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桂堂外貌。
仍为交通要道的胜梅桥。
廖鹤松
杨市镇地处湖南省涟源市东南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建筑遗存丰富、民俗风情独特。境内湘军名将故居群和彭氏宗祠等古建筑被确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和特色
旅游名镇。
杨市镇古称杨家滩,又称集祥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湘中建制连道县,系县治龙城所在地,占地4千余亩,涟水绕城而过,历史上是水陆要塞、兵家争地、汉苗杂居。唐高祖武德年间,有杨姓大族在此定居,始称“杨家垸”,因垸子地处涟水北岸河滩,后称“杨家滩”。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湘乡循区编都建制为集祥乡。古镇原有八大城门,即正东门、紫气门、庚生门、光裕门、镇南门、北门、迎恩门、中和总门,“启闭有城门,关门成一统”。盛时,“商贾云集,烟火万家”,有“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之誉。今天的古镇,田园阡陌绵延不绝,涟水支流孙水河穿镇而过。
因湘军而产生的湘军文化,不遗余力的推崇者,在杨市镇当属谢光辉。这个原本致力于经商的中年人,从长沙返回家乡,全心全力研究湘军文化,凡与湘军文化有关的书籍、专家、物品,乃至传说,都在搜罗之列,乐此不疲。谢光辉在镇中心开设了湘军人文茶楼和杨市镇旅游招待中心,广交四海朋友,只为将湘军文化发扬光大。他的梦想就是把杨市镇打造成“湘军起源地”。
儒将罗泽南乃“湘军之母”
杨市镇最为人称道的,是湘军名将故居群。而提到湘军,不能不说罗泽南。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在抗战期间任教于蓝田国立师范(涟源),撰《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云“无泽南,无湘军”,由此可见罗泽南在湘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罗泽南是今双峰县石牛乡湾洲村人,自号罗山,生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比乡友
曾国藩长3岁。
据说,晚清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罗泽南在今杨家滩任乡村塾师,是一位志在鸿鹄的经世之士,以生员身份率先在此创办团练,积极游说曾国藩出山。当曾国藩起而创湘军之时,他亲率弟子和800团勇加入,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晚清半个世纪的湘军,“湘后营”“果字营”就在杨家滩崛起。
曾国藩奉旨办理团练时为咸丰二年(1852年)12月,在先已有江忠源在湘西办乡团,称楚勇;罗泽南在湘乡办乡团,称湘勇,纯为建立维护家乡的地方武力。曾国藩开始举办时,不仅手无寸铁,且身无一兵,因他和罗泽南是小同乡,所以便把罗部三营计1080名的湘勇,调赴长沙。曾国藩以此为基本队伍,扩编为湘军,而其编练营规,多出自泽南所拟订。可见湘军的建成和发展壮大,是以“罗泽南、江忠源开其端,曾国藩、胡林翼翼其成,
左宗棠、彭玉麟率其盛。”可以说,无罗无以成湘军。所以,罗泽南有“湘军之母”的称誉。此后湘军名将,出生入死,大都出于其门下。
可惜,咸丰六年(1856年)3月,罗泽南与太平军在武昌城下相持3个多月,几经恶战,罗泽南中炮战死,时年50岁。清廷以巡抚阵亡例赐恤,谥“忠节”。
曾国藩挽以联云:“步趋薛胡,吾乡矜式;雍容裘带,儒将风流。”
湘军名将故居群盛况犹存
由于罗泽南的关系,杨家滩一带(注:杨家滩靠近双峰,清时均隶属湘乡县)名将辈出。
众多杨家滩子弟在惨烈的战争风云中脱颖而出,在《清史》中,杨家滩就有刘岳昭(云贵总督)、刘连捷(安徽布政使)、周宽世(湖南提督)、刘腾鸿(武义都尉)、刘腾鹤(武义都尉)、李续宾(湖北巡抚)、李续宜(安徽巡抚)、萧庆衍(安徽总兵)、萧庆高(汉中总兵)、萧启江(布政使)等人立于“国史列传”。还有李宏以(简放提督)、李宏瑞(广东提督)、刘岳睃(四川布政使)、彭基品(西安总兵)、彭基秀(总兵)、毛际惠(提督)、毛福益(提督)等三品以上湘军各级将领50多位,使杨家滩成为名副其实的“湘军名将故里”。一将功成万骨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大兴土木亦在情理之中。
这些湘军名将故居群中,老刘家最为有名。
老刘家是杨家滩刘氏的祖居之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竣工,分期分区建筑,前后断续80余年,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有房屋数百间。刘家院落以刘家宗祠为中心,由光裕堂、怡怡堂两条轴线延伸出去的几组建筑呈拱月之势围绕,现在依然可见整齐有序的房屋院落。长350米的刘家老街和孙水河形成了刘家的交通干道。刘家大院房屋很多,因为采用院落建筑,据说天井就有108个。有人尝试数过,在迷宫中行走,却分不出哪是里弄,哪是胡同,更不用说数清青石所砌成的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天井的数目。刘岳昭、刘连捷等10多位湘军高官显贵出于刘家,现在老刘家的正厅还悬挂同治皇帝御赐的“大夫第”牌匾,显示了刘家曾经的显赫地位。
此外,尚存10余栋保存较为完善的将军府第,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存厚堂,清末四川布政使刘岳睃的府邸。建于光绪元年,历时数年方才建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临孙水,背靠竹山,正门门框上有石雕狮子滚绣球,门槛上有花鸟瑞兽雕刻,体现了主人的尊贵,是杨市现存最为美观气派的堂屋建筑之一。
光远堂,清末云贵总督刘岳昭的弟弟中宪大夫刘岳昕府邸,为四进三横建筑,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前有水塘,西有水井,后有碉楼。设计独特,堂内装饰古朴自然,雕花石刻精致。解放战争时期,是聂绍良湘中游击支队总部所在地。因游击战争房屋多有破损,但主体建筑基本完整。
师善堂,清同治年间安徽布政使、一品顶戴刘连捷府邸,为四合四进院落,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堂前有大水塘,塘基由青条石砌成。堂内布局科学,工艺精美,雕梁画栋,美观古朴。建筑设计和制造工艺充溢着江南小镇古老的文化韵味。
云桂堂,清同治年间安徽布政使、头品顶戴刘连捷亲家红顶商人彭胜安所建,为四进五横院落,占地2万多平方米,正堂开敞明亮,设计合理,长达百米。正堂两边分别是厢房、耳房、杂房。4个三级马头墙巍然屹立,蔚为壮观。堂前有大荷塘,让人心旷神怡。整个建筑古朴自然,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大院。
杨市古镇开发任重道远
杨市镇除了名震海内外的湘军文化外,其古镇风采与自然景观亦算上乘。
旧时,孙水通航,这里是去宝庆、长沙、安化、衡阳的要冲,龙山一带的竹木、土纸、药材和来自汉口、长沙等外埠的工业品都在这里集散。抗战期间,湘黔铁路东段通车,很多工厂、学校从大城市疏散,到这里开店、办学、设厂。当时湖南省立周南女中、湖南私立岳坪中学都在这里办过学。
现在,老街光溜溜的青石地板,承载着行人匆匆的脚步。那弯曲、古旧的小街,还残存着历史的痕迹。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触发思古之幽情。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站在明代修建的吊满木莲的石拱桥上眺望,孙水河从逶迤层叠的龙山缓缓而来,穿过古镇与涟水汇合,远赴湘江。
穿过杨市幽深的小巷,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厚重沧桑的石拱桥。
胜梅桥原名杨滩桥,是孙水河唯一的三拱石桥,长39米,宽6.7米,高10米。清康熙年间,州同姚春芷捐修。与此同时,名士李文昭在下游梅林江捐修“梅胜桥”,后圮于水,改桥置渡。杨滩桥也于清道光十八年和二十四年两圮于水,姚氏后裔引以为鉴,要使杨滩桥胜过梅胜桥,捐修加固,桥面中央设镇邪神龟,从此,桥墩坚固,再无圯水之患。后人把“梅胜”二字易位,称杨滩桥为“胜梅桥”。
孙水河对岸的彭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间(1766年)扩建,咸丰年间(1854年)修缮乃成今之规模,建筑面积达3千余平方米,由享堂、主堂、文圣堂、关公堂、乐楼、偏房等组成,主堂悬“仁孝诚敬”匾。整个古建筑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古朴自然,景色宜人,是规模宏大的典型江南祠堂建筑。
杨市镇负责招商旅游的刘明华介绍,镇政府有发展设想:对湘军名将故居群园区整体开发,修缮湘军故居群、仿建古城庚生门、复原民俗文化街、修建湘军文化广场、开辟文化博物馆、挖掘特色民俗等项目;深度开发飞水涯景区,利用仙人石、飞水瀑布、将军石、观音崖和飞水漂流等自然景区景点的独特优势,计划拉宽50米飞水瀑布水幕,建设山水音乐剧场等。他说:“‘家底’丰厚要亮相,好酒也要勤吆喝。”近年来,杨市镇大力推开闺阁深锁的重门,尘封百年的商埠重镇揭开面纱,明清建筑群落开始在旅游业和文化界叫响。
