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回复: 4

解讀|《郡守吴川樓去思祠碑记》高州府志[清] 黄云史 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9-8 09: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句读】
    高州府志[清] 黄云史 著卷之九
    艺文三
    郡守吴川樓去思祠碑记 姚岳祥 化州人 庶吉士
    公,楚武昌人也。少负不羁之才,倜傥有大志。甫举进士,即以诗名闻京师。既而拜中舍,稍迁给谏。无何以才节见妬,外谪��(耳+里)轲。隆庆巳巳,始自闽之邵武移高凉。高凉在东粤稍称僻远,法条踈弛,下吏率多不饰簠簋。公冰蘖夙著,群吏望风化之下,至书史徒隶,亦皆奉法惟谨。即数有疑狱久不决,公从容折以片言,如犀照然,即巧文者无所售其奸,人咸服以为神。
    公之励精政务,百废具举。而厉兵饰僩之规、造士作人之意,尤所惓惓。郡之东北数千里山薮蔽翳,诸梗化恶少啸聚其中,时出为四境患。公至即简诸引弓之民,以时讲武。每侦其出,辄遣卒却之,多所斩获。群盗相戒,凡二岁余不敢窥郡境。岁辛未,岛剱突逼近郊,公轻裘缓带,引裨将提偏军,跃马而前,以计尽歼焉。巳复有寇千群自电阳来,雷动云翔,乘胜径犯城下。中外沟沟无固志,公复坚璧拒守,亲冒矢石,据��(耳+里)睨为士卒先。间或辟门纵锐兵,缒城下死士与贼挑战,如此累日。贼揣势不可得,乃引去。
    向高凉鲜嗜学,公下车不期月,遍试诸郡邑子第,简拔而督责之,日有课,旬有试。政暇则手制楷式以示之,从而又闢清溪精舍于城南一里许,搆南岳讲堂于郡西北隅,群诸生于中专业焉。士衿皆含精茹粹,如懸黎结绿,公力也。
    壬申春,迁棘甸督学。戒行,郡父老士民攀留不可,啚所以报公者莫得其当,乃共鸠工聚材,卜地于清溪精舍之南,建祠志思焉。祠剏于癸西之春,成于甲戌之秋。既落成,荐绅父老作曰:“公行矣,公之德在吾士民,兹有祠,庶几升斯堂也,犹有甘棠勿伐之思矣乎!”青衿之士作曰:“公行矣,公之教吾曹人服之,兹有祠,庶几入斯室也,犹有泰山北斗之仰矣乎!”诸齐民进曰:“公行矣,公之政吾属家赖之,兹有祠,庶几望斯宫墙也,犹有父毋孔迩之怀矣乎!”佥命岳祥记之。
    谨按《礼》:“凡有功烈于民者,则祀之。”是故石庆为齐相,邦人慕其行则祠;樂布守燕郡,燕人服其廉则社。迨荀童韦杜之流,率以其二善流芳于后。今繇父老之言,可以观德;繇青衿之言,可以观教;繇齐民之言,可以观政。则公之有祠,殆掩数子而上之也巳。嗣是有作,得无高山景行之感乎哉!遂僭述言,为之记。乃其倚马掷金、比翼骚史、击钵唾珠、抗衡李杜,则才名传诵海内,将有能识之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09: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公是湖广武昌人,年少时怀有不羁之才,潇洒豪迈且有远大志向。刚中进士,便以诗才闻名京城。随后被授予中书舍人,不久升任给事中。不料因才华与操守遭人嫉妒,被贬外放历经坎坷。隆庆巳巳年(1569年),才从福建邵武调任广东高凉。高凉在广东较为偏远,法令松弛,下属官吏多有不廉洁之举。楼公素以清廉著称,官吏们受其感化,连文书小吏也都恪守法纪。多次有积压疑案未能判决,公从容以片言剖析,如明镜照物,即使善于狡辩之人也无法行奸,众人都叹服其如神明智。
    公励精图治,百废俱兴。尤其注重整军备武、培养人才之策,对此念念不忘。郡东北数千里山峦密林遮蔽,不法恶少聚集其中,时常出没为害四方。公到任后立即选拔善射民众,定期讲习武事。每侦得盗匪出动,便派兵击退,斩获众多。盗匪相互告诫,两年多不敢侵犯郡境。辛未年(1571年),海岛贼寇突袭城郊,公轻装缓带,率领偏将精兵跃马前进,用计全歼敌军。不久又有千余贼寇从电白袭来,声势浩大直逼城下。城中人心惶惶,公坚守壁垒,亲冒箭石倚靠城垛指挥,身先士卒。时而开门派出精兵,缒下死士向贼军挑战,如此相持数日。贼寇见无隙可乘,只得退去。
    以往高凉地区少有重学之风,公到任未满一月便遍试诸生,选拔人才并严加督促,每日有课程,每旬有考核。公务之暇亲自示范文章规范,又在城南一里处开辟清溪精舍,于城西北角修建南岳讲堂,聚集生员专研学业。学子们含英咀华,如美玉生辉,皆是公之力促。
    壬申年(1572年)春,公调任棘甸督学。临行时,当地士民挽留不得,苦思报答之策而无果,于是共同集资选材,择址于清溪精舍之南建祠以表思念。祠始于癸酉年(1573年)春,成于甲戌年(1574年)秋。落成后,乡绅父老感言:“公虽离去,其德泽永存吾土,今有此祠,登堂如见甘棠遗爱!”学子们说:“公虽离去,其教诲吾辈敬服,今有此祠,入室如仰泰山北斗!”百姓们亦言:“公虽离去,其政绩吾等受益,今有此祠,望墙如怀父母亲近!”众人命我(姚岳祥)作记。
    考《礼记》云:“凡有功业于民者,当受祭祀。”昔日石庆任齐相,百姓慕其德行而立祠;樂布治燕郡,燕人服其廉洁而设社。至于荀童、韦杜之辈,皆以善政流芳后世。今听父老之言可见其德,闻学子之言可知其教,观百姓之言可明其政。则公之祠堂,实已超越前人。后世见此祠者,能不起高山仰止之思乎!故冒昧撰文为记。至于公倚马成文、文采直追史家,击钵成诗、才华堪比李杜,其才名早已传诵海内,自有识者共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09: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此碑记通过三重维度塑造了楼公的循吏形象:
    1. 吏治维度:突出其“冰蘖夙著”的清廉品格与“犀照”般的断案智慧,展现传统儒吏“宽猛相济”的治理理念——既以教化感召属吏,又以武备肃清盗患。
    2. 文教维度:详述其创办书院、亲授课试的事迹,印证了清代“守土者必先兴学”的地方治理逻辑,将文化建构作为政治认同的核心手段。
    3. 纪念维度:借三组人群(乡绅、学子、百姓)的颂辞,构建出“德-教-政”三位一体的祭祀合法性,符合《礼记》“有功烈于民则祀之”的礼制传统。末段以“高山景行”作结,将个人政绩升华为士大夫精神典范,体现了清代碑记“述德-铭功-垂范”的文体特征。


    文中多用典故(如“甘棠勿伐”“泰山北斗”)与骈偶句式,兼具史传的庄重与文学的华彩,堪称清代地方碑记的典型范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09: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句读
    高州府志[清] 黄云史 著卷之九 艺文三

    郡守吴川樓去思祠碑记 姚岳祥 化州人 庶吉士

    公楚武昌人也。少负不羁之才,倜傥有大志。甫举进士,即以诗名闻京师。既而拜中舍,稍迁给谏。无何,以才节见妬,外谪轗轲。隆庆巳巳,始自闽之邵武移高凉。高凉在东粤稍称僻远,法条踈弛,下吏率多不饰簠簋。公冰蘖夙著,群吏望风化之下,至书史徒隶,亦皆奉法惟谨。即数有疑狱久不决,公从容折以片言,如犀照然,即巧文者无所售其奸,人咸服以为神。公之励精政务,百废具举,而厉兵饰僩之规、造士作人之意,尤所惓惓。郡之东北数千里山薮蔽翳,诸梗化恶少啸聚其中,时出为四境患。公至即简诸引弓之民,以时讲武。每侦其出,辄遣卒却之,多所斩获。群盗相戒,凡二岁余不敢窥郡境。岁辛未,岛剱突逼近郊,公轻裘缓带,引裨将提偏军,跃马而前,以计尽歼焉。巳复有寇千群自电阳来,雷动云翔,乘胜径犯城下。中外沟沟无固志,公复坚璧拒守,亲冒矢石,据��(耳+里)睨为士卒先。间或辟门纵锐兵,缒城下死士与贼挑战,如此累日。贼揣势不可得,乃引去。向高凉鲜嗜学,公下车不期月,遍试诸郡邑子弟,简拔而督责之,日有课,旬有试。政暇则手制楷式以示之,从而又闢清溪精舍于城南一里许,搆南岳讲堂于郡西北隅,群诸生于中专业焉。士衿皆含精茹粹,如懸黎结绿,公力也。壬申春,迁棘甸督学,戒行。郡父老士民攀留不可,啚所以报公者莫得其当,乃共鸠工聚材,卜地于清溪精舍之南,建祠志思焉。祠剏于癸西之春,成于甲戌之秋。既落成,荐绅父老作曰:“公行矣!公之德在吾士民,兹有祠,庶几升斯堂也,犹有甘棠勿伐之思矣乎!”青衿之士作曰:“公行矣!公之教吾曹,人服之。兹有祠,庶几入斯室也,犹有泰山北斗之仰矣乎!”诸齐民进曰:“公行矣!公之政吾属家赖之。兹有祠,庶几望斯宫墙也,犹有父母孔迩之怀矣乎!”佥命岳祥记之。谨按《礼》:“凡有功烈于民者则祀之。”是故石庆为齐相,邦人慕其行则祠;樂布守燕郡,燕人服其廉则社;迨荀、童、韦、杜之流,率以其二善流芳于后。今繇父老之言可以观德,繇青衿之言可以观教,繇齐民之言可以观政。则公之有祠,殆掩数子而上之也巳。嗣是有作,得无高山景行之感乎哉?遂僭述言,为之记。乃其倚马掷金,比翼骚史;击钵唾珠,抗衡李杜。则才名传诵海内,将有能识之者。

    ---

    译文
    公是湖广武昌人。年少时便才华不羁,性格豪迈而有远大志向。刚考中进士,就以诗文才华闻名京城。随后被授予中书舍人,逐渐升迁至给事中。不久因才华与操守遭人嫉妒,被贬外放,仕途坎坷。隆庆三年(己巳年,1569年),从福建邵武调任广东高凉(即高州)。高凉在广东属于较为偏远的地区,法律条文松弛,下属官吏大多不廉洁。公向来以清廉(冰蘖)著称,群吏在他的感化下,乃至文书小吏和差役,也都恪守法规。即使有多起疑难案件久拖不决,公也能从容地用几句话剖析清楚,如同明镜照物(犀照),使那些善于玩弄文辞法条的好狡之徒无法得逞,众人都叹服其如神明。公励精图治,所有废弛的事务都得以兴办,尤其致力于整顿军备(厉兵饰僩)和培养人才(造士作人)。郡东北数千里山林茂密,诸多顽固不化的恶少啸聚其中,时常出来危害四方。公到任后立即选拔善射的百姓,按时讲习武事。每次侦测到盗匪出动,就派兵击退,多有斩获。群盗相互告诫,两年多不敢窥伺郡境。辛未年(1571年),海岛寇贼(岛剱)突然逼近城郊,公身着轻裘,舒缓衣带(从容不迫),率领偏将和精兵,跃马前进,用计谋将其全歼。不久又有成千的寇贼从电白方向而来,声势如雷震云涌,乘胜直犯城下。城内城外人心惶惶,缺乏固守的意志,公再次加固壁垒坚守,亲自冒着箭矢礌石,依托城垛((耳+里)睨)身先士卒。有时又打开城门派出精锐,或用绳索缒下敢死之士与贼寇挑战,如此相持数日。贼寇揣度无法得手,于是退去。以往高凉地区很少有人爱好学习,公到任不到一个月,就普遍考核各郡县的子弟,选拔人才并加以督促责成,每日有功课,每旬有考试。公务闲暇时则亲手制定文章范式给他们看,随后又在城南一里左右开辟清溪精舍,在郡城西北角建造南岳讲堂,聚集众多学子在其中专心学业。士子们都含英咀华(含精茹粹),如同美玉(懸黎、结绿)经过雕琢,这都是公的功劳。壬申年(1572年)春天,公升任棘甸(疑为“畿甸”,指京城地区)督学,准备启程。郡中父老士民攀车挽留不成,想方设法要报答公的恩德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于是共同集资备料,择址于清溪精舍之南,建造祠堂以表达思念之情。祠堂创建于癸酉年(1573年)春天,落成于甲戌年(1574年)秋天。落成之后,乡绅父老感言:“公离去了!公的德行留在了我们士民心中,如今有了这座祠堂,或许后人登上这厅堂,还会像怀念召伯的甘棠树一样不忍砍伐吧!”学子们(青衿)感言:“公离去了!公的教化对于我们,人人都信服。如今有了这座祠堂,或许后人进入这屋室,还会像仰望泰山北斗一样敬仰吧!”众百姓(齐民)上前说:“公离去了!公的政绩是我们各家所依赖的。如今有了这座祠堂,或许后人望见这宫墙,还会有如父母近在身边的怀念吧!”众人命我(岳祥)作记。谨按《礼记》说:‘凡是对百姓有功劳业绩的人就应受到祭祀。’因此石庆做齐相,齐人感慕他的德行而为之立祠;樂布(应为栾布)守燕郡,燕人佩服他的廉洁而为之立社;到了荀淑、童恢、韦豹、杜诗这些人,都因其一二善政而流芳后世。如今从父老的话可以看到公的德行,从学子的话可以看到公的教化,从百姓的话可以看到公的政绩。那么公得以建祠祭祀,几乎是要超越前面那几位而之上了。后世之人见此祠而作感,能没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慨吗?于是我不自量力地陈述这些话,为之作记。至于公那种倚马可待、文采斐然(掷金),可与屈原、司马迁(骚史)比肩;即席赋诗(击钵)、字字珠玑(唾珠),足以与李白、杜甫抗衡的才华,其声名早已传诵海内,自会有能赏识他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09: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1. 历史价值与人物形象
    边疆良吏的典范:碑文详尽塑造了吴川樓(注:人名据碑文标题,正文中称“公”)作为明代中期一位卓越地方官的完整形象。他集清廉(冰蘖夙著)、善断(片言折狱)、勇武(亲冒矢石、平定寇乱)、兴教(建精舍、课学子)等品质于一身,是儒家理想中“文武兼资”、“父母官”的典型代表。
    明代粤西社会纪实:文本揭示了隆庆年间广东高州这一“僻远”之地的真实状况:吏治(法条疏弛、不饰簠簋)、治安(盗匪啸聚、岛寇侵犯)、文教(鲜嗜学)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为了解明代边疆地区的治理挑战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民间舆情的真实反映:祠为“去思祠”,其修建源于士民自发(鸠工聚材),碑文记载了父老、青衿、齐民三个阶层对官员的不同评价维度(德、教、政),体现了地方社会对优秀官员的集体记忆与认可方式,是研究明代民间舆论和地方信仰的重要案例。
    2. 文学与修辞特色
    骈散结合,典雅庄重:作为碑记,全文以散体叙事为主,流畅清晰;在颂扬和抒情处则多用骈句,如“轻裘缓带,引裨将提偏军”、“雷动云翔,乘胜径犯城下”,增强了文势和感染力。
    善用典故,意蕴深厚:
        “甘棠勿伐”:典出《诗经·召南·甘棠》,歌颂西周召伯德政,此处喻指吴公的仁德遗爱乡里。
        “泰山北斗”:典出《新唐书·韩愈传》,喻指其道德文章成为敬仰的楷模,此处强调吴公的教化之功。
        “父母孔迩”:化用《诗经·周南·汝坟》“父母孔迩”,强调其政绩惠民,如父母般亲近。
        “石庆”、“栾布”、“荀、童、韦、杜”:一连串列举古代著名良吏,以此类比和衬托吴公的功绩,使其形象更加高大。
        “倚马掷金”、“击钵唾珠”:用“倚马可待”形容其文思敏捷,“字字掷金”形容其文辞珍贵,“击钵催诗”形容其诗才迅捷,“口吐珠玑”形容其诗句华美,极度推崇吴公的文学才华。
    3. 思想内涵
    儒家仕宦理想的实践:文本完美诠释了儒家对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以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吴公的行为是这一理想在地方治理层面的具体化。
    “神化”清官的文化心理:文中“人咸服以为神”的记载,反映了在治理水平有限的传统社会,民众将对公平、正义、秩序的渴望,寄托于个别道德和能力极其突出的“清官”身上,并倾向于将其形象完美化甚至神化。
    4. 作者意图
    姚岳祥作为本州籍的翰林官(庶吉士),撰写此碑记:
    表彰同僚,树立楷模:记录并颂扬一位值得尊敬的地方官员的政绩。
    寄托理想,抒发情怀:文中也隐含了作者自身的政治抱负和价值取向(姚本人亦以刚直著称)。
    彰显地望,教化乡里:通过记载贤官振兴文教的事迹,激励本地学子,提升地方文化认同感。
    总结:这篇碑文不仅是一篇人物传记和颂德之文,更是一份内容丰富的地方社会治理档案,立体地展现了明代一位能干官员是如何综合运用道德感召、吏治整顿、军事手段和文化教育来治理一个偏远复杂的地区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14 02:04 , Processed in 0.1080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