幸得此儿此妇耶?”
    一日,太孺人遘危疾,或云谷口村神池水可疗。公即徒步百八十里往汲之。夜深,失足深堑,溺而复出,若有人为之引手者。太孺人得水饮,果立愈。
    与兄珍业析爨,仍抚其遗孤,长为婚娶,卒底成立。宗族姻邻,有无相通,疾患相赒恤,此虽公愿厚天植,孺人实襄之也。
    先世故饶赀,会大父子通、大父太学生海,并以赀雄一邑。至尚荣翁苦婚丧相继,稍稍窘促。公尽出孺人资妆以给,孺人罔或谇语。公力耕,孺人纺绩,黾勉生作以自赡,有所赢,即以延师课比部君。
    比部君少有颖资,弱冠即崭然见头角。间嬉戏,公辄督责怒詈,孺人未尝少为掩覆,如寻常儿女态。迨举嘉靖丁未进士,守许州,公犹数称古循吏相训戒。孺人从傍赞曰:“若父之言是也。”比部君闻之竦然。治许,卒以廉能著。
    邻境有孤女,出宪臬子,会荒岁,携二弱息僦居舍隅。孺人曰:“尔虽贫,宦家女也,宜自爱。”女不听,而之他,受侮返。孺人白公馆之。寻为二女择良配,竟资遣还其乡,尤人所难。
    盖翁长者,孺人复以慈惠佐之,内外肃肃睦睦,和气所萃,发为休征,家日起而子用誉,夫岂偶哉!
    公生成化丁未八月二十三日,卒嘉靖壬子三月三日,年六十有六。孺人生成化丁未十月十五日,卒嘉靖乙卯五月二日,年六十有九。
    子二:长九卿,娶李比部女;次即比部君,娶韩某女。孙某、某,子姓绳绳,日衍昌矣。第年止逾耆,比部君效官郎署,貤褒可立待,乃不少延,何其悲哉!
    癸丑正月七日,比部君与其兄葬公韩山新阡矣。兹以某年月日,将奉孺人祔公兆。先期以同年比部衍永郭君仁状谒铭。太史李子乃为之铭曰:
    猗欤太朴,浑兮未斲。逑以幽贞,几愤而成。合也天作,则笃其泽。孔耀孔宁,以昌我后生。治)有朴庵姚公者,比部副郎九功父也。配李孺人,中丞濬之孙,太仓州判经之女。公少癯多疾,三弟瑚、珍、宝皆短折。父尚荣翁仁,母李太孺人,恩之孔勤,因不业以举子。公遂一意摄生,颇通二氏之学,葆真浑朴,因以朴自名其庵。
    当翁之疾也,李判州欲毁姻讦讼,久不决。孺人以义折之,矢不他适,议始定。适公年并三十矣。翁性孝,事父母,晨昏候起居,伺颜色,承欢左右如婴孺。而孺人则洁修瀡,宜旨甘以从,洞洞然恐逆其志。尚荣翁及太孺人时时语人曰:“吾何幸得此儿此妇耶?”
    一日,太孺人遘危疾,或云谷口村神池水可疗。公即徒步百八十里往汲之。夜深,失足深堑,溺而复出,若有人为之引手者。太孺人得水饮,果立愈。
    与兄珍业析爨,仍抚其遗孤,长为婚娶,卒底成立。宗族姻邻,有无相通,疾患相赒恤,此虽公愿厚天植,孺人实襄之也。
    先世故饶赀,会大父子通、大父太学生海,并以赀雄一邑。至尚荣翁苦婚丧相继,稍稍窘促。公尽出孺人资妆以给,孺人罔或谇语。公力耕,孺人纺绩,黾勉生作以自赡,有所赢,即以延师课比部君。
    比部君少有颖资,弱冠即崭然见头角。间嬉戏,公辄督责怒詈,孺人未尝少为掩覆,如寻常儿女态。迨举嘉靖丁未进士,守许州,公犹数称古循吏相训戒。孺人从傍赞曰:“若父之言是也。”比部君闻之竦然。治许,卒以廉能著。
    邻境有孤女,出宪臬子,会荒岁,携二弱息僦居舍隅。孺人曰:“尔虽贫,宦家女也,宜自爱。”女不听,而之他,受侮返。孺人白公馆之。寻为二女择良配,竟资遣还其乡,尤人所难。
    盖翁长者,孺人复以慈惠佐之,内外肃肃睦睦,和气所萃,发为休征,家日起而子用誉,夫岂偶哉!
    公生成化丁未八月二十三日,卒嘉靖壬子三月三日,年六十有六。孺人生成化丁未十月十五日,卒嘉靖乙卯五月二日,年六十有九。
    子二:长九卿,娶李比部女;次即比部君,娶韩某女。孙某、某,子姓绳绳,日衍昌矣。第年止逾耆,比部君效官郎署,貤褒可立待,乃不少延,何其悲哉!
    癸丑正月七日,比部君与其兄葬公韩山新阡矣。兹以某年月日,将奉孺人祔公兆。先期以同年比部衍永郭君仁状谒铭。太史李子乃为之铭曰:
    猗欤太朴,浑兮未斲。逑以幽贞,几愤而成。合也天作,则笃其泽。孔耀孔宁,以昌我后生。






    编者注:
    姚九功,字惟叙。嘉靖丁未进士。初授许州知州,操持廉慎,政务严明,吏畏民怀,建有生祠。升刑部员外郎,多所平反。升陜西佥事,巡关西。升本省右参议,奉敕抚治商、洛。升本省副使,奉敕兵备固原,地方军民绘像入督府遗范祠祀之。升本省右参政,奉敕经理凉、庄边务。所至兴利除害,省费节财,理国事如家事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06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朴庵姚公与配偶李孺人合葬墓志铭

    襄垣(明属山西潞安府。今属长治)有位号朴庵的姚公,是刑部副郎九功的父亲。配偶李孺人,是御史中丞李濬的孙女,太仓州判李经的女儿。姚公年少瘦弱多病,三个弟弟姚瑚、姚珍、姚宝皆早夭。父亲尚荣翁仁厚,母亲李太孺人,对他格外怜爱,因而未强迫他科举仕进。姚公于是专心养生,深通佛道二氏之学,葆养真性浑然质朴,因而以“朴”命名其书斋。


    当姚公患病时,李判州欲毁婚约并提起诉讼,久未决断。李孺人以道义说服家人,发誓不改嫁,争议方止。此时姚公年已三十。姚公天性孝顺,侍奉父母早晚问安,察言观色,如孩童般承欢膝下。而孺人则精心制备美食,唯恐违背二老心意。尚荣翁与太孺人常对人说:“我们何等幸运得此佳儿贤妇?”


    一日,太孺人患重病,传闻谷口村神池水可治。姚公即刻徒步一百八十里前往取水。深夜失足坠入深沟,溺水后又浮起,仿佛有人伸手相助。太孺人饮此水后果然痊愈。


    与兄长姚珍分家后,仍抚养其遗孤,助其婚娶,终使成才。宗族姻亲邻里间互通有无,疾病困苦相互救济,虽姚公本性厚道天成,然孺人实助其成。


    祖上原本富足,曾祖父子通、祖父太学生海,皆以资财称雄乡里。至尚荣翁时因婚丧事接连,家道渐窘。姚公尽出孺人嫁妆以补家用,孺人毫无怨言。姚公力耕,孺人纺织,勤勉持家,若有盈余便延师教导比部君(九功)。


    比部君少时聪颖,弱冠之年便崭露头角。偶有嬉戏,姚公辄严词责骂,孺人从不袒护娇纵。待其考中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任许州知州时,姚公仍以古代良吏事迹训诫,孺人在旁附和:“汝父所言极是。”比部君肃然听从,治理许州终以廉洁贤能著称。


    邻县有孤女,系按察使之女,逢荒年携二幼女租住旁屋。孺人劝诫:“虽贫亦是官家女,应自爱。”孤女未听劝而他往,受辱而归。孺人请姚公收留,后为二女择婿,资助返乡,尤非常人所能及。
    姚公为长者,孺人以慈惠相辅,家风肃穆和睦,祥和之气凝聚,显为吉兆,家道日兴而子嗣显达,岂是偶然!


    姚公生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二十三日,卒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三月三日,享年六十六。孺人生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月十五日,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二日,享年六十九。


    子二人:长九卿,娶李比部之女;次即比部君九功,娶韩氏女。孙若干,子孙绵延日益昌盛。惜姚公仅过花甲之年,比部君任职刑部,封赠在即却未能稍待,何其悲哉!


    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七日,比部君与兄长葬姚公于韩山新墓。今择吉日将孺人合葬。前期托同年刑部官员郭衍永持行状请铭。太史李春芳因而作铭:


    赞叹天然质朴,浑然未经雕琢。配偶幽娴贞静,历经困厄而成。天作之合,厚泽绵长。光耀安泰,昌盛我姚氏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06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此墓志铭从三个层面展现明代中期士绅家庭的伦理价值观:
    1. 生命观:姚公“通二氏之学”却践行儒家孝道,体现明人三教融通的生存智慧。其取水救母的灵异叙事,符合明代墓志“神验书写”传统,强化道德教化功能。


    2. 家庭观:通过“资妆助家”“严教成才”等细节,凸显“夫义妇顺”的协作模式。李孺人劝诫孤女之事,折射出士族女性对宦门尊严的集体维护意识。


    3. 社会观:“宗族姻邻相通赒恤”反映明代乡绅阶层通过互助网络构建地方秩序的努力。姚氏家族从“以赀雄邑”到“以学显世”的转型,典型体现了明代商贾家庭向文化士族的演进路径。


    铭文用“太朴未斲”的哲学意象,将夫妇品德升华为天地浑成之道,最终回归到“昌我后生”的宗族延续主题,完整呈现了儒家生命观的闭环结构。




    《朴庵姚公暨配李孺人合葬墓志铭》总体解读透析


    此文是明代大臣李春芳为其同僚姚九功父母所作的合葬墓志铭,收录于《李文定公贻安堂集》卷七。通过细致刻画姚朴庵与李孺人的生平事迹,展现了明代中期士绅家庭的伦理观念、生活状态与社会关系。以下从多维度进行解读:


    ---


    一、结构解析
    1. 家世背景  
       开篇交代姚公(号朴庵)出身襄垣士族,其子姚九功任比部副郎(刑部官员);李孺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为巡抚,父亲任州判)。这种联姻体现了明代士绅阶层通过婚姻巩固社会地位的特点。


    2. 个人特质与早年经历  
       - 姚公因体弱多病而专注养生,修习佛道思想(“通二氏之学”),以“朴”为号,体现道家返璞归真之志。  
       - 李孺人青年时以“义”拒父家悔婚之议,坚守婚约,凸显其贞烈与德性。


    3. 孝行与家庭伦理  
       - 姚公夫妇侍奉父母至孝:晨昏定省、奉养无缺,甚至为母疾冒险取神池水,遇险得助(暗含“孝感天应”的传统叙事)。  
       - 抚育亡弟遗孤、接济宗族邻里,展现家族共同体中的责任担当。


    4. 治家与教子  
       - 家道中落时,李孺人以嫁资支撑家用,夫妻耕织自给,体现勤俭持家的美德。  
       - 严苛教子:对姚九功嬉戏则“督责怒詈”,任官后仍以古循吏标准训诫,反映明代士族对科举入仕的重视与家教之严。


    5. 社会关怀  
       收留邻境孤女并助其婚嫁归乡,超越血缘关系践行“仁德”,符合儒家“推己及人”的理想。


    6. 卒年与后代  
       详记生卒年月、子媳孙辈情况,符合墓志铭体例,强调家族延续与昌盛(“子姓绳绳,日衍昌矣”)。


    7. 铭文总结  
       以四言诗体颂扬夫妇品德:姚公如“太朴”未雕,李孺人“幽贞”辅佐,二人“合也天作”,泽被后世。


    ---


    二、思想内涵
    1. 儒家伦理的实践  
       孝道(侍亲)、悌义(抚孤)、贞节(守约)、仁德(济贫)贯穿全文,体现明代士绅以儒家规范立身齐家的价值观。


    2. 佛道思想的影响  
       姚公修习二氏(佛道)之学,以“朴”为号,反映明代三教合流背景下士人精神世界的多样性。


    3. 女性角色的塑造  
       李孺人不仅具传统妇德(勤俭、慈惠),更在关键决策中展现主动性(拒悔婚、教子、救助孤女),说明明代士族女性在家庭中拥有一定话语权。


    4. 天命与人事的互动  
       文中“溺而复出,若有人引”的记载,将道德行为与神秘庇佑联系,强化“善有善报”的伦理劝诫意义。


    ---


    三、文学与史料价值
    1. 文体特征  
       符合明代墓志铭“叙生平、彰德行、昭后世”的规范,兼有史传的实录性与颂文的典雅性。


    2. 社会史素材  
       - 经济状况:士绅家庭因婚丧耗资而窘迫,需以嫁妆补用;耕织结合的自给模式。  
       - 司法现象:婚姻纠纷可“讦讼”(对簿公堂),反映明代民间讼风。  
       - 医疗习俗:民间相信“神池水”疗疾,体现地方信仰。


    3. 情感表达  
       结尾“乃不少延,何其悲哉”透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赋予程式化文本以人情味。


    ---


    四、作者意图
    李春芳作为姚九功同僚(“同年”),通过铭文颂扬其父母德行,既履行社交义务,亦借机宣扬儒家伦理,强化士大夫群体的身份认同与道德自律。


    ---


    总结:
    此文通过记述一对普通士绅夫妇的生平,折射出明代中期社会文化、伦理观念及家庭生活的具体样貌。姚公与李孺人的形象融合了儒家理想、佛道修养与民间实践,成为观察明代士绅阶层价值观与生活史的珍贵个案。铭文结构严谨,细节生动,兼具史料性与文学性,是明代墓志铭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30 07:12 , Processed in 0.1077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