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回复: 2

解读经典|宋○荆湖南路提刑姚恪【乾隆】龙泉县志[清]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1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句读】


    1.【乾隆】《龙泉县志》[清]沈光厚纂·[清]苏遇龙修
    卷之十


    姚恪,字伯愿。力学有大志,数举不第,遂缔宗亲,补保义郎。调光州光山县监酒税,差充江南安抚司将领。时草寇窃发,帅府枢密折彦质差将官李齐往捕,以恪副之。齐、质疾驰至贼所,掩其不备,斩首十二级。齐以赏逊恪,恪敬谢之。帅曰:“何得不居?”恪曰:“贼为齐所捕,恪无所用力。窃人之功,固为不可。万一十二人中,或有非正贼,谁任此乎?”彦质服其远见。充福建兵马副都监。丞相陈申公荐于朝,被旨趣赴便殿,奏对称旨,即以总管授之。恪仰体上意,镇以简静,示以恩信,上下相安。及知安丰军,陛辞,奏对马纲详便。帝谓宰执曰:“姚恪奏事详雅,不类武人,宜与近郡。”改知秀州。言者谓资浅,复知安丰。移知信阳,献安丰、信阳两军形势之要,攻守之策。改知真州。
    兵戈之后,白骨满野。恪命郡卒并牒巡尉,得骨数千,为冢埋之。任满,除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谳狱多所平反。丐祠禄,得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2.[雍正]浙江通志[清]李卫修·[清]嵇曾筠修·[清]沈翼机等纂卷二百四十
    陵墓
    宋荆湖南路提刑姚恪墓。崇祯《处州府志》:在东皇金绳寺外。《龙泉县志》:恪,字伯愿。


    3.仪征县志[清]陆师纂修卷第十九
    列传一宦迹。


    姚恪,淳熙中,以武翼大夫知真州。政平讼清,奸盗遁伏,抚民训兵,蓄财备御,以治最闻。


    4.栝苍汇纪[明]熊子臣纂修卷之十二
    往哲纪闺操附


    姚恪,字伯愿。力学有大志。初补保义郎,累官迁兵马副都监。丞相陈申公荐于朝,奏对称旨,即以总管授之。恪镇以简静,示以恩信,上下相安。及知安丰军,陛辞,奏对马纲详便。帝谓宰执曰:“姚恪奏事详雅,不类武人,宜与近郡。”知秀州,移知信阳,献两军形势攻守之策。续除荆湖南路提刑,谳狱多所平反。丐祠禄,得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1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姚恪,字伯愿。他努力学习,怀有远大志向,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成功,于是通过联结婚姻或依靠宗族关系,被补授为“保义郎”的官职。后调任光州光山县监酒税,再被差遣充任江南安抚司的将领。当时有小股盗贼暗中起事,帅府枢密使折彦质派遣将官李齐前去抓捕,让姚恪作为副手。李齐与折彦质迅速赶到贼人所在地,趁其不备,斩获十二个首级。李齐要把奖赏让给姚恪,姚恪恭敬地推辞了。帅府长官问:“你为什么不接受呢?”姚恪回答:“贼人是被李齐抓获的,我没有出什么力。窃取别人的功劳,是绝对不可以的。万一这十二个人里,有不是真正贼寇的,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折彦质对他的远见深感佩服。
    之后,姚恪充任福建兵马副都监。丞相陈申公(陈康伯)向朝廷举荐他,他奉旨急速前往便殿觐见,他的奏对符合皇帝心意,当即被授予总管一职。姚恪体察皇帝意图,以简约、清静的方式治理地方,对下属和百姓施以恩德、信义,使得上下和睦安宁。等到他出任安丰军知军时,上殿辞行,所奏对的关于“马纲”(官方马匹运输体系)的事务详尽且切合实际。皇帝对宰相说:“姚恪奏事详尽文雅,不像武人,应该授予他靠近京城的州郡职务。”于是改任他为秀州知州。但有谏官认为他资历尚浅,他便再次出任安丰军知军。后又调任信阳知军,期间他向朝廷进献了关于安丰、信阳两军战略形势的关键分析以及攻守策略。之后又改任真州知州。
    当时战乱之后,原野上白骨累累。姚恪命令州中士兵并发文给地方巡尉,收集到数千具尸骨,建造大墓将他们安葬。任期结束后,他被任命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在审理刑狱时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后请求担任祠禄官,得以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其他方志补充信息)
    他的墓地位于东皇金绳寺外。
    他在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以“武翼大夫”的官阶担任真州知州,政治清明,诉讼公正,奸邪盗贼隐匿潜逃,他安抚百姓、训练士兵,积蓄财力以备防御,因政绩卓著而闻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1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透析】


    1.人物生平与时间定位(公元年)


    主要活动时期:姚恪主要活跃于南宋中期,约在12世纪中后期。
    关键时间锚点:
    “丞相陈申公”指南宋名相陈康伯(1097-1165),他于1160-1162年及1163-1165年两度拜相。姚恪受其举荐,应在1160年代。
    “枢密折彦质”为两宋之际名臣折彦质(约1080-1160),其担任枢密使在1130-1140年代。姚恪早年随其平寇,时间更早,可能在12世纪30-40年代。
    《仪征县志》明确记载“淳熙中”(宋孝宗年号,1174-1189年)知真州。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后期。
    生涯轨迹:早年平寇(1130年-1140年?)→受相臣举荐(1160年)→历任各州郡长官→晚年任提刑、祠禄(1170年-1180年)。


    2.人物形象与为官之道


    文武兼备的士大夫:他虽是“武翼大夫”,但“奏事详雅,不类武人”,其治理方式“镇以简静,示以恩信”,深受理学影响的儒家士大夫色彩浓厚,体现了南宋“以文驭武”背景下,武官文臣化的趋势。
    高尚的品德
    谦逊不争:推辞战友让功,认为“窃人之功,固为不可”。
    深谋远虑:担心所斩首级中或有冤滥,体现其谨慎与责任心。
    仁政爱民:在真州“为冢埋之”数千白骨,是传统“仁政”思想的实践,展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司法公正:任提点刑狱时“谳狱多所平反”,是宋代司法体系中“恤刑”精神的体现。


    3.反映的宋代制度


    多元入仕途径:“数举不第,遂缔宗亲,补保义郎”,揭示了科举之外,通过恩荫、军功等途径入仕的现实。
    官职差遣体系:“补保义郎”是官阶(本官),“知真州”是实际差遣。他担任的“知军”、“提点刑狱”、“主管宫观”(祠禄官)等都是差遣,反映了宋代“官、职、差遣”分离的独特制度。
    祠禄制度:“丐祠禄,得主管武夷山冲佑观”。祠禄官是宋代优待士大夫的制度,给予半退休或待职的官员一份俸禄,让其管理道教宫观,是当时常见的官员安置方式。


    4.史料价值


    四部方志(龙泉、浙江、仪征、栝苍)从不同角度(传记、墓葬、政绩)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可信的历史人物形象,形成了有效的“史料互证”。
    这些记载补充了正史之不足,为了解南宋中下层官员的生涯、地方治理以及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地方性史料。


    ---


    【综合评述】


    姚恪是南宋中期一位颇具代表性的官员。他出身可能不高,通过非科举途径入仕,但凭借其个人品德、行政能力和远见卓识,在军事、地方行政和司法监察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政绩,最终获得了“以治最闻”的评价。他的生平事迹,生动地展现了南宋地方官员的为官之道与时代风貌,是研究宋代政治与社会史的一个绝佳个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1-4 13:41 , Processed in 0.1017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