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8|回复: 0

三年后,辽宁籍烈士姚绍昌“回家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0 秒前
  • 签到天数: 333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2-1 11: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年后,辽宁籍烈士姚绍昌“回家了”

    文/商报记者侯树河 杨洋 摄影/樊洪波 商报记者陶冶



    《重走辽西路》接续报道
      在湖北省赤壁市地处湘鄂赣边区,长期流传在离城西南30多公里的羊楼洞乡村郊野的某一处山坡上,有一片荒凉悲壮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英烈墓群,142位烈士长眠于此,其中有7位烈士是辽宁籍。从2010年开始,《重走辽西路》历史题材摄影创作组接过了寻找7位辽宁籍烈士的重任,开始为烈士“找家”。到2010年11月10日,刘福烈士年过八旬的嫂子也被找到,只剩下姚绍昌烈士的亲人还没有找到。
      2013年8月13日,好消息传来,姚绍昌烈士的亲人找到了,而且就在锦州,这让摄影组成员樊洪波、盛奇、张湃、宋卫东等人心生澎湃:几年的付出没有白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项使命。
      烈士的侄子找到了
      墓碑记载:
      2排3号墓:姚绍昌同志,辽西省黑山,1948年入伍,48军军部干事,1952年4月12日牺牲,23岁
      找到刘福烈士的亲人后,樊洪波等人又开始着重对姚绍昌烈士亲人的寻找,从2010年10月到2013年的8月,摄影组成员只要有时间,便会搜集相关信息,以期能尽快找到烈士亲人。至今,樊洪波等人已经六次前往锦州市黑山县及周边地区寻找,与当地民政部门、宣传部门联系,黑山县委宣传部也曾刊登启事,但一直杳无音讯,这令樊洪波等人心陷迷茫。
      今年的8月12日,樊洪波在工作之余又想到了怎样寻找姚绍昌烈士的亲人。突发奇想的他拨通了黑山县民政局优抚股的电话,希望他们能帮助筛查黑山境内姚姓居民情况,借以找到烈士的蛛丝马迹。陈百军股长了解此事后,表示一定帮助查找。8月13日上午10时左右,陈股长打电话告诉樊洪波,黑山县20余个乡镇民政助理及时打电话联系和排查,终于有线索反馈回来。据英城子民政助理反映,小东镇后欢村姚氏集中居住较多。小东镇民政助理李凤华协助查找后,终于在小东镇后欢村查到姚绍昌烈士的相关信息。
      据李凤华介绍:姚绍昌烈士自己没有后人,有三个侄子,两人移居黑龙江,一人在锦州市南山果树农场工作,名叫姚国清。随后,樊洪波与姚国清取得联系。据姚国清讲:姚绍昌烈士是他二叔,其父姚绍才是长兄,姑姑姚素珍是二姐,姚绍昌是老小。由于奶奶去世早,姚绍昌是其母姚素珍带大,1948年参加四野,是干部,后来牺牲,牺牲地点和掩埋地点不详。当时,烈士的证明(据其回忆,烈士证很像今天的奖状,有一个扉页注明烈士的相关信息)、照片等遗物被其姑姑保存,后姑姑家失火,遗物俱焚,姑姑举家迁居新民市,现在姑姑和姑父已经离世。
      据了解,姚国清现在手里只有烈士姚绍昌的哥哥、姐姐和其他后人的照片,后欢村的祖宅早年已经变卖,位置现在还能找到。
      后人约定祭拜叔叔
      8月29日下午,记者和《重走辽西路》的成员来到了锦州果树农场宣传部,见到了姚绍昌的侄子姚国清。摄影组和商报将墓碑照片装裱起来交到了姚国清的手中,姚国清的目光顿时忧郁起来。姚国清告诉记者,姚绍昌是他的二叔,七八年前还曾经看过叔叔的烈士证书,证书用小布包着,布已经泛黄。后来母亲过世,证书和相片等遗物在一次火灾中俱失。“照片是叔叔在部队当兵时,穿着军装照的。”姚国清说,他的父亲在世时,曾经四处查找过叔叔的信息,但一直都未能找到,甚至都不知道叔叔是否还活着,直到烈士证书到了手中,才知道叔叔已经光荣牺牲了。
      在办公室,姚国清和远在湖北的老警官余法海通了电话,发自内心地感谢老警官、《重走辽西路》和所有爱心人士的义举。在知道自己叔叔被葬在何处后,姚国清给自己远在黑龙江、长春、山东的哥哥姐姐打了电话,相互已经约定,要去祭拜自己的叔叔。姚国清说:“我上一辈的人基本都不在了,现在终于知道叔叔的下落了,我会和哥哥姐姐去祭扫叔叔,圆了父一辈找到叔叔的梦想,诉说对叔叔的敬仰之情。”
      《重走辽西路》继续吹响“集结号”
      2010年11月10日,刘福是“谷子地”余法海寻找142位烈士名单中第100名被找到的烈士,而姚绍昌也是142位烈士中第110位被找到的,同时也是截止到目前最新找到的一位。至此,辽宁籍7位烈士的亲人全部找到,凭借着顽强的信念,不屈的决心,樊洪波等人秉持着对烈士的敬仰之情,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帮助烈士“回家”。樊洪波告诉记者,142位烈士的事迹和亲人们感人的往事感动了中国,也打动了像他一样的许许多多的后人,这项找家的“工程”是浩大的,但也是值得的,很多热心义举人士纷纷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之中,共同吹响了“集结号”,让红色的主旋律永远飘扬。
    本文章对应报纸电子版地址:http://www.1m3d.com/attachment/1308/thread/273_13_efd3f99912de6e0.jp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7 20:25 , Processed in 0.1347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