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2|回复: 2

姚崇新政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5 18: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崇新政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826127/        

    从提出施政纲领,到协助唐玄宗加强皇权、稳定政局,姚崇一步步取得了唐玄宗


    的信任。然而要想开创一个盛世,摆在君臣面前的还有重重困难,那么困难究竟


    来自何方?唐玄宗和姚崇君臣又是如何共渡难关的呢?


    玄宗这儿走后门了。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整顿外戚的。外戚是皇权的伴生物,仗着宫里头的裙带关系在


    外为非作歹,历朝历代都不少见。特别是玄宗之前,政坛女强人层出不穷,外戚


    也就更加嚣张。习惯成自然,到玄宗当政,外戚还是不知收敛。开元四年(716)


    初,玄宗的连襟,即玄宗王皇后的妹夫尚衣奉御长孙昕因为一点点小事,跟御史


    大夫李杰闹别扭了。本来,同事之间意见不一致是常有的事,各退一步也就算了


    。可是,平时骄横惯了的长孙昕不愿意吃亏,下决心定要教训教训李杰。他约了


    自己的妹夫杨仙玉,躲在李杰下班必经的一条小巷子里,等李杰过来,两人劈头


    盖脸一顿打,把李杰打得鼻青脸肿,衣服更是撕得乱七八糟。别看李杰是个手无


    缚鸡之力的书生,但是性格刚强,不信邪。第二天一大早,李杰带着累累的伤痕


    ,穿着破破烂烂的朝服就给玄宗上表了,说:昨天,陛下的连襟以及连襟的妹夫


    ,把我打了。人之发肤,受之父母。我吃点皮肉之苦,这是侮辱我个人,侮辱我


    们家,这我还能忍。但是,长孙昕他们把我的官服都扯坏了,这就不是侮辱我个


    人,而是侮辱国家了,陛下看着办吧。玄宗整天讲要抑制外戚,一看亲戚这么不


    给他作脸,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在朝堂之上杖杀长孙昕和杨仙玉,给百官谢罪!


    杖杀外戚还不算,唐玄宗还亲自给李杰赔礼道歉,说:我的亲戚,我没管束好,


    让你受委屈了,就算在朝堂之上把他们打死,其实也不足以安慰你。请你以后继


    续保持这种嫉恶如仇的优良作风,和黑恶势力斗争到底。一看玄宗态度这么严厉


    ,亲戚们一时间噤若寒蝉,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中央官和地方官互相流动的。唐朝长久以来都一直存在重视中


    央官、轻视地方官的现象,特别是中宗和睿宗时期,因为中央政治斗争频繁,这


    个问题就更严重了。任职地方的要么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要么就是无能鼠辈。


    所以,地方官普遍素质不高。玄宗即位以前,曾经在潞州待过,他知道地方官对


    于一方百姓来说,不仅意味着民之父母,也代表着中央的形象。那么,怎么才能


    改变地方官素质低下的状况呢?


    制书


    以皇帝名义颁布的文书形式之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唐代的制书,分制书和慰劳制书两种。除用于颁布国家重大制度的命令外,还用于官僚的褒奖嘉勉。


    开元二年(714),玄宗颁下制书:“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


    有政返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也就是说,在京官内选择博学通识


    、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人,任职地方,授予都督、刺史之职;同样,在地方官中选


    择眼界开阔、政绩突出的,升任京官。建立地方官和京官互相调动的固定制度。


    这个制书一颁行,好多能力不错的京官就任职地方了。当时有一个尚书右丞叫做


    倪若水,进士出身,为政有德,就因为这道制书被外派到了汴州(今开封)担任


    刺史。本来,尚书右丞是四品官,而汴州刺史是三品官,算是升职了。但是,人


    们重京官、轻外官的观念很难改变啊,所以倪若水还是闷闷不乐。正好,就在他


    当汴州刺史的时候,有一个叫班景倩的地方官也因为这道诏令,从扬州调到中央


    担任大理少卿。路过汴州,倪若水给他饯行,羡慕得眼睛都红了。喝完送别酒后


    ,眼看着班景倩的马绝尘而去,倪若水站在灰尘之中,一动不动,眼睛都直了。


    对手下人说:“班生此去,何异登仙!”手下人劝他说:人走远了,这里灰尘大


    ,咱们回吧。倪若水还是舍不得走,说:这哪里是灰尘,分明是仙尘嘛!让我再


    沾沾仙气吧。有人可能会说,倪若水既然这么不愿意当地方官,勉强去了,能当


    好吗?现在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优秀是有习惯性的,别看倪若水不愿意当地方


    官,但是他的才能还是有的,而且,为了早一点回到中央,他工作格外卖力,任


    职期间政绩突出,后来果然又回到中央任职了。就是因为这种中央和地方之间的


    官员流动制度,不仅提高了地方官员的素质,也增加了中央官员的阅历和经验,


    这不是双赢吗?


    倪若水


    字子泉,恒州藁城人(今河北石家庄藁城),进士出身。开元初,在朝廷为官,担任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后外调汴州(今河南开封)任刺史,在其任上,修孔庙,倡教育,且直言敢谏,玄宗召其入朝,提升为户部侍郎。开元七年,复授官尚书右丞,是年,卒于位。


    第四个例子是关于谏诤制度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是好皇帝,都知道“兼


    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唐太宗以人为镜,善于纳谏,不是被传为千古佳话


    了吗?但是,从高宗时代开始,因为政局动荡等原因,谏诤制度就逐渐被破坏了


    。特别是中宗、睿宗两朝,更是听不进不同意见。所以,姚崇在他的“十事要说


    ”里才特别问了一句:“臣请凡在臣子,皆得触龙鳞,犯忌讳,可乎?”玄宗当


    时也满口答应。那么,唐玄宗的承诺到底能不能兑现呢?


    事实证明,他还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我们说过,玄宗的母亲窦德妃是被武则


    天杀害的。现在儿子当了皇帝,母亲却尸骨无存,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一件事。


    怎么表达孝心呢?唐玄宗没别的办法,就想在埋葬母亲的洛阳靖陵前立一块碑。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对国家影响也不大。可是,当时的汝州刺史韦凑上表


    进谏说:“自古园陵无建碑之礼,又时正旱俭,不可兴功。”如果树碑的话,既


    不符合礼法,又给财政增加负担。唐玄宗一听,有道理,马上就停建了。其实,


    我们也知道,韦凑这次进谏,不是什么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就算玄宗以孝道的


    名义加以拒绝,也不为过。但是,玄宗为什么还立刻接受呢?这和古人千金买马


    骨是一个道理,玄宗真正想表达的是一个态度:连这样的意见我都能接受,那还


    有什么意见是我不能接受的呢?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玄宗君臣这些拨乱反正的政治举措呢?很明显,这些措


    施直接针对的是中宗、睿宗时期的一些弊政。通过破除政治陋习,建立良好的政


    治制度,一些不利于发展的政治问题基本解决了,政治也逐渐走上正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治问题刚刚解决,经济问题又出现了。一场可怕的蝗虫


    灾害严重威胁着刚刚稳固的唐玄宗政权。由于科技不发达,朝野上下竟然围绕着


    灭不灭蝗展开了一场大争论!那么力主灭蝗的姚崇是如何冲破重重阻碍展开灭蝗


    工作的呢?


    二、捕杀蝗虫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要考验一下唐玄宗的能力。自从他亲政以来,天灾不断。开元


    元年和开元二年都是大旱,这已经够糟糕了。可是,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有农业经验的人都知道,大旱之后,常有大蝗。果然,开元三年和四年,蝗灾就


    开始在山东爆发了。无数蝗虫像乌云一样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所过之处,别说


    是庄稼,就是树皮,也被吃得干干净净。眼看着蝗虫一过,寸草不留,老百姓都


    吓傻了,纷纷跑到田间地头顶礼膜拜。可是蝗虫哪管你拜不拜呢?不仅该吃还得


    吃,而且越来越多,渐渐地就从山东往河北、河南扩散了。我们知道,山东、河


    北、河南地区都是唐朝最重要的产粮区,如果这些地方闹灾,全国的粮食储备就


    成问题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粮食,老百姓就要人心不稳,国家还怎


    么可能稳定呢?面对如此严重的灾难,姚崇马上提出:各个州县立刻组织人力物


    力,捕杀蝗虫!捕到之后集中在田边烧掉深埋,斩草除根!姚崇这个做法对不对


    呢?现代人肯定都没有意见,但是,切莫把我们的想法套在古人头上。我们今天


    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古人还真未必这么想。姚崇这个想法一提出来,马上是


    一片反对之声。


    谁反对呢?第一个就是唐玄宗。玄宗是怎么反对的呢?他倒是没有直接反对,只


    是问姚崇:这蝗虫铺天盖地,怎么杀得过来呢?姚崇回答说:就算杀不完,总比


    坐视不管强吧。过去因为蝗虫成灾,亡国的事情都有啊。如今国家的粮食储备本


    来就不多,如果再出现歉收、绝收的事,老百姓就会乱啊。玄宗听了,并没有反


    驳姚崇,但是,还是一副期期艾艾、迟疑不决的样子。姚崇就问:陛下,您还有


    什么顾虑就直说吧。玄宗说:蝗虫是天灾,是不是上天派来警示我的呀?我是天


    子,灭蝗不会得罪上天吧。姚崇一听笑了,说:这样吧,以后凡是关于灭蝗的事


    情,就请您不要以皇帝的名义出敕令,而是让我以大臣的名义出牒书吧。就算上


    天怪罪下来,也是怪我,跟您没关系不就行了嘛!要知道,玄宗是一个非常务实


    的政治家,清楚蝗灾可能带来的灾难,既然顾虑解除,也就同意了。


    卢怀慎


    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与姚崇同为玄宗朝宰相。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把处理事务的决定权,都推让给姚崇;自己不恋权、不专断。当时有人讥笑他为『伴食宰相』。但他善于选贤举能,为开元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是,单解决皇帝的思想问题还不行,马上,姚崇的同事——门下侍中卢怀慎也


    出来反对了。卢怀慎在唐朝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贤相,人望特别好。这个人出


    身于山东高门范阳卢氏,是地地道道的贵族之后,但是,他当官特别清廉,生活


    也十分朴素。朴素到什么程度呢?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关于住的。卢怀慎家房


    子特别破旧,连最基本的遮风挡雨都做不到。每遇下雨的时候,就得在门口挂一


    张破布帘挡雨。真是比蜗居还蜗居,哪像堂堂的宰相府啊。再举一个吃的例子。


    有一次卢怀慎生病,两个同僚去看他。他留人家吃饭。一会儿,饭菜端上来了,


    就是两盆煮豆子,一点荤腥都没有。这还是卢怀慎费尽心思打点出来招待客人的


    东西。可想而知,平时就更节俭了。那有人就要怀疑了,唐朝的工资那么低吗?


    一个宰相连自己都养不活?倒不是因为工资低,而是卢怀慎把工资的大部分都接


    济亲戚朋友了。这样的人能不让人佩服吗?所以,道德影响力特别大。


    卢怀慎这个人虽然人望高,但是,平时从来不反对姚崇。因为他属于尚德不尚才


    一类的,办事能力不强。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及姚崇,所以轻易不敢拿主意。有一


    次,因为姚崇的儿子死了,回家处理丧事,请了十多天假。所有的公文就都堆到


    卢怀慎面前来了。卢怀慎看来看去,哪个也不敢批,没办法,只好找皇帝来了。


    跟玄宗说:陛下,我办不成事,您把我撤职吧。玄宗一听就笑了,说:我任用姚


    崇是办事的,任用你是因为你清廉端正,可以给天下官员树立榜样,本来就没指


    望你办事。你放心回去吧,等姚崇回来处理。姚崇回来以后,不到一个时辰,全


    部都批完了,卢怀慎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因为如此,一般姚崇说什么,卢怀慎就


    随声附和。所以当时号称“伴食宰相”,就是陪着姚崇吃饭的。但是现在,听说


    姚崇要捕杀蝗虫,卢怀慎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妥。于是,他斗胆提出反对意见


    了。卢怀慎为什么要反对呢?他反对的理由和皇帝不一样,他是从慈悲的角度来


    立论的。他说,这蝗虫也是生灵,杀生就要伤和气,伤和气可是要招祸的!很明


    显,这是受佛教影响的一个说法。因为佛教流行,所以这个说法在当时非常有代


    表性。那么,面对卢怀慎的质疑,姚崇怎么回答呢?他说:蝗虫是生灵,难道人


    不是生灵吗?你不忍心看着蝗虫死,难道你就忍心看着人饿死吗?你要是怕杀蝗


    虫招来灾祸,那我姚崇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连累你卢怀慎!姚崇这么说,其实


    是激将法。他这么一说,卢怀慎倒不好再反对了,要是再反对,岂不成了满脑子


    私心杂念,不敢担当了嘛!卢怀慎虽然能力差点,但是在道德上一贯自律甚严,


    他可不愿意被人小看。所以,也只好依从了。


    好不容易上面的意见统一了,命令捕杀蝗虫的牒书也发出去了,谁知地方官又出


    来反对了。反对呼声最大的就是刚才提到的汴州刺史倪若水。他可是个不错的地


    方官,在当时以敢于进谏著称。举个例子,唐玄宗不是答应过姚崇要勤俭节约,


    不接受正常赋税以外的献贡吗?可是,人的本性都是喜欢享受的,开元三年(71


    5),玄宗又忍不住诱惑了,派宦官到江南征集珍贵鸟类,想要放在禁苑里玩。宦


    官下江南,必然要经过汴州,到了?后也是要酒、要肉,要人当大爷一般地伺候


    。倪若水是汴州刺史,看宦官这么放肆,马上就上谏了,说:如今正是农忙的时


    候,陛下却让各地捕鸟来充实后花园。这些鸟从江南、岭南运往长安,不知浪费


    了多少人力物力!每到一个地方,使者也要吃肉,鸟也要吃肉,让老百姓看了多


    不好啊!大家会说陛下您贱人贵鸟啊!您什么时候能把凤凰当成凡鸟,把麒麟当


    成凡兽,天下才真是有福气了!咱们刚才不是说,唐玄宗一上台就刻意求谏吗?


    所以倪若水上谏,马上就成了为民请命的典型了,受到了玄宗的大力表彰。


    现在,这个家伙因为姚崇下令要捕杀蝗虫,又摆出一副为民请命的姿态,公开拒


    绝执行姚崇的命令!倪若水为什么反对呢?他说:蝗虫是天灾,不是人力所能解


    决的。所谓天灾就是上天的警告,应该让皇帝修德才是。如果皇帝不从自己的角


    度解决问题,而是一味捕杀蝗虫,那就是缘木求鱼!当年十六国时期,后汉皇帝


    刘聪也捕过蝗虫,最后越捕越多,连国家都亡了!这是前车之鉴啊!所以我决不


    执行这样的牒书!倪若水的话有理没理呢?我们今天肯定觉得没理,但是,放在


    唐朝那个语境里,它就合理了。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劝谏皇帝的一种经典方式


    ,运用的是所谓“天人感应”理论。中国古代认为,所有天灾都是对人的警告。


    所以一旦有天灾,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皇帝反躬自省。所以倪若水这么说,在当时


    也算是有理有据。


    那姚崇怎么驳斥倪若水呢?他下了一道牒书给倪若水,说:你怎么敢拿刘聪来跟


    陛下比呢?刘聪是伪主,所以德不胜妖,自然制服不了蝗虫;可如今是圣朝,妖


    不胜德。凭皇帝的圣明,一定能消灭蝗虫!你难道对皇帝的正统性有怀疑吗?再


    说了,你不是说蝗虫和道德有关系吗?那如果刺史道德高尚,蝗虫也就不会进入


    你这个州了。现在汴州也有蝗虫,是不是意味着你这个刺史品德不好呢?倪若水


    一听姚崇拿皇权和道德两顶大帽子压他,再也不敢乱说了,赶紧积极组织灭蝗。


    仅汴州一个州,捕杀的蝗虫就有14万石。唐代的一石约等于现在的100斤,14万石


    大约就是1400万斤,也算是相当尽力了。为了动员刺史,姚崇还把各州捕杀蝗虫


    的情况作为对刺史赏罚的标准,谁勤谁懒,随时通报。这样一来,各州刺史都不


    敢偷懒。所以,虽然开元三年到四年连续两年闹蝗灾,但是,粮食产量并没有显


    著下降,老百姓也没有流离失所,经济形势算是稳定下来了。


    在姚崇灭蝗的重重阻碍中,既有掌握着一票否决权的唐玄宗,又有姚崇的搭档卢


    怀慎,还有抬出儒家“天人感应论”的地方要员倪若水,可以说从上到下,阻力


    重重。那么姚崇为什么能冲破重重阻碍呢?这究竟展现了他怎样的做事风格呢?


    我们怎么评价姚崇灭蝗这件事呢?我觉得,这是政治大智慧和小权谋的有机结合。


    什么是大智慧呢?在反对意见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就是一


    种大智慧。真理并不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事实上,当时大多数人受佛教和传


    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对于人的能力相当不自信。面对天灾,他们根本不敢作为。


    但是姚崇不一样,他有一种务实的精神,更有一种人定胜天的豪气。这种务实的


    态度和奋斗进取的精神正是盛世到来的基本前提,也是一种大的政治智慧。


    什么是小权谋呢?姚崇的小权谋体现在灵活的工作方式上,考虑到每个人的处境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玄宗、对卢怀慎、对倪若水,他各有说辞,也各有侧


    重。对玄宗,是体贴;对卢怀慎,是激将;对倪若水,则是威胁了。见什么人说


    什么话,这不是权谋嘛!可是,这些小权谋是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础之上的,是原


    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这就是典型的姚崇风格!


    一个政治家不管有多大的才干,如果没有机遇,也无从施展。姚崇虽然号称三朝


    元老,但他人生最大的机遇还是遇到了唐玄宗。在唐玄宗的信任和支持下,姚崇


    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姚崇也因


    此获得了一个臣子所能享有的最高礼遇。那么,唐玄宗究竟给了姚崇哪些超常的


    礼遇呢?唐玄宗和姚崇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君臣关系呢?


    到开元四年(716),随着灭蝗斗争的胜利,唐朝的政治经济都全面步入正轨,整


    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而这样的局面和姚崇的辅弼之功是分不开的。此


    时,玄宗对姚崇言听计从,而姚崇对玄宗也是竭尽全力,君臣之间亲密无间,配


    合默契。长安不是首都吗?房子也很贵。姚崇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宰相,但是还


    没有买房子,就住在罔极寺里。可能是寺院里花木葱茏,蚊子比较多,有一次,


    姚崇得了疟疾,只好请假休息。玄宗见不到姚崇,急得不得了,不停地派使者去


    探视,一天就派了几十个。当时,“伴食宰相”卢怀慎已经去世,姚崇的搭档已


    经换成源乾曜了。姚崇既然休息,就只能是源?曜主政了。源乾曜每次到玄宗那


    里去奏事,只要说得合了玄宗的心思,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吧?一


    旦说的不合玄宗的心意,玄宗马上就会说:怎么不先和姚崇商量商量再来!可能


    有人会觉得,玄宗也太武断了吧?还真不是武断。因为玄宗猜的基本都对。这说


    明什么?说明君臣之间有默契了!


    源乾曜


    玄宗时宰相之一。为政宽松,无为而治。积极响应玄宗的京官外调地方任职的政策,主动将自己两个儿子外调地方为官。晚年为人懦弱,不敢与人争权。


    后来,源乾曜觉得总跑到寺里向姚崇问计也太不方便了,干脆上奏皇帝,让姚崇


    搬到四方馆一边养病一边办公算了,让他的家人也到这里来伺候他。四方馆是什


    么地方呢?是唐朝接待少数民族使者的地方,所以可以住宿。玄宗一听,马上答


    应了。催着姚崇搬家。姚崇说不好吧,四方馆里头有那么多档案,住进去不方便


    啊。玄宗说:“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


    耳,此何足辞!”什么意思呢?玄宗是说,设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办公用的


    ;让你在那儿住,也是为了国家公务啊,有什么不行的呢。如果没有制度限制,


    我恨不得让你住到宫里来,四方馆算得了什么!皇帝这样信任、倚重他,这是对


    大臣最大的认可了。姚崇也感激涕零,恨不得为玄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姚崇的愿望会实现吗?他和玄宗君臣这种蜜月关系会一直这样继续下去吗?


    请看下章:姚崇罢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3:24 , Processed in 0.1085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